吃、住是個大問題
人的一生離不開的是什么?是吃和住。那么,我們的祖先又是如何解決這個最基本的問題呢?
雖然盤古創造了世界,女媧創造了人類,但先祖的生存條件是極為惡劣的。
按照達爾文的進化論,人類是從古猿進化來的,當祖先剛從樹上下到地上生活的時候,恐怕是沒什么競爭力的——牙齒沒老虎鋒利,體形沒大象壯碩,速度趕不上豹子,上樹比不過猴子,所以只能以一種非常原始的狀態生活。石頭、木棒就是工具。男人打獵,女人采果子,維持基本的生存需求。
那個時候,人們隨時處于危險狀態中。人們常常一覺醒來,發現自己的同伴被野獸咬死了,使人膽戰心驚。
后來,為了躲避野獸攻擊,人們居住在山洞里。可是,洞穴往往比較陰濕,長期居住在里面容易得病;洞穴里是一片黑暗,時不時地就會碰壁。人們就這樣痛苦地生活著,可又找不到更好的居住地。
這時,有個聰明的小伙子發現了鳥在樹上筑巢的益處:地上的野獸很少能爬到樹上攻擊鳥兒;在樹葉的遮蔽下,雨水也淋不到鳥兒。
想到這里,這個聰明的小伙子便動手找來一些樹枝、藤條和泥土等,在高大的樹干上建造房屋,房屋的四壁和屋頂都用樹枝遮擋得嚴嚴實實,既能遮風避雨,又可以防止禽獸的攻擊。從此,他便每天住在樹上的巢里,過得既安全又舒服。
小伙子是個熱心人,他毫不吝嗇地指導著其他人也在樹上筑巢。人們從此不用再過擔驚受怕的日子了。
這個小伙子的發明讓大家感激萬分,于是人們推選他為當地的部落首領,服從他的指揮。那時候的人都沒有名字,人們就根據他的貢獻尊稱他為“有巢氏”。
當時,有巢氏的這個發明很實用,很快就傳遍了其他部落。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各部落的人干脆推選他為部落聯盟的首領,尊稱他為“巢皇”。
后來,隨著人們會使用的工具越來越多,逐漸掌握了把巢建在地上的方法,這就是我們今天房屋的雛形。
當然,歷史上的“巢居”肯定不是一個人發明的。實際上,有巢氏的發明代表著人類發展的一個階段,表明人類已經從原始的居住山洞,發展到了建造房屋的階段,是人類進步的一個標志。
自從有巢氏發明了巢居之后,人們居住的問題算是解決了。可是,另一個大問題——吃飯,卻還沒有解決。
那時候,人們吃什么都是生的。
有一天,雷電引發了森林大火,熊熊的大火不僅燒掉了參天大樹,而且那些來不及逃跑的動物也葬身火海。
幸免于難的人們出來找東西吃時,發現那些被燒死了的野兔比較好吃。
不僅如此,幾天后人們還發現,這些燒過的東西,吃下去易消化。從此,人們開始重視火的作用。
火不僅可以烤熟食物,還能夠用來照明、取暖,甚至可以嚇退前來攻擊的野獸,是遠古人最大的幫手。
但是問題很快就來了,那就是如何生火。
許多年后,一天晚上,有個遠行的年輕人坐在一棵叫“燧木”的大樹下休息。突然,他覺得眼前有一閃一閃的亮光,把周圍照得明亮。年輕人立刻站起來,四處尋找光源。忽然,他發現在這棵燧木樹上,有幾只大鳥正在用它們又短又硬的喙啄樹上的蟲子。只要它們一啄,樹上就會閃出明亮的火花。
年輕人想了想,立刻折了一些燧木的樹枝,像大鳥一樣用它們去鉆樹干,樹干上果然閃出火花,卻著不起來。
年輕人沒有灰心,他找來各種樹枝,反復地鉆。終于樹干上冒煙了,然后著火了。年輕人高興地流下了眼淚。
年輕人馬不停蹄地回到了家鄉,把“鉆木取火”的方法告訴了大家。從此人們再也不用生活在寒冷和恐懼中了。
人們都非常佩服這個年輕人的勇氣和智慧,便推舉他做首領,并稱他為“燧人”,也就是取火者的意思。
發現、利用火和發明鉆木取火,無疑是人類的巨大進步。人類掌握了取火的本領,自然就不再食用生的食物,結束了生吞活剝的時代,這也是人類文明的最初體現。此外,人類還利用火取暖御寒、抵抗野獸的襲擊。由于食物結構和生存環境的改變,人類對自然界的適應能力、生存能力也大大增強了。
雖然有巢氏建造房屋和燧人氏鉆木取火的故事只是傳說,但有專家考證后認為,這些傳說已非常接近歷史事實,可能發生在石器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