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詩三百首詳析(人文傳統經典)
- (清)蘅塘退士編選 人民文學出版社編輯部注析
- 4字
- 2021-09-24 14:39:52
樂府 李白
關山月[1]
明月出天山,[2]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3]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4]
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5]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6]嘆息未應閑。
【解析】
這首詩和前面的《塞上曲》、《塞下曲》一樣,也是為征戍之人而作。李白登上高樓,眺望遠方,想象了這樣一個關山玉門之外的邊塞月夜:冷而白的月亮從關山的山脊背后忽然冒出來,在云海之中閃爍著蒼茫的冷光。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風,猶如虎嘯狼嗥,吹遍玉門關內關外。詩人通過對邊塞凄苦場景的描繪,為下文將士翹首故里編織了“思鄉”的情結。
這番想象之后,詩人的思維又回到了漢代。那時,漢高祖曾在白登征戰,胡人曾經一度窺視青海灣,險些掠奪此地。如今,數百年過去,明月依舊、關隘依舊,而歷代的長征遠戍的男兒卻都一去不再生還。沒完沒了的戰爭,何時才能停息?征戍之人遠望邊邑,因為思念故里而臉色愁苦。征人家中的妻子家人,一定也在這清冷的茫茫月夜里或站立樓頭,或折柳門前,向西眺望,思念著“我”這個也許永不能生還故里的征人,也許此時正在發出一聲聲揪人心肺的嘆息聲。
綜觀全詩,李白用廣闊蒼茫、深沉磅礴的圖景抒發戍人思鄉的意境,其實就是詩人博大的胸懷的自然流露,讀來哀婉凄涼而又雄渾悲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