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分析有什么用?(日常人文課)
- (英國)薩拉·托姆利
- 2782字
- 2021-09-22 10:16:46
為什么我總是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分鐘?
盡管拖延者似乎擁有了快樂,但他們的內心世界似乎一點也不快樂。關于大學生拖延癥的研究表明,盡管拖延者一開始的壓力比他們的同學要小,但在整個學期的時間里,他們的累積壓力更大,生病次數更多,最終分數也更低。
拖延是怎么回事?
當拖延者面對一項任務時,無論是他們自己選擇的還是別人要求的,他們要么推遲開始,要么即使開始了,也會迅速放棄,溜之大吉。例如,你可能坐下來打算寫一篇文章,就在這時,你決定在開始前只花五分鐘瀏覽微博,結果卻發現已經過去了三個小時,而“此刻開始已經沒有必要”了。或許你的目標可能大得多,比如你決定去健身,但隨后你就會覺得“我的運動鞋太破舊,我需要買一雙新的,然后才能去跑步”。
——約瑟夫·R.法拉利
——威廉·詹姆斯
弗洛伊德將這些自我評價視為防御,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用防御來轉移我們的思想(和身體),使其遠離某種讓我們內心“畏縮”的東西(內心發出一聲“哎喲!”)的策略,如果發生了這種情況,我們的防御系統會自動地、無意識地介入,努力讓我們感覺更好。例如,面對寫論文這種不愉快的任務時,拖延者經常(無意識地)運用“否認”這種防御機制,這是一種阻止我們意識到外部事件的方式。你可能會告訴自己還有整整一周的時間才交,現在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眨眼間,這篇論文就會被你從書桌上撤下來。或者你可能會使用“合理化”這種防御策略,即扭曲對事實的認知從而擺脫困境。可能你告訴自己現在你的心情不好,或者在開始寫作之前需要做更多的研究,為此你本想上網研究夸克粒子,但在大約三個小時后卻發現自己在視頻網站上觀看“經典搞笑視頻”。
一種內部沖突
拖延癥可以被看作一種精神麻痹的狀態,是由有意識的愿望(健身或寫文章)和無意識的愿望(想要避免它)之間的沖突引起的。這里有一個棘手的問題:從本質上說,無意識的愿望就是無意識的。我們不知道為什么我們總是遠離手頭的任務,即使在某種程度上,我們想要完成它。自許拖延癥患者的作家蒂姆·厄班(Tim Urban)認為這么說并不完全正確——我們并不想去完成這個任務,我們希望已經完成了這個任務,我們想把它拋在腦后,這才使“做這個任務”變得不可能。
心理學家說,如果這是一個關于“做”的問題,那么就有可能得出一些答案。行為學研究者丹·艾瑞里(Dan Ariely)和克勞斯·韋坦布洛克(Klaus Wertenbroch)認為,“自我約束”(在關鍵過程中為自己設置截止日期的方法)對拖延者頗有裨益。他們聲稱,拖延癥實際上是一個自我控制的問題,人們選擇了短期的解脫而非長期的目標,所以它的運作方式和其他涉及自我控制的決定是一樣的。例如,我決定節食,但當我在餐廳的菜單上看到美味的太妃糖布丁時,我可能會向誘惑屈服。飯后,我可能會后悔吃了布丁,深受內疚感甚至自我厭惡感的折磨。(“我是個沒用的人,這么容易就屈服了,我在想什么?我永遠不會瘦下來。”)
如果這真的只是個改變行為和加強自我控制的問題,心理學上有很多方法來做到這一點,比如設定目標中的小目標,確定過程中的每一步,并限制時間,獎勵進步,想象已經完成任務的未來。凱瑟琳·米爾柯曼(Katherine Milkman)教授建議可以將你不想做的任務和你想做的事情捆綁在一起。例如,如果你喜歡跑步,同時因工作需要翻閱一本厚書,便可以下載這本書的音頻格式,在跑步時收聽。
有時像這樣的理性方法是有效的,但它們通常是無效的。這是因為我們理性的部分已經想寫這篇文章了,而似乎是我們的無意識、非理性、無法控制的部分在阻止我們。弗洛伊德認為,我們的心理活動由三個部分組成:本我(非理性部分,由沖動驅動)、自我(理性部分,與本我協商來應對外部現實)和超我(心靈中道德的、父母口中的“良心”);它們協同合作,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正常行使職能。用弗洛伊德的術語來說,無意識驅動我們不去寫文章,這表明自我在與尋求快樂和即時滿足的本我的斗爭中失敗了。這就是快樂原則——大腦本能地驅使我們追求快樂,遠離不快樂。

蒂姆·厄班認為,在我們大腦中有一只尋求快樂的“猴子”,它試圖把我們鎖在一個“黑暗的游樂場”里面
猴子的心理活動
拖延癥患者蒂姆·厄班用一個故事來幫助他找到回歸理性行為的道路。他把使自己分心的部分想成一只頑皮的猴子,只活在當下,沒有關于過去的記憶,也不關心未來。這只頑皮的猴子說:“哎呀!上網幾分鐘沒關系。”然后它把我們帶到一個“黑暗的游樂場”,在那里我們可以做各種各樣的休閑活動(看電視、玩電腦游戲、購物),時間被這些活動填滿,讓我們遠離真正的任務。然而,我們在這樣做的時候,同時也充滿了內疚、焦慮、自我憎恨和恐懼。只有在截止日期前出現的“令人恐慌的怪獸”才會讓猴子逃跑,讓我們能夠在截止日期前完成任務。
——奧利弗·布克曼
厄班認為關鍵是要了解猴子及其詭計,所以第一個任務就是無論如何先開始,這是猴子抵抗最激烈的部分。你會發現自己在黑暗的森林里工作(一個充滿考驗和恐懼的地方),而猴子會拼命地把你拉到黑暗的游樂場里(一個舒適、有趣的地方)。“我們走吧!”猴子催促道。厄班說:不要理它,待在黑暗中,做好準備去面對任務中特別棘手的部分以及遇到不可避免的打擊,這時候猴子會說:“讓我們趕快離開這里!”厄班向我們保證,如果我們能堅持下去,就會取得進步,體驗到成就感,猴子會把這種成就感當成“維護自尊的香蕉”,這將在一段時間內分散它的注意力——但愿可以持續到完成任務的最后一刻,到那時候即使是猴子也會意識到,進入充滿歡樂的“任務完成了”的游樂場要比退回到黑暗的游樂場容易得多。

這難道不只是一個故事?
心理學家和心理治療師早就認識到敘事對人類大腦的作用,因此,即使厄班的理論“只是一個故事”,它也可能是一種有用的方式,甚至當我們正在努力逃避一項任務時,它能幫助我們在“元層次”思考拖延癥。這是元認知的藝術,也就是對認知的認知,人們發現這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可以更好地控制無意識行為。這是練習正念最實用的好處之一。
就像弗洛伊德的本我一樣,厄班的猴子充滿了食欲、需求和激情,不接受“不”的回答,生活在與自我的不斷沖突中。它追求快樂和即時滿足,并且不想知道現實的約束。然而,弗洛伊德最感興趣的是為什么猴子會如此努力地分散你的注意力。在黑暗的森林里你害怕發現什么?發現你沒有你希望的那么聰明?或者你沒有像其他人,比如父母希望的那樣聰明?或者你可能害怕生命最后期限的到來?親愛的讀者,請跟著弗洛伊德走……
核心理論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蒂姆·厄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