蒍地閱兵后,公元前634年,楚成王再次親征伐齊。這次伐齊,是因為齊國又一次侵犯魯國,魯國一看頂不住,居然向楚國求援來了。
楚成王很高興,魯國主動來投,那可不是一件小事。
魯國,可是中原諸侯中最講周禮的諸侯,是大周王朝的宗邦諸侯,必須要替魯國出頭。
齊國為什么要打魯國?
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孝公。他總想重振父親齊桓公的雄風,而在父親齊桓公擔任中原諸侯聯(lián)盟盟主的時候,楚國是中原諸侯聯(lián)盟最主要的對手。
現(xiàn)在楚國打敗了宋國,召開了孟地會議之后,楚國已然是表面上的諸侯聯(lián)盟盟主了。
但在齊孝公眼里,大齊是不服楚國的,甚至自己都沒去捧過楚成王的場。
那次被楚國視為極端重要的孟地會盟,齊孝公根本沒去參加。
齊孝公自己不服楚,當然也對那些臣服楚國的諸侯十分憎恨。
其中最恨的,便是齊國的隔壁鄰居魯國。于是,他找了個不是理由的理由,出兵攻伐魯國。
魯國國君是魯僖公,知道魯國與強大的齊國動手,那肯定是要。敗的。
想當年還有一個曹劌,現(xiàn)在魯國幾乎都是文臣雅士,文強武弱。打打嘴仗估計江湖排名前三甲,而要動手打人,估計江湖排名墊后的。
魯國緊急向楚國求援。為了達到讓楚國出兵的目的,魯國派出了嘴上功夫第一流的大臣臧孫辰。
臧孫辰果然不辱使命,他到了楚國后,并沒有直接去見楚成王,而是去找了每天做夢都想打仗的令尹成得臣。
除了痛罵齊國外,還稍帶罵上了宋國,說宋國自從宋襄公被楚國人弄死后,宋國上下群情激昂,總想著向楚國復(fù)仇。
成得臣的熱血一下子便竄上來了,他在楚成王面前一番慷慨陳詞,楚成王的火氣也一下上來了:好你個齊國,居然敢對我大楚不敬,打大楚的小弟,如同打不谷,此仇得報。
公元前634年,楚成王親率大軍進攻齊國,由令尹成得臣為先鋒。
齊國在魯國面前是灰太狼,但在楚國面前那就是軟綿綿了。
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楚軍便拿下了齊國的陽谷。
陽谷是一個很有名的地方,在如今的山東聊城市陽谷縣。熟悉水滸傳的朋友都一定知道景陽岡,這個盛產(chǎn)老虎和烈酒的景陽岡就在那里。
對了,陽谷在戰(zhàn)國時期還出了一位著名的軍事家孫臏。
但楚國并未直接將陽谷給一口吞了,太遠了,對楚國來講,那是一塊飛地,管理成本過高。
從長遠計,培養(yǎng)今后能夠替自己打工的齊國勢力才是上策。
于是,齊桓公其中一個兒子、當時正落魄流亡在楚國的公子雍時來轉(zhuǎn)運了。他被楚成王看中,當了陽谷的地主。
說起公子雍,就要說到齊桓公死后幾個兒子爭奪君位的事了。
當時比較有名的齊桓公六個兒子,齊桓公還沒咽氣就爭奪起國君那把椅子了,其中就包括公子雍。
但其他兄弟先后都過了當齊國國君的癮,就偏偏是這位雍哥,至死都沒當過齊國國君。如果沒有楚成王,他連陽谷的地主也當不上。
當然,這個地主,公子雍也僅僅當了短暫的幾個月。
楚成王還請出了一位牛人來輔佐公子雍,易牙。
易牙是齊桓公最信任的人之一,是廚師的祖師爺!
易牙到了陽谷后,就將自己的廚藝給傳承了下去。
據(jù)說山東省陽谷縣餐飲業(yè)非常發(fā)達,美食小吃相當多,比如陽谷布袋雞,有機會那是一定要去嘗一嘗的。
教訓了齊國后,楚軍繼續(xù)進軍。公元前634年冬,楚成王繼續(xù)揮師北上,目標指向宋國。
宋國是一個打人家不行但挨打挺行的國家,防守指數(shù)超一流。
楚軍曾經(jīng)在攻打宋國城池時吃過大虧,楚成王不敢大意,這一次是叫了一幫小弟一起揍宋國。這幫小弟便是陳、蔡、鄭、許等四國,再加上魯國暗搓搓在支持。
宋國很快陷入困境,商丘被團團圍困。
但宋國并非是軟蛋,雖然是苦苦支撐,但城高墻堅,楚軍攻城十分不順。
當時的宋國國君宋成公決心與楚國死磕到底,畢竟先君宋襄公是因為被楚國打敗受傷而亡的。這可是國恨家仇,無論如何都不能屈服。
宋國現(xiàn)在面臨亡國之難,必須要借助國際援助才能解困。
宋成公想到了最近江湖上知名度節(jié)節(jié)攀升的晉國,更想起晉文公曾流亡宋國,當時宋襄公有恩于他,晉國應(yīng)該會來救援宋國。
晉國當然要來救宋國的,他已垂垂老矣,人家后來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自己是沒出師便身先死,那太窩囊了。
江湖上都在傳言,說自己會成為列國諸侯之長,霸主。這個霸主,必須要來中原稱稱雄的。
晉文公的謀臣良將很多,他們?yōu)闀x文公制定了此次出兵救宋的整個戰(zhàn)略路線圖。
直接救宋,將導致直接與楚國開戰(zhàn),而楚國也曾經(jīng)有恩于晉文公,沒有足夠的自信與理由打楚國。
那便間接救宋,對,打楚國的小弟衛(wèi)國吧。
出兵的理由很簡單,想當年晉文公流亡時,衛(wèi)國曾冷落過自己,害自己差點餓死,還被一群農(nóng)民給羞辱了一番。
打衛(wèi)國,如果楚國不來救,那說明楚國從不顧及自己的小弟,這定能讓跟著楚國轉(zhuǎn)的那些個諸侯寒心。
從此,楚國在中原諸侯眼里,就仍舊是南蠻子,無論如何也沒人會認楚國做諸侯聯(lián)盟盟主了,那中原諸侯聯(lián)盟盟主的交椅便是晉國的。
如果楚國來救,那宋國之圍自然解了。
楚國來救,也分兩種情況,如果楚國仍舊象當年那樣善待晉國,那便不用開戰(zhàn)了,談判可以解決問題。
如果楚國不記當年的情義直接與晉國開打,那便打就是了,有充足的理由。
打仗,理由真的很重要,這是士氣的決定性因素,所謂師出要有名嘛。
打仗更要打有準備之仗。單靠晉國與楚國開戰(zhàn)是不能保證全勝的,晉國需要幫手。
于是晉國搞了一些外交活動,成功地請來了秦國和齊國幫忙。
好吧,基本上就這樣了,至于戰(zhàn)場上的事,便交給中軍元帥先軫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