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滅息國,本就是楚國的戰略目標,對楚文王來講,衍生出來一個實際利益,那便是得了息媯。
息媯自然也不是那種柔弱女子,她見國禍降臨,深知自己作為一國之夫人,已無茍活之意義,在楚軍面前,便要自尋短見。
這也正是后人敬仰這位美麗的女子其中之一的理由,畢竟,在后世人眼里,國已破,夫已俘,以身殉國殉夫才是傳統意義上的好女人。
有人說,是因為息媯太漂亮了才導致息國被滅,那個有點道理,但真正的原因一定是楚國本就是要滅了息國的。
楚國的崛起,對于漢陽諸侯,那應該是逐個殲滅,這樣國家才會更加強大。
所以,都說美女禍國。其實,女人長得漂亮不是她們的錯,所謂的禍國,說到底只是男人的貪婪所致,是在那個強食弱肉的年代別有用心的人強加給女人的借口。
象息國這樣的國家,被滅是歷史注定的命運,而不是息媯的錯。
但息媯沒有死成。
因為楚軍中也有口才極好善于勸說的人,大夫斗丹一把將她拉住,對息媯道:
“夫人,死是很容易的事,但要死得有價值,才是令人敬佩的。現在息國已亡,但息國還有百姓在。
如果夫人的活著,能夠為息侯的后人以及息國的百姓帶來好處,那這個活著,非但不會令人恥笑,反而是令人敬佩。
如果夫人今日一死了之,大王遷怒,可能會屠戮息國。臣勸夫人勇敢地活下去,大王如果寵愛夫人,那夫人可以將這份寵愛,換成對息侯的后人和息國老百姓帶來福祉。”
息媯聽進去了。她沒有死,也沒有表現出去楚文王的反抗。
是的,這是一位聰明的女人,她需要活著,需要做更多的事,需要在歷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一位不同凡響的女子名字。
于是,史料記載,楚文王得了息媯后,大喜過望,當天晚上在軍中便臨幸了她。
息媯也提出要求,希望楚文王勿殺息侯。楚文王當然滿足了她這個對自己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要求。
楚文王賞給息侯十戶之地:你去當個小地主吧,此生足夠豐衣足食了。
這也是息媯對息侯的報答了,實現了自己保全息侯之命的愿望。
楚文王對息媯極為寵愛。一年后,息媯便為楚文王生下了第一個兒子,楚文王更對她恩愛有加,正式宣布立息媯為夫人。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息媯被立為夫人之前,一定會有很多的宮廷故事。
楚文王的嬪妃女人中,原來也有被楚文王得寵的,結果這個地位被新來的息媯占去了,心里頭肯定不高興,于是便有各種宮斗。
息媯則在這其中表現出了令楚文王以及后宮眾女甚至滿朝文武和全國楚人稱道的德才與機智,包括她的善良、賢惠、勤儉,以及她的智商、情商、逆商。
再加上她無人可及的美貌,所以她最后贏得了楚國夫人的地位,成為對楚國有著重要影響的一位女子。
當然,歷史上息媯被稱為桃花夫人,那我們接下來的故事就不再稱她為息媯了,而稱桃花夫人了。
中國的文人們,為了將桃花夫人描寫成一位對愛情忠貞的女子,流傳了關于她自殺殉國不成后,最后與息侯雙雙殉情的愛情故事。
據說,息國亡國后,息侯被俘后成了楚國都城的守門小吏。而桃花夫人在楚宮中深受楚文王的寵愛,且為楚文王生下兩個兒子。
但桃花夫人始終思念著息侯,兩人此時雖然都在楚國,但一直未能得見,桃花夫人非常傷感。
終于有一天,楚文王出門打獵,預計數日后才回。
桃花夫人就偷偷去城門處約會息侯。一對情侶多年后再此相見,抱頭痛哭。桃花夫人看看自己貴為楚國夫人,而昔日的夫君卻淪落為守城小卒,非常難過。
她對息侯道:“妾在楚宮,忍辱偷生,原先只是為保全夫君性命和息國百姓,后來是只想見夫君一面,如今心愿已了,妾已無遺憾了。”
說完,便一頭撞上城墻,這位天下第一美女頓時香消玉殞。
息侯見此,心碎腸斷,頓時萬念俱灰,為報答息夫人的深情,也撞死在城下。
楚文王打獵回來,聽說此事,黯然神傷,對夫人和息侯兩人的感情非常感動,令人以諸侯之禮將息侯與桃花夫人合葬在漢陽城外。
安葬桃花夫人的那座山,后人就叫桃花山。
這樣一則愛情故事,讀了催人淚下。
當然,殉情之說還有一個版本,說桃花夫人與息侯雙雙跳到桃花澗而亡。都差不多,說明桃花夫人最后是殉情而死的。
這當然只能說是傳說故事了,因為破綻太明顯了。有足夠的史料記載了楚文王死后,桃花夫人還撫養了兩個兒子,并最后輔佐楚成王治理楚國。
而且,楚文王不可能讓一個被自己滅了國的仇人國君去守城門,擔任城門守衛的那都是極端可靠之人,是對楚王無限忠誠、楚王又無限信任之人才有資格的。
所以,殉情之說是子虛烏有之事。
當然,如前文所述,桃花夫人在息侯被俘息國將亡時可能會投井自殺,這是合情合理的,因為她是一位很忠貞的女子。
如同她不允許蔡侯玷污自己,也當然不允許其他男人霸占自己。于是她要自殺殉國。
正是因為她曾經有過這個自然而然的殉國舉動,使她成為歷史上最值得敬佩的女人之一。
當她明白自己活著能夠給息國百姓以及息國公族后人帶來更大利益時,她便不再自殺,而是選擇了委曲求全忍辱負重,甘愿成為楚文王的夫人。
犧牲的只是自己的名節,換來的則是息國百姓的幸福,這樣的人當然是受人尊敬的。
桃花夫人在歷史上留下了以身赴難、勸課農桑、推崇新政、輔幼稱霸的四大功勛。
尤其是對于息縣,即原來的祖國息國,她親自走訪民間,推行農桑,造福百姓,許多地方留下了她的足跡。
后人在她所經之處,人們都建廟立碑以示對桃花夫人的敬仰,桃花夫人也被息縣百姓尊為“平安神”。
史料記載,桃花夫人一直是楚文王的賢內助,她勸諫楚文王要休養生息、儲備重臣、重視教化、嚴治后宮等,楚文王言聽計從。
楚文王死后,桃花夫人傾力輔佐年幼的楚成王,成為楚國輔政太后。
期間,她除逆安邦,重外交、選賢才、赦天下、勸農桑,大膽改革。最后,還政于國君。
桃花夫人的輔政措施,為后來的楚國稱霸漢江、染指中原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