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尹公子貞伐吳身死,令年輕的楚康王非常痛心。
令尹一職,是楚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重要職位。一直以來,令尹權力過大,而令尹的能力卻因人而不同。權大事多責任重,難免顧此失彼。
楚康王作了一個重要決定:分散令尹權力,加強王權,改革行政管理體制和軍事管理體制。
行政管理上,楚康王任命了公子午為令尹,在原有左尹的基礎上,楚康王又設立了一個右尹。
原來的左尹純粹是令尹的助手,一切聽令尹的安排。這個右尹就不同了,相當于副令尹,雖然地位沒有令尹高,但相當一部分權力被分到了右尹身上。
右尹一職,由公子罷戎擔任,這相當于平分了相權。
重視莫敖。莫敖原來是楚國最高官職,集中了楚國的軍政大權,地位遠遠高于令尹,但后來莫敖的軍政大權逐漸讓渡到了令尹。
楚康王進一步重用莫敖,明確由莫敖主管王族內部事務,這意味著楚王室將王權的一部分讓渡出來給公族,讓莫敖來協助楚王。
自楚武王以來,楚國莫敖一職由屈氏家族負責,最早是屈瑕,后來是屈重、屈完、屈子赤角、屈蕩,屈氏家族到屈到這一代,已是第六代了,世襲莫敖之職。
屈到之后,將由其子屈建繼承莫敖。這父子倆給后世奉獻了“屈到嗜芰,屈建去之”的典故,我們具體講講。
據說,楚國莫敖屈到很喜歡吃菱角,可謂無菱不歡。菱角是一種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其果實為彎牛角形,古代的兩角是菱,所以被稱為“菱角”。
后來,屈到患病,自知命不久矣,故交待其子屈建,祭祀時勿忘用菱角。
可是,待屈死后,屈氏家族但凡祭祀先祖,宗主屈建堅持不用菱角祭祀。
這讓屈氏家族有人不滿,認為屈建違背其父屈到遺言,乃大不孝。
但屈建認為自己這樣做才是對的,屈建對家人道:“先父執政,所制定的法令,百姓記于心中,王室藏于府里,對上可比同先王,對下可訓導后人,列國諸侯均認可之稱贊之。
我聽說,祭祀有法度:以牛祭祀國君,以羊祭祀大夫,以小豬和狗祭祀士人,以烤魚祭祀常人。
竹籩木器里要裝果干和肉醬,以供國君及普通百姓所用。不得進獻珍貴稀罕的東西,也不陳列品類繁多的食品。
所以說,我父親雖有遺言,但我不能因為他的嗜好而違犯國家的法典。”
于是,從此屈氏家族祭祀屈到時特意不用菱角。
后來,“屈到嗜芰”喻指愛好很普通的東西,如周文王嗜菖蒲葅。無論是屈到喜歡吃的菱角,還是周文王喜歡吃的菖蒲做的腌菜,這兩樣東西都沒有什么特別好的味道,但這兩位賢人卻很喜愛。
楚康王任命了公子追舒擔任箴尹。箴尹即專門給朝廷提意見建議的大臣,相當于后世的諫議大夫、明朝時代的言官。
這是為了有效遏制腐敗的具體措施,楚康王仔細研究過晉國,他認為晉國現在完全是一個腐敗國家。
正是因為腐敗和權力斗爭,導致晉國在春秋江湖上越來越不得人心,晉國國君更是越來越被邊緣化,晉國公室不斷衰落。
軍事管理體制改革上,楚康王分散了司馬權力。
原先楚軍只設立司馬一職,相當于國防部長,權力也過于集中。楚康王在楚軍司馬一職下,再設了左右司馬,相當于兩個國防部副部長。
司馬節制左右司馬,但各自有軍權,三者幾乎平分了軍權。具體人選是:蒍子馮為大司馬,公子橐師為右司馬,公子成為左司馬。
任命老將屈蕩擔任連尹,這個連尹并非是連地長官,而是專門負責軍備后勤事務,相當于后勤部長,或者說后勤裝備部長。
任命史上第一神箭手養由基為宮廄尹,專門負責馬政管理。要知道,在冷兵器時代,戰馬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
楚康王深知,要重振楚國雄風,必須加強軍備,所以他很重視連尹和宮廄尹,人選都是他最看重的楚國大將。
這一切,都是楚康王為防止公族大夫專權,以及防范內部權力斗爭,強化王權的具體舉措。
這方面,楚康王顯然要勝出他的父親楚共王一籌。
不但如此,通過大量使用公族大夫擔任要職,迅速取得了各公族的支持,王權更加集中。
一個王權集中的國家,是真正意義上的君主專制的國家,這樣的國家如果碰上一個英明的君主,那將會發揮巨大的能量,迅速提升國家實力。
相反,如果碰上一個無能的君主,那就會帶來很大的麻煩。
好在楚康王是一位奮發有為的楚王。欲想稱雄江湖,必先富國強兵。楚康王當政期間,實施了轟轟烈烈的經濟體制改革。
經濟體制改革,圍繞著增加軍賦而開展的。
首先是土地調查。楚康王開展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土地普查,對楚國的國土狀況進行了全面而詳細調查分析,目的是為了推行“量入修賦”的經濟改革。
所謂量入修賦,就是按土地的肥貧情況進行登記,以土地產生的收入來確定賦稅。
你家里有多少土地,土地質量怎么樣,收成如何,這些弄清楚后。再由此確定你該負擔多少車、馬、士卒、軍器繳納量等軍賦。
這使得軍賦有了一定的標準,有效消除了征收軍賦不公平從而導致內部矛盾的隱患。
土地調查后,楚康王又實施了工商業以及其他各行各業的調查,仍舊是推行量入修賦,根據各業收入情況來確定軍賦。
當時中原諸侯又是如何繳納軍賦呢?
當時的中原各諸侯國,實施的是井田制。井田制其實是土地國家公有制與地主私有制的混合體。
什么意思呢?井田中間的土地是國家分配給你的,你要按這個分配數量來繳納賦稅。井田四圍的土地則是給你自己種的,屬于你自己所有,不需要繳稅。
周天子的土地就是這樣分配給各諸侯國的。想法很美好,但事實很殘酷。
一開始周天子分封了七十多個諸侯國,全國的土地都分配給了這些諸侯,按土地多少確定要上繳給王室多少賦稅。
但慢慢的,這些諸侯國許多都被滅了,土地便被并到了人家那里。
人家的土地是搶來的,又不是你周天子給的,所以不用繳納賦稅。
周天子的土地就這樣被變相私吞了,收入是逐年下降,王室的實力越來越弱。
各諸侯國的土地也是這樣分配下去的。結果,有的豪強便侵占了他人的土地,這些土地便成了自己的,不是國家給的,不繳納賦稅了。
這樣,諸侯國的國家收入也少了。
由于私田是自己的,各諸侯國的地主們便將主要精力都用于開墾私田上,反而井田成了副業。
甚至有的地主會這樣:兄弟,這塊地,你搶去吧,你的那塊地,給我搶來。
楚康王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他的改革實質就是:不管是什么類型的土地,有多少收入,就得繳納相應的多少賦稅。什么私田公田,都是你的好了。但前提是要繳納賦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