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共王雖然僅是一位少年楚王,但他一點也不糊涂。
他牢記著父王楚莊王的教誨:不要輕易開起戰端,要繼續與大國搞好關系,尤其是秦、齊這樣的大國,努力維護世界和平。
是的,為了世界和平,楚共王決定加強外交,尤其是要與擺乎不定的齊國搞好關系。
屈臣聽說楚共王意欲派人出使齊國,知道自己的機會來了。
什么機會?
離開楚國的機會
屈臣自告奮勇請求出使,楚共王很高興,命屈臣出使齊國。
屈臣真想出使齊國么?
是的,但屈臣更想借出使齊國的機會離開楚國。
去哪里呢?
齊國。屈臣認為,齊國是最適合自己的國家。
還有,他一直惦記著在鄭國的夏姬。這些年來,準確講自夏姬回鄭國后六年來,屈臣根本沒獲得任何出使鄭國的機會。
對夏姬,屈臣可謂是日思夜想。
屈臣領了王命后,回到家便對兒子道:快將家里的金銀細軟全部收拾一下,明天跟為父走。
屈臣的兒子屈狐庸也不問什么,他一切都聽父親的。
屈狐庸知道,不聽父親言,吃虧在眼前。父親在屈狐庸的心目中,永遠是很正確的。
屈臣將家里的財物大車小車裝了好幾車,對外打著出使齊國這樣的大國,必須帶足聘禮為由,光明正大離開了楚國。
想到今后不再回楚國了,屈臣心里一陣酸楚。
楚國,那是自己的祖國,一直以來,自己以及自己的祖上作為公族大夫,對楚國可謂是忠貞不渝,為楚國霸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如果不是公子側、公子嬰齊等人的苦苦相逼,屈臣哪里舍得離開楚國?
先把大王的使命完成吧。屈臣到了齊國,順利完成了外交使命。
然后,屈臣把相應的外交文書以及齊侯贈予的禮物交給了自己的副使:請大人率使團先行一步,回國復命。我另有要事,需遲一段時日返國。
副使帶著使團回楚去了,屈臣卻去了鄭國。
通過關系,屈臣終于見到了日思夜想的夏姬,六年了,又是整整六年!有情人終于相見了,那一刻,兩人緊緊擁抱在一起,感覺所有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夏姬一點也沒變,反而貌似比六年前更嫵媚了,屈臣不由心花怒放。
“接下來,申公有什么打算?”夏姬抬起頭問屈臣。
屈臣輕輕地撫摸著夏姬那嫩筍一般的俏臉,笑了:“還什么申公啊,叫相公不成么?我們今天就算成親了!相公我要帶你去一個遙遠的地方,在那里,我們將余生一起度過。”
那個遙遠的地方,便是晉國!
本來,屈臣是想留在齊國的,但是令屈臣沒想到的是,齊國與晉國剛剛爆發了一場戰爭,結果齊國慘敗。
慘敗后的齊國,急欲與楚國結盟。一旦兩國結盟,那自己滯留齊國,楚國一個要求,齊國將立刻遣送自己回楚國。
到時,自己和美麗的心上人,還想在楚國活下去么?
唯有晉國,才可能保護他們。而且屈臣相信,晉國一定會重用自己。
正如屈臣所料的那樣,晉國國君晉景公見楚國大夫屈臣來投,喜出望外。
他早就知道屈臣的名聲,知道他是棟梁之材。況且,敵國重臣來投,更是大長了晉國的臉。
晉景公當即宣布任命屈臣為晉國大夫,并將整個邢地賞賜給屈臣作為采邑。
為了夏姬,屈臣舍棄了在楚國的一切,從此,他將在晉國,掀起屬于自己的春秋風云。
希望大王念在自己多年來為楚國作出無數貢獻的份上,善待屈氏家族吧。
屈臣南望楚國,心里希望著。
公元前690年,楚共王任命公子公子嬰齊擔任令尹。
公子嬰齊大權在握,就拿屈臣叛逃說事。他上書楚共王,請求立即派出使者與晉國交涉,要求晉國遣返屈臣,至少不要重用屈臣。
這當然是國際笑話。
因為在當時春秋江湖,有一個政治避難的概念,就是一國的公族大夫如果出走到其他諸侯國,那這個諸侯國不但要接納他,還要禮遇,許多諸侯甚至任用他在祖國時原級別的官職給他,而其祖國則無權干涉。
這便是在春秋時期的赦免權,或者說是現代國際上未簽訂引渡協議國家之間的慣例,這也就能夠解釋為何當時許多牛人喜歡流浪外國了。
如當年晉文公還是重耳公子時,晉國國內要抓捕他,他出逃到曹、衛、鄭、宋、齊、楚等國,許多國家是不能將重耳抓起來送到晉國的。
但由于當時晉國強大,有的國家不敢得罪晉國,所以不敢啟用重耳而已,但仍舊禮待重耳,如齊國、宋國、楚國等。
但如衛國、鄭國等國權衡利弊后,擔心惹毛晉國,最終決定不放重耳進入自己的國家。
那是違反這個國際政治避難規則的,所以后來晉文公討伐他們也算是師出有名。而齊國當時是春秋霸主,所以重耳便留在了齊國長達九年。
所以,別看楚共王才11歲,但他還是很明智的否決了令尹公子嬰齊的請求。
公子嬰齊并不甘心罷休,于是要求嚴懲屈臣的叛國之罪。
由于屈臣不在了楚國,但他的族人都在。楚共王這次沒有否決此提案。
叛國罪當然是很嚴重的,公子嬰齊也算是有法可依。
于是,屈氏家族屈臣所在的這個旁枝慘遭滅族,所有的財產、奴隸、女人、土地都歸了公子嬰齊、公子側等人。
屈臣無法保護自己的族人,是的,人為刀俎己為魚肉。屈臣家族被誅的消息傳到屈臣那里,屈臣長跪不起:“對不起了,我的父老鄉親們!”
屈臣流下了憤恨的淚,他對天發誓:“楚國,從今以后,我屈臣將與你誓不兩立。子反、子重,我屈臣在這里發誓,我一定要令你們從此疲于奔命。”
從此,逃到晉國的屈臣,充分展現了他驚人的才華,給楚國帶來了無窮無盡的麻煩。
甚至從某種意義上講,正是屈臣,讓已經取得中原霸主地位的楚國的強盛之路從此夭折。
楚國,如同一支貌似已經打開了上升通道的線績優股,突然遭遇斷涯式下跌,甚至跌破發行價。
這是楚國歷史上又一位叛逃到晉國的牛人,如同曾經的楚國令尹斗越椒之子斗賁皇一樣,這些人成了“楚材晉用”的典型。
正是楚國大量人才的外流,最后導致楚國國力不斷下降。
在春秋戰國歷史上,許多國家本應該能夠強大起來的,但就是君主不會用人,或者整個政治生態不利于人才的發展,導致許多人材流失,最后眼睜睜地看著敵人越來越強大。
如晉國的士會逃到了秦國,秦國就火了一把,好在晉國后來想辦法將士會給請了回來。
后來,衛鞅從魏國到了秦國,秦國強大到可以吊打當時第一大國魏國。
齊國的孫武到了吳國,吳國軍事實力大到可以滅了楚國。孫臏從魏國逃到了齊國,齊國將魏國直接從戰國初期的第一強國給打成二流國家等等。
讓楚國疲于奔命,就成了屈臣的人生奮斗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