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在,既然你宋國老是與我楚國對著干,那就先滅了蕭國,給予你宋國一個警告吧。
楚莊王是這樣想的,對宋國,就給這樣一個警告就夠了。宋國這樣的中原老牌諸侯,還是給他一些面子吧。
但宋國卻仍舊不尿你楚國這一壺,宋國人見自己的屬國蕭國被滅,氣得牙直癢癢。
宋國國君宋文公想到了晉國:必須要讓晉國出來為自己討回公道。
于是,他派出使者分赴晉國、衛(wèi)國和曹國,約定到衛(wèi)國的清丘開會。
晉國是鐵桿老大,肯定會來。
衛(wèi)國和曹國想當年被晉國給搞得差點滅國,對晉國相當畏懼,一直以來本就是跟著晉國混的,只是這一次受楚莊王邀請去楚國喝了個酒而已,并未在國際上表態(tài)跟著楚國混。
宋文公扛出晉國這面大旗,曹國和衛(wèi)國只好同意赴會。
晉國派了中軍佐先縠參加了會議。于是,在宋國的組織下,晉、宋、衛(wèi)、曹四國各派高級官員在衛(wèi)國的清丘開會,史稱清丘會盟。
盟約就四個字:“恤病,討貳。”
也就是說,我們四國要在有困難時互相救援,那些對晉國有二心的國家,大家都要討伐。
簽字畫押完后,宋文公笑了。他認為自己太厲害了,終于又將晉國抬到了前面。
宋國將晉國抬出來是有目的的,目的便是楚國。全世界,也就晉國能夠跟楚國比拼了。
既然晉國也盟誓了,那便行動吧。
宋國的行動目標是陳國,因為陳國已經(jīng)全心全意投靠了楚國。
公元前596年春天,就在蕭國被楚國滅后不久,宋國便出兵討伐陳國。
哼,你滅寡人的蕭國,那寡人就打你陳國。宋文公恨恨地想著。
宋文公所不知道的是,對有的國家而言,在國家利益面前,誓言那都是可以隨時不當一回事的。
如曹國,宋軍出動后,曹國根本沒理會,沒按盟約的要求一起出兵。
曹國給出的理由說是國君感冒了,能夠帶兵打仗的將軍們也都集體感冒了,流感。
晉國呢?
晉國剛剛在邲地之役中被楚軍擊敗,元氣還沒恢復過來呢。他們的理由是北狄正犯境,尚不能出兵。
宋文公那個郁悶吶。
更郁悶的事還在后頭呢,衛(wèi)國出了兵。
但衛(wèi)國出兵居然是幫助陳國去的,因為歷史上衛(wèi)國和陳國是世交友好國家,尤其是他們的國君,關(guān)系不是一般的鐵。
聽說陳國遭到宋國侵略,楚莊王二話不說,點起楚軍精兵,再次北上。
公元前696年夏天,楚莊王又親率楚軍進發(fā)了,這一次,目標是宋國。
楚莊王根本不用去救援陳國,因為他知道,只要楚軍向宋國發(fā)起進攻,宋軍肯定會從陳國撤軍!
果然,宋軍忙從陳國趕回來保護國家。
楚莊王也并沒有因此直接對宋國痛下殺手,想要融入中原,不讓宋國人心服口服是不行的。
歷史上,宋國人從來就是服軟不服硬的。
對宋國,楚莊王是用足了耐心。
世界終于有了點平靜的跡象,楚莊王決定實踐他的止戈為武的戰(zhàn)爭理念。
他派出了兩路使者,向東北赴齊國,與齊國的關(guān)系要鞏固和好。向北邊赴晉國,楚國決定主動修好晉國。
戰(zhàn)爭,是為了消滅戰(zhàn)爭而存在的。與晉國在邲地一戰(zhàn)后,也許便成了與晉國休戰(zhàn)的最好基礎(chǔ)。
楚莊王是這樣想的。他派公子馮出使晉國,公子馮是經(jīng)鄭國而到達的晉國。
由于鄭國已經(jīng)成了楚國的盟國,所以,公子馮此次到達晉國很順利。
晉國人很驚訝,但他們聽說是楚莊王主動前來修好,非常感動。
晉國國君景公嘆了一聲道:“楚子有德啊。”
是的,楚莊王是有德的,他在邲之戰(zhàn)中沒有對晉軍趕盡殺絕,晉國人不是不知道。
以前晉國稱霸時,總對他國盛氣凌人。而現(xiàn)在楚國稱霸了,卻無半點飛揚跋扈之意,確實令人佩服啊。
“寡人接受貴國的意思,就讓我們兩國休戰(zhàn)罷兵吧。請公子回去后,務(wù)必向楚王問好,就是寡人向他表達深深地敬意。”晉景公對公子馮說。
晉景公此言絕非虛言,他也聽說了楚莊王宴請?zhí)煜轮T侯一事,對楚莊王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佩服。
從晉國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晉景公需要與楚國的和平,因為晉國國內(nèi)的權(quán)力斗爭已經(jīng)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了。
在晉景公時期,晉國先后出現(xiàn)了先氏家族和趙氏家族滅門的大案。
同時,北狄又很活躍,西邊的秦國又是勁敵,晉國實在沒精力再與楚國對抗。
中原,就暫時讓給你們楚國吧。晉國人是這樣想的。
楚莊王卻是想通過另一種方式來實現(xiàn)他的理想,對,止戈為武。
他的第二路使者是到齊國。
齊國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大國,在經(jīng)濟軍事實力上也是現(xiàn)實中的大國,平日與楚國關(guān)系倒不錯。
為了讓兩國關(guān)系更進一層,楚莊王還是派出了左司馬申舟出使齊國。
申舟,字無畏,羋姓,楚國公族大夫。聽說讓自己出使齊國,申舟猶豫了一下,他向楚莊王要求開具通關(guān)文書。
什么是通關(guān)文書?
就是國際通行證差不多的那種。在春秋時期,一國使臣或部隊要經(jīng)過另一國去他國,必須借道。哪怕是敵對國,也要遵守這個規(guī)矩。
楚國與齊國不接壤,要赴齊國,必須要經(jīng)過宋國。
宋國并非楚國盟國,這樣的話,經(jīng)過宋國的話,必須要先知會宋國:我們是借路而行的,不是混到宋國來的奸細,也不是來羞辱宋國的。
楚莊王笑了:“這個不需要吧,你又不帶兵去宋國,只是外交使團,帶的是禮物而不是刀兵,宋國怎么可能不讓你借路呢?
公子馮不是同樣沒有向鄭國借路,順利出使了嗎?”
申舟急了:“大王,鄭昭宋聾啊。鄭國人是講道理的,而宋國人是不講道理的。他們很死板,沒有這個通關(guān)文書,那臣此去一定是要被他們抓起來的。”
楚莊王把手一揮:“不會的,他們把你抓起來,那不谷去就把你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