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型干旱資源開發型區域生態效率評估及提升策略分析:以新疆為例
- 周旭東
- 3693字
- 2021-12-30 13:12:35
摘要
新疆是全國干旱地區和資源型地區的代表,總面積約占全國的1/6,其中沙漠面積約占全國沙漠總面積的60%,干旱缺水,自然生態資源匱乏,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同時又是全國資源大省區,儲存大量煤炭、石油和天然氣等礦產資源,在全國居領先地位。這兩方面特點卻又極大地制約著新疆經濟的發展,導致區域發展不平衡、產業發展規模受限制和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等后果。為了有針對性地解決這些問題,本書以2001—2015年連續15年新疆14個地州市農業、工業和綜合面板數據為樣本,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法,投入端采用資源類和環境類指標,產出端采用經濟類指標,構建符合新疆實際的生態效率評價指標體系;從省級層面、區域層面和地州市層面對農業、工業和綜合生態效率時空分布、變化特征進行連續的、較為全面的測度分析;通過Malmquist指數分析全要素生產率、綜合技術效率、技術效率、規模效率等重要指標的動態變化及其對生態效率的促進和制約機制;從投入產出冗余角度對生態效率損失原因進行分析并提出改善途徑;運用Tobit模型研究生態效率的影響因素,并探究各因素對生態效率的作用機制;最后根據上述論證分析結果提出有針對性的生態效率提升策略,以期為新疆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具體研究結論如下:
1.新疆農業生態效率
(1)與全國其他省區市相比,新疆農業生態效率水平低下。與全國各省區市橫向比較發現,新疆農業生態效率為0.67,在全國排名第28位,僅為第1名海南的1/3,即便與西北其他省區相比,也處于落后位置,說明新疆總體農業生態效率仍然較低,且在全國處于落后地位。
(2)空間分布不平衡。通過對新疆14個地州市間農業生態效率的比較可知,最高為3.68,最低為0.71,最高約為最低的5.18倍,北疆、東疆和南疆三個片區連續15年的農業生態效率平均值分別為1.30、1.39、1.07,全部都達到有效生產前沿面,其中東疆>北疆>南疆,存在明顯差異,說明地區間農業發展存在空間分布不平衡性。同時,14個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瑪依市、吐魯番市、喀什地區和巴州這4個地州市農業生態效率值大于1,達到有效生產前沿面,說明大部分地區農業生態效率水平偏低。
(3)從時間序列分析,農業生態效率雖然有小的波動,但總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從2001年的0.62至2012年的1.03,再到2012—2015年連續4年農業生態效率都大于1,達到有效生產前沿面;從“十五”期間的0.68到“十一五”期間的0.76,再到“十二五”期間的1.01,農業生態效率得到了階段性提升,逐步實現了從無效狀態到有效生產前沿面,說明新疆這些年通過自身在發展中調整以及借助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和19省市援疆等國家扶持政策,用三個五年時間逐步實現了農業生產經濟增長和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
(4)通過Malmquist指數分析,發現技術進步對促進農業生態效率提升起到了關鍵作用,對農業生態效率提高貢獻很大;而技術效率指數對農業生態效率的提升起著制約作用。因此提升農業生態效率的關鍵是加大農業技術研究和扶持推廣力度,同時要提高農業技術應用水平、控制投入規模,減少化肥、農藥等的過度使用,減少資源浪費。
(5)從投入產出冗余分析可知,造成新疆農業生態效率損失的原因并不是農業產出的不足,而是資源消耗過多和環境污染物排放過量。從冗余率均值高低來看,造成農業生態效率損失的主要影響因素為COD排放量、有效灌溉面積、氨氮排放量、農村播種面積、農村勞動力人數。
(6)從影響因素分析,農業產業結構、人均農業GDP、財政支農力度與農業生態效率呈顯著正相關關系,對農業生態效率起促進作用;而目前的工業化發展水平、機械密度與農業生態效率呈顯著負相關關系,對農業生態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各地區應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加大財政支農力度和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著手,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提升農業生態效率。
2.新疆工業生態效率
(1)與全國其他省份相比,新疆工業生態效率水平低下。新疆工業生態效率為0.73,在全國排名第28位,約為第1名海南的16.44%,約為平均值的56.59%,與西北其他省區相比,位于甘肅、寧夏之前,也位于同是資源開發大省的山西之前,但在全國仍處于落后位置,說明新疆總體工業生態效率仍然較低。
(2)空間分布存在不平衡性。14個地州市工業生態效率值最高的為8.97,最低的為0.59,前者約為后者的15.20倍,平均值為1.86;北疆、東疆、南疆連續15年的工業生態效率平均值分別為2.04、2.85、1.21,東疆>北疆>南疆,存在明顯差異,說明地區間工業經濟發展存在不平衡性。14個地州市中克拉瑪依市、吐魯番市、克州、巴州、阿勒泰地區、和田地區6個地州市工業生態效率達到有效生產前沿面,占42.8%,大部分地區工業生態效率水平偏低。
(3)從時間序列變化趨勢分析,從2001年到2015年,新疆工業生態效率總體呈波動式上升趨勢;從“十五”期間的0.75到“十一五”期間的1.00再到“十二五”期間的1.08,一直處于上升狀態,尤其從2010年“十一五”末開始,工業生態效率一直都穩定在1以上,保持在有效生產前沿面。
(4)通過超效率 DEA 模型和 CCR 模型比較分析可知,利用超效率DEA模型計算和測定生態效率值更加精確,在大于1達到有效生產前沿面后,仍可以繼續精確計量,有利于地區間排名和差距的定量化分析。
(5)分析Malmquist各指數,發現目前的技術進步指數對生態效率起到主要制約作用,技術效率指數是促進因素。這說明新疆工業技術應用水平一直保持增長狀態,而工業技術的引進和研發力度不夠,有待加強。
(6)從投入產出冗余分析,造成工業生態效率損失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為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工業氮氧化物排放量、工業廢氣排放量、工業用電總量、工業用水總量。可以看出,全區各地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存在嚴重過量問題。
(7)從影響因素分析,工業發展水平、科技創新、工業結構、環境規劃與工業生態效率呈正相關關系,對工業生態效率起促進作用;而對外開放、產業集聚度與工業生態效率呈負相關關系,對工業生態效率起抑制作用。因此若要進一步提升工業生態效率,需大力加快工業經濟發展速度,提高工業企業技術研發水平,加大推廣力度,加強環境規劃和環境保護管理,合理引進外商投資。
3.新疆綜合生態效率
(1)與全國其他省區市相比,新疆綜合生態效率水平低下,資源配置不合理。新疆綜合生態效率在全國排名第31位,僅為0.562 2,約為平均值的60.19%,約為第1名北京的23.11%,說明新疆綜合生態效率還十分低下。將生態效率解構成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來看,資源效率排名全國第30位,仍然十分低下,但環境效率排名有所上升,為全國第22位,排名提升9位。這說明新疆生態效率低下主要由資源效率低下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資源消耗量大,高耗能仍然是新疆經濟發展的特征和現狀。
(2)空間分布不平衡。北疆、東疆、南疆的生態效率值分別約為1.61、1.17、0.81,北疆>東疆>南疆。比較14個地州市的生態效率,可以發現最高約為4.19,最低為0.48,前者約為后者的8.71倍,地區間生態效率差異較大,且14個地州市中只有克拉瑪依市和吐魯番市兩地生態效率值大于1,達到有效生產前沿面,說明大部分地區生態效率水平偏低。
(3)進行時間變化分析,發現自2001年到2015年,新疆全區生態效率持續波動,最終有約5.7%的小幅提升。從三個五年計劃變化情況分析,生態效率從“十五”期間的0.988 1到“十一五”期間的1.063 8再到“十二五”期間的1.064 3,呈階段小幅上升趨勢。
(4)將生態效率解構成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分析,根據資源效率和環境效率的高低差異組合,可將新疆各地區發展模式分為四種:低能耗、低排放模式;高能耗、低排放模式;低能耗、高排放模式;高能耗、高排放模式。
(5)通過Malmquist指數分析,發現技術進步指數影響和制約生態效率的提升,而技術效率指數對生態效率起到促進作用。所以進一步加強新技術的引進和研發是提升生態效率的關鍵。
(6)從投入產出冗余分析,造成生態效率損失的主要原因并不是產出的不足,而是資源消耗過多和環境污染物排放過量。造成生態效率損失的主要影響因素依次為COD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水資源投入和勞動力投入。可以看出,全區各地的用水總量和排水總量都存在嚴重過量問題,在干旱區如何節約水資源是個根本問題,對水資源的分配和利用進行改進刻不容緩。
(7)從影響因素分析,外資利用、城鎮化率、平均受教育水平、第三產業比重與生態效率呈正相關關系,而目前實施的環境政策、市場化程度與生態效率呈負相關關系。因此,今后要想進一步提高新疆的生態效率,確保環境、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大城鎮化建設力度;二是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提升科學技術研發和應用水平;三是調整環保政策,使之更有針對性和成效;四是加強對非公有制企業經營的管理;五是鼓勵對新疆可持續發展有利的外商投資;六是調整優化產業結構,逐漸增加第三產業比重。
4.新疆生態效率提升策略
在生態效率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梳理出農業生態效率、工業生態效率、綜合生態效率研究中存在的問題,并從積極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進經濟轉型、提高經濟質量,加強科技創新、引進新技術,積極利用外資、提高外資引進質量,加強環境規劃和環境保護管理五個方面分析探討了提升新疆生態效率的若干途徑和方案,以期為推動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大美新疆”提供重要依據和指導。
關鍵詞:干旱資源型區域;新疆;生態效率;超效率DEA模型;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