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農村金融體系的功能缺陷與制度創新:基于重慶市農村金融實踐的思考作者名: 李虹本章字數: 1792字更新時間: 2021-12-30 13:11:48
1.重慶農村金融供給現狀
就2017年經濟總量來看,重慶地區形成了工業牽頭、農業支撐和服務業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全市國內生產總值19 500.27億元,見表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 339.62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8 596.6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 564.04億元,分別占比6.87%、44.08%、49.05%;在財政收支方面,全區地方財政收入22 523 788萬元,財政支出卻高達43 362 800萬元,嚴重依賴上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在財政支出中,農業支出3 475 669萬元,占比約8%。在城鄉居民收入方面,重慶地區人均GDP僅為63 689元,遠遠低于全國人均GDP,而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 638元,略高于全市農民收入平均水平,但遠低于全國農民收入平均水平。
表3-1 重慶地區經濟概況
1.1 政策性銀行
因為農業的三性——基礎性、弱質性、外部性,加上市場失靈,造成了各個大型商業銀行的側重點紛紛遠離農村,農村經濟發展融資難的局面,因此政策性銀行在農村地區的存在,對農村經濟的發展非常重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是國務院直屬領導下的我國唯一的農業政策性銀行。它以國家的法律、法規及方針、政策為規范指導,國家為它提供信用擔保,對外進行資金籌集,為國家承擔起農業政策性的金融業務。其主要職責是代理撥付財政支農資金,從而為農村經濟發展服務。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重慶市分行是農發行的一級分行,成立于1996年12月。重慶分行現下轄1個營業部、3個二級分行和32個支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重慶市分行在總行黨委、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關懷和幫助下,以支持和促進“三農”發展為己任,嚴格根據重慶市委、市政府推進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累計發放各類貸款1 800多億元,切實發揮了農業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支農職能,推動了重慶市農村經濟的快速有效發展。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重慶市分行的貸款余額從最低的60多億元發展到最高時期的近800億元,其支農力度之大,在重慶農村經濟的增長過程中起到了相當大的促進作用。
但是,重慶分行因為成立時間較短,以及其特有的背景,在支農方面還存在一些具體問題。第一,貸款的對象主要集中為糧食收購貸款,對村鎮企業及農戶投放的貸款則相對較少;第二,資金來源相對比較單一,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資金90%都來自中央銀行的再貸款,這就造成其資金規模遠遠不能滿足自身業務發展的需要。
1.2 商業性銀行
現階段,在重慶農村正規金融體系中,商業性銀行主要包括中國農業銀行、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和郵政儲蓄銀行。其中,重慶農村商業銀行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的主力軍。重慶農村商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為重慶市農村信用社,現下轄1家分行、42家支行、1 767個營業機構,從業人員2萬人,是重慶市資產規模最大、資金實力最強、服務范圍最廣的本土金融機構,也是重慶市最大的涉農貸款銀行、中小微企業融資銀行和個人信貸銀行。截至2018年年末,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實現年內營業收入260.92億元,同比增長8.85%;歸屬于該行股東的凈利潤為90.58億元,同比增長1.37%,每股基本盈利為0.91元,擬派發期末股息每股0.20元(含稅)。自改制、上市以來,重慶農村商業銀行始終堅持“服務三農、服務中小企業、服務縣域經濟”的市場定位。
這三類銀行在支撐農村經濟增長方面普遍存在以下問題:第一,貸款的對象一般為村鎮企業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縣域龍頭農業生產銷售企業,對農戶的直接貸款則較少;第二,三類銀行在農村的從業人員總體素質不高,管理混亂,導致銀行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所起的作用受到制約。
1.3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
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產生和發展,主要是為了應對日漸嚴重的農村融資難問題。這類機構正式從法律上得到確認,是以2006年12月中國銀監會發布的《關于調整放寬農村地區銀行業金融機構準入政策更好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簡稱《意見》)為標志。它明確指出,歡迎各類資本到農村設立分支機構。同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概念也隨之在該《意見》中被首次提出。《意見》明確界定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組成部分主要是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組。如圖3-2所示,截至2018年年末,農村地區銀行網點數量12.66萬個;每萬人擁有的銀行網點數量為1.31個,縣均銀行網點56.41個,鄉均銀行網點3.95個,村均銀行網點0.24個。
圖3-2 2015—2018年我國農村地區銀行網點數量
2017年12月末,重慶市新型農村金融機構達56家,其中村鎮銀行41家,而村鎮銀行中,共有15家在鄉鎮設立了約30家支行級機構。這也表明,重慶與全國總體情況一樣,新型農村金融機構中的村鎮銀行占比也達到了90%以上。但是農村融資難問題并沒有因農村金融機構的發展得到較大的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