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理論、實踐與前瞻
- 賀剛 于代松
- 3000字
- 2021-12-30 13:03:43
1.2 規劃對經濟發展影響的國內外經驗借鑒
1.2.1 國內經驗
縣域經濟是指以行政區劃為單位的區域經濟①,以農村經濟發展為主,包括縣城中心經濟、鎮域經濟和鄉村經濟。縣域經濟發展是指縣域范圍內經濟和社會的全局發展。縣域主要包括縣級市、縣、自治縣,但不包括市轄區,市轄區一般是指地級市轄區,屬于城市經濟范疇。
我國縣制歷史悠久,但縣域經濟起步較晚。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時期,地方經濟還未形成。改革開放后,國家鼓勵發展個體與私有經濟,這為縣域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進入21世紀,縣域經濟才開始起步,黨的十六大首次提出“要發展壯大縣域經濟”。我國縣域經濟在發展進程中表現出了一些鮮明的特征。
(1)農村性。其主要表現在:一是以農業為基礎。盡管20世紀80年代以來,全國工業化進程加快,但是全國大多數縣仍然以農業為基礎,農業才是拉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產業。二是經營活動較為分散。以農業為基礎的縣域經濟受土地影響大,導致縣域經營活動一般較為分散,空間聚集性較弱。三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農村經濟結構較為單一、技術落后、資金缺乏,縣域經濟總體水平落后于城市。四是經濟波動性相對較大。由于農業生產活動的主要對象生產周期長,受自然條件影響大,經濟狀況往往不穩定,起伏大。
(2)地域性。縣域有明晰的行政區劃界限,縣域經濟發展依托全縣范圍內的已有資源,如區位、歷史、旅游、民族、宗教等,因此各個縣擁有自身經濟發展的相對優勢與劣勢。
(3)綜合性。縣域經濟發展不只涉及全縣經濟領域,還包括交通運輸等基礎設施方面,醫療、就業等社會保障方面以及教育等文化領域。總體而言,縣域經濟屬于一種部門齊全、行業眾多、領域廣泛、功能完善的經濟單元,具有很強的綜合性。
(4)不平衡性。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發展中國家,各縣資源稟賦差異明顯,歷史、地理、區位等各不相同。這種不平衡性主要表現為發達縣(市)的經濟強勁增長、與不發達縣(市)的差距不斷擴大、東西部之間差異明顯、城鄉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不平衡。
專欄1-1 國家級貧困縣與百強縣
國家級貧困縣,又稱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截至2019年1月,全國貧困縣共有584個。在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中,貧困縣最多的是西藏自治區,共有69個;其次是云南省,有67個;第三是陜西省,有50個。其余為:貴州省47個,甘肅省43個,四川省37個,山西省32個,內蒙古自治區31個,河南省29個,河北省28個,廣西壯族自治區27個,湖北省26個,湖南省20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2個,安徽省18個,青海省15個,黑龍江省14個,江西省13個,重慶市9個,寧夏回族自治區8個,吉林省8個,海南省5個。
中國百強縣(市)全稱為中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是對全國縣、縣級市、部分市轄區的綜合評價,2018年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如表1-3所示。
表1-3 全國縣域經濟綜合競爭力100強排名(2018)
表1-3(續)
資料來源:根據《中國縣域經濟發展報告(2018)》、網絡資料整理。
1.2.2 國外經驗
縣域經濟并不是中國特有的經濟現象,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大都在加快農業現代化、工業化或再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進程。由于各國社會發展水平、文化底蘊、產業結構的不同,縣級建制和地方經濟發展也存在很大的差異。
1.2.2.1 德國
在德國,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世紀。歷史上的日耳曼民族長期處于小邦林立的分治局面,直到20世紀70年代,德國才開始劃分縣級行政單元。全國設有16個州,下設行政區和縣,共設置縣237個,縣以下是鄉鎮。雖然農業經濟在全國占比較低,但德國政府非常重視縣級規劃建設,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
①較強的政府服務意識。政府充分發揮國家主權功能,對縣域給予適當管理的同時,又非常注重縣域自治,保證縣域居民充分行使公民自治權力。在這樣的雙重性質下,縣級政府擁有發展縣域經濟、醫療教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等職能。②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為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國家頒布了《反對限制競爭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嚴格限制市場壟斷和不正當競爭,加大對中小微企業的資金補貼;在企業用人方面,當企業雇傭短工時,政府支付職工工資占比將高達60%,并承擔企業職工社會保險費,以減輕企業用人負擔。③逐步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縣級政府充分發揮金融調節功能,為縣域農業貸款提供各式各樣的利息補貼,加大對高新技術、節能環保等國家重點項目的支持力度,部分項目甚至可以享受全部貼息政策。縣域農村銀行充分發揮金融主體功能,不斷豐富自身產品種類、提高服務水平,以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的融資需求。
1.2.2.2 美國
美國大部分的州實行縣級管制,全國共有3 050個縣,各縣人口、面積、經濟實力、社會狀況差異明顯。作為聯邦制的國家,美國各州對縣的合并、撤銷等管制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因此全國關于縣的建制并沒有統一的標準。但是,美國憲法對州政府的職權進行了限制,如縣的邊界不能隨意更改、禁止州政府遷移縣政府所在地等,這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州政府對縣政府濫用職權。
縣政府職能主要包括:發展縣域經濟,維護縣域內法律秩序,負責公路、學校、醫院和其他公共設施的建設管理等。在縣域經濟發展規劃上,縣級政府注重規劃的綜合性、科學性、長遠性,注重縣域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人居環境改善。政府將農村交通、水、電、氣、網等公共服務放在首位,加快小城鎮建設,充分發揮小城鎮連接農村與城市的橋梁作用,實現城鄉互動,同步發展。
1.2.2.3 英國
英國分為英格蘭、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四部分,行政管理體制分為聯邦、地區、郡、市鎮四個層次,其中郡相當于中國的縣。英格蘭設立6個都市郡和39個非都市郡,威爾士設立8個郡,北愛爾蘭設6個郡,蘇格蘭不設郡,只設置了比郡小很多的區。在英國,郡(縣)政府主要負責安全保護、基礎設施建設、提供公共服務、文化娛樂、商業稅收等。
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建立完整城鄉規劃體系的國家,一直以來,英國的鄉村規劃實行城鄉一體規劃管理的模式,即地方事權與地方規劃相統一。英國的鄉村規劃起源于社區規劃。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頒布了《城鄉規劃法》,這一時期的地方政府注重農村經濟發展,關注農村土地開發,加大農業補貼,注重鄉村區域生活環境建設。2004年,英國頒布《規劃與強制性購買法》,城鄉規劃進入新空間規劃時期,政府將規劃放在空間發展進程中的核心位置,跳出了傳統“土地開發”的局限,強調地方政策與制度建設及對人的關注,不斷改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
1.2.2.4 日本
日本是單一制國家,實行地方自治制度,地方政權分為都道府縣和市町(鎮)村兩級,全國共有都道府縣47個,即1都(東京都)、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大阪府)和43縣。因此,日本的縣是屬于國家第二級別的行政單元,不能把日本的縣與其他國家的縣相提并論。
日本是新興的發達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日本推行了三次“新農村建設”。①重視農業立法。日本制定了國土綜合開發方面的法律法規,為縣域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法律保障。②推進農村土地規模經營。日本頒布了《關于農業振興區域條件整備問題的法律》,重點解決農村土地流轉問題,允許農民簽訂短期土地租賃合同。③建立獨特的農業金融體系。日本建立了由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農協金融)構成的農村金融體系,促進貨幣向農村地區流動,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低息貸款,用于農村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促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
① 區域經濟:指受地域分工、自然資源分布等因素的一致性或相近性影響,促使不同行政區域之間或同一行政區域內運行和發展一體化的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