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縣域經濟發展規劃:理論、實踐與前瞻
- 賀剛 于代松
- 1367字
- 2021-12-30 13:03:42
序言
公元前221年,秦國滅六國后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確立中央集權,實行郡縣制,將縣域作為一個獨立的基本行政、經濟單元,距今已有2 200多年歷史。在漫長的以縣為單元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體系運行中,圍繞縣域資源的布局、管理和服務,我國縣域逐漸形成了推進經濟發展的基本經濟謀劃體制、運籌管理體制、調節機制和服務體系。
由于縣域在國民經濟生活中保持著長期、穩定的支撐性地位,各朝各代統治者、管理者都特別重視對縣域社會、經濟發展的謀劃、引導和管控,因此逐漸產生了一套基于郡縣行政單元推行產業活動、設計經濟項目、統計經濟指標、設定稅負額度的經濟管控范式。例如,隋文帝時期建立了一套基于郡縣的土地、人口、稅收統計征收制度;唐朝首次為經“絲綢之路”交易輸出的茶、絲有計劃地選定蜀中郡縣種植茶葉、桑麻;明朝在浙江淳安、建德等縣推行“改稻植桑”;清朝專門設立直屬皇家的江寧織造局,以縣為單位在江蘇和浙江推行種桑、紡織及絲綢貿易、運輸等產業的經濟活動。由此可見,我國基于縣域范圍的經濟謀劃,即如今的縣域經濟規劃傳統源遠流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以縣為基本支撐單元的經濟發展、管理、服務體系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尤其是針對縣域經濟的發展戰略、發展布局、產業培育、項目設計、資源籌集、人口參與、生態保護、設施建設等,成為全國經濟生活中的基本內容,每五年一次的縣域經濟規劃,分周期地持續確立各縣經濟、社會發展方向和發展內容,為國家整體建設、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經濟力量支撐。同時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自然、經濟、社會、人文等條件影響的2 861個縣(包括縣級市、縣、自治縣,但不包括市轄區)的縣域發展規劃是一個分別定制化的、龐大的、專業的、復雜的、多領域融合的、多方意見博弈的工作體系,這一體系很難通過簡單的招標委托、外包購買或主政領導帶隊自制就能形成。
基于這種情況,本書的編撰團隊用了近20年,完成了近百個縣域經濟的規劃,深曉縣域經濟規劃工作的艱難,基于豐富的規劃編制經驗、教訓及細節處置積累,特總結出一套兼具理論性、務實性、創新性的縣域經濟發展規劃實踐指導用書。
本書的主要特征如下:一是規劃基礎知識資料豐富,從歷史和國際等多個角度對縣域規劃的演進進行了梳理分析,對影響縣域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進行了梳理;二是對規劃指導理論和規劃編制的體系進行了系統闡釋,強調理論在規劃中的支撐作用;三是強調規劃內容之間的邏輯性,即戰略演繹經濟、經濟演繹產業、產業演繹項目、項目演繹應用場景,重點探討了縣域經濟規劃的背景及依據、主體甄別及遴選、政策及理論支撐、基礎分析過程管控、戰略及目標設定、空間產業及項目、風險應對及支撐體系;四是強調規劃的創新性、動態性和個性化,提出“規劃責任與職業道德”“規劃不停留,永遠在路上”“規劃是私人訂制而不能批量化生產”“規劃收益與規劃風險的非對稱性效益”等一些創新性的新觀點;五是強調對具體規劃編制的指導性,以案例和模塊的形式對規劃涉及的主要內容進行操作性分析。
縣域經濟是中國經濟的“壓艙石”,縣域經濟規劃是國民經濟的“導航器”,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縣域經濟發展的歷程需要被科學梳理,未來需要社會各界對縣域經濟發展規劃進行更加有效、理性、務實的博弈性參與,以謀劃、引導縣域主導的社會、經濟良性、可持續發展。
于代松
2020年2月19日于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