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第二課堂思想政治工作載體創新研究
- 周航等
- 3875字
- 2021-12-30 13:05:44
第一節 儀式教育的理論概述
對“儀式”的解讀,在不同的語境、不同的研究領域有不同的注解,它既可以是字典中的一個普通詞匯,也可以是一個被賦予特殊含義的宗教程序;既可以是一種心理上的訴求,也可以是一場慶典或者表演。“儀式”內涵的復雜性決定了其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若對此不加以基本的限制,就很難進一步展開研究。因此,本章節重點論述“儀式”及“儀式教育”的內涵。
一、儀式教育的內涵及其功能
(一)儀式的概念
根據中國古代文化典籍的記載,儀式大致有四種解釋:一是儀式可作“法”解。《朱熹集傳》中載:“儀、式、刑,皆法也。”蘇轍的《皇太后答書》中載:“將儀式于文考,以教孝于諸侯。”二是指典禮的秩序形式。歐陽修的《歸田錄》中云:“(劉岳)不暇講求三王之制度,茍取一時世俗所用吉兇儀式,略整齊之,固不足為后世法矣。”三是指儀態。漢代王粲的《瑪瑙勒賦》:“御世嗣之駿服兮,表騾驥之儀式。”四是指測定歷日的法式制度。《后漢書·律歷志中》: “及用《四分》,亦于建武,施于元和,迄于永元,七十余年,然后儀式備立,司候有準。”
由此可以看出,古時對儀式的理解已經較為寬泛。到現在,儀式的內涵更是得到了大量擴充。由于研究領域不同,儀式被賦予了特定的含義,但無論以何種視角窺視,儀式都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儀式是在特定的地點,以特定的周期進行;第二,儀式是一種具有程式化、規范化的行為;第三,儀式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寓意。鑒于此,筆者認為,儀式是指具有特定周期,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寓意,在特定的場合進行的一種具有程式化、規范化的活動或行為。
(二)儀式教育的內涵
從廣義上講,任何人類活動都可以衍生為儀式。在學校教育中,儀式被賦予更多道德教化的功能。讓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和行為通過儀式在學生心中催化出豐富的情感體驗,會比一般的教育手段產生更持久的效果,這就是儀式教育產生的初衷。本研究所指的儀式教育,是指教育工作者通過一系列具有象征性、承載著特定文化寓意的活動或程序,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教育對象施加影響的一種教育方式。儀式教育的核心要義是,從儀式的角度進行教育實踐活動。作為校園文化的組成部分,儀式教育對彰顯大學精神、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取向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其自身的演進規律和發展歷史,儀式教育基本形成了以下五種類型。
一是身份型儀式教育,即標志身份和角色發生變化的儀式活動,如開學典禮、畢業典禮、入黨儀式等。二是紀念型儀式教育,即紀念重大事件或重大人物的儀式活動,包括慶祝型和銘記型。比如,校慶就屬于典型的慶祝型儀式活動,紀念“一二·九”運動、參觀校史館等就屬于銘記型儀式活動。三是競賽型儀式教育,即通過比賽、競爭的方式進行的儀式活動,如運動會、辯論賽、科技活動月等。四是榜樣型儀式教育,即通過樹立先進典型,引導學生積極向上的儀式活動。如感動校園人物頒獎、優秀畢業生宣傳、大學生講壇等。五是日常型儀式教育,主要指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將一些行為和活動格式化、規范化。包括上下課儀式、禮貌問好、班會等。儀式教育根據不同的目標、價值取向,有不同的類型劃分,盡管側重點不一、形式多樣,但都指向一點——發揮強大的育人功效。
(三)儀式教育的功能
傳統意義上講,儀式教育重在道德教化、政治教化,這也是儀式教育的基礎性功能。當儀式教育進入高校,除了發揮基礎性功能之外,還有以下重要功能:
1.隱性教育功能
隱性教育是與顯性教育范疇相對、作用互補的一個概念,它是指在宏觀主導下通過隱藏目的、無計劃、間接、內隱的社會活動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覺地受到影響的教育過程。儀式將抽象的道理投射到較容易把握的感官符號之中,比如雕像、景觀、舞蹈、隊列、飾物等,而不是投射到由推理、權威堆砌出來的理論、教條。正是通過語言、行為、器物等象征符號,儀式建構情境,傳遞特殊意義,發揮隱性教育的功能,學生很容易在參加儀式活動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信念、道德語言,這一邏輯順序與隱性教育不謀而合。高校儀式教育承載著豐富的校園文化內涵,其隱性教育價值就通過特定的儀式符號和情景得以實現。以畢業典禮為例,撥穗儀式代表著學生們圓滿完成了學業;校長致辭寄托了學校、師長對畢業生的殷切希望;畢業生發言表達了學生的感恩之情;畢業視頻播放記錄了大學四年的美好時光。畢業典禮給畢業生帶來了強烈的獲得感,同時還激勵鼓舞了在校大學生,這就是一場儀式的價值,是隱性教育的重要輸出。
2.情感聚合功能
“儀式象征符號是情感的催化劑”①,儀式“能夠喚醒、引導和控制各種強烈的情感,比如仇恨、恐懼、愛慕以及憂傷”②。借助不同的手段、情境、場域,儀式活動可以催化參與者的情感,具有較強的感染力和凝聚力,以宗教儀式最為突出。回溯遠古時期,面對大自然的神秘莫測和不可征服,人類的祖先懷著敬畏、討好、驅逐的復雜心理,嘗試通過各種巫術或祭祀活動與某種超能力溝通。受到儀式氣氛的影響,個人微弱渺小的情緒匯聚到周遭的情感洪流之中,被壓抑的個性得到了宣泄、釋放和升華,現世苦難所帶來的悲觀和絕望也得到了舒緩和化解。如今國慶盛典、重大紀念日、運動會、開學典禮等大型儀式活動都通過盛大場景、考究流程聚焦參與者的目光,升華參與者的情感體驗。人們復雜的情緒在同一時刻醞釀交融,聚集中又強化了集體意識,增強了集體力量。
3.文化認同功能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滋養出來的人存在客觀現實的文化差異。而文化認同是人們對于文化的傾向性共識與認可。儀式與文化認同有著某種天然的關聯,作為一種媒介,儀式對加強或者削弱文化認同有重要作用。首先,儀式可以是一種文化符號,滲透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舞蹈、祭祀、慶典。它們除了具有符號的表意和釋義功能,還體現著一個民族的文化,包含著一個民族的思想傾向與精神意識。民族文化的傳承就是通過儀式的符號化得以延續和發揚的。其次,儀式往往通過精神加冕的形式把人們以團體或共同體的形式凝聚在一起,強化民族的信仰精神力量,這也是不斷增強個人身份感和歸屬感的過程。最后,儀式強調對社會關系的維系,文化認同也強調這種維系,在特定的社會中,儀式會影響人們對社會規范以及文化價值觀念持有的態度。
二、高校開展儀式教育的重要性
(一)儀式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
時代和社會的進步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創造性地探索和利用新興媒介、教育手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實效性是目前擺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使命。大學是學生角色向社會角色過渡的重要時期,也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塑形的重要階段,所有教育內容、教育環節和教育手段的設置都至關重要。對歷史事件和社會現實的內容、意義進行相應的選擇,把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進行高度的嫁接融合并通過儀式的形式呈現出來,對學生來說接受度更高,受益性更強。儀式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載體,實現了日常教育內容的凝聚與教育效果強化的雙重效應,儀式教育的內容深刻地烙印在學生的意識里,外化在學生的行動中,學生通過儀式教育收獲了來自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與幫助。
(二)儀式教育促進教育過程中的目標實現
教育目標是一個動態化的指標體系,若干的過程指標達成之后,才能最終指向結果的實現。儀式教育同樣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包括設計、準備、組織、動員、宣傳、實施和總結等環節。作為一種外在的表現形態,儀式體現、承載、傳遞著特定的教育目標和價值導向,很容易為學生感知,同時對學生整個教育過程和以后的學習生活歷程也影響深遠。為此,教育工作者應結合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總體目標的具體要求,根據學生不同發展階段的特殊性,設計出相應的儀式教育活動,使學生處于連續的、動態的受教育過程。儀式教育一方面可以促進教育內容的充分展現,另一方面使教育的針對性大大增強,更容易激發學生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進而升華為學生的自我約束和自我要求。
(三)儀式教育能充分整合教育資源
儀式涉及知識傳授、價值觀傳遞、協同行動、思想引領等多方面,同時還涉及個人文化與修養,其存在的價值賦予每位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不同的意義。儀式教育在高校,通常是以群體達到促進個體意義和價值的發現,進而發揮出鼓舞、激勵、凝聚的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具體實踐中,儀式無處不在。不管是大型隆重的開學典禮、感動校園人物頒獎、優秀畢業生事跡宣講,還是日常的上下課問候、主題班會等,儀式都滲透于教育的每個環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抓住儀式活動的契機,將儀式承載的教育形式與內容統一起來,充分發揮儀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儀式中強化、升華現有的教育形式,通過儀式加強對教育的過程把控,大力促進教育資源的有效整合,擴大教育對象的覆蓋面。
(四)儀式教育促進個體角色實現
學校根據大學期間不同的政治使命和教育目標采取不同的儀式形式,學生則成為其中的一個角色。儀式教育可以幫助學生完成角色體驗和角色實現。具體來講,在一定的儀式情境之下,學生很容易受周圍情緒的感染,從而獲得心理體驗和思想情感上的熏陶,同時被儀式的莊重氣氛信服,產生強烈的認同感、使命感和自豪感。這個角色體驗的過程,能夠使學生主動地將個人融入班級、學校、社會中思考,意識自己對他人的價值和意義,認清自己對集體發展的職責和使命,進而克服思想上的狹隘,把自己的關注視角和影響指數轉化為一種重要的力量,努力提升自身素養,完成從角色體驗到角色實現的轉變,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① 維克多·特納.象征之林:恩登布人儀式散論 [M].趙玉燕,歐陽敏,徐洪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② 維克多·特納.儀式過程:結構與反結構 [M].黃劍波,柳博贊,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