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1.2 研究意義

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一帶一路”高峰論壇(2017)中強調“發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服務網絡”。農村是普惠金融的重點,因此,農村普惠金融在我國經濟、金融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數字普惠金融的興起、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的滲透以及“金融+科技”的進一步融合,使對金融科技于普惠金融的作用機理、效應和路徑的研究變得更迫切和更有意義,需要進一步研究金融科技如何作用于普惠金融、對普惠金融的影響程度以及如何去發展普惠金融,即研究從“為什么”到“怎么做”等問題,因此,本研究具有理論和實踐兩方面的意義。

1.2.1 理論意義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在于研究成果對科學理論的貢獻和發展。本研究的理論意義為:

(1)對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等科學問題的邊界進行研究,強化了金融機構在應用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中的主體地位,有助于其后續的相關研究。

“金融科技”這一概念產生于多學科、多領域的交叉應用,不同領域對金融科技的定義具有較大的差異。信息技術領域認為金融科技主要是高新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因此,金融科技的水平表現在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程度;金融領域認為金融科技是信息技術滲透到金融領域,是“金融+科技”的整合,并將融合后的這種模式稱為金融科技;管理學領域將金融科技定義為高新企業的一種商業模式,如京東金融或拍拍貸,因為高新技術的發展和電子商務領域的優勢,早期研究中的金融科技水平常采用高新企業的數量或產業的投、融資能力進行衡量;2017年,我國金融機構廣泛采用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務質量,在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術支持下創新金融服務產品供用戶使用,金融科技水平表現在用戶對新興金融服務的使用情況。由于我國金融機構的主體地位,本研究將金融科技定義為金融機構采用的高新技術,將金融科技的水平定義為用戶獲得的高新技術支持的金融服務水平。

隨著普惠金融發展到數字普惠金融,普惠金融的內涵和外延得到發展,傳統的普惠金融研究金融機構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務,透過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發現,數字普惠金融主要研究金融科技企業提供的普惠金融服務。而隨著金融監管的加強,正規金融機構仍然是普惠金融服務的主要提供者。因此,數字普惠金融時代,正規金融機構的普惠金融的研究對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結合普惠金融和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成果,推動金融機構的數字普惠金融的研究。

總之,本研究將金融科技對農村普惠金融的作用機理、效應和路徑的研究限定在正規金融機構的范圍內,將金融科技和普惠金融測評定義在可觀察的金融服務使用和金融服務供給等方面,便于簡化研究內容,以研究主要領域的金融科技應用對普惠金融的影響。

(2)對金融科技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作用機理進行研究,從理論上豐富了農村金融和普惠金融的研究內容。

本研究從農村金融市場的角度,以市場的供求理論作為基礎,針對農村金融市場中金融供給抑制和金融需求抑制同時存在的問題,應用金融科技協調金融供給和金融需求之間的矛盾,通過金融信息的價值挖掘和人工智能進行金融決策,創新金融服務,既保障金融供給方的基本利益,又使金融需求方能夠獲得金融服務。通過信息聚集減少信息不對稱問題,防止金融市場中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降低金融風險,減少金融服務的成本;通過信息復制使金融服務實現重復使用,使金融服務能以較低的價格服務于農村金融,降低農戶獲得金融服務的成本,增強農戶的金融服務獲得能力,增加金融服務的規模報酬,并在網絡經濟學的長尾理論指導下,保障金融供給方的收益;通過挖掘金融服務中的經濟外部性,優化金融服務,促進農村金融資源的主動配置,提高農村金融服務的效率。

本研究將金融科技對農村普惠金融的作用機理分為電子支付和信貸兩個方面進行研究,并從金融科技對電子支付的作用機理到金融科技對信貸的作用機理進行研究。金融科技在電子支付中的應用不僅為農戶提供了轉賬這一基本的金融服務,其資金流信息用于為農戶構建信用模型,簡化了農戶信貸中的風險評估環節,節約了農戶信貸的成本,提高了農戶信貸的效率,發展了普惠金融。

本研究對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的作用機理進行研究,有利于清晰地認識和理解金融科技用于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的內在邏輯關系,明確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的應用條件和實施金融風險管理,降低金融科技用于發展普惠金融的不確定性。

(3)對金融科技作用于普惠金融的效應進行實證分析,從理論上研究金融科技作用于普惠金融的影響效應。

本研究在研究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的作用機理的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四川省的宏觀面板數據實證分析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的作用效應,鑒于宏觀數據的可得性,報告采集到四川省樂山市7個區(縣)、德陽市5個區(縣)以及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簡稱“阿壩州”)(整體)共13個區(縣)2012—2017年的樣本數據,實證分析金融科技的應用對普惠金融的作用效果,以進一步證明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的作用機理的有效性,為在實踐中應用金融科技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提供了理論依據。

1.2.2 實踐意義

本研究的實踐意義在于研究成果的社會效益和經濟價值。其實踐意義有三個方面:

(1)促進我國農村金融與國際上的金融科技、數字普惠金融以及農村經濟多元化的研究和發展保持一致。

面對信息科技向金融的強勢滲透,金融科技高速發展,并被廣泛用于發展普惠金融;金融科技憑借信息技術的前沿成果,在金融服務中具有效率和成本優勢,因此,國際上將普惠金融推向了數字普惠金融,強調利用信息技術發展普惠金融,在實施金融普惠的同時也關注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此外,信息技術向社會各領域進行滲透,推動社會各行業和農村經濟的高速發展,農村中不斷涌現的新興的經濟模式要求金融服務進行快速響應。上述政策引導、經濟變革均要求將信息技術領域的前沿成果服務于金融,通過金融服務創新推動普惠金融的進一步發展,故本研究有利于推動農村普惠金融與農村經濟的協調發展。

(2)為應用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提供理論依據和實施路徑,有利于金融科技進一步服務于普惠金融并推動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信息技術領域不斷涌現的前沿成果,使金融科技用于發展普惠金融已成為共識。但現實中卻表現為農村金融服務創新不足與農戶需求得不到滿足,金融機構簡單地將問題歸結為農戶需求不足、金融素養不夠等原因,很少去研究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的作用機理,從更深層次上實施金融服務創新去降低農戶獲得金融服務的門檻;金融服務創新的盲目性導致新興的金融服務得不到用戶使用,難以發揮金融科技在普惠金融中的效率和成本優勢,最終影響金融供給方的積極性,使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呈現“檸檬市場效應”。本研究從科學的角度探索金融科技發展農村普惠金融的路徑,有助于農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3)加速DCEP在農村金融的應用,有利于更多的金融創新推動農村普惠金融。

DECP定位于 MO,而農村金融中農產品交易是現金流通的主要場所, DCEP對現金的替代將改變農村金融貨幣的流通方式。由于DCEP 的功能特性和交易特性,農村金融中DCEP的使用將引發新一輪的金融創新服務于現代農業和鄉村振興,推動農村普惠金融的發展。本研究順應了農村金融變革的趨勢,為DCEP場景下如何發展農村普惠金融提供了參考。

本書的研究為實踐中應用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提供了科學依據,其路徑研究對應用金融科技發展普惠金融具有積極的指導作用,有利于實施金融服務創新和農村普惠金融的可持續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川县| 陇南市| 宜君县| 福海县| 通城县| 毕节市| 万源市| 岳普湖县| 东辽县| 肇庆市| 白河县| 娄底市| 景洪市| 景德镇市| 长泰县| 三门县| 黄冈市| 平远县| 民权县| 丹凤县| 邢台县| 霍林郭勒市| 岱山县| 宁乡县| 清水河县| 阿荣旗| 慈溪市| 大丰市| 金门县| 苏尼特右旗| 五原县| 大化| 鄢陵县| 清流县| 石楼县| 花莲县| 大田县| 雅江县| 庄河市| 尼玛县| 聂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