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科學家的價值觀研究
- 朱利 劉波
- 3742字
- 2021-12-30 12:45:13
1.2 國內研究現狀
一是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的研究。隨著社會對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視,對科技創新人才的研究也日益成為一個焦點。特別是在2006年,胡錦濤在全國科技大會上提出“2020年建成創新型國家,使科技發展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有力支撐”①以后,對科技創新人才的研究成為熱點,科研文獻數量增長明顯。截至目前,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研究的學術論文數量頗豐,如白春禮主編的《杰出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歷程——中國科學院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科學出版社,2007年),朱克江主編的《科技創新人才戰略》(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1年)等。通過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分析,不難發現其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
第一,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研究。例如,梁興英分別從國內國際兩個方面論證了我們必須高度重視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并對創新人才應具備的素質進行了總結概括,他提出了要從環境、教育、機制、政策四個方面進行開拓創新,培養科技創新人才②。
第二,關于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影響因素研究。吳殿廷等分別從微觀(家庭經濟條件;父母;親人、朋友、同事、領導;教師的影響)、中觀(出生地理環境;大學教育的影響)、宏觀(社會氛圍;對外交流;時代變化的影響)三個不同的層面對影響兩院院士成長的因素進行了分析,并得出了一些初步的結論①。
第三,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的成長規律研究。美國社會科學家朱克曼等收集了1901—1972年92位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相關資料,對其家庭背景、求學經歷及工作經歷等進行了分析,指出其成長的一般規律主要有:良好的家庭經濟狀況與優秀的學習傳統;求學名校,師從名師;青年早慧,成就卓越;成長過程中不斷積累優勢等。我國學者曹聰收集了1955—2001年當選的970名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資料,研究了老一輩科技人才的成長規律,提出了我國老一輩科學家有不同于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的特征,主要包括:海外求學經歷;有大學學歷的人占比偏大;個人選擇余地小,但機構與個人優勢的相互促進卻相當明顯;愛國主義情結等。白春禮通過對我國中科院院士“杰出科技人才”635人進行調查研究,得出了一定程度上適用于我國科技人才的規律性認識②。此外還有學者對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了研究。
以上可以看出,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的研究,其研究成果豐富,但從其內容來看,這些研究都是從整體上對科技人才的成長進行把握。它們均從多個方面來分析創新人才的成長,試圖把握人才成長的規律,為當下創新人才的培養提出建設性的意見。但是,正因為其面面俱到,就不可避免地對科技創新人才某一具體問題的研究存在點到為止,分析不夠深入的問題。可見,對科技創新人才的研究還有需要豐富補充的地方。
二是關于價值觀的研究。關于價值觀的研究成果豐富,相關著作車載斗量,但不難發現,大多數學者是以大學生或青少年作為其研究對象。通過對青少年或大學生的價值觀現狀進行分析,不少學者表示,當下社會青少年和大學生的主流價值觀是好的,但也或多或少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需進一步對其價值觀存在的問題進行原因分析,從而提出培育其價值觀的相應對策。相關研究有:王學夢等的《改革開放條件下青少年的價值觀的現狀與分析》(《中國青年研究》, 2010年第4期)、樸聯友的《西方國家青少年價值觀教育對我國的啟示》(《教學與管理》, 2015年第9期)、王麗君的《“90后”大學生價值觀狀況調查與分析》(《思想教育研究》, 2011年第2期)、馬向真的《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特征及成因分析》(《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 2007年第8期)等。還有一些文章著重研究某一因素對青少年或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例如,王歡等著重分析網絡對大學生價值觀塑造的影響力,分析其價值觀的現狀,并提出要充分利用網絡對大學生進行價值觀培育①。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著重分析某一重要人物的價值觀,如邢志第等主編的《孔繁森的價值觀研究》、袁貴仁等的《鄧小平價值觀研究》等。從這些研究可以看出,價值觀的研究成果還是比較豐富的,但其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在大學生和青少年,除此之外,其他的研究對象相對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勢必會影響價值觀理論的豐富性。
三是關于科技創新人才的價值觀研究。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才尤其是科技創新人才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與之相適應,科技人才的價值觀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但目前學術界對科技人才價值觀的研究還十分薄弱,研究成果較少。截至2016年年底,筆者在知網上僅檢索到四篇與之相關的文獻。許楠楠在《拔尖人才價值觀形成及培育研究》一文中,對拔尖人才價值觀的特征、形成過程以及應有的正確價值觀進行了闡述,同時還對我國現階段拔尖人才價值觀的現狀、原因進行了分析,試圖探索拔尖人才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規律,為拔尖人才的培育提供解決對策②。梁赫鑫在《科技創新型拔尖人才的核心價值觀》一文中,通過對科技創新型拔尖人才的自身特點與其外部條件進行分析,從而總結出科技創新型拔尖人才核心價值觀形成的影響因素,由此提出科技創新型拔尖人才核心價值觀的培養途徑。另外,此文還分析了當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科技創新型人才核心價值觀之間的關系,即兩者之間相互促進①。謝朝暉在《高層次人才價值觀及其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一文中,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采用實證分析的方法,把高層次人才的價值觀分為工作價值觀、家庭價值觀、人際價值觀、人生價值觀四個方面,以此來探究高層次人才價值觀與幸福感之間的關系②。羅謹璉在《科技人才價值觀認同及結構研究》一文中,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了科技人才對工具性價值觀和終極性價值觀要素的認同程度,分析了科技人才價值觀形成的結構和實現路徑③。由此可見,對科技創新人才價值觀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幾乎沒有運用典型個案對科技創新人才價值觀進行剖析,分析不夠深入,缺乏系統性。
四是關于老科學家的研究。老科學家是我國科技發展歷史的活檔案,他們中既有中國近代科學的奠基人、新中國主要學科的開拓者,也有今天我國科技領域的領軍人物,他們為我國科技發展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他們的學術成長經歷本身就是科技發展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時間的流逝,老科學家的個人資料也相繼流失。對此,2009年,在溫家寶、李克強、劉延東的批示下,開始啟動第一批約300名老科學家的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采集工程以老科學家的學術成長經歷為主線,面向年齡在80歲以上的兩院院士,或雖不是兩院院士,但對我國科學事業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的老科學家,系統采集反映老科學家的家庭背景、求學歷程、師承關系,尤其是對老科學家日后科學成就產生深刻影響的工作環境,學術交往中的關鍵節點和重要事件的口述歷史資料,以及真實反映老科學家學術思想、觀點和理念產生、形成、發展過程的實物資料和圖像資料等。現已刊發了有關老科學家的傳記叢書若干,如《卷舒開合任天真:何澤慧傳》《此生情懷寄樹草:張宏達傳》《做一輩子的研究生:林為干傳》等,為關于老科學家的研究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除此之外,與老科學家相關的著作還有:光明日報出版社的《中國科學院新路》、安徽教育出版社的《院士思維》、上海教育出版社的《科學家的道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自述》、廣東科技出版社的《院士成才啟示錄》等。這些著作幾乎都是對老科學家生平或從事的研究領域進行介紹,而對老科學價值觀的研究幾乎找不到專門的著作。
從對老科學家的研究文章來看,集中體現在:一是與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相關的。此類文章居多,且大多屬于會議報道類,如《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啟動》《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第一批叢書發布》等。二是對老科學家的優良品質進行謳歌,如《“學到老,做到老,活到老”的錢偉長》《讓錢學森精神走進公眾》。三是還有極少數文章涉及老科學家的學術成長經歷,如《新中國自由基化學奠基人劉有成先生學術成長及貢獻》《地質鴻翼,科教禎吉:王鴻禎院士學術成長經歷及對地質事業的貢獻》。這些文章對老科學家的一生做了簡要或詳細的記錄,但幾乎沒有對老科學家的價值觀進行分析。
綜上所述,目前學術界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及老科學家的研究成果比較豐富,為本書提供了翔實的資料,但與此同時也可以發現,關于科技創新人才價值觀的研究目前還十分薄弱,很少有文章涉及其價值觀研究,更沒有文章以其典型代表——老科學家為例,研究不夠系統,缺乏深度。為彌補研究空白,本書通過老科學家的典型案例,對其價值觀進行深入分析,以期把握老科學家價值觀的形成規律,為當下科技創新人才及廣大民眾價值觀的培養提供借鑒。
① 源自:胡錦濤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的講話(2006年1月10日)。
② 梁興英.試論科技創新人才的培養與造就[J].理論學刊,2001(4):121-123.
① 吳殿廷,等.高級科技人才成長的環境因素分析:以中國兩院院士為例[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3, 19(9): 54-65.
② 白春禮.杰出科技人才成長歷程:中國科學院科技人才成長規律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① 王歡,祝陽.網絡對90后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實證研究[J].現時情報,2014, 34(4): 44-49.
② 許楠楠.拔尖人才價值觀形成及培育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2014.
① 梁赫鑫.科技創新型拔尖人才的核心價值觀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1.
② 謝朝暉.高層次人才價值觀及其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7.
③ 羅謹璉.科技人才價值觀認同及結構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8 (1): 73-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