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章 新中國人口生育制度變遷疏義

第一節 生育制度的概念界定

一、制度的意涵

(一)制度的內涵與外延

從訓詁的意義上去推敲,制度的“制”是指規制、規范,也就是結構規則;而制度的“度”是指標準和邊界,在這里可以被理解為是結構規則的工作標準和實施邊界。所以制度的基本含義,應當是調節人類社會行為的結構規則和工作規范。但由于人類社會行為的復雜性和社會領域的多樣性,因而不同學科在對制度進行定義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側重點。經濟學領域,美國制度學派鼻祖凡勃倫(Thorstein B Veblen)將制度定義為固定的、多數人共有的思維準則,他認為制度是特定時期所公認的習慣方式①。康芒斯(John R. Commons)用集體對個人行為的約束和控制作為制度的普遍原則,制度的存在規范著個體行為②。新制度經濟學對制度有了更為現實的理解,Andrew Schitter把制度界定為受到社會所有成員認可的社會行為中存在著的規律性東西③,一切社會行為都具有“社會限定性”,會受到某種制約,而這種制約就是制度④。諾斯(Douglass C. North)把制度理解為是一系列被制定出來的、而非個別的、局部的規則和道德倫理規范,組織或個人的行為會與制度整體緊密關聯⑤。總體而言,經濟學家普遍把制度看作是一種個體都需要遵循的行為模式①,個人或組織在制度的約束下進行均衡博弈②。人類學領域,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站在功能學的角度對制度進行了闡釋,提出制度是與文化緊密相關的規范和習俗,其功能在于滿足人類生產生活的需要③,他強調制度是文化分析的單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相同的制度可能會有差異化的功能④。布朗(A. R. Radcliffe-Brown)以社會整體為視角研究制度的功能,他認為制度是社會通則的特殊表現形式。在他看來文化是一個整合系統,制度是以文化為基礎的組織,制度在特定文化中具有特定的功能⑤,美國人類學家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將這種不同文化下的制度差異歸因于心理文化傾向上的區別⑥。社會學領域對制度的定義和劃分與人類學家相近,通常將圍繞社會需要構建的行為準則、角色地位和價值判斷等結合起來定義為制度。法學領域通常以法律和習俗來定義制度,英國法學家米爾恩(A. J. M. Milne)指出,制度是有等級之分的,有關指導人們應當采取何種行為的是調控性規則,屬于初級規則,而有關誰來做決定的是構成性規則,屬于次級規則⑦。上述這些定義雖然明顯的表現出不同學科在界定制度內涵的時候有著不同的側重點,但在總體上,其定義里都無法避免“規則”這一關鍵詞,都承認制度的核心在于它是對人類行為進行限定的規則。

所以,綜合以上,本研究認為:制度的內涵就是一定社會通行的、反映其價值訴求和社會觀念的社會行為規則、調節其行為過程的社會規范以及使這套規則規范得以實施的工作體系。

制度的外延反映在制度的構成與類型上。規則的不同是制度差異性的最本質表現,所以在不同的分析標準和觀察視角下,就有不同的制度類型和分類構成。斯科特(W. Richard Scott)認為,制度性要素、文化認知要素和規范性要素是制度的三大要素①,而諾斯(Douglass C. North)則表示,制度通常由正式規則、非正式規則以及實施機制等三部分構成②。經濟學家布魯姆利(Daniel W Bromley)則把制度歸類于行為準則和所有權兩大類③。由此可見眾見差異。國內學者司漢武做過一個比較好的歸納。他以學界普遍采用的標準將制度分為以下5類④:一是從起源出發,把制度分為內在制度和外在制度。前者通常指那些滋生于經驗之中的規則,如禮儀、習慣、倫理規范等,而后者則涵蓋了那些需要依靠國家、組織等外部力量來強制實施的規則,如法律、政策、章程等等。二是以個人行為所屬領域作為判斷依據,將制度具體劃分為政治制度、經濟制度、法律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等,以上制度的功能在于對人類行為進行調整。不同類別制度的產生源于行為主體在實踐過程中對實踐客體所形成的不同認識,有了這種認識以后再以法律法規為手段建立起規則與規范,制度歸根結底還是各種社會力量博弈的產物。三是依據制度涉及的范圍不同可以分為宏觀制度和微觀制度。通常而言,宏觀制度能夠全面綜合的反映出整個社會的構成和秩序,它代表著國家制度的總體狀況。微觀制度則廣泛應用于社會團體與民間組織,它比宏觀制度更為具體化,也更有針對性,如生產管理制度、領導制度、工作制度等。四是根據規范性分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的建立離不開人們社會經驗與意識的累積,它的創立者一般為領導集體,以法律制度為代表。與正式制度不同,非正式制度的形成往往是約定俗成的,是無意識且未經規范化的規則。社會生活的多樣性決定了制度的種類也是多元化的,它不僅僅涵蓋了法律等權責明確的正式制度,也必然會包括倫理道德、社會習俗等非正式制度。五是以約束強度為標準分為強制性制度與非強制性制度。強制性制度常見于統治和被統治的關系之中,統治者通過各種懲罰手段來強制人們遵守規則,而非強制性規則的約束強度要弱于強制性制度,它往往不必以懲罰違規者為手段來強制人們遵守。

制度的構成分類,雖然紛紜多樣,但是從本研究的目標意義和制度對生育行為及其過程的約束上來講,本研究傾向于將制度劃分為這樣三類:由社會強制執行的正式的社會行為規則和非強制執行但同樣規范著人們行為的非正式規則,以及保證這些正式規則和非正式規則得以貫徹實施的組織機制和手段。就正式的社會行為規則而言,主要是指人們有意識的創造出來,并通過國家等組織運用權利,制定其強制執行的一系列成文規則。包括帶有強制性、懲戒性的憲法,成文法正式合約等法律及規范的規章制度、社會政策。就非正式的規則而言,主要是指人們在長期的社會交往中逐步形成并得到社會認可的一系列帶有非強制性、廣泛性和具有持續性的價值信念,倫理道德、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意識形態等。相對于正式的社會行為規則,非正式的規則是社會活動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利益互相沖突的個人及其團體之間相互妥協,或相互博弈的產物,因而是一個自發的、內生的、約定俗成的過程。就規則實施的機制和手段而言,主要是指保證各種規則規范得以貫徹實施的組織管理服務工作體系和技術支持體系等。這些機制手段雖然表面上看不屬于規則的范疇,但是從操作和實施的層面來講,這些機制手段對于規則發揮實際效用具有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意義。畢竟規則是用來發揮約束作用的,所以完整的制度概念和制度分類是必須包括規則實施的機制和手段內容的。

(二)制度的功能

制度作為一種規則,其微觀上的功能主要體現于對社會個體的行為進行約束和界定,包括對其權利利益責任義務的約定和調節。其宏觀上的功能在于維系經濟社會的穩定和有序運行。,而這種穩定和有序運行的實現也是制度存在的意義。學者袁峰①認為,正是制度自身的特性為其維系穩定的功能提供了保障。制度的特征和價值在于:首先,制度是一項公共規則,從古至今,制度都不是僅為一個人制定的,制度具備公共品的特性,對人們行為的影響也是廣泛而深遠的。其次,制度功能發揮的長期有效性為社會經濟的長時間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它的效力并不限于解決一時的問題與矛盾。再次,制度旨在實現合作,為合作創造條件提供共識,因而制度的價值在于最大程度上保障合作的達成與順利實施。最后,制度的價值還在于明確界定權利義務,盡可能降低人類交互活動中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此外,還有學者指出,制度的價值集中在三個方面②:一是能夠強化共同體意識,制度以實現共同體的發展需求為目標,個人在追求自己權益的時候要以制度為規范行事。二是維護和調整社會結構,社會資源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狀態是否穩定是衡量社會結構水平的重要標準,而制度的價值就在于能夠實現社會秩序和結構的穩定。三是制度有助于社會目標的實現。社會的復雜性決定了個人目標的差異化,目標和利益的不同是人與人之間沖突的根源,而制度旨在實現社會的整體目標并以規制個人自由為途徑使得這一目標得以實現。綜上所述,制度是一項長期有效的公共規則,它明確界定了權利與義務,是約束人行為的規范,它為合作創造了條件,有利于實現社會的整體目標,穩定社會環境,減少部分無謂的紛爭,有效整合公共與個人的利益。

(三)制度中的政策

制度,特別是正式制度,有很大一部分表現為政策。政策一詞在《現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是:國家或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任務目標和策略路線而制定的行為準則。這一解釋與制度的基本含義是一致的,同時也是合乎邏輯的,因為政策是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以政策與制度兩個概念之間是被包含的關系。研究分析制度,就不能不研究分析政策,而研究政策,正是在研究制度的重要內容。

政策可以根據其不同的作用對象劃分為不同的種類,例如公共政策、社會政策、人口政策、生育政策等。由于作用對象存在不可避免的交叉性,因而這些政策的外延邊界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交叉。例如,對于人們生育行為、生育活動進行約束調節和作用的政策是生育政策,而生育活動是一種人口活動,所以作用于他的政策又可謂之人口政策;人口活動也是一種社會活動,包含各種社會行為調適和社會利益分配,所以人口政策也可謂是一種社會政策;而當這種人口政策或者社會政策涉及公共事務,具有了公共性,那么也可謂之是一種公共政策。

還必須了解,“現代政治是政黨政治。與政治相關的政策制定必然與政黨和政黨領袖有著密切的聯系。在政治舞臺上,政黨是決定政策議程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并且經常是其關鍵性和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政治領袖作為決策系統的核心,其對政策議程的影響力往往來自制度的授權,他們常常扮演政策議程主要決定者的角色,其政策建議幾乎可以自動地提上政府議程”。(湯兆云著《新中國人口政策研究》,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62)了解這一點才能更好地理解制度的作用機制和變遷過程。

社會政策是社會管理制度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其屬性內容的界定和發展變化反映了不同社會對于包括人口生育活動在內的各種社會事務管理的價值認知和社會事務管理制度的發展過程和發展方向。

社會政策是以公民福利和與公民福利直接相關的社會行動,以及其他具有非排他性使用特征的社會福利供給行動為調節對象的正式行為規則。蒂特馬斯(Richard Titmuss)認為社會政策是由政府或組織制定的為實現既定目標而實施的一系列具有明確行動取向的行動①。學者 沃克(Walker)則是將社會政策看作是社會資源、權利、地位三者相結合運行的過程,相較于經典傳統觀點將社會政策同國家福利等同起來,沃克等人放寬了對社會政策內涵的理解,看到了其可能的多種源泉。在沃克看來,社會政策是社會制度的支撐,它對不同人群中的利益分配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①。總之,社會政策是正式制度,也就是正式的社會行為規則的基本表現形式之一。其基本政策方向就是增進國民福利及有效配置福利資源。完整的社會政策外延包含社會政策主體、政策作用對象,政策目標以及目標實現路徑和實現方式等一系列政策因素,這些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完整的政策系統和動態的政策運行機制和過程。

社會政策并非一成不變,他需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環境的變化,特別是社會問題的變化和新的社會需求的提出而做出相應的調整和發展。其實,從社會政策的變遷發展過程來看,社會政策更像是應對社會問題的產物。由于不同時代人們面臨不同的社會問題,所以社會政策要應對的主要問題以及人們對社會政策的功能作用的理解認知也在發生著變化。20世紀60年代的主流意見還沿襲著社會行政的傳統,認為社會政策是由政府決策并實施的對市民福利有直接效果的政策,包括生育、教育,住房,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等等。到了20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來,西方社會人口結構,全球經濟結構和政治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高科技和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加快了世界性競爭和大規模工業改組的進程,結構性,技術性失業迅速增長,尤其是成不可逆轉之勢的對勞動力需求的明顯減少,對某些社會群體如非熟練的青年職工,老年人和婦女產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響,各種新形式的貧困和邊緣化來勢迅猛,并對加速進行的經濟全球化帶往世界各地。十分明顯,工業化時代形成的社會政策,價值理念和制度模式,無法應對這些新問題,社會政策的制定和研究面臨嚴峻的挑戰。于是西方福利國家展開了有關社會政策價值觀的激烈爭論,人們對以往司空見慣的滿足需求的基本方式——依賴政府的社會干預直接提供社會福利產品提出了質疑。與此同時,政策實施中多元化的手段,特別是引進市場機制,推進社會政策目標實現的嘗試在許多國家推開。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社會政策的認知悄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過去那種單純的政府決策開始向著多個社會主體共同決策轉變。到了80年代社會政策被理解為決定不同社會群體的資源地位及權力的分配。進入90年代以后,對于社會政策的解釋進一步深化,從關注經濟性資源分配發展到更加關注社會關系地位及權力的分配,認為正是社會關系的分配影響了社會部門(包括家庭,學校,教育,社區,社會福利等)與經濟部門(市場)之間的關系,所以社會政策不僅屬于政府的行為,還反映了不同社群在社會資源及社會關系方面的分配結果。左右社會政策產生不同結果的是社會,經濟及政治部門的制度安排。@1。自從20世紀七十年代以后,人們開始對社會政策的理論基礎和政治立場進行反思,其中的代表性人物是社會政策研究大師英國社會學家現代福利國家理論的創始人之一蒂特姆斯,蒂特姆斯的重要貢獻之一是揭示了價值選擇在社會政策中的地位。他說,“我們所能做得到的是更加清楚地揭示需要社會正視的價值抉擇”。價值選擇是社會政策的核心和方向,西方社會對于社會政策目標價值的爭論,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在政治哲學的層面對于人類社會的制度建構和社會政策選擇的根本方向開始進行重新思考。總體上看西方社會數十年來在社會政策目標,社會政策參與主體、社會政策作用對象和作用方式上都有了新的變化。

二、變遷是制度的根本特性和內在要求

(一)制度變遷的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認為,制度是一種上層建筑,他的存在必須與經濟基礎相適應,與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變化相適應,生產力是一種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他要不斷地發生變化,不斷地進步和升級升。生產關系要與生產力相適應,也要不斷地調整升級,因此由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所構成的。經濟基礎將會不停的不斷發生改變。進而不斷的推動和要求上層建筑進行調整和改變一與經濟基礎的變化相適應基于這樣一種。理論邏輯,制度變遷就是一種具有客觀必然性的變動趨勢。

新制度主義也是一種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制度變遷理論他。對于制度的產生和變遷是這樣認識的:制度可以視為一種公共產品,它是由個人或組織生產出來的,這就是制度的供給。由于人們的有限理性和資源的稀缺性,制度的供給是有限的、稀缺的。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或自身理性程度的提高,人們會不斷提出對新的制度的需求,以實現預期增加的收益。當制度的供給和需求基本均衡時,制度是穩定的;當現存制度不能使人們的需求滿足時,就會發生制度的變遷。所以一般而言,制度的運行是一個從均衡到非均衡再到新的均衡的過程,所謂的制度均衡是指既定制度在當下令人們滿意的狀態,然而在制度發展的過程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經濟條件不斷變化,制度的非均衡才是常態,而制度變遷便是對這種非均衡狀態的反應。

諾斯(Douglass C. North)是新制度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將制度變遷理解為是用更高效率的制度去取代低效率的制度①,但他所謂的高效率就是指供求均衡的狀態,低效率就是指供求失衡的狀態,所以等于還是把制度的供求均衡狀態的變化作為制度變遷的根本規律。

新制度主義對于制度變遷的認識不無道理,但是這種認識低估了制度的層級和歷史作用。如果從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和觀點出發,則需要從更寬的社會聯系的維度和更大的歷史跨度上去理解制度的建立和變遷,可以認為,所有的制度的建立和變遷都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它是制度規范從形成到不斷變化不斷發展,不斷成熟的過程,制度的變遷是客觀存在的歷史規律,有其歷史的必然性。

(二)制度變遷的幾種形式

關于制度變遷的形式,多數學者基于林毅夫的觀點②,將制度變遷分為強制性制度變遷和需求誘致性變遷兩種形式,前者多用于實現國家效益產出最大化的目標,而后者則是自發的,往往發生于制度不平衡時期,通過變遷制度以追求潛在獲取利益的機會。制度的兩種主要變遷形式各有其特點,有學者針對兩者的特點進行了較為全面的歸納和總結①:其中需求誘致性制度變遷有著改革主體為基層人民、變遷程序自下而上、增量調整、改革的成本在分攤上向后推移、改革順序先易后難、改革路徑漸進等特點,這種變遷有著保障機制堅實、穩定性強且激勵機制能夠長期發揮作用等優勢,卻也存在變遷力量薄弱、制度供給滯后、變遷所需時間長、成本高等弊端。強制性制度變遷以政府為主體,變遷程序自下而上,帶有激進的性質。與誘致性變遷相比,強制性制度變遷有著更大的推動力,變遷所需時間較短,沒有制度供給不足的風險,變遷成本也相對更低,當然相應的也存在破壞性較強、利益集團搭便車、社會動蕩程度較深等缺點。除開這種傳統的對制度變遷形式的分類之外,還有學者②從制度變遷的原因為出發點,將制度變遷分為外生變遷和內生變遷兩種形式。引起外生變遷的因素是在長時間的積累中形成的,它獨立于制度本身,如技術進步、人口變動等等,當這些量的因素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候,以社會變遷為形式的質變便會產生,而內生變遷則是由制度內部的因素所引起的,從本質上來講內生變遷源于既定制度之下各行為主體的利益紛爭,而變遷也是出于行為人的利益需要。

(三)制度變遷的動力機制

在漫長的人類演變過程中,制度變遷的動因錯綜復雜,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一是以舒爾茨(Theodore W. Schultz)觀點為代表的經濟增長論,舒爾茨將制度看作是經濟增長的內生變量,認為正是經濟增長推動了制度的變遷。二是以凡勃倫(Thorstein B Veblen)和馬克思為代表的技術決定論,凡勃倫考察了技術革新對制度安排的影響,強調技術的進步是制度變遷的根本源泉,而馬克思則是將技術進步視為生產方式的變革,把制度變遷當作是生產關系的改變,技術的進步勢必會帶來制度的變遷。三是以諾斯(Douglass C. North)觀點為代表的制度決定論,在諾斯看來,經濟增長的源泉并非是技術進步,而在于制度本身,制度進步能夠刺激技術革新,因而是制度變遷決定技術的進步,不是技術進步決定了制度的變遷。四是以布魯姆利(Daniel W Bromley)觀點為代表的制度交易假說。布魯姆利認為,伴隨著社會經濟條件的變化,社會成員會對制度結構做出相應的調整以適應新的條件,而這種調整活動就是制度交易①。制度交易的偏好會使部分特定集團利益增加,這就要求提出新的制度結構以改變現行的制度結構。五是以奧爾森(Olson)觀點為代表的集體行動理論②,當新制度有著比舊制度更高的效益的時候,那么某些聯合起來的集體通常就會采取某種行為來促進制度的變遷。綜上所述,制定變遷的原因是復雜的,其動力機制也不局限于某一種。總結后可以劃分為內因和外因,其中外因則主要指外部環境的改變,如技術的革新、人口增減的變動、自然條件的改變、觀念領域的變革、風俗文化的變遷等等,它是在長時間的積累中形成的,獨立于制度本身。而內因則大多源于人們利益需求的沖突,是既定制度之下各行為主體的利益紛爭,制度的變遷是出于行為人的利益需要。學者徐傳諶指出,制度變遷的最根本動力在于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源泉,而作為社會主體的人的需求是利益存在的前提,是制度變遷的思想動機,也是社會發展的推動力。對自身需要的滿足和利益的追求是人類一切社會生活實踐的最深厚內在動力。此外,利益的矛盾與紛爭是制度變遷的直接動力源,理性經濟人追求更多的獲利機會,對利潤的永恒追求為制度變遷提供了不竭的動力③。

布洛姆利認為,制度變遷的過程有三個層次:政策層次、組織層次和操作層次,政策層次和組織層次被稱為制度安排,制度安排又為行為主體在操作層次上界定了選擇集:在操作層次上觀察到的行為——某些形式的相互作用——產生了被全體公民認為是好的或壞的結果。④

① (美)凡勃倫著.有閑階級論 [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② (美)康芒斯著.制度經濟學 [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第二章第一節

③ Andrew Schitter, “The Economic Theory of Social Institu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11, 1980

④ Paul D. Bush,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JEI, Sept.1987.

⑤ (美)諾斯著;劉守英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94.09.

① (日)青木昌彥著;周黎安譯.比較制度分析 [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5-9

② (日)青木昌彥著;周黎安譯.比較制度分析 [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1: 28

③ (英)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費孝通譯.文化論 [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20

④ (英)B.馬林諾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著;黃劍波等譯.科學的文化理論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9: 64

⑤ (英)拉德克利夫-布朗(A. R. Radcliffe-Brown)著;夏建中譯.社會人類學方法 [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⑥ (美)露絲·本尼迪克特著(Ruth Benedict)王煒等譯.文化模式 [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

⑦ (英)A. J. M.米爾恩(A. J. M. Milne)著;夏勇,張志銘譯.人的權利與人的多樣性 人權哲學 [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5: 18-20.

① (美)斯科特著.制度與組織 思想觀念與物質利益 第3版 [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59.

② (美)諾思,杭行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 [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64

③ (美)丹尼爾·W.布羅姆利著.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 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 [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13-22

④ 司漢武著.制度理性與社會秩序 [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125-129

① 袁峰著.制度變遷與穩定 中國經濟轉型中穩定問題的制度對策研究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19-21

② 司漢武著.制度理性與社會秩序 [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1: 129-148

① (英)蒂特馬斯著.蒂特馬斯社會政策十講 [M].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11: 9-11

① 同35

① (美)道格拉斯·C·諾思.經濟史中的結構與變遷 [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66-78

② 林毅夫,蔡昉,李周著.中國的奇跡 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

① 鄧大才.制度變遷的類型及轉換規律 [J].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1(05): 71-75+89-127.

② 袁峰著.制度變遷與穩定 中國經濟轉型中穩定問題的制度對策研究 [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 27-28

① (美)丹尼爾·W.布羅姆利著.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 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 [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② (美)奧爾森(Olson, Mancur)著;呂應中等譯.國家興衰探源 經濟增長、滯脹與社會僵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3.

③ 徐傳諶,孟繁穎.制度變遷內部動力機制分析 [J].稅務與經濟(長春稅務學院學報), 2006 (06): 15-20.

④ 丹尼爾、布洛姆利:《經濟利益與經濟制度——公共政策的理論基礎》格致出版社,2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仙居县| 宁陵县| 佛坪县| 新疆| 新田县| 温州市| 咸阳市| 渝中区| 濮阳县| 凤城市| 桐柏县| 赤壁市| 晋州市| 江都市| 乐至县| 大竹县| 涿州市| 内乡县| 北宁市| 同江市| 绥滨县| 且末县| 芒康县| 噶尔县| 偃师市| 高台县| 常宁市| 姜堰市| 黑河市| 洛扎县| 蒙阴县| 沈丘县| 四子王旗| 谷城县| 沙河市| 洪湖市| 玉溪市| 霸州市| 牡丹江市| 土默特左旗| 竹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