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最配談理想,因為來日方長,必定得有個規劃。世事總是別扭,有牙的時候往往沒有花生米。理想于小孩子純是想象,其實還無從想象,認知有限,對自己對目標都是。
小學半個班的孩子的理想都是當老師,另一半的百分之八十要當科學家。科學是什么?只有電燈沒有電話的年代誰也說不上。非說要當科學家,像是耍花招投棄權票,反正想當科學家,實現不了理想不是我的錯。那一半的百分之二十里有個女生要當媽媽,后來果然早婚,理想變成了現實。還有一個要當作家。多年以后見面還沒當上,苦笑著說才知道吃草的人想擠出奶來太難了。這個人至今還在努力。如果修改下理想,換成為當個作家努力,現在應該算是理想已經實現了。
青年的理想跟現實碰撞最強烈,現實巍然不動,理想支離破碎,最終退到最低生活需求:成家立業,有個穩定工作,生孩子。理想的陰魂不散,于是發揮愚公移山的精神培養孩子去實現自己的理想。如果孩子的理想恰巧跟家長不一樣,沖突難免。家長是小孩子的全部資源,物質、精神都是,這種力量懸殊的對抗過程必定慘烈,結果也多令人沮喪:一起度過十分不愉快的歲月之后,孩子和家長都發現沒有什么對不對一說。
中年無論處于什么地位都是被裹挾的。紀德說:“一切你所清晰認識的東西歷千百年對你依然一樣清晰。何以你把那些東西還看作那么重要?”化繭成蝶,花間飛舞的滋味少有人知,落在頑皮孩子手里也不是沒可能。理想一經跟世界扯上關系,總是落寞或者滑稽。頹喪的中年如行尸走肉,奮進的中年如饕餮巨口,理想縮成一縷嵌在牙縫里,午夜夢回思前想后時偶爾有那么一點點不適。
老年最適合去實現理想。知己知人,世事洞明,枝枝節節輕輕略過,走到這里拐一下躲開障礙,選那條路能事半功倍,步步為營,一路暢通。只是可惜沒有機會親身實驗。像游戲里一樣支配別人去做,別人又遠不如游戲里的小人兒聽話。睿智的老人專注于教育,有點石成金的力量。
對著電腦屏幕淚眼朦朧,有人猜是被理想感動,有人猜是失意傷感,其實只是傷風到了中后期,鼻子發酸打不出噴嚏而已。理想不理想,人各有情由,都好自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