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上冊)
- 汪受寬主編
- 9字
- 2021-09-18 16:06:39
第三章 早期彝族史學
第一節 彝族歷史與文字
一、彝族歷史
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貴州、廣西四省區,人口871萬(2010),居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第六位。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有近百萬?,F在四川、云南有涼山、楚雄、紅河三個彝族自治州,在四川、云南、貴州、廣西有19個彝族自治縣、241個彝族鄉。
彝族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傳統的民族之一。方國瑜先生認為,彝族源自古羌人。四五千年前居住于祖國西北河湟地區古羌人中的一部分向南遷移至西南地區,與當地土著部落結合,在漢文史書中被稱為僰或濮。先秦至西漢,活動于云南滇池、邛都兩地的滇僰,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戰國時,僰人曾建“僰侯國”于今四川宜賓一帶,后來被秦蜀郡太守李冰破滅。西漢時,“南夷之君,西僰之長,常效貢職,不敢怠墮,延頸舉踵,喁喁然皆爭歸義,欲為臣妾,道里遼遠,山川阻深,不能自致”。后來,漢武帝派“唐蒙使略通夜郎西僰中,……用興法誅其渠帥,巴蜀民大驚恐”[44]。爨文文獻記載,東漢光武帝時,彝人建立了羅羅語稱為“慕俄格”的王國。蜀漢時,慕俄格君主妥阿哲(又稱“濟火”)助諸葛亮南征有功,被封為羅甸王。漢晉間的漢文文獻稱彝族先民為濮或叟,南北朝至隋時稱為爨,又泛稱為夷。唐宋時期,云南彝族與白族的先民相繼建立了南詔和大理政權。[45]有學者認為,彝族本屬于西南夷,其主要源流是唐代滇西烏蠻中的順蠻、南詔、磨彌、羅仵及仲牟由。在元明時期的漢文文獻中,將諸多彝族支系稱為“羅羅”、“倮倮”、“儸儸”等,或統稱“夷”。清代以“彝”與“夷”相通混用,泛指周邊族類。民國時期,夷與苗常常連用,泛指西南地區的非漢族族群。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民族識別工作中,經毛澤東提議,含有“米”(有糧吃)、“絲”(有衣穿)且較尊貴的禮器之“彝”才成為固定的族稱。彝族支系眾多,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也有傳世的彝文文獻。彝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貴州、廣西、四川等省區,有諾蘇、聶蘇、山蘇、阿哲、諾蘇濮、阿西濮、格濮、聶蘇濮、羅武、倮倮、所都、撒蘇、六米、堂郎讓、希期、羅羅濮、撒尼、納羅、羅武、阿細、里潑、葛潑、阿羅、阿扎、阿武、撒馬、臘魯、臘米、臘羅等上百個支系。
二、彝族文字產生的研究
彝文是彝族人民世代使用的本民族文字,用于記載彝族及周邊民族的歷史、文化、宗教、戰爭、災害、生態環境等狀況。
彝族世代使用的本民族文字彝文,在歷史上被稱為“爨文”、“韙書”、“夷經”、“嬰文”、“蛾鮮文”、“倮倮文”等。學術界對彝文創制的時間頗有異見。有學者根據民間傳說,認為彝文創制于四五千年以前。據說古彝族哎哺時代布贊全奢哲就編撰有史籍,而古彝文的創造者是古彝族六祖時期的吐實楚、伊阿伍和恒本阿魯。[46]有人認為彝文創于漢代,清代師范編撰的《滇系》稱:“漢時有納垢之后阿畸者,為馬龍州人,棄職隱山谷,撰爨字如蝌蚪?!膘嘧志褪且臀?。有人則主張彝文創始于唐代,至明代開始集各支系彝文之大成。民國《新纂云南通志》卷九稱:“唐阿奇,納垢酋之裔,有道,隱居半筒山修行,有道,撰爨字如蝌蚪,三年始成。字母一千八百四十字,號曰韙書,爨人至今習之,占天時人事,亦多應驗?!薄吨袊贁得褡濉ひ妥濉穭t認為,彝文“大約形成于十三世紀”。
但上述諸說依據資料的成書時間,都比較靠后,《華陽國志》的一條材料或許能對各種說法予以判定證實。其卷四記載:“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便為主。論議好譬喻物,謂之夷經。今南人言論,雖學者亦半引夷經。”所謂耆老,就是彝族的酋長或宗教經師;所謂夷經,就是彝族的經典。既然夷經可以拿來引用,說明它應該是用文字固定(書寫)于某種載體,如竹、木、紙上?!度A陽國志》的作者常璩(約291—約361),長期生活于蜀地,任十六國之成漢的著作官,一定接觸過很多彝人,并了解夷經的內容,才能做出上述記載。常璩所謂的“今”時,上距漢朝不過數十年至百余年,故而后人說創制或規范了彝文的阿畸為漢朝時人,是可以采信的。當然,任何文字的產生不是一人一時的事,故而說彝族文字創始于先秦是可以成立的。
另外,在貴州大方縣發現一塊彝文殘碑,名為《妥阿哲記功碑》,又名《濟水受寺碑》,殘高55厘米,寬60厘米。碑文內容為彝族首領妥阿哲與漢丞相諸葛孔明結盟出征,取得勝利,而被封為羅甸國國王的事跡,是研究彝族社會歷史和水西彝族世襲首領安氏源流的重要史傳。碑末寫道:“到了建興丙午年(226),封彝君國爵以表酬謝。”[47]該碑是有確切年代的已知最早的彝文文獻,而且所用彝文已十分成熟,有力地推翻了彝文創制于唐代甚至更遲的判斷。
彝文經歷了長期發展及演變的歷史,從象形文字,演變到表形、表意又可表音的音節文字。古代使用的彝文,人稱老彝文。民國時云南使用的彝文有一千八百四十字?,F在老彝文大約一萬個,最常用的基本字只有五百多個。彝族學者馬黑木呷編纂《彝文規范字表》,據稱是“四川彝區近萬字彝文單字中選定的”。作為音節文字的彝文,每一個字母代表一個完整的音節,而各彝區的方言是有差別的,故而各地傳世的古代彝族文獻和目前云、貴、川等地彝族使用的彝文并不完全相同。四川涼山彝族自治州于1975年整理出了一套“彝文規范方案”,由國務院正式批準推行。雖然其他地區的彝族似乎對此不太認可,但目前規范彝文的使用及推廣正在受到重視,一些地區舉辦了彝文培訓班。
各地彝族用彝文記載了眾多彝族歷史文化的古籍,彝文文獻內容豐富,涉及歷史、哲學、文學、醫藥、衛生、天文、地理、語言文字、農業技術和宗教典籍等方面。最有影響的史籍是享有“彝族百科全書”之譽的《西南彝志》,轟動國內外文壇的云南敘事長詩《阿詩瑪》,四川的《阿嫫尼惹》(意為“媽媽的女兒”)和云南的《吾查門查》(意為“公書母書”)等等。另外還有一些有名的碑刻,如貴州的《千歲衢碑》、云南武定的《鳳昭碑》和祿勸的彝漢對照的《鐫字崖》等等。這些古籍不僅是研究彝族古代文化尤其是彝族史學史研究中的寶貴資料,也是中國民族文化寶庫中的珍貴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