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十六國民族政權史官制度

十六國時期是中國史官制度發展的重要時期。各民族政權君主對史學促進王朝統治的積極作用有深切的認識,故而采取了較為寬松的文化政策,學習漢晉等中原皇朝的史學傳統,重視史官制度的建設,成為十六國史學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

一、著作官的設置

負責撰修國史的著作一職,最早是在曹魏明帝太和中設置,稱著作郎兼起居注之職,十六國時期的不少政權皆設有此職。后趙設著作佐郎,或稱著作郎、佐著作郎。前燕、前涼、赫連夏設著作郎。后涼、前秦設著作郎,或稱著作佐郎。總計諸國設有著作郎(或稱大著作郎)十一人,著作佐郎(或稱佐著作郎)十人(其中有五人姓名不可考)。擔任著作的人選,多數是漢族人,但也有個別是少數民族人。三國吳時創設左國史之職,與右國史并掌修國史。漢國嘉平初,命“公師彧以太中大夫領左國史,撰其國君臣紀傳”[29]。成“高祖(劉淵)本紀及功臣傳二十人”。前秦苻堅有史官趙淵、車敬、梁熙、韋譚“相繼注疏”。十六國諸民族政權設官修史,體現出其對史學著述在促進王朝統治的積極作用的認識,客觀上也成為十六國少數民族史學繁榮發展的重要基礎。

二、起居注與祭酒

至遲到漢初,起居注已成為專記帝王言行的史體,屬于編年體作品。有史可考的十六國起居注官或撰修的起居注有:后趙中大夫傅彪、賈蒲、江軌三人曾充任起居注官,修撰《大將軍起居注》;前燕有《起居注》;南燕著有《南燕起居注》一卷,南燕趙郡王景暉撰有《二主起居注》;前秦建元十七年(381)八月,“(苻)堅收起居注及著作所錄而觀之”,可見,苻堅時有起居注官。

祭酒本是諸博士主官的名稱,西晉國子學設國子祭酒為其長,此后歷代沿置。南涼置國紀祭酒,史稱“南涼主烏孤初定霸基,欲造國紀,以其參軍郭韶為國紀祭酒,使撰錄時事。自余偽主,多置著作官,若前趙之和苞,后燕之董統是也”[30]。后趙置史學祭酒,史載,東晉大興二年(319),石勒以“任播、崔浚為史學祭酒”。史學祭酒當為史學類最高長官。前涼置記室祭酒,秀才索綏撰有《涼國春秋》五十卷,在張玄靚時曾擔任過前涼“記室祭酒”[31] 一職。

三、太史令

太史令,也稱太史,三代已有,為朝廷重臣,掌管起草文書,冊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國家典籍、天文、歷法、祭祀等。秦漢太史令,職位漸低。魏晉以后,修史的任務劃歸著作郎,太史僅掌推算歷法,其屬官有靈臺令等。十六國時期諸多民族政權均設有太史令一職。劉漢(前趙)宣于修、康相、弁廣明、臺產、任義都擔任過太史令。后趙石虎時有“太史令趙攬”。前燕慕容俊時,黃泓曾任太史令。后燕梁延年于建始元年(407)任太史令的屬官太史丞。南燕慕容超時成公綏曾擔任太史令。后涼呂光時賈曜曾擔任太史令。南涼禿發傉檀時景保曾擔任太史令。北涼沮渠蒙遜時劉梁、張衍曾先后擔任太史令。前秦康權、王彫、張孟、魏延、高魯曾先后擔任太史令。后秦姚興時郭黁、任猗曾先后任太史令。成漢(蜀)時韓豹、韓皓曾擔任太史令。赫連昌時張淵曾擔任太史令。總計,十六國時至少有十二國曾經設置過太史令、太史丞之職。

四、他官兼領史職

十六國民族政權,除設置專門史官修史外,還有更多以他官兼領史職修史的情況。前趙劉曜時,以侍中封平輿子的和苞,曾兼領著作之職。后趙司空從事中郎荀綽,記室左明楷、程機,中大夫傅彪、賈蒲、江軌,參軍石泰、石同、石謙、孔隆,大將軍右司馬傅暢,陸翙曾以他官兼任史官,撰《晉后書》、《晉后略記》、《晉百官表注》、《上黨國記》、《大將軍起居注》、《大單于志》、《晉諸公續贊》、《公卿故事》、《晉諸公續贊》、《鄴中記》等史書。前燕左常侍黃泓仕曾“領史官”之職,申秀以散騎常侍兼史官,撰《燕書》。后燕封懿以中書令、民部尚書兼為史官撰寫了《燕書》,范亨以尚書兼史官撰《燕書》,太傅長史田融兼史官撰《趙書》(又名《二石集》),董統兼任史官草創后書,著《本紀并佐命功臣王公列傳》。南燕中書侍郎王景暉曾兼為史官撰《南燕錄》,尚書張詮兼任史官撰《南燕書》。北涼秘書郎劉昞為專管注記的史官、尚書闞骃兼任史官撰《十三州志》。前涼劉慶以護軍參軍兼任史官,著有《涼記》十二卷。蜀李常璩以散騎常侍兼史官,后撰成《漢之書》十卷和《華陽國志》十二卷。

綜上所述,十六國時期有許多政權設置專門史官修史的事例,也有很多兼職史官修史的事例,表明十六國民族政權統治者多能認識到修史的重要性,也體現了十六國時期多民族史家積極參與修史的自覺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东| 浦城县| 沙雅县| 双桥区| 南宫市| 临泉县| 大邑县| 新津县| 屏东县| 英吉沙县| 澎湖县| 温泉县| 玛沁县| 甘谷县| 融水| 北辰区| 盘山县| 兴和县| 东港市| 贡山| 镇雄县| 喜德县| 鹰潭市| 长海县| 蓝田县| 泰州市| 漳浦县| 红原县| 平湖市| 绥阳县| 赣榆县| 岗巴县| 海伦市| 都匀市| 冀州市| 平顶山市| 阿巴嘎旗| 深圳市| 兴海县| 陇西县| 石狮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