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游記》探幽:《西游真詮》《西游原旨》合刊
- 盛克琦編校
- 7308字
- 2021-09-18 16:08:47
第一回 靈根孕育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西游真詮〕悟一子曰:此明大道之根源,乃陰陽之祖氣,即混元太乙之先天,無中生有之真乙。能盡心知性而修持之,便成金身不壞,與天地齊壽也。俗儒下士,識淺學陋,不曉《河》、《洛》無字之真經,未明《周易》、《參同》之妙理;膠執儒書,解悟未及一隅;擯斥《道藏》,搜覽亦皆糟粕,所謂醯雞只知甕大,夏蟲難與語冰者也。予特憫夫有志斯道者,未得真詮,既昧性命之源流,罔達修持之歸要。揭數百年褻視之《西游》,示千萬世知音之向往。但惜前人索解紕繆,聾聵已久,不得不逐節剖正,以指迷津。如此回提綱二語,最著意者,在上一句,為作者全部之統要。解者只提“心”字為主,妄揣混注,反昧卻大道之根源,是不知道也。并不知心,竟將仙師度世真諦全然遺棄,可惜可嘆!
首言“靈根”也者,先天真乙之氣也。經曰:“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又云:“兩者同出而異名。”方其無也,真乙之氣不可見,故為天地之始;及其有也,真乙之珠現于空虛中,故為萬物之母。一氣生陰陽,陰陽生四象,四象生五行,五行生萬物,俱真乙之氣變也。其為氣也,立于天地之先,入于天地之內。始自無中生有,復自有中生無。人能得此一氣,可以包羅萬象。故曰:“得其一,則萬事畢”矣。《悟真篇》曰:“道自虛無生一氣,便從一氣產陰陽。陰陽再合成三體,三體重生萬物昌。”《易》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元始以一粒寶珠證道,靈山會上龍女獻牟尼寶珠證道。三教圣人,無不從此道直探根源,洞明造化。蓋道生一氣,一氣生形,形中又含始氣。故天一生水,水為壬水,壬即真一生物之祖氣。壬水長生在申,申者猴也,故為猴。申金生于土,石者土之精、氣之核,故為石猴。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氣、九宮八卦,即《悟真篇》所云:“五行四象全藉土,九宮八卦豈離壬”者是也。
乙為花果之木,生于震東陽氣始生之地,納音為海中之金,故在東勝神洲傲來國大海中花果山。此水中之金,即父母未生前先天真乙之真金,故無父母而父天母地產于石卵。
“目運兩道金光”也,因服食后天之水而金光潛息,將漸失其初稟之性矣。以其為水中之金,故居于水簾洞。內有“鐵板橋”,分明是“天造地設的家當”,非人力所能為。此種家當,得之者,我命不由天,不受老天之氣者矣。誠天地間至美之大樂王也,故稱“美猴王”。自“蓋聞天地之數”至此,總明靈根源流之奧旨,并無“心”字在內。強以形象謬臆,五形妄參,豈非管窺蠡測耶?
仙師用一詩關,扭側到人身上甚明。云借猴假名,以完配金丹大道之成耳,使歷代人人而皆屬此之完配,則亦稱外王、稱內圣而任其縱橫矣,非言心之難制也。下文方說人當體察其妙,盡心知性,勉力修持之為貴也。
人身難得,百歲易蹉,急宜開發道心,自己勉力。須知仙佛神圣之道,長生不老之方,人人有分。奈何世人都是為名為利之徒,更無一個為身命者,殊可憐憫。故仙師指出一個路頭,還向西方訪問,直至西牛賀洲,討出一個神仙下落。噫!神仙不擇地而生,豈南贍部洲果無,轉到西牛賀洲而有耶?仙師立言之意,只要指明南方為火旺之鄉,非金生之地,必至西方乃產真金耳。與全書取經必往西天同一義也。
說出個“行孝的君子”,孝為行仁之本,即與仙神相近,故與為鄰,其中又另有妙義。蓋神仙之道,以水生金,非以金生水,乃母隱子胎,子報母恩之象,同一行孝之道也。
樵夫曰:“不遠不遠,此山名叫靈臺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洞中有個神仙,稱名須菩提祖師。”菩提,梵語,即華言“正道”也。此處明提“靈臺方寸”,一勾三點,讀者謂是指“心”字無疑,予亦何能謂其不是指心?噫!誤矣。若云是心,以心問心、參禪打坐、祛欲循理便可長生,又何又用求仙訪道、南奔西馳耶?以此心為天地之心則可,以此心為人心之心,則失之遠矣!《易》曰:“不遠復,復見其天地之心乎!”天地之心不可見,因有地雷復卦為見天地之心。蓋靜極而動,動而生陽,生生續續,皆因于坤。故《參同》曰:“因母立兆基”,即坤生復也。又曰:“六五坤承,結括始終。”溫養眾子,世為類母,所謂萬物之母也。故樵夫云:“那祖師出去的徒弟也不計其數”,言萬物皆從此出也。又云:“見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其從者為東三、西四、中十,其祖師則為北一、南二,坎離既濟,五行攢簇明矣。又云:“你順那條小路兒,向南行七八里遠近,即是他家了。”由西而西南不遠,非坤位乎?《易》曰:“西南得朋,乃以類行。”《悟真》曰:“只在西南是本鄉”是也。“小路”者,西兌之位也。兌為少陰,故曰小路。“他家”者,即《悟真》所謂“認取他家不死方”也。始曰:“不遠不遠”,繼曰“不遠”,明言“不遠復”之義。終曰:“約有七八里遠。”七八者,十五也。金逢望月之位,其義微矣。
仙師篇首取邵堯夫之詩:“冬至子之半,天心無改移。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明天始有根,到此正明天心之所在也。“靜悄悄杳無人跡”,陰靜之極也。然靜極未見天地之心,靜極初動,方見天地之心,故又說美猴王跳上松梢摘子一象,明震木初動而時在子之義。其闡理微奧如是。
童子道:“我家師父講道,未說出原由,叫我來接,想必是你。”猴王道:“是我,是我!”此中又有妙義。蓋真乙之精,其家在東,寄體在西,此陰陽顛倒之義。有生以來,走在他家,今番認得,說出原由,分明原是我家物也。故曰“是我是我”,與上“他家”二字相照。
“見菩提祖師端坐臺上,兩邊有三十個小仙侍立”,即《參同》“六五坤承,結括始終”之義,五六得三十也。歷代仙師,又以坤方為月生之地,以偃月為象。一勾為偃月,三點為三星。月受真陽之氣而生明,中有精、氣、神三星之象。復卦為陽之首,朔旦為月之首。故《參同》曰:“五六三十日,度竟復更始。”魏公以月三十日配坤卦,同一義也。
“大覺金仙”一詩,空寂真如,語語透露,識得天心方是大法師也。然欲盡其心,則必知其性。知其性,則知天心之微妙,而完成大道矣。猴王志心明禮,自東而西,凡以求知其性也。曰:“我無性”,曰:“我無父母”,曰“想是樹上生”,曰:“恰是石里長”,蓋因既生之后,為塵欲所染,而漸失其先天之性,遂不知為東方震木之物,亦即為西位兌金之體,豈有不棄其天造地設的家當耶?故須菩提大發慈悲,曰:“我與你就身上取個姓氏,古、月,老陰,不能化育:兒男,嬰細,正合本論。”仙師已實發性中之妙,無庸復言。猴王曰:“好!好!好!今日方知姓也。”又曰:“好!好!好!自今就叫做孫悟空也。”世人識得“好”字、“姓”字、“空”字之義,便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者。故曰:“鴻蒙初開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但欲覓見先天之真性,須從后天而深求。請具一圖,聊示印證。
〔西游原旨〕人身難得,無常迅速,生生死死,輪回不息;一失人身,永入惡趣,可懼可怕。舉世之人,生不知來處,死不知去處,醉生夢死,碌碌一世,入于苦海而罔覺,陷諸火坑而不知,以苦為樂,以假為真。殊不知一切塵緣世事,俱是戕性之刀斧;恩愛牽纏,無非喪命之阱坑。他時閻王老子打算飯錢,當得甚事?縱有金穴銀山,帶不得些個;孝子賢孫,替不得分毫。只落的罪孽隨身,萬般虛妄。所以歷代丹經,群真道書,傳流后世,使人尋文解義,脫火坑,出苦海,棄妄存真,以保性命。然而書愈多,人愈惑,其辭意幽深,終難窺其底蘊。長春真人度世心切,作《西游記》,去譬喻而就實著,略文章而采常言,特欲人人成仙,個個作佛耳。觀于部首一詩,末聯云“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游釋厄傳》”,而知真人一片度世之婆心不為不切矣。蓋《西游》之道,金丹之道,造化之道,無非元會之道。其中所言內陰陽、外陰陽、順五行、逆五行、火候藥物、天道人事,無不悉具。若有明眼者,悟得唐僧四眾,即陰陽五行之道;袈裟、錫杖、寶杖、金箍棒、九齒鈀,即元會之功;千魔百障、山川國土,即修真之厄;通關牒文、九顆寶印、三藏真經,即釋厄之印證,可以脫生死,出輪回,超塵世,入圣基,能修無量壽身,能成金剛不壞,非釋厄而何?后之迷徒,多不得正解,傍猜私議,邪說淫辭,紊亂仙經,不特不能釋厄,而且有以滋厄,大非當年作者之本意,豈不可傷可嘆?予自得龕谷、仙留之旨,捧讀之下,多有受益,始知此書為天神所密,舉世道人無能達此,數百年來知音者,惟悟一子陳公一人而已。予因追仙翁釋厄之心,仿陳公《真詮》之意,不揣愚魯,每回加一注腳,共諸同人,早自釋厄,是所本愿。
如首回大書特書曰:“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可謂拔天根而鑿理窟,何等簡當!何等顯亮!人或以心意猜《西游》,不但不識靈根,而并不識心意。殊不知靈根是靈根,心意是心意,所言“心性修持”者,特用心性修持靈根以生道,非修心性即是道。此二句不特為首回之提綱,亦即為全部之要旨。讀者若能將此靈根心性辨的分明,有會于心,則要旨已得,其余九十九回,可以循文搜意而見其肯綮矣。
試申首回之義:夫所謂靈根者,乃先天虛無之一氣,即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祖氣。儒曰太極,釋曰圓覺,道曰金丹,雖名不一,無非形容此一氣也。真人下筆顯道,首敘天地之數,一元十二會,混沌初分,天開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以明天地人三才皆自一氣而生也。三才既自一氣而生,則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靈。是人之靈根,即先天虛無之一氣。這個氣,渾渾淪淪,虛圓不測,寂然不動,感而遂通,具眾理而應萬事,故謂靈根。此靈根也,以氣言之,為浩然正氣;以德言之,為秉彝之良。此氣此德,非色非空,不有不無,恍恍惚惚,杳杳冥冥,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故生于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也。
“東”為生氣之方,“勝”者生氣之旺象,“神”者妙萬物而言,即“一而神”,所謂神州赤縣者是也。“傲來國”者,無所從來,真空之謂,即生氣一神之本體。“花果山”者,花屬陰,果屬陽,開花結果,陰陽兼該,妙有之謂,即“兩而化”,乃生氣一神之妙用。一神者,“無名,天地之始”;兩化者,“有名,萬物之母”。“花果山在大海中”者,海為眾水朝宗之處,象一氣為眾妙之門,無德不具,無理不備,為成圣成佛成仙之根本,故為“十洲之祖脈,三島之來龍”也。
“山頂上有一塊仙石”者,一氣渾然,太極之象也。“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十四氣”,“九宮八卦”,是真空而含妙有,其為物不貳,生物不測,先天中之先天也;“感日精月華,內育仙胎”,是妙有而藏真空,陰陽交感,其中又生一氣,后天中之先天也。
“產一石卵,似圓球樣大,迎風化作一個石猴”者,石為土之精,為堅固賴久之物;卵球,為至圓無虧之物;猴屬申,申為庚金,金亦為堅固不壞之物。俱狀先天靈根,其性剛健,圓成無礙,本于一氣,非一切后天滓質之物可比。“五官俱備,四肢皆全,拜了四方,目運兩道金光,射沖斗府”者,靈根真空妙有,陰陽五行四象之氣,無不俱備,其光通天徹地,即有天地造化之能,已與天地合而為一矣。
“下方之物,乃天地精華所生,不足為異”者,蓋靈根在人身中,人人具足,個個圓成,處圣不增,處凡不減,但百姓日用而不知耳。“服餌水食,金光潛息”者,先天入于后天,知識開而靈根昧,真變為假,于是邪正不分,理欲交雜,鳥獸同居矣。即孟子所謂“人之所以異于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者是也。然雖先天靈根為后天所昧,而猶未盡泯于后天,是在有志者善為鉆研出道之源流,返本還元耳。靈根具有先天真一之氣,又名先天真一之水,此水順則生人生物,逆則為圣為仙。“水簾洞鐵板橋下之水,沖貫于石竅之間,倒掛流出去,遮閉橋門”,是逆則生仙之道。但人只知順行,不知逆運,雖明明朗朗一座鐵板穩妥之橋,而人當面不識也。
“卻似人家住處一般,好個所在。”即《悟真》所謂“此般至寶家家有,自是愚人識不全”也。若有人實見的此寶,即知是仙佛洞天福地,內有大造化,頓悟圓通,天造地設,家當現在,如同本得,不于他求,可以安身立命,造化由我,“省得受老天之氣”矣。
“有本事的進得來,出得去,不傷身體者,就拜他為王。”即《悟真》所云“悟即剎那成佛,迷則萬劫淪流。若能一念契真修,滅盡恒沙罪垢”。亦即佛云“吾為汝保任此事,決定成就”之義。“稱千歲,稱美猴王”,即《悟真篇》所云“勸君窮取生身處,返本還元是藥王”也。
詩曰“三陽開泰產群生,仙石包含日月精”者,言地天交泰,和氣熏蒸,萬物皆得以成形,形中又含始氣,各具一太極,莫不有先天真一之氣存焉。“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者,道本無名,強名曰道,道本無言,言以顯道,故借石猴名姓,配合金丹之道,使人借此悟彼,追求靈根之實跡耳。“內觀不識因無相”者,靈根真空而不識不知也。“外合明知作有形”者,靈根妙有而順帝之則也。“歷代人人皆屬此”,即前所云“人人具足,個個圓成”也。“稱王稱圣任縱橫”者,愚人以此殺身,至人以此成道,若有知者,逆而修之,與天地爭權,與日月爭光,縱橫逆順莫遮攔,我命由我不由天矣。此“靈根育孕源流出”之妙旨。而無如迷人于此靈根不知尋求,雖有天造地設的家當,不能承受,一旦室空囊傾,閻王老子不肯留情,可不枉生世界之中?說到此處,真足令流落他鄉之子,猛整歸鞭;飄蕩苦海之客,早醒回頭耳。
猴王聞“仙佛神圣,不生不滅”之言,欲下山學不老長生之術,此即道心發現、靈根不昧之機。“頓教跳出輪回網,致使齊天大圣成。”皆此道心一現致之也。然仙道必自人道始,倘人道未盡,仙道遠矣。人生宇內,身雖人形,俱皆獸心,未修仙道,先修人道,下學上達,循序而進,自入佳境。猴王過大海到南贍部洲,學人穿衣,學人禮,學人話,總以見去獸地而學人道也。學成人道,仙道可望,何以南贍部洲“更無一個為身命者”?豈真南贍部洲無神仙哉?蓋有說也。能盡人道,是作佛成仙之階梯,而非作佛成仙之實跡。仙佛者一塵不染,萬緣俱空,人道中未免猶為衣食勞碌,富貴縈心,不能出乎陰陽之外,終為陰陽所規弄,此猴王不得不于西牛賀洲別求神仙下落矣。神仙之道,金丹之道也,金丹之道,萬劫一傳,非大忠大孝之人不能得,非大忠大孝之人不可傳,行孝君子與神仙為鄰,實有可據。樵子道:“不遠!不遠!”猶言“道不遠人”也。其所遠者,“人之為道而遠人”耳。
“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斜月,一鉤“し”;三星,三點“ヾ”,合而為“心”字。古今多少名人,皆以人心猜之,差之多矣。獨悟一子注曰:“以此心為天地之心則可,以此心為人心之心,失之遠矣。”此言最為高明。蓋此心不著于形象,不落于有無,空空洞洞,最虛最靈,故謂“靈臺方寸”;當靜極而動,貞下起元,靈光現露,如三日蛾眉之月,故謂“斜月三星洞”。曰“山”者,不動不搖也;曰“洞”者,至虛至靈也。這個心,即靈根之光輝;這個光輝,系一點陽剛之正氣。故曰:“洞中有一個神仙,稱名須菩提。”《華嚴經》云:“菩提心者,名為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菩提心,即天地之心也,亦名道心。道心為成仙作佛之真種子,為修性立命之正祖宗,故曰:“祖師出去的徒弟不計其數也,現今還有三四十人從他修行。”三四為七,“七日來復”之義。
“順小路兒向南,七八里遠近,即是他家了。”“小路”為兌,在西。“向南”為坤,“三日,月出庚方”之象。“七八里”者,七八一十五,月光圓滿之象。“他家”者,人也靈根有昧,陷于后天,間或一現,旋有而旋失,不為我有,如我之物而走于他家,故為他家矣。“靜悄悄杳無人跡”,陰靜之極,坤卦之象。“摘松子頑耍”,靜極而動,天心復見之時。
童子道:“我師還未說出原因,就教出來開門。”原因未出,而門早開,虛室生白,迅速之至。又道:“外面有個修行的來了,可以接待,想必就是你了。”噫!此等處不得師傳,枉自猜量,修行的自外而來,則內無可知。“可以接待,想必是你”,認得喚來歸舍養也。猴王笑道:“是我!是我!”此乃口傳心授之火候。不知天下修行人,當外面修行的來,肯去接待,認得就是你乎?亦不知認得是你,原來是我乎?
“祖師端坐臺上,兩邊有三十小仙侍立臺下。”此正“認得是你,原來是我”之秘。這個秘,仙翁分明說出,人多不識。祖師端坐臺上,即剝卦?上一陽爻也;兩邊有三十個小仙,即剝之下五陰爻,五六三十也。夫天心未復是你,已復是我;未復者剝之上爻,已復者復之初爻。欲復天心,須要在剝中下功夫。剝之上爻辭曰:“碩果不食,君子得輿。”蓋順而止之,不使陰氣剝陽于盡,將為返還之本,“祖師端坐臺上”,正得輿順止之象。
詩曰“大覺金仙沒垢姿”者,脫離群陰,真空之謂也。“西方妙相祖菩提”者,復還正氣,妙有之謂也。“不生不滅三三行,全氣全神萬萬慈”者,真空妙有,不生不滅,全氣全神,三三行滿,體化純陽,萬萬功成,德配天地矣。“空寂自然隨變化”者,寂然不動,感而遂通也。“真如本性任為之”者,一念純真,虛靈不昧也。“與天同壽莊嚴體,歷劫明心大法師”者,道成之后,為金剛不壞之體,與天齊壽,歷劫常存,永為無漏真人,非深明天心之大法師,其孰能與于斯乎?
明心之法,全在由剝而復之功。若不知明心之法,一舉一動,皆是人心用事,天心不見,便是“小人剝廬”,何能到的與天齊壽莊嚴之體乎?但此明心大法,人不易知,亦不易行,非可僥幸而就,必須牢把念頭,立志長久,期于必得而后已。曰“十數年方到”,曰“既是逐漸來的也罷”,其提醒我后人者,何其切歟!
提綱曰“心性修持大道生”,蓋修持大道,心固不可不明,而性亦不可不見。若不見性,心無所體,不能到真空之地,此性所當急知也。此等語,莫作閑言,大有深意。一切學人,誤認氣質之性為真性,遂勉強制伏,終歸頑空下乘之流。殊不知此乃后天之假性,而非先天之真性。故祖師道:“不是這個性。”真是腦后棒敲,教人吃驚矣。曰“我無父母”,曰“卻是天地生成的”,則是秉之天地生成之性為真性,受之父母血氣之性非真性可知矣。
真性者,即靈根之繼體,空而不空,不空而空。“取個姓氏,教姓孫”,空而不空也;“起個法名叫悟空”,不空而空也。曰“好!好!好!今日方知姓”,曰“好!好!好!自今叫做孫悟空”,知得此性,悟得此空,則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不測之謂神,有無一致,色空無礙,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有用用中無用,無功功里施功,棄后天頑空而修先天真空,方是“廣大智慧真如性海穎悟圓覺”。本立道生,生生不息,雖曰有性,其實無性,雖曰悟空,其實不空。故結云:“鴻蒙濛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詩曰:
靈根育孕本先天,藏在后天是水鉛。
悟得真心明本性,不空不色自方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