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 吳金勇 周朋 襲雷鳴主編
  • 14662字
  • 2021-09-18 16:12:21

第二節 咳嗽案

案一 金沸草散治療風寒束肺案

趙某某,男,4歲,2004年8月1日初診。

主訴:喉中痰鳴3天,咳嗽2天。

現病史:患兒3天前喉中痰鳴,2天前出現咳嗽,家長予橘紅痰咳顆粒、通宣理肺顆粒、急支糖漿口服,咳嗽稍輕未愈,遂來診。刻下癥見:咳嗽有痰,喉中痰聲轆轆,夜間稍重,噴嚏,流清涕,不發熱,納眠可,二便調。查體:精神可,咽略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稍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淡紅,苔白略厚,脈浮。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風寒束肺。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疏風散寒,止咳化痰。

處方:金沸草散加減。金沸草9g,細辛3g,荊芥9g,前胡12g,清半夏9g,茯苓12g,款冬花15g,炙百部15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外感風寒,肺失宣發,津失輸布,故咳嗽痰多。治療選《南陽活人書》金沸草散,此方散寒宣肺、止咳化痰效力頗佳,正如陳修園《醫學從眾錄》所言“輕則六安煎,重則金沸草散”。方中,金沸草為君藥,《醫林纂要》謂之“咸苦微辛”,質輕浮上入肺,苦能泄熱氣,咸能化痰結,辛能散寒且行痰濕,凡痰飲之逆于肺者,此能降而瀉之,一藥而多效;細辛、荊芥、前胡辛溫表散,宣通肺氣;半夏、茯苓,一苦燥、一淡滲,祛濕化痰;款冬花、百部肅降肺氣,偏于止咳。全方能解表散寒,降氣化痰,可用治感冒風寒,癥見頭痛鼻塞、咳嗽痰多、氣急等。

案二 止嗽散治療風寒襲肺案

李某,女,5歲,2008年1月24日初診。

主訴:咳嗽5天。

現病史:患兒5天前受涼出現咳嗽,咳頻聲重,咽癢,喉間痰聲漉漉,伴發熱,拍胸片示“支氣管炎”,予頭孢類抗生素靜脈滴注5天,熱退,咳嗽未明顯減輕,遂來診。刻下癥見:咳嗽,咽癢,喉間痰聲漉漉,咯痰不爽,無鼻塞、流涕,無發熱,納少,眠欠安,二便調。查體:面色少華,口唇紅,咽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心、腹未及異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5.8×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43.5%,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2.5%。胸部正位片:支氣管炎改變。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風寒襲肺。

西醫診斷:急性支氣管炎。

治法:止咳化痰,疏表宣肺。

處方:止嗽散加減。炙紫菀15g,炙百部15g,白前12g,桔梗9g,清半夏9g,陳皮9g,炙款冬花15g,蟬蛻9g,荊芥9g,炙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適當控制飲食。

二診(2008年1月30日):癥狀減輕,咳嗽次數減少,無鼻塞、流涕,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緩。風寒征象不顯,肺氣失宣。遵法繼調,上方加麩炒枳實6g,麩炒枳殼6g,5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病案是用止咳化痰、疏表宣肺法治療風寒襲肺之咳嗽。小兒咳嗽的發生原因,主要為感受外邪,其中又以感受風邪為主。風邪致病,首犯肺衛,肺為邪侵,氣機不宣,清肅失司,肺氣上逆,則致咳嗽。氣郁津凝,咳嗽有痰。風為百病之長,夾寒束肺,肺氣失宣,則咳嗽頻作,咽癢聲重,痰白清稀。

此表寒征象并不顯著,方由疏散表邪的荊芥,宣降肺氣的桔梗,利氣祛痰的陳皮、半夏,止咳的紫菀、款冬花、百部等四類藥物組成,反映了消除病因、調理功能、通調津氣、治療主證的配方法度。

止嗽散為李師于治療外感風寒,表證已去十之八九,惟余咳嗽的常用方。此為余邪未盡而肺失宣降之證,治當著重宣肺止咳化痰,微加疏散之品,祛邪外出。方中桔梗、白前宣肺祛痰;紫菀、百部、款冬花溫潤止咳;陳皮、甘草利氣調中;半夏燥濕化痰,蟬蛻疏風利咽;復用荊芥疏散風邪,祛邪外出,宣發肺氣,開其閉郁,合而成方,可收宣肺止咳、疏風散邪之效。

李師強調,荊芥為方眼,切不可隨便丟棄,全方七味藥,僅荊芥可疏散未盡之表邪,舍之則如利劍斷尖、鋼刀卷刃。

案三 射干麻黃湯治療寒痰犯肺案

劉某某,男,7歲,2008年8月4日初診。

主訴:咳嗽1天。

現病史:患兒既往有過敏性咳嗽病史,對花粉、塵螨過敏。就診前受涼出現鼻塞、流涕、咳嗽,家長予羅紅霉素口服,效不佳,遂來診。刻下癥見:咳嗽較頻,干咳少痰,活動后加重,不發熱,無汗,鼻塞、流黃涕,噴嚏時作,納眠尚可,二便正常。查體:體溫36.8℃,營養一般,口唇紅,咽充血,扁桃體無腫大,呼吸略促;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呼氣相延長,可聞及散在痰鳴音;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淡紅,苔白厚,脈浮緊。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寒痰犯肺。

西醫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

治法:溫肺化痰,下氣平喘。

處方:射干麻黃湯加減。射干12g,炙麻黃6g,炒杏仁9g,干姜6g,細辛2g,清半夏9g,五味子9g,炙款冬花15g,炙紫菀15g,炙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

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囑飲食清淡,多飲水。

二診(2008年8月7日):咳嗽減輕,喉中有痰難以咯吐,伴流清涕,納少,二便調,舌紅,苔白略厚,脈浮。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心、腹未及異常。繼用上方,3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案是以溫肺化痰、下氣平喘法治療寒痰犯肺之咳嗽。

咳嗽變異性哮喘是支氣管哮喘的特殊類型,以長期咳嗽反復發作為主要癥狀,氣道狹窄而阻塞,但未達到引起喘息的程度,故無喘息。本病是哮喘的早期階段,若不及時治療,可轉變為典型的哮喘發作,屬中醫“哮喘”“咳嗽”范疇。《幼幼集成·咳嗽證治》云:“咳而久不止,并無他證,乃肺虛也。”故本病病機為素體肺虛,痰飲留伏,遇到氣候變化、寒溫失調、接觸異物、過食生冷、咸酸食物等誘因,觸動伏痰,痰阻氣道所致。

肺為嬌臟,治必溫潤平和,不寒不熱,用射干麻黃湯化裁治療正緣于此。方中射干祛痰開結;麻黃、杏仁宣肺散寒平喘;紫菀、款冬花、杏仁溫肺化痰止咳;半夏助射干降氣化痰;干姜、細辛、半夏溫肺化飲,并助麻黃宣肺散寒;五味子收斂肺氣,以防辛散太過。

案四 小半夏湯治療痰飲咳嗽案

劉某某,女,11歲,2004年6月3日初診。

主訴:痰鳴、惡心1周。

現病史:患兒就診前1周曾多食冷飲,繼而出現喉中痰鳴,偶咳,時有惡心,喜吐唾沫,家長予藿香正氣水、復方鮮竹瀝液等口服,未見緩解,遂來診。刻下癥見:喉中痰鳴,多唾,基本不咳嗽,不發熱,無鼻塞、流涕,納差,時惡心,無嘔吐,眠可,大便稀,小便調。查體:精神可,面色白,咽不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稍粗;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淡,苔白膩,脈滑。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痰濕中阻,飲邪上逆。

西醫診斷:1.支氣管炎。

2.胃腸功能紊亂。

治法:溫中化飲,降逆祛痰。

處方:小半夏湯加減。清半夏9g,干姜9g,茯苓15g,蒼術12g,厚樸9g,薏苡仁15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案為典型痰飲停滯、阻遏氣機之證。患兒飲食不慎,有形痰飲阻肺,宣肅失職,故痰多喉鳴;痰飲泛溢,逆于上,則惡心欲吐、多唾多涎;乘于下,則大便稀溏。

痰、飲、水、濕,同源異流,濕聚為水,水積為飲,飲凝成痰,皆屬陰邪,治當溫散,“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乃仲景古訓。《金匱要略》小半夏湯,和胃降逆,消痰蠲飲,主治痰飲內停、心下痞悶、嘔吐不渴,以及胃寒嘔吐、痰飲咳嗽等。原方用生姜散寒化飲,此處用干姜,亦取《金匱要略》半夏干姜散之意,以加強溫中散寒、化飲止涎之力;茯苓、蒼術、厚樸,與半夏配伍,乃《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平胃散之意,燥濕和胃,調節津液代謝,澄源治本。

案五 麻杏苡甘湯治療風寒痰濕案

李某某,男,3歲7個月。2008年9月29日初診。

主訴:咳嗽5天。

現病史:患兒5天前受涼出現咳嗽,口服通宣理肺丸、金振口服液、頭孢克洛顆粒等藥物,癥未減,遂來診。刻下癥見:陣發性咳嗽,有痰難咯,日間較重,時鼻塞、打噴嚏,流清涕,不發熱,納差,睡眠尚安,大便稀,日2次,味酸臭,小便調。查體:精神可,咽不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痰鳴音;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淡,苔少,脈浮滑。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外感風寒,痰濕內阻。

西醫診斷:急性支氣管炎。

治法:宣肺止咳,化痰祛濕。

處方:麻杏苡甘湯加減。炙麻黃6g,炒苦杏仁6g,薏苡仁12g,陳皮9g,清半夏6g,茯苓12g,炙紫菀9g,炙款冬花9g,炙百部15g,炮姜6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案患兒,外感風寒,肺失宣發、外竅不利,故咳嗽、鼻塞、流涕;痰濕內阻,咳嗽有痰、納差、便稀。《金匱要略·痓濕暍病脈證治第二》曰:“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哺所劇者,此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麻杏苡甘湯合二陳湯宣肺止咳、化痰祛濕。紫菀、款冬花、百部皆性溫入肺,止咳化痰;痰濕陰邪、得陽始化,脾為陰土、得陽始運,故加炮姜溫中運脾、化濕止瀉。

案六 麻杏柴葛湯治療風熱咳嗽案

李某某,女,1歲,2007年10月9日初診。

主訴:咳嗽3天,發熱1天。

現病史:患兒有哮喘病史。3天前汗出當風,出現鼻塞、流涕,干咳無痰,家長給予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口服,癥狀無明顯減輕;就診當日發熱,體溫最高38.8℃,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無汗,咳頻,干咳少痰,氣急,煩躁,鼻塞,流黃涕,時打噴嚏,口干喜飲,無吐瀉,納差,眠安,二便調。查體:體溫38.2℃,精神煩躁,面色白,口唇紅,咽紅,呼吸略促;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 4.9×109/L,紅細胞百分比 4.58×1012/L,淋巴細胞百分比57.9%。舌脈:舌紅,苔薄黃,指紋紫紅,顯于風關。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風熱咳嗽。

西醫診斷:急性支氣管炎。

治法:解肌清熱,宣肺止咳。

處方:麻杏石甘湯加味。炙麻黃6g,炒苦杏仁6g,生石膏15g,柴胡12g,葛根12g,黃芩9g,炙百部9g,川貝母9g,炙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多飲水。

二診(2007年10月12日):患兒服藥次日熱退,未再反復,咳嗽次數減少,喉中少量痰松動易咯,納少,二便調,舌紅,苔薄白,指紋紅。風熱已去,里熱明顯減輕,調方為止嗽散加減。

處方:桔梗3g,炙紫菀6g,炙百部6g,白前6g,荊芥6g,陳皮6g,炙甘草3g。3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外感風熱,鼻塞、流涕、打噴嚏;里熱亦盛,熱壅于肺,而見咳嗽、氣急、口渴、熱不退,舌紅苔黃,指紋紫紅顯于風關,故應選麻杏石甘湯。麻杏石甘湯重清里而解表不足,故配柴、葛解肌清熱生津,使邪從表散。辨證處方精當,配伍解表不傷正,清里而不斂邪,從而患兒病情熱退證減。

本病案是用清熱宣肺止咳的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小兒風熱咳嗽。麻杏石甘湯出自《傷寒論》,原治太陽病,發汗未愈,風寒入里化熱,“汗出而喘者”。后世多用于風寒化熱,或風熱所傷,但見肺中熱盛,身熱喘急,口渴脈數,無論有汗、無汗,都以本方加減治療,服后輒效。主治證是由風熱襲肺,或風寒郁而化熱,壅遏于肺所致。肺中熱盛,氣逆傷津,所以有汗而身熱不解,喘逆氣急,甚則鼻翼翕動,口渴喜飲,脈滑而數。此時急當清瀉肺熱,自然熱清氣平而喘渴亦愈。所以方用麻黃為君,取其能宣肺而瀉邪熱,是“火郁發之”之意。但麻黃性溫,故配伍辛甘大寒之石膏為臣藥,而且用量倍于麻黃,使宣肺而不助熱,清肺而不留邪,肺氣肅降有權,喘急可平,是相制為用。杏仁降肺氣,用為佐藥,助麻黃、石膏清肺平喘。炙甘草既能益氣和中,又與石膏合而生津止渴,更能調和于寒溫宣降之間,所以是佐使藥。

綜觀藥雖四味,配伍嚴謹,用量亦經斟酌,尤其治肺熱而用麻黃配石膏,是深得配伍變通靈活之妙,所以清瀉肺熱,療效可靠。肺中熱甚,蒸迫津液,固然有汗,若津液大傷,則汗少或無汗。此時當加重石膏用量,或加炙桑白皮、蘆根、知母之屬。若無汗而見惡寒,是雖邪已入里化熱,但在表之風寒未盡,或是風溫而挾風寒所致,當酌加解表之品,如荊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柴胡、葛根。

案七 桑菊飲治療風熱犯肺案

曲某某,女,10歲,2004年1月15日初診。

主訴:咳嗽2天。

現病史:患兒2天前出現咳嗽,口服苦甘沖劑,效欠佳,遂來診。刻下癥見:陣發性咳嗽,日間為主,無痰,咽癢,不發熱,無鼻塞、流涕,納少,眠安,二便調。查體:精神可,面唇紅,咽紅;聽診雙肺呼吸音清;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風熱犯肺。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處方:桑菊飲加減。桑葉9g,菊花12g,桔梗6g,連翹9g,炒苦杏仁6g,蘆根15g,僵蠶6g,蟬蛻6g,生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溫病條辨》桑菊飲,為辛涼解表劑,具解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之功效。主治風溫初起、咳嗽、身熱不甚、口微渴、苔薄白、脈浮數者,臨床常用于治療上呼吸道感染、支氣管炎、肺炎、結膜炎、角膜炎等屬風熱犯肺或肝經風熱者。李師推崇此方,贊其配伍精妙得當。

(1)肺居上焦,為五臟之華蓋,其位最高,而方中藥物為花、葉、莖之類,質地清輕而升散上行,正合吳鞠通“治上焦如羽非輕不舉”之古訓。

(2)方中既有桑葉、菊花、桔梗之宣升,又有杏仁、連翹之肅降,能兼顧肺主宣發肅降之功能。因本方主治為感受外邪所致,主要影響肺的宣發,故以宣肺為主、肅肺為輔。

(3)用藥性味平和,無大寒、大熱之品,顧“肺為嬌臟,不耐寒熱”之性。

(4)“肺為牝臟”,其性屬陰,方藥辛涼生津,兼能潤肺。

故此,臨證只要辨證精當,用桑菊飲治療風熱咳嗽,合用僵蠶、蟬蛻之藥對,效如桴鼓。

案八 溫膽湯治療痰熱蘊肺案

王某,男,7歲,2012年2月13日初診。

主訴:咳嗽3天。

現病史:患兒3天前無明顯誘因發熱,體溫最高38.3℃,隨即咳嗽,陣咳為主,咯吐黃痰,自服頭孢類抗生素、鎮咳寧滴丸,癥狀無明顯改善,遂來診。刻下癥見:無發熱,陣發性咳嗽,微喘,咯吐黃痰,流黃涕,無鼻塞,納眠可,大便偏干,日1次,小便調。查體:體溫36.4℃,精神可,咽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痰鳴音,未聞及水泡音;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痰熱蘊肺。

西醫診斷:急性支氣管炎。

治法:清熱宣肺,止咳化痰。

處方:溫膽湯加減。竹茹9g,黃連9g,麩炒枳實9g,麩炒枳殼9g,陳皮9g,清半夏9g,天竺黃15g,浙貝母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12年2月17日):服藥2劑后,患兒咳嗽癥狀明顯減輕;4劑盡,癥狀基本消失。

按:

小兒臟腑嬌嫩,形氣未充,外邪易入里化熱,致熱邪熾盛,灼津煉液成痰,痰熱交結導致咳嗽不止,咯吐黃痰,治以清熱滌痰,宣肺止咳,運用溫膽湯加瓜蔞、浙貝母治療。浙貝母長于清熱化痰、降瀉肺氣;瓜蔞甘寒而潤,善清肺熱、潤肺燥而化熱痰,二者相合以增強清熱化痰之用。李師強調,咳嗽病位主要在肺,肺主于氣,而病機為肺氣失宣。因此,選擇枳實、枳殼,善于理氣,合用藥對,功效倍增。

案九 藿樸夏苓湯治療濕熱咳嗽案

韓某某,男,10歲,2007年11月6日初診。

主訴:咳嗽2天。

現病史:患兒2天前食燒烤后出現咳嗽,少痰,無鼻塞、流涕,未予治療;1天前發熱,體溫37.8℃,咳嗽加重,甚則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夾有黏痰,家長予黃梔花口服液,熱退,仍咳嗽,遂來診。刻下癥見:咳嗽陣作,咯吐黃黏痰,時有惡心、腹痛,無嘔吐,無發熱,無鼻塞、流涕,納差,眠欠佳,大便偏稀,小便可。查體:體溫36.7℃,精神偏差,體型偏胖,口唇紅,咽充血;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臟未及異常,腹脹,腹部叩診呈鼓音,臍周壓痛。舌脈:舌紅,苔白厚,脈滑。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濕熱咳嗽。

西醫診斷:急性支氣管炎。

治法:清熱化濕,宣肺止咳。

處方:藿樸夏苓湯加減。藿香12g,厚樸12g,清半夏9g,茯苓12g,白豆蔻9g,炒苦杏仁9g,薏苡仁15g,川貝母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每次20ml,每日3次,口服。囑清淡飲食。

二診(2007年11月9日):癥狀減輕,偶咳嗽,咯黃痰,臍周偶痛,無惡心、嘔吐,納欠佳,眠可,二便調。舌質紅,苔白略厚,脈滑,咽略充血;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腹軟,臍周壓痛。表邪已解,痰熱內蘊。治以清膽和胃,化痰止咳,改方為黃連溫膽湯加減。

處方:黃連9g,竹茹9g,麩炒枳實6g,麩炒枳殼6g,陳皮9g,清半夏6g,瓜蔞12g,浙貝母12g,炒萊菔子12g,炙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07年11月13日):盡劑基本不咳,有痰難咯。舌紅,苔白略厚,脈平。痰熱幾盡,仍有余邪。予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止咳化痰,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盡劑而愈。

按:

患兒過食炙煿之物,蘊阻中焦,內生濕熱,故見發熱;脾胃升降失常,納運失司,則嘔惡納差、腹痛便稀;濕熱釀痰,上貯于肺,則咳嗽,有痰;舌紅、苔白厚、脈滑均為濕熱中阻之象。

濕熱之邪致病主從三焦傳變,邪在上焦,可見咳嗽、流涕、頭痛等癥;阻于中焦,可見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病至下焦,可見大便干,小便色黃量少等癥。

邪入中焦當辨濕熱之孰輕孰重,分析如下:

表1 辨濕熱之輕重

患兒病在中、上二焦,證屬濕重于熱,治當清熱化濕為主,佐以宣肺利氣,選藿樸夏苓湯,方出清代石壽棠《醫源·濕氣論》,具有解表化濕、通暢三焦之功,是治療濕溫初起,癥見身熱惡寒、肢體倦怠、胸悶、口膩的常用方。方中藿香、厚樸、白豆蔻芳香化濁,健脾利中;厚樸、半夏理氣運脾,燥化水濕,使氣機暢達,脾健濕除;杏仁開宣肺氣于上,宣通水之上源,濕隨氣化;薏苡仁、茯苓甘淡健脾,滲利于下,使濕熱從小便而去;川貝母化痰止咳。全方開上、暢中、滲下,宣化表里之濕邪,使“濕去氣通,布津于外,自然汗解”。

案十 瀉白散治療肺熱壅盛案

牛某某,女,3歲,2007年7月19日初診。

主訴:咳嗽10天。

現病史:患兒10天前受涼發熱,伴咳嗽,就診于齊魯醫院,拍胸片示“支氣管肺炎”,給予頭孢類抗生素等藥物靜脈滴注,配合理療。經治療1周,患兒熱退,咳嗽減輕而未愈,遂來診。刻下癥見:陣發性咳嗽,以午后及夜間咳甚,有痰不易咯,無鼻塞、流涕,無發熱,納少,眠欠安,二便調。查體:體溫36.9℃,皮膚熱,口唇紅,咽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5.8×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42.3%,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1.3%。肺部正位片:肺炎恢復期改變。舌脈:舌紅,苔薄黃,脈細數。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肺熱壅盛。

西醫診斷:支氣管肺炎恢復期。

治法:清熱化痰,肅肺止咳。

處方:瀉白散加減。桑白皮12g,桑葉12g,地骨皮12g,黃芩12g,牡丹皮12g,川貝母12g,瓜蔞15g,炙百部9g,炙枇杷葉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適當控制飲食,忌食油膩、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二診(2007年7月23日):癥狀輕,夜咳次數減少,無鼻塞、流涕,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稍數。上方繼服3劑。

盡劑而愈。

按:

肺主氣,宜清肅下降,火熱郁結于肺,則氣逆不降而為喘咳;肺熱壅盛,灼津成痰,痰阻氣道,則有痰不易咯出;肺合皮毛,肺熱外蒸于皮毛,故皮膚蒸熱;此熱不屬于外感,乃伏熱漸傷陰分所致,故熱以午后為甚,其特點是輕按覺熱、久按若無,與陽明之蒸蒸發熱、愈按愈盛者有別;舌紅苔黃,脈象細數,是熱邪漸傷陰分之候。治宜清瀉肺中郁熱,平喘止咳,故選瀉白散加減治療。

瀉白散主治肺有伏火郁熱之證。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專入肺經,清瀉肺熱,平喘止咳,故以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藥清降肺中伏火,為臣藥;君臣相合,清瀉肺熱,以使金清氣肅;炙甘草、粳米養胃和中以扶肺氣,共為佐使。四藥合用,共奏瀉肺清熱、止咳平喘之功。本方特點是清中有潤、瀉中有補,既不是清透肺中實熱以治其標,也不是滋陰潤肺以治其本,而是清瀉肺中伏火以消郁熱,對小兒“稚陰”之體具有標本兼顧之功,與肺為嬌臟、不耐寒熱之生理特點亦甚吻合。肺經熱重者,可加黃芩、知母等增強清瀉肺熱之效;燥熱咳嗽者,可加瓜蔞皮、川貝母等潤肺止咳;陰虛潮熱者,可加銀柴胡、鱉甲滋陰退熱;熱傷陰津,煩熱口渴者,可加天花粉、蘆根清熱生津。

桑葉與桑白皮為李師臨床常用藥對之一,二者均入肺,桑葉長于宣肺,桑白皮專于肅肺,伍用則宣肅肺氣,合肺主宣發肅降之特性。

在臨床上,李師多采用瀉白散加減治療小兒夜咳,需把握以下指征:①以夜咳為主;②不夾有表證;③舌苔以薄白或薄黃為主。臨床每有療效。

此外,對于咳嗽的治療,李師強調,要分辨咳與嗽的不同及其發作或加重的時間:凡有聲無痰謂之咳,肺氣傷也;有痰無聲謂之嗽,脾濕動也;有聲有痰謂之咳嗽,初傷于肺,繼動脾濕也。在小兒由風寒乳食不慎而致病者尤多矣。《黃帝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然必臟腑各受其邪而與之,要終不離乎肺也。”但因痰而嗽者,痰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動痰者,咳為重,主治在肺;以時而言之,清晨咳者,屬痰火;午前嗽者,屬胃火;午后嗽者,屬陰虛;黃昏嗽者,為火浮于肺;五更嗽者,屬食積滯于三焦。

案十一 麻杏石甘湯合二陳湯治療痰濕蘊肺案

任某某,女,1個月,2007年2月24日初診。

主訴:反復咳嗽半個月。

現病史:患兒半個月前開始咳嗽,喉間痰聲轆轆,伴發熱,于濟南市兒童醫院就診,拍胸片示“支氣管炎改變”,給予頭孢類抗生素靜脈滴注,熱退,咳嗽未明顯減輕,遂來診。刻下癥見:咳嗽陣作,咳聲重濁,喉間痰聲轆轆,偶可咯出白色黏痰,伴喉鳴,吸氣時明顯,無鼻塞、流涕,無鼻翕,無發熱,納少,眠欠安,二便調。查體:口唇紅,咽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可聞及痰鳴音;心、腹未及異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5.8×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43.5%,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2.7%。肺部正位片:支氣管炎改變。舌脈:舌紅,苔黃膩,指紋淡紅。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痰濕蘊肺。

西醫診斷:支氣管炎,喉軟骨發育不良。

治法:疏風清熱,健脾化痰。

處方:麻杏石甘湯合二陳湯加減。炙麻黃3g,炒苦杏仁3g,生石膏9g,陳皮4.5g,清半夏4.5g,茯苓6g,瓜蔞6g,川貝母6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適當控制飲食。

二診(2007年2月28日):咳嗽次數減少,痰鳴不明顯,有痰不易咯出,舌紅,苔薄白,指紋淡紅。遵法繼調,上方繼服5劑。

盡劑而愈。

按:

先天性喉喘鳴多因喉部狹小,喉軟骨軟化而發生,吸氣性喉鳴為此病的主要癥狀。大多數患兒出生后無癥狀,多在出生后7~14天癥狀顯露。輕者喘鳴為間歇性,當受驚或哭鬧時癥狀明顯,安靜或入睡后癥狀緩解或消失。重者喘鳴為持續性,入睡后或哭鬧時癥狀更為明顯,并有吸氣性呼吸困難。繼發呼吸道感染時,呼吸困難加重,可出現發紺;同時呼吸道分泌物排出不暢,發生痰鳴。患兒哭聲及咳嗽聲音如常,并不嘶啞,此點與大多數喉梗阻不同,值得重視。

小兒脾常不足,脾虛則津液清肅下降,不能上歸于肺,而化為痰濁。小兒外受風熱,首先犯肺,風熱郁結于肺,肺氣逆而不降為咳嗽。風熱與痰濁相合,使咳聲重濁,喉間痰聲轆轆;舌紅苔黃膩,是外受風熱,素體痰熱征象。故治以疏風清熱,健脾化痰,標本同治。

麻杏石甘湯由辛溫與寒涼藥物相互配伍,但主要為辛涼疏化、清宣郁熱的作用,為清宣肺熱、止咳平喘的主要方劑,常用于風溫初起、發熱咳喘之證。無汗者可用,有汗者也可用。無汗宜用生麻黃,取其發汗宣肺之性;有汗宜用炙麻黃,取其宣肺平喘之性。

二陳湯源于宋代《大平惠民和劑局方》,由半夏、陳皮、茯苓、甘草組成。方中半夏辛溫性燥,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陳皮溫燥,理氣化痰,使氣順則痰降,氣化則痰亦化,此合乎“治痰先治氣”之法。二藥配合,能加強祛痰、和胃止嘔的作用。配用茯苓健脾滲濕,甘草和中補脾,使脾健而濕化痰消。全方具有燥濕化痰、理氣和中之意。本病用二陳湯健脾化痰,為治病求其本。

案十二 神術散治療痰濕咳嗽案

張某某,男,5歲,2008年9月25日初診。

主訴:咳嗽2天。

現病史:患兒有哮喘病史2年,并有過敏性鼻炎史。2天前無明顯誘因開始咳嗽,干咳無痰,咽癢,打噴嚏,流清涕,自服孟魯司特鈉片、肺熱咳喘口服液等藥物,未見好轉,遂來診。刻下癥見:咳嗽陣作,夜間略頻,干咳無痰,無喘憋氣急,打噴嚏,鼻塞,流清涕,不發熱,納眠可,二便調。查體:咽不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淡紅,苔白膩,脈滑。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痰濕咳嗽。

西醫診斷:急性支氣管炎。

治法:疏風散寒,化痰止咳。

處方:神術散加減。蒼術12g,陳皮9g,清半夏9g,荊芥9g,防風9g,川芎6g,焦山楂15g,焦神曲15g,焦麥芽15g,炒萊菔子15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小兒消積止咳口服液,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

二診(2008年9月29日):癥狀減輕,偶咳無痰,咽癢,喑啞,流涕,打噴嚏,舌淡紅,苔薄白,脈弦。心、肺未及異常。痰飲伏肺,津液輸布失常,肺氣宣降失司。治以宣肺降逆、散寒化飲,方選射干麻黃湯加減。

處方:射干12g,炙麻黃6g,炒苦杏仁9g,干姜9g,細辛3g,清半夏9g,五味子9g,炙款冬花15g,炙紫菀15g,炙甘草6g。7劑,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08年10月6日):偶咳嗽,有痰不會咯,鼻塞息重,納眠可,二便調。舌紅,苔黃厚,脈滑。表證已去,仍有痰飲留伏。“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治以溫肺化痰止咳,方選苓桂術甘湯加減。

處方:茯苓15g,桂枝9g,炒白術15g,五味子9g,干姜9g,清半夏9g,炙百部15g,炙甘草6g。7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病案是用疏風散寒、化痰止咳法治療痰濕咳嗽。該患兒有哮喘病史,體內有痰飲夙根。觸感風寒,肺衛失宣,而伏痰暫未觸動,故見咳嗽、鼻塞、流涕等表證,而未發為喘憋。若施治不及時、不得當,調護失宜,可致外邪引動伏痰,痰氣交阻氣道,而令哮喘發作。治當及時疏風解表,以防邪氣深入,引動伏痰,更當健脾化痰,以杜絕生痰之源。

《普濟方》神術散,藥有蒼術、川芎、藁本、荊芥四味,主治“傷寒肌疏多汗”。蒼術,《張氏醫通》載“風能勝濕,蒼術專主木邪乘土,故能治內外諸邪”;陳皮、清半夏理氣燥濕化痰,以杜絕生痰之源;荊芥、防風祛風解表,亦有風能勝濕之意;川芎行氣活血;焦三仙、炒萊菔子化積消食,理氣和胃。全方祛外風,除內濕,通調氣血,使氣暢津行,以達痰化咳止之功。本案用方的關鍵在于病機轉化,患兒二診復感外邪,故由神術散轉為射干麻黃湯,病愈續調。

案十三 沙參麥冬湯治療陰虛咳嗽案

李某某,女,6歲,2008年3月3日初診。

主訴:咳嗽半月余。

現病史:患兒半個月前外出游玩后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8.8℃,伴流涕、打噴嚏,家長予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清開靈顆粒等藥物,患兒汗出熱退,后始咳嗽,干咳無痰,伴鼻塞、流涕,于當地門診靜脈滴注頭孢類抗生素5天,咳嗽減輕,遂來診。刻下癥見:偶咳無痰,喑啞,無鼻塞、流涕,不發熱,納眠可,二便調。查體:面色紅潤,咽略充血,扁桃體Ⅰ度腫大;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紅少津,苔薄,脈浮澀。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陰虛咳嗽。

西醫診斷:支氣管炎。

治法:養陰清肺,潤燥止咳。

處方:沙參麥冬湯加減。沙參15g,麥門冬15g,玉竹15g,白扁豆9g,桑葉9g,炒山藥15g,川貝母9g,炒白果9g,木蝴蝶12g,炙甘草6g。7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08年3月10日):基本不咳嗽,喑啞減輕,流涕,納眠可,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略澀。遵法繼調,上方繼進4劑。

盡劑而愈。

按:

邪熱久留于肺,津液被灼,肺氣上逆則咳,失于濡潤,喑啞聲嘶。肺陰虧損,陰虛而生內熱,故當養陰清肺,潤燥止咳。《景岳全書·咳嗽》曰:“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內傷之咳,陰病也,陰氣受傷于內,故治宜甘平養陰,陰氣復而嗽自愈也……內傷之病多不足,若虛中挾實,亦當清以潤之。”此為后世治陰虛咳嗽的大法。

沙參麥冬湯載于《溫病條辨·上焦篇·秋燥》,原文曰:“燥傷肺胃陰分,或熱或咳者,沙參麥冬湯主之。”此方主要是針對肺胃陰虛證而設。方中沙參、麥門冬,均有滋陰潤肺、清熱生津之功;玉竹甘平,養陰潤燥;桑葉輕宣燥熱,疏達肺絡;扁豆、甘草益氣培中,甘緩和胃,補土生金;白果收斂肺氣以防耗散;山藥平補肺、脾、腎,合“臟真濡于脾”之意,又補腎中真陰以滋肺陰;木蝴蝶潤肺疏肝,利咽開音,善治喉痹喑啞,又防“金虛木侮”。本方清宣潤肺,津氣兼調,顧脾腎肝,熱病后期肺陰虧損者,均可投之。

案十四 六君子湯治療肺脾氣虛案

宋某,男,5歲半,2003年12月19日初診。

主訴:咳嗽1月余。

現病史:患兒1個月前受涼開始咳嗽,先后服用通宣理肺顆粒、肺熱咳喘口服液、氨溴索口服溶液、頭孢克洛顆粒、阿奇霉素混懸劑等藥物,咳嗽遷延不愈,遂來診。刻下癥見:咳嗽,活動后陣作,有痰不會咯,無鼻塞、流涕,不發熱,納一般,眠安,二便可。查體:面色蒼白,咽不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淡,苔薄略黃,脈濡。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肺脾氣虛。

西醫診斷:慢性支氣管炎。

治法:健脾補肺,益氣化痰。

處方:六君子湯加減。黨參15g,炒白術12g,茯苓12g,陳皮9g,清半夏9g,炙款冬花15g,炙紫菀15g,炙百部15g,干姜9g,冬瓜仁12g。7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03年12月26日):癥狀減輕,活動后偶咳嗽,無痰。舌淡紅,苔薄白,脈濡。囑參苓白術顆粒,每次9g,每日2次,口服半個月,以健脾益氣、培土生金。

盡劑而愈。

按:

《黃帝內經》曰:“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肺屬金,五臟六腑之華蓋,主氣司呼吸;脾屬土,主運化。肺與脾相互為用、互相依存、相互制約、相互協調。患兒咳嗽,遷延病久,耗傷肺氣;肺病及脾,脾失運化,土不生金,肺失宣肅,故久咳不止;肺脾氣虛,而“勞則氣耗”,故活動后咳嗽發作;舌淡、脈濡均是氣虛征象。病屬內傷咳嗽,病變在肺脾,為本虛標實證。

《醫林繩墨》說:“人以脾胃為主,而治病以健脾為先。”治立培土生金之法,選六君子湯,方具益氣健脾、燥濕化痰之功;脾為陰土,得陽始運,故加干姜溫中,振奮脾之陽氣;加紫菀、款冬花化痰止咳,百部潤肺止咳;冬瓜仁祛痰利水,甘涼而潤,配伍前諸藥溫潤,加之可防溫燥太過,合“肺為牝臟”之性。全方合用,可健脾強肺,祛痰止咳,標本兼治。

案十五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治療素喘感邪案

陳某某,女,4歲7個月,2005年6月13日初診。

主訴:咳嗽2天。

現病史:患兒有哮喘病史2年,2天前受風開始咳嗽,打噴嚏、流涕,家長予通宣理肺顆粒及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口服,未見明顯減輕,遂來診。刻下癥見:偶咳嗽,晨起打噴嚏,流涕,易于汗出,稍動更甚,納食可,睡眠安,二便調。查體:精神可,面白唇淡,咽不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宿伏痰飲,外感風寒,營衛不和。

西醫診斷:支氣管炎。

治法:解肌和營,宣肺止咳,降逆防喘。

處方:桂枝加厚樸杏子湯加減。桂枝9g,白芍12g,炒苦杏仁9g,厚樸12g,辛夷花(包)9g,蒼耳子9g,五味子9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囑煎藥時加生姜3片、大棗3枚。

盡劑而愈。

按:

患兒素有哮喘頑疾,可知肺、脾、腎三臟不足,內有伏痰留飲。《黃帝內經》言:“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患兒體虛,外感風邪,肺竅不利,衛表失和,而現打噴嚏、流涕、汗出等太陽風寒表虛征象;肺氣失宣,咳嗽有痰。若外邪引動伏痰,必致喘息發作。就其證而言,治療應解肌祛風、宣肺止咳,然其有哮喘病史,故當溫肺降逆,治咳防喘。《傷寒論》說:“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此案選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解肌祛風、宣肺止咳,兼顧宿喘,為急者治標、兼顧護本之法。

此類病證,先賢早有論述,《傷寒論》曰:“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臨床見太陽中風兼咳喘的證候,凡外感風寒或營衛不和或正氣不足,兼有咳喘,脈浮緩,有汗,無明顯熱象者,均可用此方,正如陳修園在《傷寒論淺注·辨太陽病脈證并治上》所述:“然亦有桂枝證悉具,惟喘之一證不同,當知是平日素有喘之人,名曰喘家。喘雖愈爾得病又作,審系桂枝證,亦不可專用桂枝湯,宜加厚樸從脾爾輸其氣,杏子從肺以利其氣。佳。”

案十六 姜辛夏棗五味子湯治療寒飲伏肺案

賀某某,男,3歲。2015年12月28日初診。

主訴:咳嗽2月余。

現病史:患兒咳嗽2月余,先后自服咳喘靈顆粒、瀉白糖漿等,效果不顯。刻下癥見:咳嗽,時輕時重,痰多夜重,清涕,納眠可,二便調。查體:咽不紅;雙肺呼吸音粗;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淡,苔白滑,脈弦。

中醫診斷:咳嗽。辨證:寒飲伏肺。

西醫診斷:咳嗽變異性哮喘。

治法:溫肺化飲。

處方:姜辛夏棗五味子湯加減。干姜6g,細辛3g,清半夏9g,五味子9g,茯苓9g,炙紫菀15g,炙款冬花15g,麩炒枳殼9g,炙甘草3g。4劑,日1劑,水煎服。囑煎藥時加大棗3枚。

二診(2015年12月31日):癥減,遇冷及活動后咳嗽,有痰,黃涕,上方加辛夷(包)9g,4劑,日1劑,水煎服。

按:

本案為寒飲內伏、肺氣壅遏之證。入夜之后,陽氣衰減;寒飲之邪,性質屬陰,故而夜咳為甚。姜辛夏棗五味子湯為李師治療寒飲常用方劑,仲景古訓“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姜、辛、夏三者,辛開苦降,溫散水氣;五味子、大棗,甘緩而收;配合應用,散收相合。茯苓、甘草,合取苓甘五味姜辛湯之意,溫肺化飲、健脾澄源。

附一:李燕寧教授辨小兒痰的經驗擷述

小兒痰量的判斷上,因小兒氣道發育不成熟,故氣管內分泌物不易排出,咯痰不爽,因而不易判斷痰量的多少。臨床上李師依據癥狀和肺部體征進行判斷:

(1)咳嗽數聲咯痰,以干咳為主,聽診偶可聞痰鳴音者為痰少。

(2)咳嗽帶痰,咳聲重濁,聽診可聞及散在痰鳴音者為痰中。

(3)因痰致咳,喉中痰鳴,聽診聞兩肺滿布痰鳴音者為痰多。

附二:李燕寧教授治療咳嗽化痰選方用藥經驗擷述

咳嗽,咳與痰常并見,需選化痰藥物,李師常將化痰之法分門別類,具體包括:

(1)宣肺化痰:用于肺氣失宣伴表證者,可選止嗽散、三拗湯等方,藥如前胡、桔梗、麻黃。

(2)溫化寒痰:用于痰飲內停者,可選苓甘五味姜辛湯、三子養親湯、苓桂術甘湯、理中化痰湯、小青龍湯、射干麻黃湯等方,藥如半夏、厚樸、陳皮、白芥子、白前、桔梗、杏仁、百部、紫菀、款冬花、萊菔子、細辛。

(3)清肺化痰:用于肺熱壅盛者,可選清氣化痰丸、清金化痰湯等方,藥如前胡、枇杷葉、瓜蔞、白前、馬兜鈴、葶藶子、浙貝母、天竺黃、鮮竹瀝、膽南星、射干、竹茹、郁金。

(4)潤燥化痰:用于陰虛肺燥者,可選貝母瓜蔞散、蔞貝二陳湯等方,藥如橘紅、紫菀、沙參、麥門冬、天門冬、川貝母、百合、天花粉、蘆根、玉竹。

(5)斂肺化痰:用于久咳不愈,痰不易出者,可選九仙散、五味子湯等方,藥如五味子、杏仁、橘皮、白果等。

(6)理氣化痰:用于痰濕、痰涎壅盛,易于咯動,喉中痰鳴者,可選二陳湯等方,藥如陳皮、半夏、枳實、枳殼、車前子等。

(7)降氣化痰:用于表證已除,氣機壅滯伴喘者,可選蘇子降氣湯等方,藥如半夏、紫蘇子、葶藶子。

(8)益氣化痰:用于疾病后期,動則汗出,面色蒼白者,可選六君子湯等方,藥如黨參、茯苓、白術等。

(9)解痙化痰:用于痙攣性、初期陣咳者,可選喉科六味湯等方,藥如僵蠶、鉤藤。

(10)軟堅化痰:用于痰成塊、難咯者,可選海蛤二陳湯等方,藥如牡蠣、海蛤粉、皂角等。

(11)祛除風痰:用于風痰壅阻者,可選半夏蒼術湯等方 ,藥如白附子、僵蠶、南星、皂角等。

(12)消食化痰:用于食積痰阻者,可選曲麥二陳湯、保和丸、越鞠丸等方,藥如萊菔子、檳榔、枳實、金蕎麥等。

附三:李燕寧教授治療咳嗽調理氣機經驗擷述

咳嗽病位主要在肺,肺主氣,而咳嗽病機為肺氣失宣。因此,李師認為,治療咳嗽,必須“調氣”,具體包括:

(1)利肺氣:肺主一身之氣,治咳必調氣。咳嗽多有痰,痰之成多因于氣,勿見痰治痰,治痰必理氣,氣行則痰消濕行,痰去則嗽平。

(2)調肝氣:和解少陽,疏肝理氣。少陽居半表半里之地,主轉輸陽氣。少陽膽腑依附于肝,與肝表里相連,可通達表里內外,外可從太陽之開,內可從陽明之合。開則為陽,合則為陰,故為樞機。咳嗽的病理機制終究由乎氣病——肺氣上逆。在氣機方面,肺與肝關系最為密切,《萬病回春》載“從來咳嗽十八般,只因邪氣入于肝”,二者相互配合,共司氣機升降,主氣在肺,調氣在肝,常加柴胡、黃芩、半夏等,取其和解少陽、通利樞機、疏肝理氣之意。

(3)通腑氣:肺與大腸相表里。肺氣肅降有度,則大腸傳導正常;肺氣不能清肅下行,則逆而為咳喘,易使腸腑傳導失司,大便難行;腑氣不通,又使肺氣不利,咳嗽更甚,故治療咳嗽必須注意通腑,宜通便止咳。咳嗽一病,即使實喘,亦有其虛,故不宜峻下,否則愈下愈虛,使病情加重;可潤下,如冬瓜仁、火麻仁、杏仁、瓜蔞。若喘象明顯,汗出較多,酌加白芍、生黃芪等益氣養陰通便。

附四:李燕寧教授辨用麻杏石甘湯經驗擷述

李師善用麻杏石甘湯,辨病與辨證結合,靈活化裁、配伍,可用于治療多證。表寒明顯者,麻杏石甘湯中麻黃用生麻黃,或者生麻黃、炙麻黃各等量;病在肌表,發熱為主者,麻杏石甘湯加柴胡、葛根,以解太陽、少陽、陽明三陽之表;病在咽喉,咽喉紅腫或疼痛,伴有咳嗽者,麻杏石甘湯加僵蠶、蟬蛻以利咽止咳,即合升降散之意;病在氣管,聽診可聞及干啰音,咳嗽為主者,麻杏石甘湯加陳皮、半夏以止咳化痰,即合二陳湯之意;病在肺,聽診可聞及固定中細濕啰音,咳喘為主者,麻杏石甘湯加紫蘇子、葶藶子以降氣化痰平喘,即合葶藶大棗瀉肺湯之意。

臨證對于便稀者,常易石膏為薏苡仁,即麻杏苡甘湯,辨用之法,同前所述。

主站蜘蛛池模板: 石首市| 通州市| 洛宁县| 广汉市| 台湾省| 辉南县| 大英县| 亳州市| 肥东县| 贡觉县| 黎平县| 鄂伦春自治旗| 阳江市| 金川县| 鸡东县| 吉安县| 广河县| 蓬莱市| 乌审旗| 襄垣县| 永吉县| 连平县| 宁海县| 福海县| 买车| 清苑县| 永新县| 讷河市| 多伦县| 抚顺县| 连云港市| 仙桃市| 玉田县| 普宁市| 永川市| 简阳市| 察隅县| 中山市| 平顶山市| 新蔡县| 文登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