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 吳金勇 周朋 襲雷鳴主編
  • 14842字
  • 2021-09-18 16:12:21

第一章 肺系病證醫案

第一節 感冒案

案一 杏蘇散治療風寒束表案

王某,男,8歲,2007年10月3日初診。

主訴:咳嗽5天。

現病史:就診前5天,患兒外出受涼后咳嗽,咯痰清稀,鼻塞,流涕,伴發熱、惡寒,體溫最高37.8℃,于社區門診靜脈滴注頭孢類抗生素3天,熱退,其他癥狀未見好轉,遂來診。刻下癥見:陣發性咳嗽,日間為主,咯痰色白清稀,咽癢,無咽痛,鼻塞,流清涕,頭痛,無頭暈,不發熱,微惡寒,納少,眠欠安,二便調。查體:面色少華,口唇紅,咽充血,扁桃體不大;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 5.6×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61.5%,中性粒細胞百分比36.7%。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風寒束表,肺氣不宣。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疏風解表,宣肺化痰。

處方:杏蘇散加減。紫蘇葉6g,炒苦杏仁9g,前胡6g,茯苓15g,清半夏9g,陳皮9g,桔梗6g,麩炒枳殼6g,炙甘草6g。5劑,日1劑,囑煎藥時加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囑適當控制飲食,清淡為宜。

二診(2007年10月8日):患兒咳嗽次數減少,無咽癢、咽痛,無鼻塞、流涕,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浮。風寒征象不顯,肺氣失宣漸緩。效不更方,上方繼進3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病案為疏風解表、宣肺化痰法治療風寒感冒。風寒外襲,影響衛陽開合,阻遏衛陽,不能溫煦肌表,故而惡寒;鼻為肺竅,咽喉肺系,皮毛肺合,故寒邪束表,影響肺氣的宣降、津液的敷布,遂有鼻塞、流涕、咳嗽、痰白清稀等肺氣郁而不宣、津液凝聚不布之征象。故用疏散風寒之法消除病因,配宣肺化痰、輸布津液的藥物,以調理臟腑機能。

李師強調,杏蘇散解表力量微弱,宜于表證輕微的咳嗽。杏蘇散出自《溫病條辨》,原著用治秋季暑熱漸消的涼燥犯肺證,足以說明惟表寒輕者方可投此。《素問·至真要大論》就指出“燥淫于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溫病條辨·上焦篇·補秋燥勝氣論》第二條載“若傷燥涼之咳,治以苦溫,佐以甘辛,正為合拍”,在杏蘇散方論中更明確指出“此苦溫甘辛法也”。方用蘇葉、前胡解表散邪,微發其汗;杏仁、桔梗宣降肺氣,枳殼、陳皮理氣寬胸,半夏、茯苓祛痰滲濕,兩調津氣;佐生姜、大棗調和營衛,甘草顧脾安中、協調諸藥。合而用之,可使表解、氣暢、痰消,肺復宣肅。

案二 柴胡桂枝湯治療太少兩感案

李某某,女,14歲,2008年9月8日初診。

主訴:發熱5天。

現病史:患兒5天前受涼后發熱,體溫最高38.2℃,自服感冒清熱顆粒、三九感冒靈顆粒、阿奇霉素等藥物,熱勢退而復升,體溫波動在37.0℃~38.0℃,并伴頭暈、頭痛,遂來診。刻下癥見:低熱,每至午后熱始升,其形如瘧,無寒戰,微汗出,頭暈微痛,鼻塞,流涕,偶咳痰少,納眠可,二便調。查體:體溫37.8℃,精神可,咽充血;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未見明顯異常。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細。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太陽少陽,兩感于寒。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調和營衛,暢達樞機。

處方: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24g,黃芩15g,黨參15g,清半夏9g,桂枝9g,白芍9g,僵蠶9g,蟬蛻9g,炒牛蒡子9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外感發熱辨證之時,應先分清寒熱。本病有受寒史,太陽受邪,則見汗出、鼻塞、流涕、咳嗽;少陽被擾,則見頭暈、脈弦。頭痛、發熱為太陽、少陽共有之癥,略有不同:其一,發熱,太陽受寒,發熱與惡寒同時存在;少陽不和,始惡寒,后發熱,寒熱往來如瘧狀。其二,頭痛,太陽頭痛,多發于枕部及頸項;少陽頭痛,多發于兩側顳部。四診合參,證屬“風寒外襲,太陽少陽,兩感于寒”。治當太少兩解。《傷寒論》言:“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今用柴胡桂枝湯主傷寒外感發熱,以桂枝湯調和營衛,發散太陽經風寒之邪;以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疏利少陽之樞機。加僵蠶、蟬蛻、牛蒡子,清利上焦,疏風解熱。

案三 小柴胡湯治療少陽感邪案

黃某某,女,14歲,2007年3月18日初診。

主訴:發熱3天。

現病史:患兒3天前因受涼發熱,體溫波動于37.8℃~38.5℃,時有惡寒,口服雙黃連顆粒、對乙酰氨基酚等藥物,熱勢反復,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頭暈,咽干,納欠佳,眠尚可,二便調。查體:體溫37.7℃,口唇紅,咽充血;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 6.8×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30.5%,中性粒細胞百分比67.5%;胸部正位片未見明顯異常。舌脈:舌紅,苔薄白,脈弦數。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邪居少陽。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和解少陽。

處方:小柴胡湯加減。柴胡15g,黃芩15g,清半夏9g,黨參15g,浙貝母12g,瓜蔞15g,青蒿15g,蟬蛻9g,僵蠶9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07年3月22日):熱退,無頭暈,仍咽干,鼻塞,納可,眠尚安,夜間睡眠氣息粗,二便調。咽略充血,舌紅,苔薄白,脈平。正盛邪卻,外邪漸解,肺竅不利,故鼻塞。治當宣肺、清熱、通竅為主,方選辛夷花散加減。

處方:辛夷花(包)9g,蒼耳子9g,黃芩12g,牡丹皮12g,川芎6g,藿香9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病案是以和解少陽法治療少陽病之發熱。表邪離開太陽而尚未入陽明之里,郁結在半表半里之間,三焦氣道不通,陽氣出入樞機不利,邪向內迫,陽氣不能出表而惡寒不發熱;正勝邪負,陽氣外達則發熱不惡寒;三焦不利,肝膽氣機疏泄失常,少火郁而膽火上擾則目眩;膽熱灼津則咽干。本證是半表之寒與半里之熱同時存在,治當表里同解,治當著眼于“和”。

和法是通過和解或調和的作用以祛除病邪為目的的一種治法。正如戴北山所說:“寒熱并用之謂和,補瀉合劑之謂和,表里雙解之謂和,平其亢厲之謂和。”和法不同于汗、吐、下三法的專事攻邪,又不同于補法的專事扶正,適用于臟腑氣血不和或寒熱混雜或虛實互見的病證。本法能使表里、寒熱、虛實、升降和調,故以和解少陽名之。小柴胡湯是和法的代表方劑。

《傷寒論》小柴胡湯,主證為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及心煩喜嘔;另有七個或然證: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小柴胡湯應用的廣泛性見于《傷寒論》,書中指出“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即多種不典型的發熱,已離太陽、未入陽明,證情接近小柴胡湯證,出現一兩個小柴胡湯證的主證,便可應用小柴胡湯治療。該條還指出“凡小柴胡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仍在”,仍可應用小柴胡湯。方中柴胡苦平,入肝膽經,透泄與清解少陽之邪,并能疏泄氣機之郁滯,使少陽之邪得以疏散,為君和解少陽;膽氣犯胃,胃失和降,佐以半夏和胃降逆止嘔;邪從太陽傳入少陽,緣于正氣本虛,加以黨參益氣扶正,浙貝母、瓜蔞清熱化痰,青蒿清虛熱,僵蠶、蟬蛻疏散風熱兼能止痙;炙甘草助黨參扶正,且能調和諸藥,為使藥。諸藥合用,以和解少陽為主,兼和胃氣。使邪氣得解,樞機得利,脾胃調和,則諸癥自除。

小柴胡湯為和劑,一般服藥后不經汗出而病解,但也有藥后得汗而愈者,這是正復邪卻、胃氣和降而致。正如《傷寒論》所說:“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若少陽證經誤治損傷正氣,或患者素體正氣不足,服用本方,亦可見到先寒戰后發熱而汗出的“戰汗”現象,此種情況表明正虛較甚,病情較重,應嚴密觀察,防其虛脫。

案四 銀翹散治療風熱襲表案

馬某某,女,6歲,2007年8月8日初診。

主訴:發熱1天。

現病史:患兒既往有高熱驚厥史,就診前1日外出嬉戲,活動較多,汗出當風,隨即發熱,體溫最高38.9℃,給予對乙酰氨基酚口服及物理降溫,熱稍退而復升,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咽痛,微惡寒,流濁涕,無鼻塞,口微渴,納少,眠欠安,二便調。查體:體溫38.9℃,精神略煩躁,面色紅,口唇紅,咽紅,扁桃體Ⅰ度腫大;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5.2×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6.2%,淋巴細胞百分比42.7%。舌脈:舌尖紅,苔薄黃,脈細濡。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風熱襲表。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辛涼解表,疏散風熱。

處方:銀翹散加減。金銀花24g,連翹15g,板藍根15g,炒牛蒡子12g,淡豆豉12g,荊芥穗12g,柴胡24g,葛根24g,黃芩15g,生石膏30g,蟬蛻9g,生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忌食油膩、生冷及辛辣食物。

二診(2007年8月11日):發熱漸退,無咽痛,無鼻塞、流涕,惟飲食不佳,二便調。舌紅,苔薄白,脈細數。證已轉化,屬熱病后期、津氣兩傷,當清余熱、清補氣陰,方選竹葉石膏湯加減。

處方:淡竹葉12g,生石膏15g,太子參15g,麥門冬9g,清半夏6g,炒萊菔子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溫者,火之氣也,自口鼻而入,內通于肺,故曰“溫邪上受,首先犯肺”。肺與皮毛相合,溫病初起,多見發熱,頭痛,微惡風寒,汗出不暢或無汗。肺受溫熱之邪,上熏口咽,故口渴、咽痛。肺失清肅,故咳嗽。治當辛涼解表,透邪瀉肺,使熱清毒解。宗《素問·至真要大論》中“風淫于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之訓,故方選銀翹散加減。

李師綜合前人治溫之意,用金銀花、連翹為君藥,既有辛涼透邪清熱之效,又有芳香辟穢解毒之功;荊芥穗、豆豉為臣藥,助君藥開皮毛而逐邪;桔梗宣肺利咽,甘草清熱解毒,竹葉清上焦熱,蘆根清熱生津,皆為佐使。本方特點有二:一是芳香辟穢,清熱解毒;二是辛涼中配以小量辛溫之品,且溫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涼之旨。治療風熱感冒之發熱,李師習慣配伍柴胡、葛根,以解肌清熱生津,增強退熱之力。溫熱之病,邪退之后,津傷氣損,李師習以竹葉石膏湯善后。

案五 銀翹散合柴葛解肌湯治療衛氣同病案

張某某,女,6個月,2008年9月1日初診。

主訴:發熱1天。

現病史:就診前日下午患兒在外玩耍時受涼,夜即發熱,最高體溫39.8℃,就診于山東大學第二附屬醫院,予口服對乙酰氨基酚,熱未退,復予肌肉注射地塞米松、阿尼利定等藥物,熱暫退而復起,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無寒戰,微汗出,無咳嗽,無鼻塞、流涕,飲水可,納欠佳,眠可,二便可。查體:體溫37.9℃,精神欠佳,咽略紅,扁桃體無腫大;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未及異常。舌脈:舌尖紅,苔薄黃,指紋紫滯。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邪熱在衛,漸入氣分。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解表散邪,兼清里熱。

處方:銀翹散合柴葛解肌湯加減。金銀花12g,連翹9g,板藍根9g,炒牛蒡子6g,淡豆豉6g,薄荷(后入)3g,荊芥穗6g,柴胡12g,葛根12g,黃芩6g,生石膏12g,炙甘草3g。3劑,日1劑,水煎服。

囑羚羊角顆粒,每次1.25g(半包),每日2次,水沖服。

盡劑而愈。

按:

衛分證為病邪初入,多主表證,發熱與惡寒并見為其基本特征;氣分證繼衛分證后出現,主證為持續高熱、不惡寒,臨床上多出現壯熱汗出的陽明經證和胃腸熱熾的腑實之證;衛氣同病臨床主要表現為病邪在表里之間。外感溫病初起,病邪在表、在衛、在皮毛、在肺、在上焦,散表邪,開肺氣,使邪外出方為正治,所謂“網開一面”,給邪以出路。葉天士在《溫熱論》中指出“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

本患兒證屬邪熱在衛分、漸入氣分,法以表里雙解,衛氣兼清,方用銀翹散合柴葛解肌湯加減。《溫病條辨》銀翹散,主溫病初感,頭身疼痛,身熱、怕風、無汗者,乃清解上焦的輕涼之劑,為醫家所常用。《傷寒六書》柴葛解肌湯,近代何廉臣謂“伏濕化瘧之初方”,除柴胡、葛根、黃芩、石膏、甘草之外,尚有羌活、白芷、桔梗、芍藥四味。王旭高言此湯“乃統治三陽經表證寒將化熱之法”。吳儀洛《成方切用》云:“寒邪在經,故以羌、柴、芷、葛散之;寒將為熱,故以黃芩、石膏、桔梗清之;以芍藥、甘草和之也。”本案李師以金銀花、連翹、板藍根、牛蒡子、淡豆豉、薄荷、荊芥穗、柴胡、葛根等清解表熱,以黃芩、生石膏清解氣分邪熱,表里雙解,衛氣同治。

案六 大青龍湯治療表寒里熱案

張某某,女,1歲2個月,2008年8月25日初診。

主訴:發熱3天。

現病史:患兒3天前受涼后出現發熱,體溫最高38℃,于濟南市婦幼保健院就診,診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予青霉素、炎琥寧治療3天,發熱反復,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無汗,流清涕,打噴嚏,無咳嗽,納欠佳,飲水多,無嘔吐,眠欠安,大便干,小便調。查體:體溫37.7℃,略煩躁,咽紅;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5.8×109/L,淋巴細胞百分比67.5%,中性粒細胞百分比30.5%;胸部正位片未見明顯異常。舌脈:舌紅,苔薄白,指紋紫滯。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外感風寒,內有里熱。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發汗解表,清熱除煩。

處方:大青龍湯加減。生麻黃3g,炒苦杏仁6g,桂枝6g,生石膏15g,黃芩6g,前胡9g,蟬蛻6g,葛根15g,炙甘草3g。4劑,日1劑,水煎服。囑避風寒,清淡飲食。

盡劑而愈。

按:

本病案是以發汗解表、清熱除煩法治療表寒里熱型發熱。外感風寒,衛陽被遏,營陰阻滯,腠理閉塞,加之小兒稚陰稚陽之體,易入里化熱,易寒從熱化,或熱為寒閉,形成熱證或寒熱夾雜證。

太陽表寒里熱證,治療宜解表散寒、清解里熱。因其表寒重,方用大青龍湯。《傷寒論》言:“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本方主治風寒表實證兼煩躁,證見惡寒發熱、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煩躁,病機屬風寒外束、內有郁熱者。麻黃湯以發汗散寒,宣肺平喘,石膏清宣郁熱,黃芩、葛根、前胡助石膏清宣郁熱,蟬蛻疏散風熱,透邪外出,甘草調和諸藥。

李師強調,本方藥重量大,為發汗之峻劑,臨床須詳辨證情,靈活運用,熱重而寒輕者,石膏用量宜增,而麻黃、桂枝用量酌減;熱輕寒重者,麻黃、桂枝用量略重,石膏用量酌減。治療中還須注意不可過汗,恐傷陽氣,須中病即止,若汗出過多以溫粉撲之或適當補液。脈微弱,汗出惡風之表里俱虛者忌用。

案七 麻杏石甘湯合柴葛解肌湯治療寒熱錯雜案

李某某,女,1歲,2007年10月9日初診。

主訴:鼻塞、流涕2天,發熱1天。

現病史:患兒2天前在戶外嬉戲,汗出當風,出現鼻塞、流涕,偶爾咳嗽,家長予小兒氨酚黃那敏顆粒口服,癥未減輕。次日發熱,體溫最高38.8℃,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鼻塞,流黃涕,時噴嚏,偶咳嗽,干咳少痰,無汗,納食欠佳,睡眠欠安,二便正常。查體:體溫38.8℃,精神差,口唇紅,咽充血,呼吸略促;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血常規:白細胞總數 4.9×109/L,紅細胞總數 4.58×1012/L,淋巴細胞百分比 57.9%。舌脈:舌紅,苔薄黃,指紋浮紅。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寒熱錯雜。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解表清熱,表里雙解。

處方:麻杏石甘湯合柴葛解肌湯加減。炙麻黃6g,炒苦杏仁6g,生石膏15g,柴胡12g,葛根12g,黃芩6g,炙百部9g,川貝母6g,炙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多飲水。

二診(2007年10月12日):患兒服藥次日熱退,未再反復,咳嗽較重,喉中有痰,不易咯吐,伴流清涕,納少,二便調。舌紅,苔薄白,指紋浮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啰音。里熱征象不顯,痰濁壅肺,肺失宣肅漸著。予麻杏石甘湯合二陳湯加減,辛散解表,化痰止咳。

處方:炙麻黃6g,炒苦杏仁6g,生石膏15g,陳皮9g,清半夏6g,茯苓12g,川貝母6g,瓜蔞9g,炙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感冒之病,多由風寒;膏粱厚味,厚衣暖被,易于積熱;小兒“純陽”,感邪之后,易于化熱。因此,小兒感冒寒熱錯雜證常見。麻杏石甘湯解表散寒、清肺瀉熱,運用廣泛。李師擅長辨病與辨證結合,靈活運用麻杏石甘湯。本案患兒,發熱為主,伴鼻塞、流涕、咳嗽等肺衛表證,病在肺衛肌表,證屬寒熱錯雜,故選麻杏石甘湯解表清里,加柴胡、葛根,合解太陽、少陽、陽明三陽之表,表解、寒散、熱清而愈。

李師強調,此類經方,不宜刪減,否則不合原方配伍法度。如麻杏石甘湯、三拗湯、桂枝湯、麻黃湯之類,藥僅三、四、五味,去其任何一味,均非原方矣,配伍也遠非經方之意也。

案八 麻杏石甘湯合升降散治療寒熱錯雜案

王某某,男,3歲,2007年9月26日初診。

主訴:鼻塞、流涕、咳嗽1天。

現病史:就診前夜患兒蹬被受涼,次日晨起出現鼻塞、流清涕,時打噴嚏,并咳嗽,干咳少痰,次頻,伴咽干咽癢,家長予苦甘沖劑、銀翹解毒片口服,效不佳,遂來診。刻下癥見:干咳少痰,次頻,咽干而癢,伴鼻塞、流涕,無發熱,納少眠可,二便正常。查體:精神可,口唇紅,口周無發紺,鼻腔內見漿性分泌物,咽充血;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血常規:白細胞總數 5.9×109/L,紅細胞總數 4.16×1012/L,淋巴細胞百分比47.9%,中性粒細胞百分比 38.1%。舌脈:舌紅,苔薄白,指紋浮紅。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寒熱錯雜。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宣肺止咳,祛風止癢。

處方:麻杏石甘湯合升降散加減。炙麻黃6g,炒苦杏仁9g,生石膏15g,僵蠶9g,蟬蛻12g,柴胡12g,前胡12g,炙百部9g,炙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多飲水。

二診(2007年9月29日):鼻塞、流涕減輕,咳嗽,咳聲重濁,有痰不易咯吐,納少,二便調,舌紅,苔薄白,指紋浮紅。里熱不顯,痰濁壅肺,肺失宣肅漸著。予麻杏石甘湯合二陳湯加減辛散解表,化痰止咳。

處方:炙麻黃6g,炒苦杏仁6g,生石膏15g,陳皮9g,清半夏6g,茯苓12g,川貝母9g,瓜蔞12g,炙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案患兒外受風寒,肺衛失宣,故癥見鼻塞、流涕、咳嗽,兼內有熱,故見唇、口、咽紅,證屬外寒內熱;病在咽喉,故而咽紅干癢,伴有咳嗽。辨病與辨證結合,根據李師運用麻杏石甘湯經驗,選擇本方加僵蠶、蟬蛻以清輕升散,利咽止咳。二診衛表之邪漸解,肺失宣發,咳嗽有痰,故選麻杏石甘湯合二陳湯以加強止咳化痰之功。

案九 葛根芩連湯治療表里濕熱案

李某,女,11歲,2008年9月8日初診。

主訴:發熱1天。

現病史:患兒前日下午開始發熱,體溫37.6℃,自服雙黃連口服液、羚羊角顆粒等藥物,熱勢暫退,今晨起復發熱,體溫39.0℃,伴頭痛、咽痛,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無寒戰,微汗出,頭微痛,無頭暈,咽痛,無咳嗽、鼻塞、流涕,納眠可,大便稀,色黃溏黏,日2~3次,小便可。查體:體溫38.8℃,精神可,咽紅,扁桃體略腫大;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大便常規未見明顯異常。舌脈:舌紅,苔薄黃膩,脈滑數。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表邪未解,濕熱彌漫三焦。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熱燥濕,解表清里。

處方: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30g,黃芩12g,黃連9g,浮萍9g,青蒿15g,秦艽15g,滑石18g,炙甘草3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傷寒論》首載葛根芩連湯言:“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芩連湯主之。”本方為表邪未解、里熱熾盛的太陽陽明協熱下利之證而設。

本案用葛根芩連湯加浮萍、青蒿、秦艽、滑石等,主表邪不解、濕熱彌漫三焦之證。方以葛根、浮萍等清解表熱,黃芩、黃連燥濕清熱,青蒿、秦艽清透濕熱,滑石滲利濕熱。甘草為使,調和諸藥。

李師強調,濕熱彌漫,主在蘊蒸,因此不宜選柴胡等清疏解表之品,擇秦艽、滑石、青蒿之屬,配伍黃芩、黃連,重在清透濕熱。

案十 參蘇飲治療氣虛復感案

王某某,男,7歲,2007年11月15日初診。

主訴:咳嗽2天。

現病史:患兒自幼體質欠佳,6歲之前常患呼吸道感染,稍有不慎即出現鼻塞、咳嗽、發熱等癥狀,幾乎每月1次,治療稍遲即發展為肺炎,每次均需肌肉注射、靜脈滴注藥物治療后方可緩解。2天前患兒外出游玩,后出現鼻塞、流涕、咳嗽,家長予感冒清熱顆粒口服,癥狀未減輕,遂來診。刻下癥見:咳嗽,晨起較重,有痰難咯,鼻塞,流清涕,咽癢不痛,無發熱,平素日間汗多,活動后尤甚,納眠可,二便調。查體:體溫36.8℃,營養一般,面白少華,口唇淡紅,咽不充血,扁桃體無腫大;聽診呼吸略促,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腹未及異常。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緩。

中醫診斷:感冒(復感兒)。辨證:氣虛感寒。

西醫診斷:反復呼吸道感染。

治法:益氣解表,化痰止咳。

處方:參蘇飲加減。黨參15g,紫蘇葉9g,陳皮9g,清半夏9g,茯苓12g,麩炒枳殼12g,前胡12g,蟬蛻9g,川貝母9g,炙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囑煎藥時加生姜3片,大棗5枚。囑飲食清淡,多飲水。

二診(2007年11月18日):服藥癥減,無鼻塞、流涕,偶咳嗽,有痰難咯,無發熱,納欠佳,眠尚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緩。邪從表解,主要表現為痰濁阻肺,肺失宣肅作咳。治以健脾理氣,化痰止咳,方選二陳湯加減。

處方:陳皮9g,清半夏9g,茯苓12g,焦山楂15g,焦麥芽15g,焦神曲15g,瓜蔞12g,川貝母9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07年11月22日):無鼻塞、流涕,不咳嗽,無痰,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緩。肺復宣肅,脾復健運,故咳止痰消。予參苓白術顆粒口服半個月,每次1包,每日3次,以補肺健脾,扶正防感。

隨診,半年之內未再感冒。

按:

本案是以益氣解表、化痰止咳為治則治療氣虛感冒。

小兒反復呼吸道感染常與肺、脾關系密切,因肺開竅于鼻,合于皮毛,主司衛外,受土培生;脾主運化,培生肺金,且《金匱要略》載“四季脾旺不受邪”,小兒則“肺常不足”“脾常不足”。現今,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兒童常過食高蛋白食物,致脾胃功能呆滯;又多貪涼飲冷,損傷脾胃之氣,失于運化,不能健旺;土不養金,致肺虛衛外不固,故而易患反復呼吸道感染。因此,臨床所見復感兒,每肺脾合病,虛實兼夾,多在脾肺氣虛或夾積滯的基礎上感受外邪而發病。

本案患兒雖是虛人外感,但主要矛盾是外感風寒,痰濁內蓄,急則治其標,故以祛邪為主,務使邪毒從表而解,從里而清,適加補氣藥,以扶正祛邪。方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之參蘇飲加減,方中以紫蘇、生姜發散風寒,解肌透邪,以治頭痛發熱,惡寒無汗;用半夏、茯苓、陳皮、甘草,即二陳湯,燥濕化痰,降逆止咳;前胡、枳殼、陳皮、川貝母宣通肺氣,理氣寬胸;配伍蟬蛻解痙止咳;黨參伍甘草益氣扶正。諸藥配伍,扶正祛邪、解表除痰、寬胸理氣,對于此類體虛感冒者,最為適宜。

案十一 加減葳蕤湯治療陰虛外感案

張某,男,14歲,2004年2月21日初診。

主訴:鼻塞3天。

現病史:患兒3天前汗出受風,始鼻塞,自服姜糖水、感冒沖劑、頭孢地尼分散片,未見顯效,并開始咳嗽,遂來診。刻下癥見:鼻塞,鼻干,無涕,無噴嚏,咳嗽,日間為主,干咳無痰,咽干,無咽痛、頭痛,納食欠佳,睡眠安穩,二便正常。查體:精神如常,面紅唇干,咽紅,手足多汗;心、肺未及異常。舌脈:舌尖紅,少津,苔薄白,脈浮數。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素體陰虛,外感風熱。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處方:加減葳蕤湯加減。玉竹15g,白薇15g,淡豆豉12g,桔梗12g,梔子12g,蒼耳子9g,金銀花18g,薄荷(后入)6g,炙甘草6g。7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04年2月29日):服藥后無鼻塞,稍流清涕,手足汗明顯減少,舌紅,苔薄白,脈浮。陰津漸充,津液失于輸布,調方為荊防敗毒散加減。

處方:荊芥12g,防風12g,川芎12g,羌活9g,茯苓15g,細辛3g,藿香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患兒鼻咽干燥,舌質少津,屬素體陰津不足;鼻塞、咳嗽、咽紅,乃外感風熱、肺衛失宣;感受外邪,津液輸布失職,故孔竅干燥而手足多汗。《重訂通俗傷寒論》言:“陰虛之體,感冒風溫,及冬溫咳嗽,咽干痰結者。”

治療陰虛外感,純滋陰,勢必斂邪;單發表,更劫其陰;汗源不充,則外邪不為汗解。因此,治宜滋陰與發表并用,加減葳蕤湯為滋陰解表之方,主治素體陰虛、外感風熱證。方中葳蕤即玉竹,入肺、胃經,味甘性寒,為滋陰潤燥的主藥,用以潤肺養胃,清熱生津,長于養陰,且滋而不膩,對陰虛而有表熱證者頗宜;白薇味苦性寒,其性降泄,善于清熱而不傷陰,對陰虛有熱者甚宜;蔥白、淡豆豉、薄荷疏散外邪,薄荷辛涼,歸肝、肺經,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稱其“為溫病宜汗解者之要藥”,用以疏散風熱、清利咽喉;蔥白、淡豆豉辛而偏溫,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于寒涼藥物中配伍應用,熱不傷陰,又留味去性,功在透解;桔梗宣肺利咽、止咳祛痰,大棗養血,甘草調和諸藥。諸藥配伍,汗不傷陰,滋不礙邪,此方為滋陰解表之良劑。李師常用此方治療小兒普通感冒、急性扁桃體炎、咽炎等屬陰虛外感,見頭痛身熱、微惡風寒、無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口渴、咽干、舌紅、脈數等癥者。

案十二 黃連內疏湯治療郁火復感兒案

孫某,男,3歲,1993年4月7日初診。

主訴:反復上呼吸道感染1年余。

現病史:患兒平素每月感冒1次,多突然發病,高熱持續,每次需用抗生素、激素等藥物靜脈滴注,經3~5天,體溫始能控制。患兒曾在院外用轉移因子治療3個月,效果不佳,遂來診。刻下癥見:不發熱,唇干,口臭,偏食魚肉、巧克力等,厭食青菜,睡眠安穩,平素大便干燥,小便偏黃。查體:發育營養可,兩腮紅赤,唇干,咽充血,兩側扁桃體I度腫大,手足心熱;心、肺、腹未及異常。唾液分泌型Ig A(SIg A)2. 2mg/L。舌脈:舌紅,苔黃厚,脈滑。

中醫診斷:感冒(復感兒)。辨證:郁火內伏。

西醫診斷:反復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瀉郁火。

處方:黃連內疏湯加減。黃連6g,黃芩6g,梔子6g,生大黃(后入)6g,連翹9g,薄荷(后入)6g,炙甘草3g。3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1993年4月10日):諸癥悉除。囑調整飲食結構,多食青菜、水果,多飲水;衣著不宜過厚、過暖。癥見便干、唇紅、腮赤、舌苔黃厚時,即用上方。

間斷用藥3個月,無發病。復查唾液SIg A,恢復正常。

停藥后隨訪半年未發病。

按:

反復上呼吸道感染患兒,以肺脾氣虛者多見,但并非皆虛,李師臨床發現部分復感兒是由郁火內伏而發病。《靈樞·脈度》云:“氣之不得無行也,如水之流。”這說明人身之氣,必須暢連不息,只有這樣,才能發揮外以護表,內以健運,溝通人體上下,維持動態平衡的功能。若有所阻,氣失暢達,則疾病生。故朱丹溪有“氣血沖和,百病無生,一有拂郁,諸病生焉”之謂。小兒臟腑嬌嫩,皮骨輕弱,血氣未平,精神未定,經脈如絲,若失調護,飲食失節、穿衣不當,動作過度,或嬌慣縱情,或感邪入里、留滯不去,或素有痰飲等,均可致臟腑經脈失和,氣血運行受阻,久則郁積化火化熱。郁火內伏,外蒸肌膚,腠理開泄,故此類患兒平素除有面赤、唇干、便秘、溲赤、口舌生瘡等火熱內蘊證候外,與體虛易感兒一樣,也常有自汗出。小兒感邪以寒居多,“寒性收引”“寒則腠理閉,氣不行”,氣不行,則熱益甚。故患兒多突然發病,高熱持續,無汗身熱,咽痛,扁桃體常見膿性分泌物,甚或熱灼血絡而致鼻衄。本病治療,有表證者,當散寒清里,取柴葛解肌湯化裁;表證除后,則應以清瀉里熱為主,參以開郁之品。

對于本案“體實易感”類患者,李師常選劉河間《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黃連內疏湯進行調治。黃連內疏湯亦名內疏黃連湯,由黃芩、黃連、梔子、連翹、薄荷、桔梗、芍藥、當歸、木香、檳榔、大黃、甘草組成。仔細品琢,其方實為黃連解毒湯加味,可分為解表藥、清里藥、通下藥等組類。黃連解毒湯為治一切火毒證的代表方,方中黃連直解心胃火毒,取“退熱之法,全在清心,心者一身之主宰,心不清則熱不退”之意;黃芩瀉肺火,梔子通瀉三焦之火,使諸火毒從小便而出;加大黃蕩滌腸府,引諸火毒隨大便而下;連翹、薄荷,辛涼清散,挾諸火毒從汗而解,并具解郁散結之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組合,使火毒清,郁結散,氣得通暢,則上呼吸道感染無以復作。

案十三 香蘇散治療風寒氣滯案

郭某某,女,4歲,2005年2月21日初診。

主訴:鼻塞、流涕3天。

現病史:患兒素患胃炎,時有腹痛,3天前在外受風,開始鼻塞、流涕,腹痛,口服感冒清熱顆粒、藿香正氣水,并予腹部熱敷,效欠佳。刻下癥見:鼻塞,流清涕,偶爾咳嗽,腹痛,納食一般,無嘔吐,睡眠尚安,二便正常。查體:精神一般,咽不紅;腹軟,臍周壓痛,心、肺未及異常。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緊弦。

中醫診斷:感冒。辨證:外感風寒,中焦氣滯。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解表散寒,理氣止痛。

處方:香蘇散加減。木香6g,紫蘇葉12g,紫蘇梗12g,陳皮9g,麩炒枳殼12g,前胡12g,清半夏9g,炒延胡索15g,白芷15g,砂仁(后入)9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囑清淡溫食,勿食寒涼食物。

二診(2005年2月25日):癥狀緩解,無鼻塞、流涕,不咳嗽,無腹痛,納眠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平。病已愈,囑家長注意患兒飲食,多食粥養胃,勿貪食寒涼之品。

按:

患兒外感風寒,肺衛失宣,故鼻塞、流涕、咳嗽;子病及母,脾胃氣滯,腹痛陣作。舌、脈均為表寒氣滯之征。治當理氣解表。

香蘇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功能解表理氣,主治外感風寒、內有氣滯證;四時感冒,見頭痛發熱,胸膈痞悶,噯氣惡食者。原方用香附疏肝理氣,本案易為木香,因其善理中焦之氣而止痛;蘇葉、蘇梗乃李師常用藥對,蘇葉偏于解表,蘇梗偏于理氣,二者合用,外解表邪,內疏氣滯,又芳香化濕,可取三效;加白芷、延胡索,有理氣止痛之功,且白芷兼能疏風散寒、解表通竅;陳皮、半夏,止咳化痰,乃取“二陳”之意也。

附一:李燕寧教授對于感冒病因主寒觀點擷述

李師認為,感冒之因主于寒。感冒是觸冒以風邪為主的邪氣而引起的常見外感疾病,臨床以鼻塞、流涕、頭痛、噴嚏、惡寒、發熱、脈浮等為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尤以冬春季節多見。中醫學從證候表現上將感冒分為“風寒”“風熱”兩大型,另有夾暑、夾濕及體虛感冒的不同。李師認為,無論何型感冒,主要是由感受風寒之邪引起,茲述如下。

1.理論淵源

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與感冒相似的外感病的記載,并認為其病因是感受了風寒之邪。《素問·玉機真藏論》曰:“是故風者百病之長也,今風寒客于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當是之時,可汗而發也。”張仲景《傷寒論》中所論傷寒雖為廣義之傷寒,但論及感冒者占很大比例,其中的麻黃湯證、桂枝湯證,實質就是風寒感冒的表實證和表虛證。麻黃湯、桂枝湯、葛根湯等經典名方流傳至今,仍廣泛應用于感冒的治療。

感冒之名首見于北宋《仁齋直指方·諸風篇》,書言:“感冒風邪,發熱頭痛、咳嗽聲重、涕唾稠黏。”因為感冒是觸冒風邪所致,所以又稱為傷風。明代張介賓認為傷風即傷寒之輕淺者,《景岳全書·傷風》言:“傷風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傳經絡,即為傷寒,邪輕而淺者,只犯皮毛,即為傷風。”明代有很多醫家認識到風寒之邪是引起感冒的重要病因,如戴元禮在《證治要訣·卷二》中指出“感冒為病,亦有風寒二證,即是傷寒外證初起之輕者,故以感冒名之”,而吳昆在《醫方考》中更直接提出“傷于風寒,俗稱感冒”。可見,幾千年來外感多風寒的觀點深為古人所重視。

2.病機辨析

(1)發病季節:從發病季節看,感冒多發于冬春季節。冬令主寒,朔風凜冽,風寒相合,更易傷人;春為風令,風性善行而數變,天氣乍暖還寒,常因寒暖突變,或過早更換冬服,或起居不慎等受涼而感冒。即使在夏季,因天氣炎熱,腠理開泄,若露宿乘涼,或汗出當風、冒雨、游泳等,機體也易為寒邪侵襲。

(2)病因病機:風為百病之長,六淫諸邪多依附于風邪而侵犯人體,而風多夾寒。清代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指出“風能兼寒者,因風中本有寒氣。蓋巽為風,風之性本寒,即巽卦之初爻屬陰是也。因風能流動鼓蕩,其用屬陽”,故多見風寒合邪傷人。寒為陰邪,其性凝滯,主收引,易傷陽氣,“陰盛則陽病”,衛氣屬陽,護衛肌表,因此寒邪最易傷及衛陽,從肌表而入。寒邪襲表,衛陽被遏,不能溫分肉、充皮膚,故而惡寒,雖加衣被而不解;風寒外束,衛陽郁滯,正邪交爭,故為發熱;鼻為肺竅,肺主皮毛,風寒犯表,肺氣不宣,鼻竅不通則鼻塞、聲重;寒為陰邪,澄澈清冷,故鼻流清涕。足太陽之脈主一身之表,其經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風寒客之,氣血澀滯,經脈拘急,故頭項強痛;寒性凝滯,傷人可外閉衛陽、內郁營血,使營衛氣血不利,則見周身疼痛。可見,風寒襲表引起的證候變化是與感冒初起癥狀相符的,故感冒初起多因風寒侵襲所致。

(3)寒熱轉化:雖然感冒多由感寒引起,但臨床上單純風寒感冒癥狀者相對少見,而多見寒熱夾雜或外寒里熱證。如馬壟曾統計小兒感冒130例,其中寒熱夾雜型占81.5%,單純風寒型占0.8%,單純風熱型占17.7%。[1]原因有二:①“六氣皆從火化”,感冒風寒若未及時就醫,或雖經發汗而表邪未解,則易入里化熱,形成表寒里熱之證。《雜病源流犀燭》言:“經曰:人傷于寒,而傳為熱,何也?又曰:夫寒盛生熱也。寒氣外凝,陽氣內郁,腠理堅實,玄府閉封,致氣不宣通……故人傷于寒轉而為熱也。”②素體陽盛,復感風寒,易形成表寒里熱、寒熱夾雜之證。如清代李用粹《證治匯補·傷風》言:“肺家素有痰熱,復受風邪束縛,內火不得舒泄,謂之寒暄,此表里兩因之實證也。”

可見,醫者需仔細詢問病史,方能探求感冒本由寒起,只是各種原因使其發生轉化罷了。

附二:李燕寧教授對于小兒感冒辨寒熱經驗擷述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云:“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死半生也。”

感冒的辨證,首先要區分寒與熱。傳統的辨證思路,要分清寒熱的輕重、惡寒的輕重有無、咽癢痛否等。然兒科自古被稱為“啞科”,小兒或不能言,或言而不準,或言而不實,常不能準確描述病情。有鑒于此,李師總結多年臨證經驗,常以望診為主,參合問診、切診,從以下方面著手鑒別感冒的風寒證與風熱證:

第一,精神狀況。“寒為陰邪”,陰盛則靜,精神不振者為風寒;“熱為陽邪”,陽盛則動,精神煩躁者為風熱。

第二,面色情況。“寒為陰邪”,面色青白、灰垢者為風寒;“熱為陽邪”,面色紅赤者為風熱。

第三,鼻流涕與否。“寒主收引”,鼻塞流涕者為風寒,無流涕者為風熱。

第四,汗出與否。“寒主收引”,無汗者為風寒;“熱性開泄”,汗出者為風熱。其汗需仔細觀察,風熱之汗出,是微微汗出,非大汗不止。

第五,咽痛與否。不痛為風寒,咽痛為風熱。年長兒可表述咽部不適之感覺,年幼兒多表現為拒食、不喜飲等。

第六,口渴與否。不口渴者為風寒,口渴者為風熱,因熱盛傷津。

第七,舌脈情況。舌淡,苔薄白,脈浮緊,為風寒;舌紅,苔薄黃,脈浮數,為風熱。

兩者兼有者,為寒熱錯雜。

李師經多年臨床觀察發現兒科單純風熱證和風寒證都不常見,絕大多數為寒熱錯雜或外寒里熱證。

附三:李燕寧教授對小兒外感發熱辨治經驗擷述

發熱是各種疾病過程中的癥狀,也是致病因素。外感發熱在小兒發熱中較為常見。中醫學可采用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六經辨證、病因辨證、臟腑辨證等辨治方法。對于急性發熱,李師多采用病因辨證,立法選方,具體如下。

1.風寒

惡寒重,發熱輕,頭痛,身體疼痛,無汗或微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治以辛溫解表,可選麻黃湯、桂枝湯、荊防敗毒散等加減。

2.風熱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微汗出,鼻流濁涕,常伴咽喉腫痛,口微渴,舌尖紅,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數。治以辛涼解表,方選銀翹散、銀翹湯、桑菊飲等加減。

3.濕熱

①風熱夾濕:發熱不揚,頭痛頭重,身重困倦,胸痞脘悶,口不渴或不欲飲,苔白滑或厚膩,脈濡數。治以辛涼解表利濕,方選新加香薷飲、黃連香薷飲等。②濕熱痹阻經絡:發熱不揚,關節酸痛重著,屈伸不利,或肌膚麻木不仁,舌質略暗紅,苔白滑或黃厚,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濕,宣通經絡,方選《溫病條辨》宣痹湯。③濕熱困阻脾胃:發熱不揚,頭身困重,食欲不振,口膩不渴,胸悶嘔惡,便溏泄瀉,膚腫面黃,小便渾濁或黃濁,舌苔厚腐或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化濕,方選甘露消毒丹、藿樸夏苓湯等。

4.暑熱

夏季發病,高熱,煩渴,頭痛且暈,面赤氣粗,多汗,舌紅,苔黃燥,脈洪數或洪大而芤。①暑熱燔灼:治以清暑生津,方選白虎湯合清絡飲。②暑傷津氣:治以清暑解表,治以清暑益氣湯。③暑傷心營:治以清營退熱,方選清營湯。④暑入血分:治以涼血退熱,方選犀角地黃湯。

5.秋燥

發熱,微惡風寒,頭痛,少汗,口渴,心煩,鼻干咽燥,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咳而不爽,舌紅干,苔少,脈浮略數。①溫燥:治以清潤肺燥,方選桑杏湯、清燥救肺湯等加減。②涼燥:治以輕宣肺燥,方選杏蘇散、止嗽散、百草飲等加減。

附四:李燕寧教授對于復感兒虛實辨治經驗擷述

李師強調,復感兒辨治必須分清虛實。

虛者,主責之于肺、脾、腎三臟。

其一,因于肺者,肺合皮毛,主司衛外。小兒肺常不足,若肺氣不足,則衛外不固,易受邪侵,其常因氣候、溫度變化而誘發。治當補肺固衛,益氣固表,可選玉屏風散、保元湯、黃芪桂枝五物湯等加減。

其二,因于脾者,脾肺母子,土金相生,且《金匱要略》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說。小兒脾常不足,若脾虛氣弱,則肺金不足,易感外邪,其常因飲食不慎而誘發。治當健脾益氣,培土生金,可選異功散、參苓白術散等加減。

其三,因于腎者,衛氣主于肺而根于腎。小兒腎常虛,腎虛則不耐勞作,衛外不實,常因勞累、活動過多而誘發。治當補腎實衛,可選金匱腎氣丸、麥味地黃丸、河車大造丸等加減,酌加淫羊藿等補腎陽、溫肺陽的藥物。

實者,多責之于郁火。

火熱之邪,其去路有三,或隨氣而出,或隨汗而泄,或從便而下。然今之小兒,多膏粱厚味,厚衣暖被,體豐便結,易生內熱,邪無出路,內郁化火。郁火內蒸,常多汗出,腠理疏松,易感外邪。若不識辨,唯虛論治,則易犯“虛虛實實”之戒,導致愈補愈甚。治當清瀉郁熱,多選黃連內疏湯加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抚松县| 晋宁县| 区。| 夏河县| 道真| 三江| 荃湾区| 凤庆县| 平果县| 泾阳县| 和政县| 米林县| 麻江县| 汝阳县| 荣成市| 长治市| 隆德县| 丽江市| 嘉善县| 潞西市| 锡林浩特市| 徐州市| 吉隆县| 南华县| 达州市| 来宾市| 宾阳县| 建瓯市| 西盟| 托克托县| 安丘市| 富顺县| 陈巴尔虎旗| 广西| 沐川县| 兴文县| 清远市| 抚顺县| 陕西省| 磴口县| SH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