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概述

世界衛生組織(WHO)根據當代世界各國衛生事業發展的狀況,從1996開始制定了新的殘疾與健康分類體系——《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Disability and Health,簡稱ICF)。在2001年5月第54屆世界衛生大會上,各成員國通過了將《國際損傷、殘疾和障礙分類》(第2版)改名為《國際功能、殘疾和健康分類》的決議,并鼓勵各成員國考慮其具體情況,在研究、監測和報告中應用ICF。ICF已經正式由WHO頒布,在世界各地與健康和殘疾相關領域得到廣泛運用。經過中國有關專家的艱苦努力,ICF 中文版已經與其他5種WHO正式文字版本同時完成并出版發行。WHO 在其正式的網站上發布了有關的信息。WHO在世界衛生組織第58屆世界衛生大會有關殘疾與康復的決議(WHO58.23)《殘疾,包括預防、管理和康復》中,將ICF列為殘疾與康復的重要文件,ICF的研究、開發與應用將對新世紀的殘疾和康復工作產生極其重要的影響。ICF已經作為WHO的核心分類之一,是世界衛生組織核心醫學標準之一,在醫療、教育、研究、統計以及制定社會政策等方面得到應用。

一、ICF產生的背景與發展歷程

WHO分類體系涉及廣泛的有關衛生的信息,用于診斷殘疾性(disablement)和殘疾的原因,并且提供了一種標準化的語言,使世界上不同學科與專業領域的專家能交流有關衛生與保健的信息。

1980年,WHO制訂并公布第1版《國際殘損、殘疾和殘障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Disability and Handicap,ICIDH),它是一種對疾病所造成的健康結果進行分類的分類體系,根據ICIDH有關殘損、殘疾與殘障的分類,在醫療、康復工作中分析患者因身體疾病而造成的可能的日常和社會生活上的障礙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然而,隨著衛生與保健事業的發展,以及國際殘疾人運動的開展,人們對殘損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社會生活的變化有了新的認識。隨著人口的老齡化,衛生保健系統服務不斷改善,衛生保健的重點從急性、傳染性疾病轉移到慢性、難以準確說明的疾病;醫療服務的重點從治療轉移到保健,并以提高處于疾病狀態的人群生活質量為目的。原有的殘損、殘疾與殘障等模式也越來越不能滿足衛生與康復事業發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立新的理論模式與分類系統,需要對原分類系統進行修訂,以適應由于保健觀念和對殘疾認識所發生的社會變化的需要。1996 年,WHO制訂了新的殘疾分類系統,稱為《國際殘損、活動和參與分類》(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Activity and Participation),為了保持與《國際殘損、殘疾和殘障》的連續性,將其簡稱為ICIDH-2。該版本經多年修改測試,最終發展成ICF。

ICF是WHO應用于與衛生有關領域的分類系統之一。ICF分類系統的最終目的是要建立一種統一的、標準化的術語系統,以對健康狀態的結果進行分類提供參考性的理論框架。該分類系統所依據的是在身體、個體和社會3個水平的健康狀態所發生的功能變化及出現的異常。ICF不是對疾病、障礙或損傷進行分類,而是采用不同的方法試圖把握與衛生狀態有關的事物。衛生狀態是個體的一種健康狀態,它會影響到日常生活,并且與衛生服務密切相關。非健康狀態可能是患急性或慢性疾病、身體失調、損傷或創傷,也可能是與健康有關的其他一些狀態,諸如懷孕、老齡化、應激、先天性畸形或遺傳變異。上述列舉的這些健康狀態可以用《國際疾病分類標準》(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ICD)進行分類,而健康狀態的結果可以用ICF進行分類。因此,ICD和ICF是相互補充的,如有必要,可以同時使用這兩種由WHO 提出的國際性的分類方法。值得重視的是ICD和ICF之間相互補充、相互交叉的性質。無論是ICF還是ICD,均是從人體系統出發。殘損涉及人體結構和功能的改變,這些改變常常是疾病過程中的一部分,因此,它們使用ICD 分類系統;同樣,ICD分類系統也把殘損(作為征兆或癥狀)作為分類體系的一部分。ICD的分類采用生物醫學模式,而ICF將殘損作為結果,將其看做是殘疾現象的一部分,使用的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ICF提供了一種新的功能、殘疾和健康的理論與應用模式,它不僅可以對疾病進行診斷,注意健康狀態的結果,并且建立了一種國際性的術語系統。這將促進國際性的比較研究與制定國際性的政策。該分類也將滿足世界上處于殘疾狀態人們的需要,使殘疾人成為衛生工作者的合作者,并為制定有關社會政策發揮作用。

二、ICF的基本特點

ICF是當代國際社會有關功能、殘疾和健康的標準,是關于功能、健康和殘疾的知識分類體系。其主要特點表現在以下7個方面:

(一)廣泛性

該分類系統可以應用于所有處于不同健康狀態的人,而不同于以往將殘疾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加以分離的分類法。

(二)平等性

強調促進殘疾人充分參與社會生活,不同健康狀態(身體和心理) 均無活動或者參與的限制。

(三)準確定義

在4個分類維度中,各個具體的類別均有操作性定義,并且給出了各類的基本屬性、分界、測量方法以及具體的實例。

(四)類目使用中性詞語

許多類別以及項目均使用中性詞來說明每個維度的積極與消極方面,避免了過去使用的對殘疾人帶有貶義的消極詞匯。

(五)結構與功能分離

將身體結構與功能缺損分開處理,以反映身體所有的缺損狀態。

(六)用活動替代殘疾

活動是一個中性詞,用活動取代殘疾反映了目前殘疾人對自己狀態的新認識。該分類還使用嚴重程度指標,對限制活動的情況進行描述。

(七)用參與代替殘障

該分類系統用參與(participation)代替殘障(handicaps),并列舉了一系列環境因素以確定參與社會生活的程度。

三、ICF的應用領域

ICF為綜合分析身體、心理、社會和環境因素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系統性工具。它可以應用于保健、保險、社會保障、就業、人權、科學研究、制訂計劃和政策、教育和訓練以及經濟和人類發展等各個領域。具體體現為:①它提供了研究健康狀態結果的一種框架,這種框架是依據科學知識和各個領域專家的經驗而建立的;②它確定了說明健康狀態的術語,這套術語有助于改進衛生保健工作者、其他領域的人員和殘疾人之間的交流,是一種可在不同領域內共同使用的術語系統;③它為認識殘疾性對個體生活及參與社會的影響提供了理論基礎。這一點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人們不僅要對疾病作出診斷,還要對其影響作出分析。④它對健康狀態的結果進行定義,有利于提供更好的保健,并為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提高殘疾人生活質量并促進其自立的關鍵。⑤它可以對不同國家、不同衛生服務領域的數據進行比較,這是國際上早就期望實現的愿望。⑥它為衛生信息系統提供一種系統化的編碼方案。⑦它促進對健康狀態結果的研究。該系統可以建立更有效的數據收集方法,以收集促進或阻礙殘疾人參與社會生活的數據。具體而言,ICF可以應用于:①統計工具:用于數據采集和編碼(人口研究,殘疾人管理系統等);②研究工具:測量健康狀態的結果,生活質量或環境因素;③臨床工具:用于評定,如職業評定、康復效果評定;④制定社會政策工具:用于制定社會、保障計劃、保險賠償系統及制定與實施政策;⑤教育工具:用于課程設計,確定認知和社會行動需要。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若羌县| 东兰县| 诸城市| 京山县| 广平县| 富锦市| 建水县| 聊城市| 上思县| 垣曲县| 克什克腾旗| 通江县| 乌鲁木齐县| 鸡泽县| 皋兰县| 通辽市| 河南省| 临武县| 佛冈县| 怀化市| 聊城市| 曲周县| 汉阴县| 曲靖市| 九龙坡区| 泗洪县| 耿马| 靖边县| 吉安县| 河北省| 兴文县| 敦化市| 宝鸡市| 桃源县| 辽阳县| 增城市| 合水县| 常熟市| 卢龙县| 铁岭市| 马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