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不起的中國軍事(套裝全5冊)
- 張嵚主編
- 911字
- 2021-09-16 13:16:25
三、急流勇退真勇士
戰爭勝利之后,伍子胥為復仇,將楚平王尸體鞭打三百下;吳王不肯聽從孫武的建議及時撤軍,到處燒殺搶掠,其暴行引起了其他諸侯國的不滿,終至出兵干預。
在孫武看來,最好的戰爭是“不戰而屈人之兵”,交戰雙方應該將損失降到最低。他在《孫子兵法》中寫道:“主不可以怒而興師,將不可以慍而致戰。”這就是說,國君不能因為一時的惱怒而發動戰爭,將帥不能因一時的怨憤而與敵方交戰。其中包含的民本思想可見一斑。
對于吳王的做法,孫武失望至極。在此之后,吳王并未停下戰爭的腳步,命令吳軍連年征戰,討伐越國與晉國,吳王因此一度躋身于春秋五霸的行列。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在吳越之戰中負傷而死,夫差繼位,他決意報仇,依然殺伐不斷,而伍子胥因為與夫差意見相左被逼自殺,含恨而終。
這一切讓孫武開始思考:戰爭,真的是強國之道嗎?戰爭的意義到底是什么?孫武認為:“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戰爭是關乎國運和百姓生死的大事,不能成為滿足統治者私欲的手段。
盡管吳國的國力不斷增強,孫武卻清醒地意識到,吳國遲早要為連年征戰付出巨大的代價。他選擇了隱退,開始修訂、完善兵法,從此,歷史上再也沒有關于孫武的記載,一代軍事家就這樣消失于歷史之中。直到越王勾踐攻破吳國,《孫子兵法》這部奇書才重見天日。

孫武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鼻祖”。他精通戰爭計謀,主張“慎戰”—不要輕易發動戰爭。他并非不懂政治博弈,卻在殘酷的政治斗爭中急流勇退,一心鉆研兵法。透過歷史的重重迷霧,通過史書上簡短的記載和他留下的《孫子兵法》,我們可以看到一位軍事家的哲學思想與政治情懷:那是對人民的悲憫、對人性的洞察與對戰爭的洞若觀火。
知識鏈接 《孫子兵法》的國際影響力

作為中國古代軍事寶典,《孫子兵法》不只在今天有極高的人氣,在中國歷代也都有著極高的地位。唐太宗李世民曾說:“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北宋神宗年間,《孫子兵法》成為武學必讀書,從此享有“兵家圣典”的美譽。自近代以來,《孫子兵法》被翻譯成日、英、法、德、俄等多國文字。據說法國軍事家拿破侖晚年讀到《孫子兵法》時曾老淚縱橫。而在商業領域,《孫子兵法》也收獲了無數崇拜者,其思想結出了很多智慧的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