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章 園林植物養護管理

第一節 園林植物的土肥水管理

【高手必懂】園林植物的土壤管理

園林植物土壤管理的目的是通過土壤整理等各種措施來改善土壤結構和理化性能,提高土壤的肥力,保證園林植物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與養分的供給,為其生長發育創造良好的條件。同時還可以結合其他措施,維持地形地貌整齊美觀,防止土壤被沖刷,塵土飛揚,增強園林植物的功能,優化園林景觀效果。

一、園林植物的土壤狀況

1. 土壤與土壤肥力

農業是保障人類生存的基礎,而土壤是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是生物因素與非生物因素進行物質轉化與能量流動的重要介質和樞紐,是進行農林業生產的基本資料。同時,土壤又是地球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質量與水、大氣、生物的質量以及人類的健康密切相關。土壤具有能抵抗外界溫熱狀況、濕度、酸堿性、氧化還原性變化的緩沖能力,對進入土壤的污染物能通過土壤生物代謝、降解、轉化、消除或降低毒性,起著“過濾器” 和“凈化器” 作用。所謂土壤是指覆蓋于地球表面,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和生物組成,具有肥力特征,能夠生長綠色植物的疏松表層。自然界里的土壤不論農地、林地、草地還是荒地,其基本物質組成都是由固體、液體、氣體三相物質組成的疏松多孔體。土壤的三相物質組成及其比例,直接影響土壤肥力,是土壤肥力的物質基礎。礦物質是巖石風化而成的礦物質顆粒,分為原生礦物和次生礦物,是建造土體的骨架和基本材料,是土壤中礦物養分的主要來源,也是土壤養分的最初來源。土壤有機質來源于動植物殘體、微生物體和施用的有機肥料,它們好似土壤的“肌肉”,是土壤生產力的基礎,是維持植物生長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物質基礎。土壤的有機質含量通常作為土壤肥力水平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它不僅是土壤各種養分 (特別是氮、磷)的重要來源,對土壤理化性質如結構性、保肥性和緩沖性等有著積極的影響,并且有機質還在絡合重金屬離子,減輕重金屬污染,對農藥、除草劑等起到溶解、吸收、降解,減輕農藥殘毒及有毒有害物質的污染,凈化土壤等生態環保方面發揮獨特的作用。土壤水分和空氣共同存在于土壤孔隙中,二者互為消長的關系,共同影響著土壤的熱量狀況,進而控制養分轉化。土壤常常存在妨礙植物生長的各種限制因素,如土壤侵蝕、土壤砂化、土壤鹽堿化、土壤肥力退化及土壤污染等,這就是所說的土壤的五大公害,存在這些限制因素的土壤就是逆境土壤。人類生活在自然環境中,以土壤為基地不斷栽培植物,應針對園林植物的生物學特性和對土壤條件的要求,通過各種農業措施、技術手段等農林生產活動,人為調節和改善土壤環境條件,最大限度地滿足其生長發育的要求,以實現人類的栽培目標,維持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對于園林土壤有機質含量一般低于1%,且土壤的結構性差,應當引起足夠的重視,可以通過泥炭土、腐葉土及經處理的生活垃圾等有機肥的施入、歸還園林植物的凋落物以及在公園、街道、廣場的喬灌木下種草坪草或觀賞價值較高的綠肥植物等途徑加以改善。隨著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逐步深入,農民越來越關心土壤肥力狀況的問題。

土壤肥力是土壤區別于其他自然體的本質特征,是指土壤不斷供給和協調植物生長發育所必需的水分、養分、空氣、熱量等生活因素的能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屬性和基本特性,自然界任何土壤都具有肥力,土壤與肥力不可分。土壤通過水分、養分、空氣、溫度等影響植物的生長,其中水、肥、氣、熱稱之為四大肥力要素。土壤肥力還具有生態相對性,它是構成肥力的基本內容,是在對土壤和土壤肥力認識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從植物生態特性所要求的土壤條件出發,來研究土壤肥力的基本原理。即是指不同生態條件下,植物所要求的土壤生態條件是不同的,通常說某種肥沃或不肥沃的土壤只是針對某種 (或某些生態要求上相同)植物而言的,而不是針對任何植物的。依據土壤肥力的生態相對性,在農林業生產實踐上,應當根據園林植物對土壤的生態要求,“因地制宜” “適地適樹”,合理配置相適應的土壤,即把它們種植在適宜生存的土壤上,配合科學的農技管理,可以更好地發揮其生產潛力,也為科學種田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土壤質量與土壤生產力

土壤是植物扎根立足之地,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本質特性、土壤質量的標志,植物生長得好壞,也就是植物產量的高低、品質的優劣狀況,都與土壤因素有密切的關系。質量高而健康的土壤是產品安全生產的基礎,也是構建無公害、綠色、有機生產技術體系;生產綠色環保產品的基本保障。所謂土壤質量是指土壤在生態系統界面內維持生產、保障環境質量、促進動物與人類健康行為的能力,就是指耕作土壤本身的優劣狀況,這不僅包括土壤生產力、土壤環境,還包括食物安全及人類和動物健康,同時土壤質量在管理上要有降低污染物潛力的技術和方法。土壤肥力對土壤豐產至關重要,豐產的土壤一定是肥沃的,但肥沃的土壤不一定是豐產土壤,這就需要弄清什么是土壤的生產力,即在一定的栽培管理制度下,土壤能生產某種產品的或某系列產品的能力,即土壤產出農產品的能力,它是由土壤肥力和發揮肥力的外界環境條件共同決定的,通常是由植物產量高低來衡量。土壤肥力是生產力的基礎,而不是其全部,生產力高的土壤,土壤肥力一定是高的,而土壤肥力高的,土壤生產力不一定高,因此,要想提高土壤生產力,除了要從根本上提高土壤肥力基礎外,還應加強環境條件的改善,改變影響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控制和調節植物生長的養分、水分、空氣、熱量 (溫度)、光和機械支撐等生態因素,以滿足植物高產、持續豐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為此必須正確利用土壤,認真保護土壤,努力改造以土壤為中心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土壤肥力,增強土壤對各種自然災害的逆能力,這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3. 我國耕地的肥力狀況

2015年國土資源公報數據顯示,我國耕地總量大約為1. 35 × 108 hm2。中國耕地質量總體偏低,中等和低等地共占耕地總面積的2/3以上,有針對性地改良中低產土壤、建設高產穩產田,是十分艱巨的任務。顧列銘認為,近年來隨著城市化、工業化的發展,城市和村鎮周邊排灌條件好,經過多年培育的優質耕地被大量占用,中低產田比例大幅度上升,耕地總體質量持續下降。我國有大量的低產土壤,大部分是粗骨土、風沙土、鹽堿土、石質土等。導致其低產的原因多是由于土壤的水肥氣熱狀況不協調,是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具體表現為以下兩種:

一是不利的自然環境條件,包括坡地沖蝕、土層淺薄、有機質和礦質養分少、土壤質地過黏或過砂、不良土體構型、易澇怕旱、土壤鹽化以及土壤過酸或過堿等。

二是人類利用不合理,包括盲目開荒、濫砍濫伐、圍湖造田、水利設施不完善、落后的灌溉方法及掠奪式的經營方式,導致土壤肥力不斷下降。

二、園林植物土壤的常見類型

不同園林植物對土壤的要求是不同的,園林植物栽植地的土壤類型及其條件十分復雜,要在園林植物栽植前,做好土壤類型的鑒別,必要時還要進行土壤分析鑒定,做到有的放矢地選擇園林植物種類,改良土壤,確保圓滿地完成園林植物的栽培與養護工作。據調查,園林植物生長地的土壤基本可分為3種,具體如下:

1. 工程后的土壤

在城市中,市政工程施工后的場地如地鐵、人防工程等處,由于施工將未熟化的心土翻到表層,使土壤肥力降低。因機械施工,碾壓土地以及人流踐踏,會造成土壤堅硬、土壤密度增加、空隙度降低、通透性不良等問題,形成緊實土壤園林綠地,對園林植物生長發育相當不利。施工后對各類建筑垃圾,不清理或清理不徹底,以建筑后留下的灰槽、灰渣、煤屑、沙石、磚瓦塊、碎木等建筑垃圾堆積而成的土壤。在生活居住區,由于生活活動而產生的廢物,如垃圾、煤灰、瓦礫、動植物殘骸等,形成的生活垃圾堆積土。

2. 人工培育的土壤

指以人工修造代替天然地基的構筑物為基礎進行的客土栽植,主要是針對城市建筑過密,人工擴大土地利用面積的一種方法。常見的形式如建筑上的屋頂花園,地下停車場、地下鐵道、地下貯水槽等上面的園林植物栽植,可以把建筑物等人工構筑物視為人工培育的場地載體。人工培育的土壤如果沒有雨水或人工澆水,則土壤干燥,導致植物的生長不良。

人工培育的土壤一般多為客土栽植,土層較薄,受外界氣溫的變化和下部構筑物傳來的熱量變化的影響較大,土壤溫度的變化較快、幅度較大,園林植物的根系生長發育受到氣溫變化的影響較大,甚至為決定性因子。所以,人工培育土壤的栽植環境不是園林植物栽植的理想條件,在栽植時應選擇適宜的園林植物種類。

3. 其他類型土壤

園林植物栽植中常見的土壤類型還包括下列幾種:

1)城市擴建中占用的耕作用地,即田園土,這類土壤最適合園林植物生長發育,一般土壤的結構、理化性能良好,在栽培中只需要適當的補充施肥,合理栽植即可。

2)荒山荒地的土壤,尚未深翻熟化,結構差,肥力低,要改良后才能使用。

3)城市中低洼地帶的水邊低濕地,包括人工湖畔、河流四周的土壤,一般表現為土壤結構緊實,水分多,通氣不良。

4)在我國長江以南地區大多是紅壤,紅壤呈酸性反應,土壤顆粒細,團粒結構差,水分容易蒸發散失,含水量過低時,土壤變得緊實堅硬;土壤含水量過高,易吸水成糊狀。土壤常缺乏氮、磷、鉀等營養元素,大多數園林植物不能直接栽植于這種土壤,需要在土壤改良后,選擇與其相適應的園林植物,進行栽植。在沿海地區的土壤一般是濱海填筑地,受填筑土的來源及海潮影響,土壤沙質,鹽分易被雨水溶解能夠迅速排出;土壤黏重,則透水性差,會長期殘留鹽分,在栽植前要設法排洗鹽分,增施有機肥等。北方土質多帶鹽堿,栽植時也要選擇適宜的園林植物類型。

5)在礦山和工廠等附近,由于工礦排出的廢水、廢氣里面含有較多的有害成分,對土地造成較嚴重的污染,形成工礦污染地,在園林植物栽植中,除了選擇抗污染的園林植物外,還可以根據土壤的污染程度,進行土壤改良或土壤替換。另外,園林植物的土壤還有可能是鹽堿土、重黏土、沙礫土等各種不宜直接進行栽植的土壤類型。

三、土壤的改良及管理措施

園林植物土、肥、水管理的關鍵是從土壤改良入手,通過實施各種農業措施改土培土,并結合松土除草、地面覆蓋、施肥、灌水與排水等技術,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提高土壤肥力和土壤質量等,以滿足園林植物生長發育的要求。

1. 土壤質地改良

土宜是指適宜作物種植的土壤條件,是土壤的適宜性性狀。在生產實踐中,土壤的理化性狀都能達到最佳或適宜種植、栽植條件的很少,因此,一般利用之前都要針對土壤的不良性狀和障礙因素,采取相應物理措施或化學措施,進行土壤改良,以滿足園林植物對土壤條件的要求。

改良土壤質地是農田基本建設的一項基本內容,而土壤質地是指土壤中各級土粒的配合狀況,或大小土粒的比例組合,是土壤穩定的自然屬性,它通常是決定土壤的蓄水性、保肥性、通氣性、保溫性和耕性等的重要因素,直接影響播種、耕作、施肥及灌水等,影響到土壤水、肥、氣、熱等各個肥力因素的協調。對于過沙過黏、性狀不良土壤,可以通過改良,更好地發揮土壤生產潛力。

(1)增施有機肥料 增施有機肥料是改良土壤過沙和過黏最簡便易行的有效方法。采用秸稈還田,翻壓綠肥,施用各類農家肥及商品有機肥。由于有機肥中含有大量的腐殖質,可以促進土壤形成團粒結構,能降低黏土的黏性,增強沙土的團聚性,克服沙土過于松散和黏土過黏僵硬的缺點,以增加砂土的保水保肥性,改善土壤板結,使黏土發暄變軟,從而提高土壤肥力。

(2)客土法 搬運別處的土壤 (客土)摻在過沙或過黏的土壤中 (本土),使之相互混合,以改良土壤質地的方法,稱為客土法。摻砂摻黏、客土調劑,逐年改良達到沙黏比一般保持在7∶3或6∶4較適宜的范圍內。對于栽種園林樹木立地土層淺薄、土質不良的土壤,開挖樹穴直徑、深度至少要達60cm,將別處好土、細土與等量有機肥料和化肥混勻,配制成肥土,定植時將全量的1/3撤入坑底,栽植時土壤埋到1/3處,再將剩余的肥土旋入根的周圍,上面再用客土填壓,這樣就為樹木以后健壯的生長奠定了穩定的肥力基礎。

(3)翻沙壓淤和翻淤壓沙 一般要就地取材,因地制宜,通過耕作使沙黏摻和,如有的耕層土壤質地過沙或過黏,僵其底層有黏土層或沙土層,可以通過深翻,把下層的黏土或沙土翻上來,與表土摻混均勻,以達到改良偏沙過黏土質的目的。

(4)引洪放淤 引洪放淤指在有條件的河流中下游兩岸地區,可利用河流不同季節所攜帶泥沙的粗細的不同,分別將河水引入過沙或過黏的土壤上,使之沉積下來,對本土進行改良的方法。

2. 鹽堿洼地的改良

鹽堿洼地,土壤緊實,水分多,通氣不良,土質多帶鹽堿,改良時首先應挖溝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防“鹽隨水來,水去鹽留”,防止返鹽返堿,危害植物的生長。其次,加強施用有機肥料,提高有機質的含量,改善土壤結構,使土壤疏松、水氣協調。另外,綜合利用其他農業措施如種植耐鹽堿植物、增加土壤覆蓋、種植綠肥、旱田改水田等都能達到抑鹽壓堿、改良鹽堿土的效果。

3. 酸堿性土壤的改良

土壤的酸堿度是土壤的重要化學性質,土壤酸堿度的大小受生物氣候條件和施肥性質等因素控制。“南酸北堿”,氣候幾乎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另外,施用酸性、生理酸性肥料會使土壤酸化,而堿性、生理堿性肥料的施用以及堿性水 (如石膏分布區的水堿性大)灌溉會使土壤堿化。pH值在6~7之間的土壤中的營養元素,最容易被植物吸收,有效性高。對于酸堿性土壤,首先要因地制宜,合理種植耐酸或耐堿植物,如酸性土壤適于種植茶樹、板栗、松類、甘薯、馬鈴薯和毛葉苕子等喜酸的植物,而堿性土壤可以選種甜菜、山楂、棗樹、向日葵、蓖麻、苜蓿、田箐等耐堿植物,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過酸過堿的土壤可以利用化學物質調節,酸性土壤應加強堿性物質或堿性肥料的施用,如石灰、草木灰或鈣鎂磷肥、硝酸鈉等以中和酸性而改良酸土,而堿性土壤則多施用石膏粉、硫黃粉或明礬礦粉等進行改良,施用硫酸銨、過磷酸鈣、硫酸亞鐵等酸性肥料也能緩和土壤堿性。另外,綜合利用其他農業措施如增加土壤覆蓋、種植綠肥、合理灌水等都能達到抑制鹽堿、改良鹽堿地的目的。

四、土壤管理

1. 深翻改土,平整地面

園林植物生長地的土壤多為荒山薄地、城市緊實的土壤、工礦污染地及平原肥土等,種植前應當根據園林植物對土壤條件的要求,人為改良和調節土壤肥力因素,最大限度創造適于其生長的土壤條件。通過深翻整地,平整地面,促進土壤熟化,加厚營養層,去除障礙物 (如礫石層、鐵盤層、粘盤層等),增強土壤蓄水保肥能力,促進養分釋放等。據研究表明,地下部分只要有1/4的根系處于適宜的土壤條件下,依靠植物根系強大的吸收功能及旺盛的生長力吸收的營養物質就能滿足地上3/4部分的營養需要。為此,要嚴格細致、因地制宜,針對不同土壤深翻改造。一般平緩地區,全面耕翻結合加大有機肥料的投入,深度應達30cm,打造優質土壤環境,使保肥性與供肥性協調穩定,以增強農業生產的后勁;城市園林綠地、市政工程場地和居民建筑小區、道路兩側綠化地等,要去除雜物,客土調劑,加強松土,促進通氣透水;荒山薄地,坡度大,土層薄,應深翻乎整地面,深翻擴穴,下層生土翻上來,上層熟土翻到下層,去除枯樹根,清除障礙物。深翻要結合使用有機肥和客土調劑改良,提高肥力,熟化土壤,整地采用沿低山等高線整成水平帶狀,以利于水土保持。

2. 加強培土改土,增厚營養層

像樹木、苗圃等園林植物應于晚秋初冬后注意培土,厚度多在5 ~10cm,不超過15cm,可增厚土層,增加營養,保護根系,防止受凍,使其安全越冬。對于苗圃、棚室板結僵硬的土壤,應結合土壤結構改良劑,增強改土效果。一般應用人工合成的結構改良劑,它是通過模擬天然土壤結構改良劑的分子結構進行人工合成。聚乙烯醇、聚丙烯酰胺及衍生物等的應用效果好,如聚丙烯酰胺除改良土壤結構外,還可蓄水保墑,用量為200 ~400kg/hm2 ,遇水可形成水穩性團粒結構,且土壤的蓄水力提高100倍,在沙漠綠化中意義重大。

3. 中耕松土,疏松土壤

由于降水、灌溉、施肥等農事活動會使土壤緊實,樹盤土壤板結,通氣性差,影響養分物質的釋放和園林植物生長,因此,應根據實際,中耕松土,改善土壤的通氣透水狀況,維持良好的空氣質量,促進根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利用,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根系健壯生長,有利于有機物的分解。中耕還切斷了土壤的毛管作用,減少土壤水分的蒸發,更好滿足植物對水的要求,正是所謂的“鋤頭底下三分水” “旱耪地” 等農諺蘊含的科學道理。通常選在盛夏前和秋末冬初進行中耕,要在土壤處于適耕狀態下進行,中耕的深度一般在3~10cm,以不傷根為原則,具體因不同植物、根系的深淺及其分布狀況有所不同。如高大喬木和木本花卉等中耕適宜深些,灌木、藤木、草本花卉適宜淺些,根系分布較深及遠根處適宜深中耕,而根系淺及近根處宜淺中耕,以免傷根而影響植物生長。

4. 穴貯肥水

在土層較薄、無水澆條件的山丘地區應用效果尤為顯著,是干旱果園重要的抗旱、保水技術。穴貯肥水技術簡單易行,投資少見效大,具有節肥、節水的特點,一般可節肥30%,節水70% ~90%。具體技術如下:秋季在樹冠投影邊緣向內50 cm處挖深40 cm、直徑20~30 cm的定植穴,依據樹體、樹齡每株可挖4 ~8個穴。隨后將玉米、高粱等秸稈捆成直徑15 ~25 cm、長30~35 cm的草把,放在5% ~10%的尿素溶液中或人糞尿中浸泡透后,放入穴中央,草把要低于周圍的土壤,然后每穴以5 kg有機肥料 (一般混合150 g過磷酸鈣、50 ~100 g尿素或專用復合肥)與土壤按2∶1的比例混合均勻回填踩實,最后澆足水分并覆蓋地膜,地膜邊緣用土壓嚴,中央正對草把上端打一個孔洞,平時用石塊或土封住洞穴,防止水分蒸發,以方便將來追肥澆水。這樣只要平時降水,樹盤內的水分就可從孔洞滲入土壤,遇到干旱可1~2周澆水一次,每次澆水約2~2. 5 kg/穴。另外,一般根據樹木生長狀況,結合開花后、新梢停止期和采果后等生育時期,每穴可追肥50~100g尿素或復合肥,將肥料置于草把頂端,隨即澆水3~4kg,進入雨季,可將地膜撤去,使穴內蓄存雨水,草把應每年換一次,發現地膜損壞應及時更換,營養穴可維持2~3年,下次再挖穴時應改變位置,逐漸實現全園改良。

5. 防除雜草

清除雜草,控制雜草蔓延,提高綠地景觀效果,同時也減少了水分與養分的消耗,防止因與園林植物爭水、爭肥而妨礙植物的生長。應在每次灌溉或降雨后及時進行除草、松土。雜草防除要遵循和掌握“預防為主,綜合防治” 以及“除早、除小、除了” 的原則,可采用人工除草、化學除草等方法,定期對樹木周邊的雜草進行清除,保證樹下無雜草,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注意化學除草宜選擇晴朗無風、氣溫較高的天氣,可提高藥效,增強除草效果,又可防止藥劑飄落在樹木的枝葉上,造成藥害。在大面積化學除草前應進行藥劑試驗。

6. 地面覆蓋與地被植物

園林植物在生長季節、土溫較高和干旱時,應加強地面覆蓋和種植地被植物,能防止地面水分蒸發、減少地面對太陽輻射能的吸收,降低土壤溫度,從而改善土壤水熱狀況,調節小氣候,利于園林植物的生長。秋冬季節植物尤其是經濟林木,樹盤覆草、樹干綁草、基部培土或全園覆蓋,以此防止凍害,覆草厚度保持15~20cm,對保濕、穩溫、抑制雜草效果最佳。干旱地區可使用土壤增溫保墑劑,能減少地表蒸發,增加地表溫度,如國外生產的“TAB” 是一種高效的土壤保濕劑,使用簡單,稀釋后直接噴灑在土壤表面,遇水時,微粒體積可膨脹30多倍,能吸收超過自身重300~1000倍的水分,其中絕大部分可供植物吸收。

【高手必懂】園林植物的水分管理

一、園林植物水分管理的原則

植物體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都不能離開水分。首先,水是綠色植物的主要組成成分,其含量約占植物鮮重的70% ~90%,水使細胞和組織處于緊張狀態,使植株挺立。其次,水是光合作用的物質來源之一。植物含水量的多少與其生命活動強弱有密切的關系,在一定范圍內,植物組織的代謝強度與其含水量成正相關。由此可知,水對植物生理活動起了決定性作用。陸生植物必須不斷地從土壤中吸收水分,以保持其正常含水量。但另一方面它的地上部分 (尤其是葉子)又不可避免地要向外散失水分 (蒸騰作用)。吸收到體內的水分除少部分參與代謝外,絕大部分補償了蒸騰散失。植物體內的水分平衡對于植物生葉長枝、開花結果極為重要。

園林植物缺水時,個體的生長發育會受到影響。如水分不足時,萌芽不整齊,新梢生長弱,花芽分化減少,開花不良。當土壤含水量下降到10% ~15%時,地上部分停止生長,低于7%時,根系停止生長。當土壤中水分過多,則土壤中氧氣含量減少,根系生理活動減弱,影響到園林植物營養的運轉與合成,嚴重缺氧時,可引起根系死亡。因此,園林植物水分管理的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具體內容如下。

1. 園林植物不同物候期對水分的要求不同

園林植物的物候期在各地表現的時間不一致,但同種園林植物在同一物候期內對水分的要求基本是相同的,如圖2-1所示。

圖2-1 園林植物不同物候期對水分的要求不同

2. 園林植物不同種類對水分的要求不同

一般草本植物比木本植物需水量多,這是由于草本植物根系分布較淺,吸收水分的土壤范圍小,水分變化快,水分管理時要增加澆水次數,如草坪草的澆水次數多于地被植物,地被植物澆水次數多于灌木類,灌木類多于喬木類。

同一類園林植物不同植物對水分的需求也不一致。一般陰性植物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如原產于熱帶及熱帶雨林地區的植物,由于長期生活在多雨多濕的環境,形成了對空氣和土壤中的水分要求較高的特性。陽性植物對水分要求相應較少。

3. 園林植物不同栽植年限對水分要求不同

新栽植的園林植物一般要灌3~4次水,以保證成活,即定植水、緩苗水和補充水,并根據天氣、土壤及植物生長情況,還要澆第4次水。新植喬木需要連續灌水3~5年,灌木最少5年。土質不好或樹木缺水而生長不良,以及干旱年份,則應延長年限。對于新栽常綠樹,尤其常綠闊葉樹,常常在早晨向樹上噴水,有利于樹木成活。對于一般定植多年,正常生長開花的樹木,除非遇上大旱,樹木表現迫切需水時才灌水,一般情況則根據條件而定。

4. 園林植物的不同土壤對水分的要求不同

根據園林植物栽植地的不同土壤種類、質地、團粒結構等,水分管理要有所區別。例如:沙地容易漏水,保水力差,灌水次數應當增加,亦可小水勤澆,并施有機肥增加保水保肥性;鹽堿地要“明水大澆” “灌耪結合”,最好用河水灌溉;低洼地也要“小水勤澆”,并應注意排水防堿;較黏重的土壤保水力強,灌水次數和灌水量應當減少,并施入有機肥和河沙,增加通透性。

5. 園林植物的水分管理應與土壤管理、施肥等相結合

在全年的栽培養護工作中,灌水應與其他技術措施密切結合,以便在互相影響下更好地發揮每個措施的積極作用。如灌溉與施肥,做到“水肥結合” 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施化肥前后,應該澆透水,既可避免肥力過大,影響根系吸收,又可滿足園林植物對水分的正常要求。

此外,灌水應與中耕除草、培土、覆蓋等土壤管理措施相結合。灌水和保墑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保墑做得好可以減少土壤水分的消耗,滿足樹木對水分的要求。在園林植物生長季節要做到“有草必鋤,雨后必鋤,灌水后必鋤”。

二、園林植物水分管理的措施

1. 灌水

(1)水源 常用水源有自來水、井水、河、湖、池塘水以及工業用水和生活廢水。河水、井水和池塘水含有一定數量的有機物質,是較好的灌溉用水。為了節約用水可用污水進行灌溉,但用前必須經過化驗,確實不含有害有毒物質的水才能用,否則不能作灌溉用水。

(2)灌水的時期 灌水時期主要根據園林植物在一年中各個物候期對水分的要求、當地氣候特點和土壤水分的變化規律等決定。灌水的具體時期,除了對新栽植的園林植物要澆足定植水,在天氣干旱,土壤缺水時及時補充水分,一般按照不同園林植物的物候期進行澆水,大體上可以分為休眠期灌水和生長期灌水兩種。

1)休眠期灌水。一般稱為灌“凍水”,在秋冬土壤凍融交替時及時進行。我國的東北、西北、華北等地降水量較小,冬春嚴寒干旱,休眠期灌水可補充水分。在北方地區,冬季水結凍放出潛熱可保護園林植物安全越冬,尤其對于以幼年植物、新栽植的植物及越冬困難的植物不可缺少。灌水時應盡量讓水溫與土溫相近,以防因灌水引起土溫變化劇烈而影響根系的吸收。春秋季在上午或下午澆水,夏季在早晚涼爽時澆水,冬季應在中午進行。

2)生長期灌水。不同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規律不同,園林觀賞栽培應用也不相同,生長期灌水時間、次數也就不一致。一般生長期灌水可分為:萌芽水、花前水、新梢旺盛生長水、果實膨大水和休眠前期水等。不同園林植物可根據各自的栽培特點,選擇不同的灌水時期。例如:灌萌芽水,早春萌芽前進行,有利于園林植物萌芽,新梢和葉片的生長;灌花前水,在萌芽后結合花前追肥進行,有利于開花與坐果,具體時間因地、因植物種類而異;新梢旺盛生長,在花謝后半個月左右,新梢旺盛生長前進行,促進新梢健壯生長,此時是園林植物的需水臨界期,如果水分不足,新梢生長會受到抑制。

3)灌水的方法。正確的灌水方法可節約用水,保持土壤的良好結構,減少土壤沖刷。灌水的方法主要有3種,具體內容,如圖2-2所示。

4)灌水次數。灌水次數與園林植物種類、不同的氣候條件、土質、植株大小及生長狀況等密切相關。灌水次數在雨量較充沛的地區,每年灌溉2~3次,在植物旺盛生長及秋季干旱時進行。雨量較少的地區,要增加灌水次數,一旦發現土壤缺水要立即灌水。如北京養護管理要求高,一般年份在園林植物生長期內,每月灌水1次,全年需要6~8次。

圖2-2 灌水的方法

5)灌水量。灌水量也與園林植物種類、不同的氣候條件、土質、植株大小及生長狀況有關。耐旱樹種要少些,如松類。不耐旱的樹種灌水量要多,如水杉、馬褂木、柏類等。在鹽堿土地區,灌水量每次不宜過多,灌水浸潤土壤深度不要與地下水位相接,以防返堿和返鹽。土壤質地輕、保水保肥力差的也不宜大水灌溉,否則會造成土壤中的營養物質隨重力水流失,使土壤逐漸貧瘠。園林植物的灌水量,以能使水分浸潤根系分布層為宜,水量一般以達到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 ~80%為標準。堅持小水灌透的原則,謹防只灌濕淺層土壤,引起植物根系分布于土壤淺層,造成淺根。

6)灌水的順序。灌水的順序一般要掌握新栽的園林植物、草本園林植物、小苗、灌木、闊葉樹要優先灌水。長期定植的樹木園林植物、大樹、針葉樹可后灌。因為新植園林植物、草本園林植物、小苗、灌木的樹根相對較淺,抗旱能力較差,闊葉樹蒸發量大,其需水多,所以要優先。水滲透后及時中耕保墑,通過中耕可切斷土壤的毛細管,否則水分會很快蒸發掉。夏季早晚進行灌溉,冬季可于中午前后進行,防止水溫與土壤溫度的溫差較大而引起植物生長不良。園林植物在整形修剪前后要注意及時灌水,否則容易造成園林植物生長不良。

2. 排水

園林綠地的排水,則主要是在施工時平整園地,栽植不宜過深,雨季注意植穴底是否積水,并及時引排。一般采用明溝排水和地表排水,有條件也可暗溝排水。

(1)地表徑流法 開建綠地時將地面修整成一個平緩的坡度 (0. 1% ~0. 3%),使雨水能順暢地排入河、湖。此法節省費用又不留痕跡,是綠地常用的排水方法。采用地表徑流法應注意:坡度要嚴格掌握,過陡會引起水土流失,過平則易積水。

(2)明溝排水 在地面挖溝將水引導到出水口,也是最常用的方法。采用明溝排水必須全面規劃,做好全園的排水系統,尤其要根據總的集水面積和可能的暴雨量,設置足夠大的總排水出口和足夠的排水坡度,一般明溝的排水坡度以0. 2% ~0. 5%為宜。

(3)暗溝排水 在地下埋設管道或用磚石砌筑暗溝,引導積水排出。此法有保持地面原貌,節約用地,便于交通的優點,但工程量較大,造價較高。在近期新建的公園和旅游景點中常采用明溝與地下管道相結合的排水系統。

三、灌溉中應注意的事項

1. 要適時適量灌溉

灌溉一旦開始,要經常注意土壤水分的適宜狀態,爭取灌飽灌透。如果該灌不灌,則會使樹木處于干旱環境中,不利于吸收根的發育,也影響地上部分的生長,甚至造成旱害;如果小水淺灌,次數頻繁,則易誘導根系向淺層發展,降低樹木的抗旱性和抗風性。當然,也不能長時間超量灌溉,否則會造成根系的窒息。

2. 干旱時追肥應結合灌水

在土壤水分不足的情況下,追肥以后應立即灌溉,否則會加重旱情。

3. 生長后期適時停止灌水

除特殊情況外,9月中旬以后應停止灌水,以防樹木徒長,降低樹木的抗寒性,但在干旱寒冷的地區,冬灌有利于越冬。

4. 灌溉宜在早晨或傍晚進行

因為早晨或傍晚蒸發量小,而且水溫與地溫差異不大,有利于根系的吸收。不要在氣溫最高的中午前后進行土壤灌溉,更不能用溫度低的水源 (如井水、自來水等)灌溉,否則樹木地上部分蒸騰強烈,土壤溫度降低,影響根系的吸收能力,導致樹體水分代謝失常而受害。

5. 重視水質分析

利用污水灌溉需要進行水質分析,如果含有有害鹽類和有毒元素及其他化合物,應處理后使用,否則不能用于灌溉。

此外,用于噴灌、滴灌的水源,不應含有泥沙和藻類植物,以免堵塞噴頭或滴頭。

【高手必懂】園林植物的施肥管理

一、概述

1. 植物所需的元素

植物生長發育必不可少的元素稱為“必需元素”。根據植物對這些元素的需求量,把它們分成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大量元素包括C、H、O、N、P、K、Ca、Mg、S等;微量元素包括Fe、B、Mn、Zn、Cu、Mo、Cl等。這些元素之間既有相助作用,又有拮抗作用。如氮可促進營養生長,使枝繁葉茂,莖健壯,提高光合效能。但氮過多,植物體徒長,花芽分化不良,抗寒性降低;氮過少,導致植物體營養不良,降低植物體抗逆性,葉色淡化、黃化。磷對分蘗、分枝以及根系生長都有良好作用,利于花果碩大而色艷。鉀能加強氮的吸收和蛋白質的合成,增進葉色美麗,根系健壯,提高抗寒力。

2. 各元素作用、特點及缺素癥狀

各元素作用、特點及缺素癥狀,如圖2-3所示。

圖2-3 各元素作用、特點及缺素癥狀

圖2-3 各元素作用、特點及缺素癥狀 (續)

3. 施肥的作用及意義

通過人工補充養分,以提高土壤肥力,滿足植物生活需要的措施稱為“施肥”。施肥除可直接解決對樹木的礦質營養的供給外,還可改良土壤性質,提高土溫,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的透水、通氣、保水能力,利于根系生長;通過施肥改良土壤性質,還可促進土壤微生物的繁殖與活動,使有機物分解,土壤中的礦質元素處于可吸收狀態,利于樹木生長。

二、園林樹木施肥原理

1. 根據樹種合理施肥

樹木的需肥與樹種及其生長習性有關。例如泡桐、楊樹、重陽木、香樟、桂花、茉莉、月季、茶花等樹種生長迅速、生長量大,與柏木、馬尾松、油松、黃楊等慢生耐瘠樹種相比,需肥量大。應根據不同的樹種調整施肥計劃。

2. 根據生長發育階段合理施肥

總體上講,隨著樹木生長旺盛期的到來,樹木的需肥量會逐漸增加,生長旺盛期以前或以后需肥量相對較少,休眠期甚至不需要施肥。在抽枝展葉的營養生長階段,樹木對氮素的需求量大,生殖生長階段則以磷、鉀及其他微量元素為主。

根據園林樹木物候期差異,施肥方案上有萌芽肥、抽枝肥、花前肥、壯花穩果肥以及花后肥等。如柑橘類幾乎全年都能吸收氮素,但吸收高峰在溫度較高的仲夏,磷素主要在枝梢和根系生長旺盛的高溫季節吸收,冬季顯著減少,鉀的吸收主要在5~11月間;而栗樹從發芽即開始吸收氮素,在新梢停止生長后,果實肥大期吸收最多,磷素在開花后至9月下旬吸收量較穩定,11月以后幾乎停止吸收,鉀在花前很少吸收,開花后 (6月間)迅速增加,果實肥大期達到吸收高峰,10月以后急劇減少。就生命周期而言,一般處于幼年期的樹種,尤其是幼年的針葉樹,生長需要大量的化肥,到成年階段對氮素的需求量減少。對古樹、大樹供給較多的微量元素,有助于增強其對不良環境因子的抵抗力。

3. 根據樹木用途合理施肥

樹木的觀賞特性以及園林用途影響其施肥方案。一般說來,觀葉、觀形樹種需要較多的氮肥,而觀花、觀果樹種對磷、鉀肥的需求量大。調查表明,城市里的行道樹大多缺少鉀、鎂、硼、錳等元素,而鈣、鈉等元素又常過量。也有人認為,對行道樹、庭蔭樹、綠籬樹種施肥應以餅肥、化肥為主,郊區綠化樹種可更多地施用人糞尿和土雜肥。

4. 根據土壤條件合理施肥

土壤厚度、土壤水分與有機質含量、酸堿度、土壤結構以及三相比等均對樹木的施肥有很大影響。例如,土壤水分含量和土壤酸堿度與肥效直接相關,土壤水分缺乏時施肥,樹木可能因不能吸收利用而遭毒害;積水或多雨時養分容易被淋洗流失,降低肥料利用率。另外,土壤酸堿度直接影響營養元素的溶解度,這些都是施肥時需要仔細考慮的問題。

5. 根據氣候條件合理施肥

氣溫和降雨量是影響施肥的主要氣候因子。如低溫,一方面減慢土壤養分的轉化,另一方面削弱樹木對養分的吸收功能。試驗表明,各種元素中磷是受低溫抑制最大的一種元素。干旱常導致缺硼、鉀及磷,多雨則容易促發缺鎂。

6. 根據養分性質合理施肥

養分性質不同,不但影響施肥的時期、方法、施肥量,而且關系到土壤的理化性狀。一些易流失揮發的速效肥料,如碳酸氫銨、過磷酸鈣等,宜在樹木需肥期稍前施入;而遲效性的有機肥料,需腐爛分解后才能被樹木吸收利用,故應提前施入。氮肥在土壤中移動性強,即使淺施也能滲透到根系分布層內供樹木吸收利用;而磷、鉀肥,由于移動性較差,故宜深施,尤其磷肥需施在根系分布層內才有利于根系吸收。化肥類肥料的施用量應本著宜淡不宜濃的原則,否則容易燒傷樹木根系。事實上任何一種肥料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實踐中應有機與無機、速效性與緩效性、酸性與堿性、大量元素與微量元素等結合施用,提倡配合施肥。

三、肥料種類

根據不同的分類方式可將肥料分為不同的類型。肥料分類,如圖2-4所示。

圖2-4 肥料的分類

肥料的具體內容及特點如下:

1. 有機肥

包括堆肥、廄肥、餅肥、綠肥等,屬緩效肥。有機肥具有改良土壤結構、增進土壤肥力的作用,是園林植物,尤其是木本園林植物必不可少的肥料來源。

2. 無機肥(化肥)

化肥常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含有不同比例的N、P、K及部分微量元素的復合肥料,如過磷酸鈣等;另一類是僅含有一種營養元素的單元肥料,如尿素、硫酸鉀等,屬速效肥。采用肥料包衣等技術生產的長效肥廣泛用于盆栽園林植物的生產。但長期單一施用化肥,易引起土壤結構惡化及地力衰退。

3. 有機復合肥

利用有機肥如雞糞、泥炭為主要原料,加入一定比例的N、P、K等化肥,經過一系列的工序加工而成。有機復合肥可滿足植物短期、長期的營養需要,是較理想的肥料。

4. 基肥

以有機肥為主,可供較長時期吸收利用的肥料,如糞肥、堆肥、綠肥、餅肥等經過發酵腐熟后,按一定比例與細土均勻混合埋施于樹木的根部,有機質逐漸分解后,可供樹體吸收。根系具趨肥性,為使根系向深、廣處發展,施基肥宜適當深一些。

有機肥除作為基肥在栽植時施用外,對于木本園林植物而言,每年還需在冬季施用,一方面可增強園林植物的越冬性,另一方面,有機肥經過冬天的分解,來年春季可及時供給植物吸收和利用,促進根系和枝葉生長。

5. 追肥

在樹木生長季節,根據需要施用速效肥料促使樹木生長的措施稱“追肥”。追肥的施用是為了補充基肥的不足和滿足園林植物在不同生育期的特殊需要。在生命周期中,追肥一般在苗期、旺盛生長期、開花前后及果實膨大期間進行。

在年周期中,追肥一般在開春天氣轉暖,園林植物生長高峰到來之前施用和秋季根生長高峰前施用。

以觀花為主的園林植物,可在開花前和開花后施肥。春肥以氮肥為主,以促枝葉生長。

接近花芽分化時,以磷、鉀肥為主。生產實踐中,可通過調節施肥時期,以避開某些病蟲的危害。

6. 種肥

在播種未定植時施用的肥料。

7. 根外追肥

把速效肥料融化后直接噴射在植物的地上部分,使植物葉片直接吸收。

8. 微生物肥料

主要是依靠有益微生物活動,提供或改善植物生長和營養條件,主要有根瘤菌和抗生菌肥料等。

9. 間接肥料

主要用于改良土壤物理性狀和化學性質,并能直接供給植物鈣、硫等養分,從而間接改善植物營養條件,以保證植物生長發育。

10. 速效肥

施用于植物后,在短期內被植物吸收而能見效的肥料,如硫銨、過磷酸鈣等。

11. 緩效肥

施用后經過一段時間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如人糞尿、餅肥等。

12. 遲效肥

要經過較長時間的腐熟分解后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的肥料,如垃圾、堆肥等。

13. 固態肥料

以固體形態存在的肥料,如硫銨、硫酸鉀、磷酸銨等。

14. 液體肥料

液體肥料又稱流體肥料。包括呈溶液狀態的肥料和含有固體微粒的懸浮液的肥料,如液氨、氨水、碳化氨水以及含有氮肥、磷肥和鉀肥 (或鹽類)的混合水溶液 (或懸浮液)。

液體肥料比傳統化學肥料營養更加全面,作物施用后生長更均衡。它是多功能性肥料,作物施用后抗逆抗病性顯著增加。不僅僅提供給植物營養成分外,還可以提供附加的生理功能。如在液體肥料可添加海藻多糖及低聚糖、甘露醇、酚類多聚化合物、甜菜堿、藻朊酸及天然抗生素等物質,可起到抑菌抗病毒、驅蟲的效果,大幅增強作物的抗寒、抗旱、抗病、抗倒伏、抗鹽堿能力,對病毒病、疫病、炭疽病、霜霉病、灰霉病、白粉病、枯萎病等產生較強的抗性。

液體肥料易被植物吸收。作物施用后長勢旺盛,可明顯提高產量及作物的品質。液體肥料對農作物提早成熟、提高產量和改善品質以及在水果保鮮和抵抗病蟲害等方面均產生了明顯的作用,果蔬保存時間也明顯延長。

液體肥料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可改善土壤微生態、活土促根及抗重茬。液體肥料可直接使土壤或通過植物使土壤增加有機質,激活土壤中的各種有益微生物。這些微生物可在植物、微生物代謝循環中起著催化劑的作用,使土壤的生物效力增加。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代謝物可為植物提供更多的養分。液體肥料中有機質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增加土壤生物活力,促進速效養分的釋放,有利于根系生長,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及抗重茬能力。

液體肥料具有含量高、安全、無公害的特點。液體肥料屬于無公害的水溶肥料,其養分含量高,與作物具有良好的親和性,對人、畜無毒無害,對環境無污染,具有其他任何化學肥料都無法比擬的優點。

15. 酸性肥料

酸性肥料吸濕性小,肥效快,是生理酸性肥料,如硫酸銨、過磷酸鈣等。

16. 中性肥料

肥料中的陰陽離子都是作物吸收的主要養分,而且兩者被吸收的數量基本相等,經作物吸收養分后不改變土壤酸堿度的肥料稱為中性肥料,如硝銨、尿素等。

17. 堿性肥料

某些肥料由于作物吸收其中陰離子多于陽離子而在土壤中殘留較多的陽離子,使土壤堿性提高,這種通過作物吸收養分后使土壤堿性提高的肥料稱為堿性肥料。如草木灰、石灰等。

四、施肥方法

施肥方法主要有土壤施肥和根外追肥。土壤施肥有穴施、溝施及撒施等,具體采用什么辦法,須根據園林植物的種類、肥料種類、土質等而定。施肥方法具體內容如圖2-5~圖2-10所示。

穴施

在樹冠正投影的外緣挖數個分布均勻的洞穴,將肥施入后,將上面覆土踩實,使其與地面平。該法操作方便省工。

環狀溝施

沿樹冠正投影線外緣,開挖30~40 cm寬的環狀溝,將肥料施入溝內,上面覆土踩實,使其與地平。該法可保證樹木根系吸肥均勻,適用于青、壯齡樹。

圖2-5 穴施

圖2-6 環狀溝施

放射狀溝施

以樹干為中心,距干不遠處開始,由淺而深,挖4~6條分布均勻呈放射狀的溝。溝長稍超出樹冠正投影的外緣。將肥料施入溝內,上覆土踩實,使與地平。這種方法對壯、老齡樹適用。

圖2-7 放射狀溝施

全圃施肥

先把肥料全園鋪撒開,用耬耙將其與土混合或翻入土中。生草條件下,把肥撒在草上即可。全圃施肥后配合灌溉,效率高。這種方法施肥面積大,利于根系吸收,適于成年樹、密植樹。

條溝狀施肥

以樹主干為中心,在樹的左右兩邊各劃兩條平行線,線到樹主干的距離為滴水線到樹主干的距離,深寬各30cm,施肥后覆土填平,通常在成年樹上使用。

圖2-8 全圃施肥

圖2-9 條溝狀施肥

灌溉施肥

灌溉施肥是將肥料通過灌溉系統 (噴灌、微量灌溉、滴灌)進行樹木施肥的一種方法。

根外追肥

包括枝干涂抹或噴施、枝干注射、葉面噴施。生產上以葉面噴施的方法最常用。

1. 枝干涂抹或噴施

適于給樹木補充鐵、鋅等微量元素,可與冬季樹干涂白結合一起做,方法是白灰漿中加入硫酸亞鐵或硫酸鋅,濃度可以比葉面噴施高些。樹皮可以吸收營養元素,但效率不高。經雨淋,樹干上的肥料漸向樹皮內滲入一些,或沖淋到樹冠下土壤中,再經根系吸收一些。

圖2-10 灌溉施肥

2. 枝干注射

可用高壓噴藥機加上改裝的注射器,先向樹干上打鉆孔,再由注射器向樹干中強力注射。用于注射硫酸亞鐵 (1% ~4%)和螯合鐵 (0. 05% ~0. 10%)防治缺鐵癥,同時加入硼酸、硫酸鋅,也有效果。凡是缺素均與土壤條件有關,在依靠土壤施肥效果不好的情況下,用樹干注射效果佳。

3. 葉面噴施

即將化肥按一定比例兌水稀釋后,用噴霧器噴施于葉面,直接被樹葉吸收利用。根外追肥簡單易行,肥料利用率較高,肥效較快,并可避免某些肥料成分在土壤中的化學和生物固定作用,但營養元素從葉面向其他器官轉移有一定的局限性,宜作為土壤施肥的一種補充。主要用于盆栽的園林植物和一些木本觀花植物 (結合生長調節劑一起施用更好)。

葉面噴施還可結合藥物混合施用,節省噴藥的工時。葉面噴施主要通過葉片上的氣孔、角質層進入葉片,而后轉運到樹體的各器官,一般噴后15 min到2 h即可被樹木吸收利用。通常幼葉由于氣孔面積占比例比老葉大,生理機能也較旺盛,對肥分的吸收較老葉快;葉背氣孔通常比葉面多,表皮下有松散的海綿組織細胞間隙大而多,利于滲透和吸收,因此,葉面噴施實質上應噴在葉背上才利于吸收。噴施時間最好在上午10時之前和下午4時之后。

五、樹木施肥的時間與次數及施肥量

1. 施肥的時間與次數

樹木可以在晚秋和早春施基肥。秋天施肥應避免抽秋梢。但由于氣候不同,各地的施肥時間也不盡一致。在暖溫帶地區,10月上中旬是開始施肥的安全時期。秋天施肥的優點是施肥以后,有些營養可立即進入根系,另一些營養在冬末春初進入根系,剩余部分則可以更晚的時候產生效用。

由于樹木根系遠在芽膨大之前開始活動,只要施肥位置得當,就能很快見效。據報道,樹木在休眠期間,根系尚有繼續生長和吸收營養的能力,即使在2℃時還能吸收一些營養,在7 ~13℃時,營養吸收已相當充分,因此秋天施肥可以增加翌春的生長量。春天地面霜凍結束至5月1日前后都可施肥,但施肥越晚,根和梢的生長量越小。

一般不提倡夏季 (特別是仲夏以后)施肥,因為這時施肥容易使樹木生長過旺,新梢木質化程度低,容易遭受低溫的危害。

如果發現樹木缺肥而處于饑餓狀態,則可不考慮季節,隨時予以補充。

施肥次數取決于樹木的種類、生長的反應和其他因素。一般說,如果樹木顏色好,生命力強則不要施肥。但在樹木某些正常生理活動受到影響、礦質營養低于正常標準或遭病蟲害襲擊時,應每年或每2~4年施肥一次,直至恢復正常。自此以后,施肥次數可逐漸減少。

2. 施肥量

施肥量受樹種、土壤的貧瘠、肥料的種類以及各個物候期需肥情況等多方面的影響,很難確定統一的施肥量。樹種不同,對養分的要求也不一樣,如梓樹、茉莉、梧桐、梅花、桂花、牡丹等樹種喜肥沃土壤;沙棘、刺槐、懸鈴木、油松、臭椿等則耐瘠薄土壤。開花結果多的大樹應較開花、結果少的小樹多施肥,樹勢衰弱的也應多施肥。不同的樹種施用的肥料種類也不同,木本油料樹種應增施磷肥;酸性花木杜鵑、山茶、梔子花、八仙花等,應施酸性肥料;幼齡針葉樹不宜施用化肥。

可根據對葉片的分析而定施肥量。樹葉所含的營養元素量可反映樹體的營養狀況,所以可用葉片分析法來確定樹木的施肥量。此法不僅能查出肉眼見得到的癥狀,還能分析出多種營養元素的不足或過剩,以及能分辨兩種不同元素引起的相似癥狀,而且能在病癥出現前及早測知。

此外,土壤分析對于確定施肥量而言更為科學和可靠。

六、施肥注意事項

1)有機肥必須充分腐熟,化肥必須完全粉碎成粉狀,并用水稀釋后施用,這樣才不致傷根,吸收也快。肥料在腐熟過程中可以殺滅害蟲、病菌和雜草種子,對植物生長有益。

2)根外施肥以傍晚為宜,對未有根外施肥資料的樹種、品種或新的肥料,須先做小規模試驗確證有效無害,掌握施用的濃度、用量和方法,然后再大面積實施。

3)城市綠地施肥須顧及市容衛生和人群健康,在選擇肥料種類、決定用量、施用方法和施用時機時,應慎重考慮,避免引起污染和心理上的厭惡感。

4)使用菌肥需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確保菌種的生命活力和菌肥的功效,而強光照射、高溫、接觸農藥等都有可能殺死微生物。固氮菌肥要在土壤通氣條件好、水分充足、有機質含量稍高的條件下才能保證細菌的生長和繁殖。微生物肥料一般不宜單施,而要與化學肥料、有機肥料配合施用,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作用,而且微生物生長、繁殖本身也需要一定的營養物質。

5)由于樹木根群分布廣,吸收養料和水分全在須根部位,因此,施肥要在須根部的四周,不要靠近樹干。

6)根系強大,分布較深遠的樹木,施肥宜深,范圍宜大,如油松、銀杏、臭椿、合歡等;根系淺的樹木施肥宜淺,范圍宜小,如法桐、紫穗槐及花灌木等。

7)施肥后 (尤其是追化肥),必須及時適量灌水,使肥料滲入土內。

8)應選天氣晴朗、土壤干燥時施肥。陰雨天由于樹根吸收水分慢,不但養分不易吸收,而且還會被雨水沖失,造成浪費。

9)沙地、坡地、巖石易造成養分流失,施肥要深些。

10)基肥因發揮肥效較慢,應深施;追肥肥效較快,宜淺施,供樹木及時吸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武县| 兴和县| 灯塔市| 千阳县| 博兴县| 出国| 勃利县| 竹溪县| 柳江县| 琼海市| 武鸣县| 庐江县| 沂源县| 崇阳县| 许昌县| 滨海县| 中宁县| 九台市| 凉山| 广东省| 宣化县| 长顺县| 乐至县| 酒泉市| 炎陵县| 介休市| 翁源县| 普安县| 兰溪市| 西华县| 潼关县| 濮阳市| 昆明市| 萨嘎县| 大埔区| 汾阳市| 玉屏| 麦盖提县| 金昌市| 莆田市| 张家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