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周易》名詞淺說
爻
爻是構成易卦的最基本單位,分“—”和“- -”兩種。“—”為陽爻,屬性為剛,所以又稱為剛爻;“- -”為陰爻,屬性為柔,所以又稱為柔爻。爻或源于中華先民結繩記事的文化記錄方式,《系辭》:“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蓋取諸夬。”李鏡池認為,古人改結繩為書契時,以“—”代表一大結,“- -”代表兩小結。[1]爻或源于龜卜的兆紋,《周禮·春官·占人》:“占人掌占龜,以八筮占八頌,以八卦占筮之八故,以眡吉兇。凡卜筮,君占體,大夫占色,史占墨,卜人占坼。”[2]龜卜較筮占產生的時期更為久遠,兩種方術在商周時期經常一起使用,爻畫與龜兆當有一定的聯系。就近年來出土的商周時期數字易卦來看,是以“一、五、六、七、八、九、十”等數字表示爻畫。隨著春秋戰國時期大衍筮法的完善,占筮所得的數字限定為“七、八、九、六”,爻畫也逐漸向“一”(代表數字七)[3]、“∧”(數字六)和“”(數字八)集中。上博簡《周易》陽爻用“一”,陰爻用“
”;王家臺秦簡《歸藏》陽爻用“一”,陰爻用“∧”,漢墓馬王堆帛書《周易》陽爻用“一”,陰爻用“
”(
的變體)。最終演變為符號化的陰陽符號,反映了我國古人二元對立統一的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