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拙作《周易新釋》即將出版,這是學術界的一件小事,卻是我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回首我已走過的四十五個春秋,有多少對過往的感慨,又有多少對未來的期待?
我出身于世代務農之家,祖輩父輩都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生活的艱辛自不待言。但在我幼時的記憶中,爺爺家的土炕上,總有幾個老頭圍坐在一起,爺爺則捧著他那套《三國志鼓詞》,洋洋灑灑地又讀又唱,不時引起一陣喝彩之聲。父親民國期間讀過私塾,解放初期在鄉村掃盲班當過一年多的“識字先生”。爺爺去世時我才五六歲,按農村風俗在棺材前放一個陶盆燒紙錢,棺材入土前,當父親拿起陶盆時,發現盆底下面的草灰上留下了橫橫豎豎的“字”。當時大姐正讀高中,她的學問最大,就叫她過來辨識一下,結果她也看不懂,村里人就開始宣揚我家將來要出一個“文化人”。當我稍微長大一些,開始懂事了,父母就把爺爺留下的這個“兆”告訴了我。我想:我在之后的歲月中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之中,1991年中考以即墨市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即墨師范學校,成為一名“吃國家糧”的人;1994年8月成為一名教師之后,在繁忙的中小學教書生涯中堅持自學苦讀,一步一步取得山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專科、本科文憑;直至1999年秋考上南京大學中文系古代文學專業的碩士研究生,并堅持在南大讀到博士畢業,與爺爺去世時留下的這個“兆”,以及由之使我產生的人生使命感不無關系。
我與《周易》結緣,始于2001年秋季導師徐興無教授開設的“經典研讀”課,其中一次研讀的內容是《系辭》,《系辭》嚴整而飽滿的文字、恢廓而精深的思想深深吸引了我,從此使我對易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本書的撰寫,始于2002年秋季師從蔣廣學教授做博士研究生之時,為了撰寫“先秦兩漢易學研究”學位論文,我開始研讀歷代學者的易學著作,深感先哲關于《易經》奧義闡釋的精妙,于是就萌生了撰寫一部《周易新釋》的想法。2005年底初稿完成,曾想找出版社出版,但由于種種原因擱置了下來。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我赴臺灣中正大學文學院做訪問學者,時間比較寬裕,當我重新讀起之前所寫的書稿,感到其中不乏可取之處,加之我對《周易》經傳不少方面有了新的理解,于是就趁著訪學的機會改寫并完成書稿的主體。之后又花了大約半年時間進行補充,終于趕在2020年底把書稿交到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周易》構建了一個涵蓋天地人三才的哲學體系,其思想內容無所不包,作為易學的愛好者,自然需要一卦一卦地研讀、參悟。我個人認為,《周易》思想的精髓至少在四個方面。
一是定位問題。一卦有六位,六爻有陰陽,這是《易經》在形式上與其他先秦經典最大的不同,也是《周易》哲學在構建與闡釋上的不二法門。《系辭》開篇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提出了事物的“定位”問題,宇宙中的一切事物皆有其誕生、存在、變化和衰亡之位。《乾·彖》曰:“大明終始,六位時成,時乘六龍以御天。”太陽一日之中在天空有不同的位置,昭示著天道的刻度。《尚書·泰誓》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易學提出了“位”的概念,其意義不僅在于指導人們觀察天地萬物之位,更在于啟迪人們在天地自然、人類社會中做好自身定位。所以《彖》《象》汲汲于君子“正位不正位”“得位不得位”之辨,《艮·大象》則引大儒曾子之言曰“君子思不出其位”。人生的根本問題是定位問題,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場域都應找準并把握自我的定位。人生的定位清楚,則為人處世、干事創業的人際空間、心理空間、文化空間就構建起來,前方的道路就光明起來,在經歷人生的風浪時就能做到自我調適、寵辱不驚、泰然自若。
二是修身問題。《易經》成書于商周之際,其中浸潤著文王的憂患意識和德治思想。《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唯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之懷。”《尚書·召誥》:“惟王其疾敬德,王其德之用,祈天永命。”《易經》六十四卦,雖涉及天地萬物、人間萬象,但其要旨在于一個“德”字,其中對“君子”“小人”行事的褒貶及吉兇的曉諭,說明周初人們對君子道德規范的重視。春秋戰國時期的易學,在儒家學者的主導之下開啟了易學儒學化的進程。《說卦》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道德科目“仁義”與“陰陽”“剛柔”的天地之道實現了融通與互攝,標志著先秦易學儒學化的初步形成。在《易傳》的作者看來,《易經》六十四卦即是六十四德,《大象傳》提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遏惡揚善”“裒多益寡”“稱物平施”“作樂崇德”“振民育德”“自昭明德”“反身修德”“恐懼修省”“賢德善俗”等一系列高揚人性光輝的道德主張,說明先秦時人已把《周易》一書作為重要的人生道德教科書。
三是智慧問題。《周易》是一部智慧之書,著名易學家朱伯崑先生在其《易學哲學史·前言》中說:“如果說,古代的宗教典籍,是靠信仰和迷信得以長期傳播,而《周易》則是靠其自身的理論思維和中國人的智慧相傳下去的。”《周易》的誕生,源于中華先民對宇宙、自然和人生本質的探求,其中浸潤著古人觀察世界的科學方法,凝聚著先哲理解世界的思維成果,《易經》六十四卦“準擬”了一個普遍聯系、循環轉化、開放發展的全息宇宙。易學中對立統一的宇宙觀、唯物主義和辯證思維的方法論、“理、數、象、占”合一的應用論,使《周易》從成書之初就承載著周王朝“王天下”的使命;歷經春秋戰國五百多年的傳播與發展,至西漢又因“推天道以明人事”的強大功能而躍升“五經之首”,不但深刻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年來的皇權政治,也廣泛啟迪了歷代學者在人生道路上的智慧選擇。
四是境界問題。現代著名哲學家馮友蘭把人生的境界分為四種: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與天地境界,也即是生物的人、現實的人、道德的人和宇宙的人。馮氏認為超越世俗、天人合一的“天地境界”是最高的,此境界之人的一切存在和作為都以大自然和宇宙為中心,對宇宙萬物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周易》倡導人應該“窮理盡性”“樂天知命”,由自然而至人文,由人文而化成天下,其最為推崇的是“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的“大人”,也即是馮氏所言人生的“天地境界”。可以說,“境界”問題,是《周易》哲學體系構建的出發點,也是其哲學旨歸,今天我們學習與運用《周易》,尤當注重《周易》所開示的陰陽之道、剛柔之道與仁義之道三者的融會貫通,進而努力實現人生價值與意義的超越。
年歲越長,越發感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根基在“孝、忠”二字,孝為解決由血緣關系所產生問題之根基,忠為解決由非血緣關系所產生問題之根基,此點《易經》卦爻辭亦多有闡述。最近三年間我痛失雙親,子欲養而親不待,回想起父母對我無比的疼愛和諄諄的教導,心中之痛,何可言哉?謹以此書深切緬懷我的父親母親,并向天下所有平凡而偉大的父親母親致敬!
于成寶
書于山東科技大學山海花園
2021年4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