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劍”先驅·蔡以忱(修訂本)
- 裴高才 肖咸炎
- 1037字
- 2021-09-30 12:44:40
劍膽琴心

蔡以忱用過的銅劍(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藏)
當你來到黃鶴樓下,長江之濱,武昌城頭,進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址紀念館,珍藏著一柄中共中央首任監察委員蔡以忱使用過的銅劍,上面銘刻的白色行書字跡仍清晰可見,銘文云:“沐恩弟子張云承敬上。”
這是蔡以忱在私立武昌中華大學任教期間,引導弟子張云承投身新文化運動與大革命運動,弟子以優異成績畢業后送給導師一柄銅劍。
弟子緣何送給恩師一柄銅劍?這是因為劍者,形美與神美也!人們通常把劍視為正義、長壽、吉祥、祛邪消災的圣物。傳說中,軒轅劍是一把黃金色的圣道千年古劍,是由眾神采首山之銅所鑄,劍身一面刻日月星辰,一面刻山川草木。劍柄一面書農耕畜養之術,一面書四海一統之策。天界諸神將此劍賜予軒轅黃帝擊敗蚩尤之曠世神劍,后傳與夏禹。其內蘊藏無窮之力,為斬妖除魔的神劍,所以劍又是中華民族的象征。
劍,可手持或佩帶;由“身”和“莖”兩部分構成。劍身中線突起稱“脊”,脊兩側成坡狀稱“從”,“從”外的刃稱“鍔”。劍莖即劍把,有圓形、扁形兩種。莖端稱“首”,莖和身之間有的有護手的“格”。

蔡以忱畫像(李士一于庚子臘月二十九根據遺像創作)
古往今來,人們常常在劍身上面鏤刻自己喜歡的文字或圖案,以饋贈親友或用以傳世。目睹蔡以忱這柄凝聚著師生情誼的百年銅劍,不禁讓人聯想到湖北省博物館珍藏的“天下第一劍”——越王勾踐青銅劍,以及劍上鳥篆銘文“越王鳩淺(勾踐)自乍(作)用劍”。通觀歷代習武世家之劍,往往會在劍面上銘記刻“龍”的圖案,而不刻“鳳”,以示不貪色;道學家一般會刻上八卦陣圖,意即“劍卦合一”;有的情人定情,也會在劍身上鏤刻鴛鴦、紅鯉魚、蝴蝶,比喻鸞鳳和鳴……
多少個世紀,一把冷兵器往往承載著一個王朝的更替,一個民族的興衰,無數英雄豪杰的榮辱。諸葛孔明手捧神劍,在“因武而昌”的地方,設壇借得東風便;辛亥首義志士則揮舞著龍劍,宣告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專制帝制的壽終正寢……
學運,工運,農運;紅都,紅巷,紅樓。百年前,弟子張云承在風云變幻的年代,敬贈給恩師蔡以忱的這柄銅劍,意在永世銘記師長既傳授給知識,又關愛弟子,更心懷天下蒼生,激勵弟子投身大革命洪流的劍膽琴心……給這柄冷冰冰的銅劍平添了特別的意味,抹上了一筆絢麗的色彩。
古今銅劍,雖然時隔千載,文物價值不同,政治含義迥異,但不論是越王的“臥薪嘗膽”,孔明的“借東風”,還是蔡以忱的“劍膽琴心”,所傳達的都是深植人心的中華劍文化:或保家衛國之圣品,人神咸崇;或行仁仗義之利器,除惡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