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小微企業發展研究報告(2020)
- 劉元春 邵智寶主編
- 1711字
- 2021-09-30 12:21:09
七 對就業的影響
疫情沖擊下,不同群體就業和收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中低收入群體和農民工所在行業和企業類型受疫情沖擊較大,失業風險顯著加大,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也可能會進一步擴大。(見表2.3)
表2.3 2020年第一季度居民人均收入及支出

續表

在收入層面,第一季度全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為8561元,相比2019年同期上升0.8%,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下跌3.9%,其中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下降較城市居民更快,按照來源劃分,經營性收入下跌最快,較2019年同期下跌7.3%。在消費支出層面,城鎮居民消費增長率下降較農村居民更快,消費的下降主要體現在教育文化娛樂、衣著、交通通信等方面。
本輪疫情對于就業的影響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吸納就業的主力在第一季度受疫情沖擊最為嚴重
吸納就業主要行業受疫情影響的持續期較長,使得失業率與總體經濟增長的穩定關系受到破壞,失業風險遠大于GDP跌幅所揭示的水平。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吸納了中國4億人就業,但承受疫情沖擊的脆弱性最高。
(2)從私營企業和個體戶就業的行業分布特征看,主要集中在疫情沖擊的敏感行業,行業增加值在第一季度的跌幅顯著高于經濟總體跌幅,進一步加大了失業風險,且難以實現向目前正增長的行業轉移。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2019年所吸納的就業規模分別約為15700萬人、3200萬人、3300萬人,而這三大行業在第一季度的增加值跌幅分別達到17.8%、35.3%、9.4%,顯著高于第三產業5.2%的總體跌幅。盡管第一季度金融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保持了較快正增長,但失業人員顯然難以向這些行業轉移。在第二產業中,制造業、建筑業所吸納的就業規模分別約為6300萬人、1900萬人,而這些行業在第一季度的增加值跌幅分別達到10.2%、17.5%,也高于9.6%的工業總體跌幅。特別是外向型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如服裝、家具、鞋靴、玩具、箱包等,前5個月出口累計同比跌幅均在兩位數以上。(見圖2.25)

圖2.25 私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就業的行業分布和行業增加值增長情況
(二)農民工群體就業和收入受疫情沖擊的影響更大
2020年第一季度農村外出務工人數同比負增長30.6%,外出農民工月均收入同比負增長7.9%,兩方面因素合計,第一季度農民工群體可支配收入下降約四成。考慮到2019年2.91億農民工總量和其中1.74億外出農民工,農民工群體的就業和收入下滑壓力巨大,可能產生中長期影響。(見圖2.26)

圖2.26 中國外出農民工人數和月均收入雙下滑
因此,總體來看,在居民收入下滑的同時,社會失業風險顯著加大,對未來就業質量和居民收入預期也產生不利影響。2020年前5個月,城鎮新增就業較2019年同期下降23%;城鎮調查失業率于2月和4月兩次突破6.0%,分別達到6.2%和6.0%,5月份為5.9%,較2019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更重要的是,隨著疫后農民工返城和高校畢業生就業高峰來臨,未來失業風險還可能進一步顯化。例如,2020年初以來,與上年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急升后穩”的走勢不同,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穩步上升,從1月份的5.2%持續提高至5月份的5.9%,說明隨著經濟持續低迷,大城市的就業韌性也開始受到挑戰。5月份,全國20—24歲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員調查失業率分別比上月和上年同期上升1.7、3.3個百分點,顯示大學生等重點群體就業壓力較大。考慮到2020年高校畢業生規模達到874萬的歷史新高,隨著高校畢業生集中進入勞動力市場,失業率將會繼續上升。同時,目前就業不充分現象也比較明顯。5月份,1.2%的就業人員處于在職而未就業狀態,高于正常水平。(見圖2.27)

圖2.27 中國就業壓力顯著加大
值得高度關注的是,在城鎮調查失業率的統計數據之外,農民工就業問題已經成為尚未得到足夠關注的超級問題!4月以來,農民工返城情況較3月份有一定好轉,但總體水平較往年仍然顯著較低,更嚴重的是,4月中旬以來,開始出現返城農民工的二次返鄉潮,占比從4月6日的3%左右持續上升至5月22日的超過7%,返鄉規模已經高達1000萬人。這難以反映在現有城鎮調查失業率數據中,但卻隱含著巨大的民生和社會風險。而且,返鄉農民工集中在幾個重點勞務輸出省份,無疑會進一步加大當地就業和社會壓力,值得高度重視。(見圖2.28、圖2.29)

圖2.28 返城又二次返鄉農民工規模和占比持續增長
數據來源:智慧足跡大數據。

圖2.29 勞務輸出大省返城又二次返鄉農民工集中
數據來源:智慧足跡大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