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帶一路”手冊(2020版)
- 蔡昉 (英)馬丁·雅克 王靈桂主編
- 2661字
- 2021-09-30 12:13:40
第一版序一
蔡昉
世界各國分別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有各自不同的歷史和文化,但是,各國人民對于和平與發展有著共同的愿望。以擺脫貧困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為基本標志,提高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是各國執政者的目標和不斷做出的承諾。與此同時,人們也傾向于同意,任何國家在謀求自身發展時也應兼顧他國,各國共同發展才是一國發展的可持續性所在。習近平同志于2013年擔任中國國家主席以來,一貫倡導并做出深刻闡釋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迅速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這個概念本身也被載入一系列聯合國決議。
共同的發展愿望并不意味著唯一道路,也不要求單一模式,而是提倡發展途徑的多樣化、本土化和與時俱進。不過,各國發展的道路上也面臨著一些共同的障礙,如資本積累的瓶頸、國際經貿關系中的不平等、基礎設施能力的不足、人力資本培養的難點、勞動力等資源動員能力的缺乏和配置的無效率,等等。因此,在承認和鼓勵模式多樣性的同時,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也在探討促進發展的基本條件,尋找創造這些條件的途徑,以便能夠打破關鍵領域的瓶頸制約。此外,各國的發展也需要相互借鑒成功經驗、汲取失敗教訓,也有必要形成一種各國緊密合作、充分協商、攜手互動,同時又給每個國家以充分選擇空間的發展戰略框架。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就是這樣一個開放性的框架。
首先,“一帶一路”倡議的基本理念和主體思路,已經為中國改革開放時期的發展和分享的經驗所驗證。中國在過去40余年的發展歷程,為經濟史提供了一個同時做大蛋糕和分好蛋糕的成功案例。1978—2019年期間,在實際GDP總量增長38倍、實際人均GDP增長26倍左右的同時,得益于就業的擴大,實際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與人均GDP保持了相同的增長速度。同一時期勞動生產率(勞均GDP)提高了19.4倍,其中勞動力在區域間和產業間的重新配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進入21世紀以來,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和中部崛起戰略等區域均衡發展戰略,通過財政轉移支付、項目建設投資和基礎設施建設等措施,明顯改善了中國的中西部地區的營商環境、對外開放水平、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條件、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能力和人力資本水平。隨著投資環境和發展條件的顯著改善,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實現了趕超式的發展。隨著沿海地區勞動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的提高,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這些地區逐漸喪失比較優勢,與此同時,中西部地區通過能力建設做好了充分的準備,得以成功地接受更多的國內跨地區投資和外商直接投資,承接了從沿海地區轉移的制造業產業。
其次,“一帶一路”倡議堅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則。這一倡議并非簡單地借用古老的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這個符號,還有更深的歷史涵義和現實啟迪。從歷史深度上,這個符號隱含著對于傳統的西方中心論的否定,更強調東西方文明相互交通、互學互鑒在人類發展歷史上的作用。以當代國際視野來看,這個符號也蘊含著如何打破傳統的全球公共品供給的內容及模式,特別是破除單一或少數國家主導國際規則話語權的過時做法,更加注重在聯合國憲章原則基礎上,通過所有國家的參與,治理全球化和消除全球貧困的新理念。
第三,“一帶一路”倡議抓住了基礎設施建設這一各國普遍面臨的關鍵性制約。在幾乎所有的“一帶一路”沿線和相關國家,都存在著交通、通訊、能源等基礎設施薄弱的瓶頸問題,構成對投資環境、投資效率和產業發展的長期制約,也使許多國家不能充分享受經濟全球化的紅利。中國發起并率先投資,借助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金磚國家開發銀行、絲路基金等融資機構,與相關國家和地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能力的合作,可以像中國自身曾經實施過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所顯示的那樣,預期大幅度改善“一帶一路”沿線和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條件,創造經濟發展必要條件。
最后,“一帶一路”倡議為各國根據國情探索適合自身發展道路的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空間。發展中國家要擺脫貧困、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走向現代化,終究需要立足于自身的國情,依靠內在的決心和努力,消除在發展動力和制度環境等方面現存的各種障礙。如果說外部人能夠做什么有意義的事情的話(無論是否稱其為國際公共品),那無疑就是提供有益的知識,包括曾經在其他環境下取得過成功的經驗和需要汲取的教訓、軟件和硬件基礎設施建設資金、人力資本培訓等方面的必要幫助,以及容易入手和迅速見效的市場投資機會。理論和實踐都表明,“一帶一路”就是這樣一種可以同各國自身需要和努力并行不悖的共建共享倡議。
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倡以來,“一帶一路”倡議已經迅速轉變為各國的合作行動,體現在一系列國際合作機制的建立、合作項目的落地,以及一部分早期成果的收獲上面。然而,在不同國家,人們對這個倡議和相關行動的理解尚不盡一致,也存在著疑惑、誤解甚至有意歪曲。這種情況也并不令人感到過分意外。畢竟,正如人類社會任何活動都必然經歷不斷探索和認識的過程,任何合作事業都需要參與各方不斷磨合一樣,“一帶一路”倡議本來就具有開放的性質,也需要在實施中積累經驗、完善理念、增進共識。因此,在該倡議的每一個實踐階段,都有必要對已經取得的進展做出總結,對已有的經驗進行評估,對已經形成的共識予以確認,甚至在理論上進行提煉和抽象。
出于以上考慮,我們編輯撰寫了這本《“一帶一路”手冊》,于2018年和2019年分別出版了中文版和英文版,作為截止到當時關于“一帶一路”理論、實務和實踐成果的一個階段性匯總,也受到了讀者的歡迎。鑒于“一帶一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日新月異,編者、作者(我相信讀者也是如此)都感到這本手冊有更新、修訂和再版的需要。經過編者和作者一段時間的工作努力,現在,我們把本書的2020版奉獻給國內外廣大讀者。我們希望這本手冊能夠滿足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任務的需要,特別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后的實踐需要。
參加“手冊”寫作的作者包括了相關領域的研究人員,通過條目的選擇和內容的介紹,我們力圖反映與“一帶一路”的理念、實務和實踐相關的內容,包括倡議的理念與原則,歷史與現狀,相關的國際和國家經驗,合作的內容與實踐,機制、平臺和項目建設,可能對接的相關地區機制和國家行動計劃,以及與“一帶一路”有關的基本知識,等等。編者和作者并無意讓這本手冊充當理論和實務的指南,但希望它能成為一個有參考價值的讀本,對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研究者、實際工作者和觀察者及至感興趣的一般讀者有所裨益。文本中的內容或許未能體現最新進展,錯誤和遺漏之處也在所難免,作者和主編誠摯地期待讀者提出批評。
蔡昉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學部委員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理事長
2018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