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墨學思想淵源
墨家學說,雖然是當時社會條件下的產物,但其思想淵源并不局限于墨家所勃興的時代。通過對《墨子》一書的研讀,不難發現其中思想主要是墨子所獨創的理論,但也有大量明顯受到儒家、道家等思想影響的痕跡。關于墨學的思想淵源,歷來說法很多。
一 墨學思想源于堯舜禹說
唐堯、虞舜和夏禹是中國古代天子的楷模,后來帝王學習的榜樣。堯舜禹大公無私,主張“禪讓”,即把天下讓給德才兼備的賢士治理,反對世襲的政治制度,這與墨子主張的尚賢思想頗為類似。另外,堯舜禹也主張刻苦耐勞,厲行節約,努力生產,這與墨子經濟思想中的節用相符合,所以自古有人認為墨子的這些思想來自堯舜禹。
《韓非子·顯學》篇云:“孔子、墨子俱道堯、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謂真堯、舜,堯、舜不復生,將誰使定儒、墨之誠乎?”[20]
《史記》自序云:“墨者亦尚堯舜道。”[21]
《莊子·天下》篇云:“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為衣,以屐蹻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22]
《淮南子·要略》篇云:“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a id="w23">[23]
唐代韓愈說:“儒墨同是堯舜,同非桀紂,同修身正心,以治天下國家。”[24]
韓非子、司馬談、莊子和韓愈都認為墨子的思想源于堯舜禹,其說法不無道理,不過在《墨子》一書中并無明確來自堯舜禹的記載,只有大量的“古者圣王之事”。而這些“古者圣王之事”是墨家政治、經濟主張的代名詞,墨家常用之表達自己的觀點,增強理論的說服力?!顿F義》篇云:“子墨子曰:‘凡言凡動,利于天、鬼、百姓者為之;凡言凡動,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凡言凡動,合于三代圣王堯、舜、禹、湯、文、武者為之;凡言凡動,合于三代暴王桀、紂、幽、厲者舍之。’”結合《墨子》文中內容不難看出,幾乎所有墨家主張都以“古代圣王之事”為準繩,而“古代圣王”自然指的是堯、舜、禹、湯、文、武,墨子借助他們的事跡來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政治理想,并為墨家思想的創立賦予了來自傳統的權威。[25]下面就墨家主要思想主張與堯、舜、禹相吻合者做簡單的討論。
1.兼愛
兼愛為墨家學說理論的基石之一,一直受到特別的關注,墨子對其也格外重視。《兼愛下》云:“子墨子曰:‘夫挈泰山以超江河,自古之及今,生民而來,未嘗有也。今若夫兼相愛、交相利,此自先圣六王者親行之。’何知先圣六王之親行之也?子墨子曰:‘吾非與之并世同時,親聞其聲,見其色也;以其所書于竹帛、鏤于金石、琢于盤盂,傳遺后世子孫者知之?!短┦摹吩唬骸耐跞羧杖粼抡д?,光于四方,于西土。’即此言文王之兼愛天下之博大也;譬之日月,兼照天下之無有私也。即此文王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文王取法焉!且不唯《泰誓》為然,雖《禹誓》即亦猶是也……即此禹兼也;雖子墨子之所謂兼者,于禹求焉?!?/p>
在《兼愛下》墨子總結道:“故兼者,圣王之道也,王公大人之所以安也,萬民衣食之所以足也,故君子莫若審兼而務行之。為人君必惠,為人臣必忠;為人父必慈,為人子必孝,為人兄必友,為人弟必悌。故君子莫若欲為惠君、忠臣、慈父、孝子、友兄、悌弟,當若兼之,不可不行也,此圣王之道,而萬民之大利也?!?/p>
不難看出,墨子將推行兼愛的依據與“先圣六王”緊密聯系起來,并舉了大量的事例來進行論證,最終得出了推行兼愛是“圣王之道”,且符合“萬民之大利”。
2.尚賢
墨子所提倡的尚賢在本質上與堯、舜、禹時代所實行的“禪讓”制度類似,他自己也明確說出了這一點。《尚賢上》篇云:“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不得意賢士不可不舉,上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p>
《尚賢下》篇云:“今惟毋以尚賢為政其國家百姓,使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大以為政于天下,使天下之為善者勸,為暴者沮。然昔吾所以貴堯舜禹湯文武之道者,何故以哉?以其唯毋臨眾發政而治民,使天下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然則此尚賢者也,與堯舜禹湯文武之道同矣。”
3.尚同
尚同即上同,也即人們的意見應當統一于上級,并最終統一于天。這是墨子針對當時國家混亂而提出的政治綱領。墨子認為,天下混亂是由于沒有符合天意的好首領,因此主張選擇“仁人”“賢者”擔任各級領導。這種思想與尚賢說在本質上基本一致,都是對當時貴族統治的批判。與尚賢相似,墨子也將尚同與古代圣王聯系在一起以增加說服力。
《尚同上》篇云:“古者圣王為五刑,請以治其民。譬若絲縷之有紀,罔罟之有綱,所連收天下之百姓不尚同其上者也?!?/p>
《尚同中》篇云:“故古者圣王唯而審以尚同,以為正長,是故上下情請為通。上有隱事遺利,下得而利之;下有蓄怨積害,上得而除之。是以數千萬里之外有為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里未遍聞,天子得而賞之;數千萬里之外有為不善者,其室人未遍知,鄉里未遍聞,天子得而罰之。是以舉天下之人,皆恐懼振動惕栗,不敢為淫暴,曰:‘天子之視聽也神!’先王之言曰:‘非神也。夫唯能使人之耳目助己視聽,使人之吻助己言談,使人之心助己思慮,使人之股肱助己動作?!暵犝弑姡瑒t其所聞見者遠矣;助之言談者眾,則其德音之所撫循者博矣;助之思慮者眾,則其談謀度速得矣;助之動作者眾,即其舉事速成矣。故古者圣人之所以濟事成功,垂名于后世者,無他故異物焉,曰:唯能以尚同為政者也。”
《尚同下》篇云:“圣王皆以尚同為政,故天下治。”
4.節用
節用是墨家學說的一個重要支柱。墨子認為,古代圣人治理國家,宮室、衣服、飲食、舟車只要適用就夠了。而當時的統治者卻在這些方面窮奢極欲,大量耗費百姓的民力財力,使人民生活陷于困境。因此,他主張凡不利于實用,不能給百姓帶來利益的,應一概取消。他在《節用中》篇說:“是故古者圣王制為節用之法,曰:‘凡天下群百工、輪車鞼匏、陶冶梓匠,使各從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給民用,則止。’諸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p>
對于飲食,墨子崇尚堯的做法,他向人們發出號召:“古者圣王制為飲食之法,曰:‘足以充虛繼氣,強股肱,耳目聰明,則止。不極五味之調、芬香之和,不致遠國珍怪異物。’何以知其然?古者堯治天下,南撫交趾,北降幽都,東、西至日所出、入,莫不賓服。逮至其厚愛,黍稷不二,羹胾不重,飯于土塯,啜于土形,斗以酌,俯仰周旋,威儀之禮,圣王弗為?!?/p>
對于服飾,墨子也堅持簡單實用的原則:“古者圣王制為衣服之法,曰:‘冬服紺之衣,輕且暖;夏服
绤之衣,輕且凊,則止?!T加費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為?!?/p>
5.節葬
節葬是墨子節用思想的一個延伸,是墨子針對當時儒家所提倡的厚葬久喪而提出來的一種喪葬方式,就當時的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來看,這種節葬思想確有它的生存土壤和實行的必要。與前面的兼愛、尚賢、尚同一樣,墨子將節葬與堯、舜、禹等古代圣王緊密聯系起來?!豆澰嵯隆菲疲骸笆枪攀ネ踔茷樵崧裰?,曰:‘棺三寸,足以朽體,衣衾三領,足以覆惡。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勒呒纫栽嵋?,生者必無久哭,而疾而從事,人為其所能,以交相利也。此圣王之法也?!彼€列舉了堯、舜、禹的節葬措施,“昔者堯北教乎八狄,道死,葬蛩山之陰,衣衾三領,谷木之棺,葛以緘之,既犯而后哭,滿坎無封。已葬,而牛馬乘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衣衾三領,谷木之棺,葛以緘之。已葬,而市人乘之。禹東教乎九夷,道死,葬會稽之山,衣衾三領,桐棺三寸,葛以緘之,絞之不合,通之不坎,土地之深,下毋及泉,上毋通臭。既葬,收余壤其上,壟若參耕之畝,則止矣。若以此若三圣王者觀之,則厚葬久喪,果非圣王之道。故三王者,皆貴為天子,富有天下,豈憂財用之不足哉?以為如此葬埋之法?!?/p>
6.天志
天志即上天的意志。墨子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天喜歡義,憎惡不義;希望人們相互幫助、相互教導,反對人們相互攻擊、相互敵視。所謂天志實際是墨子用以和當時統治者進行斗爭的一種武器,為了增強其攻擊力,墨子自然會將其與古代圣王聯系起來?!短熘旧稀菲疲骸绊樚煲庹撸嫦鄲邸⒔幌嗬氐觅p;反天意者,別相惡,交相賊,必得罰。然則是誰順天意而得賞者?誰反天意而得罰者?子墨子言曰:‘昔三代圣王禹、湯、文、武,此順天意而得賞也。昔三代之暴王,桀、紂、幽、厲,此反天意而得罰者也?!粍t禹、湯、文、武,其得賞者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尊天,中事鬼神,下愛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兼而愛之;我所利,兼而利之。愛人者此為博焉,利人者此為厚焉。故使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業萬世子孫,傳稱其善,方施天下,至今稱之,謂之圣王。’然則桀、紂、幽、厲,得其罰何以也?子墨子言曰:‘其事上詬天,中詬鬼,下賊人,故天意曰:此之我所愛,別而惡之;我所利,交而賊之。惡人者,此為之博也;賤人者,此為之厚也。故使不得終其壽,不歿其世,至今毀之,謂之暴王?!?/p>
7.明鬼
明鬼是墨子的一個重要理論,他認為鬼神不僅存在,而且能對人間的善惡予以賞罰。在《明鬼下》篇中,他列舉古代的傳聞、古代圣王對祭祀的重視以及古籍的有關記述,以證明鬼神的存在和靈驗。從今天來看,這種宣揚迷信的做法顯然是落后而不足取的。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墨子明鬼的目的,主要是想借助超人間的權威以限制當時統治集團的殘暴統治。
在上述古代圣王中,墨子最推崇的當屬夏禹,因而有學者認為,墨子的簡樸生活作風來自夏禹。薛柏成先生指出,《墨子》書中所提夏禹者最多,達56次。而且墨家弟子無論從衣著形象,還是從行為特征的“自苦為極”“損己救世”“節用節葬”均與夏禹一致。[26]
二 墨學思想源于儒家說
墨子在創立墨家學派之前,曾經學習過儒家思想?!痘茨献印ひ浴菲疲骸澳訉W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薄痘茨献印ぶ餍g訓》也說:“孔墨皆修先圣之術,通六藝之論。”正是對儒家思想有了深入的了解,墨子在反對儒家的各種主張時才能有的放矢。
《公孟》篇云:“子墨子謂程子曰:‘儒之道足以喪天下者四政焉。儒以天為不明,以鬼為不神,天、鬼不說,此足以喪天下。又厚葬久喪,重為棺槨,多為衣衾,送死若徙,三年哭泣,扶后起,杖后行,耳無聞,目無見,此足以喪天下。又弦歌鼓舞,習為聲樂,此足以喪天下。又以命為有,貧富壽夭,治亂安危有極矣,不可損益也。為上者行之,必不聽治矣;為下者行之,必不從事矣。此足以喪天下?!边@段話反映出墨子對儒家思想有著深刻的認識和理解,否則他不可能如此切中要害。
《非儒下》篇說:“孔某窮于蔡、陳之間,藜羹不糂。十日,子路為享豚,孔某不問肉之所由來而食;號人衣以酤酒,孔某不問酒之所由來而飲。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進請曰:‘何其與陳、蔡反也?’孔某曰:‘來,吾語女:曩與女為茍生,今與女為茍義?!蝠嚰s,則不辭妄取以活身;贏鮑,則偽行以自飾。污邪詐偽,孰大于此?”由這段話可見,墨子不僅對儒家學說的弱點十分了解,對孔子本人的為人處世之道也深有體會。墨子對儒家思想和孔子本人的了解越深刻,受其影響的程度也就會越深刻。盡管后來墨子極力反對儒家的繁文縟禮,提出了非樂、非命、非儒等諸多主張,但他的思想中并沒有完全排斥儒家的所有觀點,甚至還對某些方面進行了吸收和繼承,只不過這種吸收和繼承并不是原封不動的,而是經過精心的改造,這在墨子思想中是可以找到一些線索的。
墨子對儒家思想的吸收和利用最主要的表現是他的尚賢思想。墨子與孔子都重視人才,但選用人才的方法卻并不相同。對于賢才的選拔與任用方面,孔子的主張是“舉賢才”。一般的觀點認為孔子“舉賢才”是有等級限制的,即在統治階層內部選拔任用“賢才”。如《論語·子路》云:“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唬骸芍t才而舉之?’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其中的賢才明顯是從“有司”中選拔出來的,只不過是要求對被選拔者進行適當的考察而已。不過,孔子并不反對在統治階層之外選拔和任用賢能之士?!墩撜Z·先進》云:“子曰:‘先進于禮樂,野人也;后進于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從這句話可見,孔子認為如果要選用人才,應該選用先學習禮樂而后再做官的平民??鬃拥倪@種主張在當時世卿世祿的制度下也算是一種比較進步的措施了。但是,我們還應該看到,孔子的舉賢才并沒有擺脫“親親”原則的束縛。他對晉國執政者魏獻子的用人之道表示稱贊:“近不失親,遠不失舉,可謂義也。”(《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既不失親,又要舉賢才,這表明孔子是想用“舉賢才”的方法來彌補“親親”所導致的人才不足。從這個角度來說,孔子的“舉賢才”是有前提的,并不是徹底“唯才是舉”。
墨子“尚賢”是在孔子“舉賢才”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而來,其表現形式均為以治理國家、發展社會為目標而選用賢能之士,二者之間存在著明顯的聯系。但墨子“尚賢”是以“兼愛”為基礎的,他不分貴賤、親疏,一視同仁,比較徹底地拋棄了儒家的“親親”原則,是對孔子“舉賢才”思想的修正。墨子“尚賢”更重視人才的德行,而不以出身來衡量,“列德而尚賢,雖在農與工肆之人,有能則舉之”“舉義不辟貧賤”(《尚賢上》)。更可貴的是,墨子的這種“尚賢”思想不僅僅只是給平民一條上升的途徑,而且要打破貴族們“世卿世祿”的特權地位,“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有能則舉之,無能則下之”(《尚賢上》)。這是對當時貴族專政的一種徹底否定,也是墨子思想中超越時代的精華所在??偟膩碚f,孔子的“舉賢才”未能徹底放棄“親親”原則,所選拔的“賢才”主要是在統治階層內部,他并不是從實現全社會利益的目的出發而真正的開發人才,而是以鞏固君主專制統治為最終目的。他的“為賢之道”是學習和掌握維護奴隸主貴族統治的周禮,遵照周禮完善個人修養。而墨子的“尚賢”是將選拔人才作為“為政之本”,關乎國家前途命運,更是實現他心中理想社會的根本方法?!渡匈t下》篇云:“今也天下之士君子,皆欲富貴而惡貧賤。曰:然女何為而得富貴而辟貧賤?莫若為賢,為賢之道將奈何?曰: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財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勸以教人。若此,則饑者得食,寒者得衣,亂者得治。若饑則得食,寒則得衣,亂則得治,此安生生?!?/p>
除了尚賢思想外,墨子的節用思想對孔子思想中“儉”的主張有所借鑒;其“兼愛”思想對孔子思想中的“泛愛眾”和“孝道”主張有所借鑒;其“貴義”思想對孔子的“義”“利”主張有所借鑒。[27]當然,這些借鑒并沒有明確地提到孔子與儒家思想,不過,通過對二者的分析、對比,這些相似點還是很容易找得到的。
三 墨學思想自創說
除了上述看法之外,還有不少學者認為,墨子思想是一個嚴密的體系,其中的某些主張或許是受到某種已經存在的思想或事跡的影響,但其主要內容則是由墨子根據當時社會現實和自身的生產實踐所獨創的。也就是說,堯、舜、禹等古代圣王和儒家思想只不過是對墨子思想的形成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其最主要的因素是墨子身處的戰亂紛仍的時代。他本著救人救世的熱誠,根據時代的需要,因時、因事、因地而制宜,自成一家之言。正如《魯問》篇中所說:“凡入國,必擇務而從事焉。國家昏亂,則語之尚賢、尚同;國家貧,則語之節用、節葬,國家喜音湛湎,則語之非樂、非命;國家淫辟無禮,則語之尊天事鬼;國家務奪侵凌,則語之兼愛、非攻,故曰擇務而從事焉。”
關于這種看法,梁啟超曾經做過較為詳細的論述:
要之墨子時代,稍后于孔子,而稍先于孟、荀,茲為可信。吾將觀其時代以考其所以產出此學說之原因焉。
(一)墨子之時當周末文勝之極敝。三代以前,中國社會,猶未脫初民之程度;及至成周,上監夏殷,郁郁其文,孔子稱之。然交通既繁,詐械日出,奢靡相尚,故倡學救世者,咸懷復古思想。如孔子之言堯舜文王,老子之言黃帝,許行之言神農,墨子之言大禹,凡以救此敝也。而墨子尤持極端之非文主義者也,此節用、節葬、非樂諸義所由立也。
(二)墨子之時社會不統一。周末者,中國社會將由不統一以趨于統一之過渡時代也。凡天下事理,惟過渡時代最能感其缺乏。如中國人之不自由,不自今日始也;乃四五千年莫或感之,而今乃感之,則以今日為專制與自由之過渡時代也。中國之不統一,亦自黃帝以來而已然;乃二千年莫或感之,惟與墨子并世諸賢乃感之,其理一也。故孔子倡大一統,孟子言定于一;而墨子之政治思想,尤以此為獨一無二之的焉,此尚同、尚賢諸義所由立也。
(三)墨子之時內競激烈。社會無時不競也,而其交通不頻繁,接構不切密,則其相競之范圍不廣,而相競之影響不劇。黃帝子孫之分布彌滿于中國,自春秋戰國以后也,故戰爭盛行,奸利疊起;而人道或幾乎息,是當世睿哲之所最憂而汲汲欲救之者也,故墨子兼愛、非攻諸義,由茲出焉。
(四)墨子之時宗教與哲學沖突。凡一社會之發達,其始莫不賴宗教迷信之力,中國亦何獨不然?中國初民時代迷信之狀態,雖不可考,然散見于六經、六緯及百家言者,尚多不可悉數。及孔老倡學,全趨于哲學及社會之實際,舉國學者,靡然從風。其宗派雖殊,然其為迷信之敵則一也。墨子者乃逆抗于此風潮,而欲據宗教之基礎以立一哲學者也,于是有天志、明鬼、非命諸義。
(五)墨子于九流之中較為晚出。其時儒道法三家,既已有中分天下之勢,而百家言紛起并出者,亦皆成一壁壘。據一方面,而墨子以后進崛起其間,非有堅固之理論,博捷之辯才,不足以排他說而申己義。故論理學格致之應用最要焉,此《經上》《經下》《經說》《大取》《小取》諸篇所由立也。[28]
梁啟超不同意墨子思想源于堯舜禹、儒家學說,他認為是墨子本人鑒于時代的需要,自己獨創的一種學派。汪中、方授楚等也持此說。
除了上述幾種說法之外,還有墨子思想源自史佚史角說、源自老子思想說等。綜合來看,墨子的思想雖然吸收和借鑒了古代圣王和儒道等學說的一些內容,但其大部分主張是墨子根據當時社會的需要所獨創的,墨子是墨家學派當之無愧的開山祖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