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黃河(新鄉段)
黃河,中國北部大河,全長約5464公里,流域面積約752443平方公里;世界第五大長河,中國第二長河。
黃河新鄉河段位處黃河下游上首,西與焦作市武陟縣接壤,東與濮陽市濮陽縣毗鄰,流經平原示范區、原陽、封丘、長垣三縣南界,長174公里,流域面積4558平方公里,占全市總面積的49.5%,其中灘區面積797平方公里,為河南省最大,占河南省灘區面積的44.3%;灘區人口最多,共76.12萬人,占河南省灘區人口的近60%;灘區遷建人口15.98萬人,占河南省灘區遷建人口的53%。其間有黃河一級支流天然文巖渠匯入,原陽至封丘河道系明清故道,距今有500多年的歷史,兩岸堤距5.5—12.7公里,河道寬、淺、散、亂,主流擺動頻繁,為典型的游蕩性河段;長垣河道形成于1855年銅瓦廂決口改道后,僅有150多年的歷史,兩岸堤距一般5—20公里,最寬處達24公里。
歷史上,該區域災患嚴重,為黃河下游河道變遷最為頻繁的河段之一。在黃河下游26次大改道中,決口地點直接發生在這一地區的就有8次。

圖1-1 毛澤東題:沒有黃河就沒有我們這個民族
(作者拍攝于鄭州黃河博物館)
黃河新鄉河段高于地面20米,為典型的游蕩性河道,具有泥沙淤積嚴重、槽高、灘低、堤根洼、泄洪不暢、主流擺動頻繁,以及極易發生斜河、橫河,危及堤防安全的突出特點。同時,該河段還囊括了黃河下游河道的五項之最:最寬的河道斷面——長垣大車集至山東閻潭閘堤距24公里;最大的臨背懸差——封丘曹崗險工臨背懸差達10米;最大的河道橫比降——長垣馬寨斷面橫比降達3.85‰;最多的灘區人口近52萬,約占黃河下游灘區總人口的近1/3、河南黃河灘區總人口的1/2;最大的蓄滯洪區,包括灘區、倒灌區、滯洪區和分洪區等總面積達2473平方公里。另外,該河段也是黃河北決災患損失最嚴重的區域之一。因此,注重歷史經驗的總結,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科學治河,是實現“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8]的最佳抉擇。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留給了河南,黃河把最秀美的灘涂給了新鄉,新鄉成了太行山和黃河的“寵地”[9]。
黃河灘區環境優美,氣候適宜,依托飼草豐富的資源優勢,灘區群眾大力發展牛羊飼養。黃河灘區的綠色奶牛養殖帶和自然景觀,是中原城市群沿黃“大外灘”的重要組成部分,故稱“小外灘”,是人們觀光休閑、回歸自然的理想之地。原陽是“魚米之鄉”,水塘遍地,水邊雞鴨叫,水中有蝦魚。尤其是黃河百里長堤,堤旁水塘成片,片片相連,垂釣者絡繹不絕,十分愜意。
灘區公路建設日新月異,如原陽灘區道路幸福路等“三橫七縱”逐步由規劃變為現實,路網密度日益提升、結構日驅合理,“連橫合縱”目標初現。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重要講話精神,加快沿黃生態帶建設、方便群眾生產生活、拉動區域經濟增長當好了先行、打好了基礎。
隨著鄭新融合上升為全省戰略,沿黃區域的區位優勢和發展潛力日益凸現。目前,新鄉市力爭把沿黃生態帶打造成為集產業發展、生態觀光、文化旅游、休閑農業于一體的經濟綜合區、休閑度假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