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牧野名勝
- 聶好春
- 7字
- 2021-09-30 12:09:57
第一章 秀美山川
第一節 太行山(新鄉段)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王母山、女媧山,是中國東部地區的重要山脈和地理分界線。太行山脈位于山西省與華北平原之間,縱跨北京、河北、山西、河南四省、市,山脈北起北京市西山,向南延伸至河南與山西交界地區的王屋山,西接山西高原,東臨華北平原,呈東北—西南走向,綿延400余公里。它是中國地形第二階梯的東緣,也是黃土高原的東部界線。
牧野新鄉是山河拱衛之城,山河文化相互交融。山,指太行山;河,指中華母親河黃河和新鄉衛河。
太行山一名五行山,或稱皇母山。在今河南、山西、河北三省交界處,東北—西南走向。《尚書·禹貢》:“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漢書·地理志》河內郡野王縣:“太行山在西北。”《元和郡縣圖志》引《述征記》:“太行山首始于河內,自河內北至幽州,凡百嶺,連亙十二州之界,有八陘。”《括地志》:“太行連亙河北諸州,凡數千里,始于懷,而終于幽,為天下之脊。”
明代《衛輝府志》記載:
太行山西南跨懷慶,北接彰德,迤邐燕云,綿亙數千里。其間峰谷巖洞,景物萬狀,雖名因地立名,然實皆太行也。
嘉靖《輝縣志》記載:
太行山在縣志西北五十里,西南跨懷慶府界。峰麓雖各有名,總呼為太行。宋程伊川云:“太行千里一塊石”。[2]
太行山“始于懷而終于幽”,這是古人的說法,先南后北,也是從中原說起的敘事法。如果按現代地圖上北下南來說,就是“起于幽而終于懷”了。我們來看太行山的山體走勢,恰似個英文字母的“S”形,這飛動的“S”形,又儼然是一條昂首甩尾的巨龍。叫人想起翻江倒海的飛龍、吞風吐霧的云龍、興云降雨的蛟龍。張衡渾天儀上的龍,古碑螭首圖案的龍,也似太行山這條巨龍,它的龍首恰好在首都北京,而龍尾則連接著我們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這是一種巧合,還是大自然的賜予?抑或是一個奇妙的“天人合一”的意象。
“天下多名山,太行居第一。”“得太行而得天下。”800里太行山,被稱作“華夏龍骨”,“千里太行貫神州,滄海碧波一巨龍。”宋代著作也說:“太行橫亙中國,號為天下脊。”因此太行山是中華民族的脊梁。太行山總面積約11萬平方公里,人口近4000萬,人稱“中華民族的搖籃”。
宋代范成大詩《太行山》:
西北浮云卷暮秋,太行東麓照封丘。橫峰倒嶺知多少,行到燕山翠未休。
宋代徐范詩《太行山》:
茫茫遠樹隔煙霏,獵獵西風振客衣。山雨未晴嵐氣濕,溪流欲盡水聲微。[3]
明代于謙有詩《太行山》:
信馬行行過太行,一川野色共蒼茫。云蒸雨氣千峰暗,樹帶溪聲五月涼。[4]
清代道光年間《輝縣志》對太行山作了描述:
太行山由縣西南環繞西北,綿亙數千里,直抵于海。其在縣境者百余里,距縣治或四五十里、七八十里不等。西南曰駝峰,正西曰石門,曰九蓮,曰紫軒巍,曰白鹿。西北曰道人峰,曰華嚴嶺,曰雙人峰,曰瘦驢嶺。正北曰玉柱峰,東北曰黑麓,曰百福。隨地異名,皆太行也。縣北為方山,亦發脈太行,巍然突峙,為輝邑主山,一支直注東南為滑山,為共山。一支折而西南為九山,為蘇門,泉水出焉,若鹿臺,若鰲來,屹拱太行。[5]
人們習慣上把太行山分為三段,即北太行(河北部分)、西太行(山西部分)和南太行。河南境內的部分為南太行,新鄉正處于南太行的核心位置。
南太行長185公里,穿越安陽、鶴壁、新鄉、焦作和濟源5個地區,海拔在2000米左右。南太行正處在太行山南部“S”形拐彎處,南方來的暖濕氣流在這里受到高山峽谷的阻隔,形成迎風坡雨,降水充沛,植被發育好。相比北太行,南太行降水更為豐沛,人類對山體開發更為悠久,為旅游開發提供了重要的旅游載體。太行山脈多東西向橫谷,自古就是交通要道,商旅通衢。古時有著名的“太行八陘”,為交通要道。南太行既有北方山之雄偉,又具有南方水之靈秀。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所所長馮德顯非常深情地說:
太行山,把最美的一段給了河南。[6]
作家聶作平說:
南太行是八百里太行山最美的一段,它是太行山這曲樂章的華彩段落,是太行山這首長詩的詩眼,是太行山這個美麗女子的錦瑟年華。[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