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號·空間·文化:青年的媒介表征實踐
- 嚴亞等
- 781字
- 2021-09-30 12:06:56
前言
互聯網絡技術帶來的新技術手段和新技術裝置介入青年的日常生活、鼓勵他們解構“他建”媒介形象的標準化建構路徑,在新的社會文化、教育背景和媒介環境中,這些新的語境在不斷推動著青年媒介形象的轉向。
中國正處改革發展的深水階段,國內外政治、文化、經濟一體化趨勢加快,社會環境日益復雜和開放,社會成員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趨向多元化。在這種背景中,青年思想活動的獨立性、多元性和差異性日益增強,其個體特征和和維權意識不斷提升。同時,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入大眾教育階段,學分制改革深入實施,后勤社會化步伐不斷加快,就業形勢日趨嚴峻。從具體社會形態分析,當代青年所處的具體環境正經受著國外思潮的猛烈沖擊。而新媒介平民化、自發傳播、消除時空限制、個性化、圈群化、碎片化的技術優勢賦予受眾一定的媒介話語權,受眾成為信息編碼者。青年憑借其對新媒體技術的敏感性和適應性迅速獲得部分意義編碼權。他們把圖像符號、青年亞文化、城市空間與互聯網絡技術帶來的新技術手段和新技術裝置相結合,成功地自我建構出讓父輩文化、精英文化、傳媒文化側目的媒介形象。
目前,中國面臨深刻的社會轉型,全球化、工業化、市場化、城市化、信息化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社會轉型對當代青年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產生直接影響,這使得青年呈現出積極開拓、開放務實的精神風貌和行為特征。同時,社會轉型對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復雜影響,并在青年媒介形象自我建構中予以體現。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轉型與青年媒介形象轉向存在緊密聯系。由此,從社會轉型與青年思想觀念的關系著眼,青年媒介形象轉向的教育背景就有了時代脈絡。在專業技能培養的同時,提升青年的人文素養是當代高等教育普遍面臨的挑戰。如何在引導青年既掌握核心的專業技能,又能具備健全的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心理素質、媒介素養等,就成為家庭教育、高等教育、社會教育必須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