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與綠色發展
- 楊發庭
- 2562字
- 2021-09-30 11:57:25
前言
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億萬人民福祉,關乎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當前,生態環境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突出短板,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一 生態文明建設邁進新階段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內在要求,是增進民生福祉的優先領域。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從“兩個文明”“三位一體”“四位一體”到“五位一體”,這是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我國經濟正在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生態環境到了必須加快改善而且有條件加快改善的重要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所處的歷史階段有著清醒把握,作出生態文明建設面臨“三期疊加”這一重大判斷。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關鍵期,已進入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的攻堅期,也到了有條件、有能力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的窗口期。在我們這樣一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實現現代化,人類歷史上沒有先例可循。生態文明建設面臨“三期疊加”的新階段,如何破解資源環境瓶頸制約,在現代化進程中走出一條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之路,是一個世界級難題。我們正在破解這一難題。
2019年10月31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表決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其中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必須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1]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著力在治氣、凈水、增綠、護藍上下功夫,不斷滿足人們對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生活的需求,體現了深厚的民生情懷和強烈的使命擔當。
二 生態文明建設面臨新矛盾
黨的十九大提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已經成為矛盾的重要方面。“美好生活”既包括物質層面,也包括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生態環境等非物質需求。目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形勢依然十分嚴峻,環保總體壓力居高不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遠遠超過環境容量;生態退化依然嚴重,大量生態空間被擠占,優質生態產品供給能力不足;山水林田湖草沙缺乏統籌保護,生態損害大;霧霾、水污染、土壤污染、重金屬污染、荒漠化、石漠化、海洋災害等生態問題突出,社會反映強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3]提升生態產品供給能力,打造優美生態環境,是應對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著力點,是推進生態惠民的有力抓手。
三 生態文明建設轉變新模式
從“吃老本”的線性發展模式到“吃利息”的綠色發展模式轉變,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迅速,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吃老本”的線性發展模式,瘋狂攫取和極度消耗資源能源,導致人與自然的尖銳沖突,資源枯竭、能源短缺、環境惡化等深層次問題相伴而來、相互疊加,引發水土流失、草原退化、濕地萎縮、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樣性銳減等生態系統退化現象,致使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遭到嚴重破壞,嚴重影響了生態產品的供給。與之相反,“吃利息”的綠色發展模式,則堅持生態價值觀,強調增量而不損傷存量,注重發展而不破壞平衡,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綠色發展是包括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的發展模式,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綠色發展更加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更加提倡生態平等,更加尊重和保障生命。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綠色發展,離不開理念引導、技術支撐和制度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推動綠色發展是提高生態文明水平的主要途徑,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手段,是關系人民福祉、關系民族未來的大計。對于綠色發展的評價,應站在全局的視角,以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一體化為出發點,以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綜合考察為評價尺度。當前,面向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需要,綠色發展理念正逐步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正逐步形成,我們應在理想和現實間保持張力,在人與自然間實現共生,在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間促進和諧,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公平、生態優美。
四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建設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對“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系統安排,闡明了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進一步明確了堅持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的總體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順應時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深刻回答了為什么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什么樣的生態文明、怎樣建設生態文明等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系統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強大思想武器。
[1]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學習輔導百問》,學習出版社、黨建讀物出版社2019年版,第23—24頁。
[2]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1頁。
[3] 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5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