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編 非遺表演藝術及其傳承人

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與功能[1]

郭英德

摘要:傳統戲劇是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作為一種表演藝術,與其他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比較,具有表演性特征;而與其他表演藝術相比較,傳統戲劇則具有綜合性特征。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表現在三個方面: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存在根本上決定了傳統戲劇的存在;從價值論的角度來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價值集中地體現了傳統戲劇的價值;從功能論的角度來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延續有效地保證了傳統戲劇的生命。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具有三種文化功能,即保存文化遺產、再造文化產品,熔鑄文化心理、塑造文化品格,傳承文化傳統、加強文化認同。

關鍵詞:傳承人 傳統戲劇 表演藝術 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傳統

進入21世紀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日益在世界范圍內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2003年10月17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2005年3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同年12月又頒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通知》。這標志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已進入全面、科學、規范有序的發展階段。2007年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一項重要議題,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因此,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學理省思就成為重要的學術課題,被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本文擬集中討論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與功能,以一斑窺全豹,希望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保護提供學理依據。

一 傳統戲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特性

根據中國政府制定的法規文件,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表演藝術、傳統知識和技能,以及與之相關的器具、實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間……即定期舉行傳統文化活動或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的場所,兼具空間性和時間性”[2]。從學理上看,非物質文化遺產應是與物質文化遺產相對稱的,因此二者除了作為文化遺產的共同特性以外,還應具有各自不同的特性。簡言之,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比較,主要有三種不同特性:(1)前者的本質是物質性的,而后者的本質則是非物質性的,也就是說,前者的本體就是物質本身,而后者的本體則是人,尤其是人的知識、智慧、精神、感情,物質僅僅是文化遺產的載體。(2)前者具有固態靜止性,后者具有活態流變性,也就是說,前者具有時代性、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而后者則具有超時代性、可再生性和可復制性。(3)前者具有價值的客觀性,有待人們不斷考證和認知,而后者則具有價值的主觀性,有待人們不斷闡釋和生發。

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包容廣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列舉其范圍或類型為:“(一)口頭傳說和表現形式,包括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媒介的語言;(二)表演藝術;(三)社會實踐、儀式、節慶活動;(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識和實踐;(五)傳統手工藝。”[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申報評定暫行辦法》列舉其范圍或類型為:“(一)口頭傳統,包括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二)傳統表演藝術;(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四)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五)傳統手工藝技能;(六)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劃分為13個類別:語言(民族語言、方言等);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傳統武術、體育與競技;民間美術、工藝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及其他工藝技術;傳統醫學和藥學;民俗;文化空間[4]。而2006年6月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則列舉了10個類別:民間文學、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傳統戲劇、曲藝、雜技與競技、民間美術、傳統手工技藝、傳統醫藥、民俗[5]。這些分類是否合理不在本文的論述范圍之內。本文所關心的問題是,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個組成部分,傳統戲劇具有何種獨特的個性?

首先,傳統戲劇作為一種表演藝術,與其他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如民俗活動、傳統知識和技能等相比較,具有獨特的表演性特征。如果說民俗活動以儀式為核心,傳統知識與技能以實用性為核心,那么傳統戲劇等表演藝術就是以表演性為核心。表演者、表演場所、觀眾三者,構成傳統戲劇等表演藝術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傳統戲劇等表演藝術總是也只能在表演者、表演場所和觀眾三者構成的文化場中得以生存和發展。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表演藝術往往是一種大眾藝術。

由表演性特征還派生出傳統戲劇等表演藝術的三個突出特性,即不固定性、交流性和娛樂性。所謂不固定性,指的是表演藝術并非一種固定的文化產品,而是一種不固定的、多變的文化產品,它可以重復演出,每次演出都有其自身的即時性和唯一性,這是由表演藝術的時間性所決定的。所謂交流性,指的是表演藝術必須在一定的表演場所中進行,因此是在演員與觀眾、觀眾與觀眾的多重交流中得以實現其藝術效果的。所謂娛樂性,指的是表演藝術的基本目的是“娛人”,即“娛悅”廣大的民眾,使民眾在審美的愉悅中獲得精神的感染、陶冶、凈化和升華。

其次,傳統戲劇作為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與其他表演藝術如民間音樂、民間舞蹈、曲藝、雜技與競技等相比較,具有綜合性特征。民間音樂和曲藝主要是聽覺藝術,媒介是口頭講唱;民間舞蹈、雜技與競技主要是視覺藝術,媒介是人體表演;而傳統戲劇則是聽覺藝術與視覺藝術的綜合體,是口頭講唱和人體表演的綜合體。王國維在《戲曲考原》中曾經給戲曲下過這樣的定義:“戲曲者,謂以歌舞演故事也。”[6]在《宋元戲曲考》中他又說:“必合言語、動作、歌唱,以演一故事,而后戲劇之意義始全。”[7]中國傳統戲劇融合了說白、歌唱、舞蹈、化裝等各種藝術要素,從而賦予了高度綜合性的審美特征。中國傳統戲劇這種高度綜合性的審美特征,同西方傳統戲劇也形成鮮明的對比。

綜合性特征賦予傳統戲劇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和含蘊深厚的審美功能。人們欣賞傳統戲劇,不僅可以欣賞它曲折動人的情節故事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可以欣賞它悠揚婉轉的曲調唱腔、婀娜多姿的身段動作、色彩絢麗的服飾裝扮,還可以欣賞它獨具一格的歷史豐采、文化韻味和傳統積淀。

二 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特性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東亞五國北京辦事處原文化項目專員愛德蒙·木卡拉指出: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只有(1)通過音像或文字記錄;(2)通過幫助和它相關的人使它流傳下去”。[8]與物質文化遺產(包括自然文化遺產和有形的文化遺產)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就是人本身。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態流變性的文化表現形式,其精粹是與該項目代表性的傳承人緊密地聯結在一起的。

傳承人是直接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能夠沿襲的個人或群體(團體),是非物質文化遺產最重要的活態載體。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關于建立“人類活珍寶”制度的指導性意見》曾以“人類活珍寶”指稱傳承人,并指出:“表演藝術,如音樂、舞蹈、戲劇、禮儀與軍旅藝術等都不是以物質形態存在的。一部音樂作品的樂譜的存在并非音樂本身。芭蕾舞譜也不等于芭蕾。膠片可以展示一件作品,卻無法啟示將來的一件作品,也不能抓住現場表演的真正精髓。同樣,盡管生產工藝品的技術乃至烹調技藝都可以寫下來,但是創造行為實際上是沒有物質形式的。表演與創造行為是無形的,其技巧、技藝僅僅存在于從事它們的人身上。”[9]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掌握、擅長某些技能的能工巧匠口傳身授,它所承載的民族記憶、文明脈絡和藝術精髓才得以保留和延續。這些為人類文明的傳承做出巨大貢獻的能工巧匠,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因此,傳承人是歷史的活化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存立之本。承載著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技術或知識的傳承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存和延續的決定性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現在關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雖然稱為“非物質”,但與“物”又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不在于“物”與“非物”,而在于文化的“傳承”,其核心是傳承文化的人。那么,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戲劇,其表演藝術傳承人有哪些基本特性呢?

第一,從本體論的角度來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存在根本上決定了傳統戲劇的存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植根于民族民間的活態文化,是發展著的傳統行為方式和傳統生活方式,它不能脫離傳承主體而存在。因此,不同于物質文化遺產是脫離人自身的一種獨立存在,是一種實體的自然的或文化的存在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最重要的特性就是文化遺產與傳承者的共體同存,也就是說,非物質文化遺產必須借助于傳承者而存在與流傳,傳承者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存在。

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本質上是作為一種知識、技能或是技藝,存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持有人的頭腦中。只有這些匠人、藝人或是普通百姓在以不同方式將它們復述、表演或是制作出來時,人們才能感受到它們活生生的存在。如果傳承人消失,原形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不復存在了。

在這一意義上,傳統戲劇既非一個實體的存在物,也非一個虛擬的存在物,而是由一個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家活生生的演出而得以存在于世的。沒有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家,就沒有傳統戲劇。人即戲,戲即人,人在戲在,人亡戲亡,人與戲共體同存,這是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本質特性,也體現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質特性。

第二,從價值論的角度來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價值集中地體現了傳統戲劇的價值。

與物質文化遺產取舍的客觀性不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取舍有一個相對的主觀性原則,即并非所有歷史上存在過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和文化空間都值得傳承,只有那些扎根于悠久的民族文化命脈、蘊含著深厚的民族文化精華、汲取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滋養,并且在當代生活中仍然保持著自身生命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值得代代相傳。也就是說,只有具有歷史價值和現實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才值得傳承。有鑒于此,國際公約和中國政府制定出認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基本標準,包括:具有杰出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具有見證現存文化傳統的獨特價值;具有鮮明獨特的民族、群體或地方文化特征;具有促進民族文化認同或社區文化傳承的作用;具有精粹的技術性;符合人性,具有影響人們思想情感的精神價值等。

正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傳承主體為根本,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最為直接地體現為傳承人自身稟賦的文化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不僅技藝精湛,傳承著某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超技能,而且德藝雙馨,傳承著某一種文化遺產的精神內涵,從而成為某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的標本。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人也應該具有這樣的文化價值。

第三,從功能論的角度看,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延續有效地保證了傳統戲劇的生命。

正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傳承主體為根本,因此較之以物為載體的物質文化遺產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而言,以人為載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具有可培育性和可復制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存在于古人的創造之中,也存在于今人和后人的創造之中,今人和后人仍然可以不斷地培育文化傳承的新生力量,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首批公布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大都擁有非常完整的傳承譜系,可以追溯到20世紀七八十年代或五六十年代,有的甚至可以細數出歷史上的諸代傳承人。正是這樣嚴密的傳承譜系,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依靠口傳心授的傳承方式,擁有強大的生命力,一直深藏于普通百姓中間,一代一代地延續下來。這也正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巨大潛力和明顯優勢所在。只要我們充分尊重非物質文化遺產現有的傳承人,調動傳承人的積極性,發揮傳承人的聰明智慧,創造條件讓傳承人自覺地、主動地承擔起傳承責任,我們就可以依靠他們的傳承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長時期的延續。

三 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的文化功能

保存文化遺產,再造文化產品,這是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最直接的文化功能。

作為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是以人為載體的,它的創造者、擁有者、承續者存在于民間,是一代又一代戲劇表演藝術家接續著傳統戲劇的薪火。沒有那些老藝人、老演員,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精湛技藝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可能流傳,更不可能不斷更新,煥發出青春的生命力。

日本學者愛川紀子認為,保護無形文化遺產(即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將它轉變為有形的形式”以外,還有一種重要的方法,就是“通過鼓勵世代相傳和復興無形文化遺產來保持它的活力。這樣,社會不僅承認和激勵遺產的守護者——各種文化形式的支持者、演員和創作者們——保護遺產,而且會促使他們提高技能和藝術修養”[10]。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一方面汲取傳統戲劇表演藝術源遠流長的文化傳統,成為文化傳統的承續者;另一方面又發揮堅持不懈的藝術創造,使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在他們身上得以發揚光大,成為文化傳統的再造者。因此他們在傳統戲劇的傳承中發揮了繼往開來的文化功能,這種文化功能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熔鑄文化心理,塑造文化品格,這是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相當重要的文化功能。

真正的藝術,就其基本的文化形態和內在的文化品格而言,是超越時空的。中國傳統戲劇是千百年來無數藝術家精心創造和長期培育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融會了多種藝術元素,承載著中華文化的深層精神,它不僅僅對應著一個時期的人們的審美意識,而且更對應著一個民族的深層文化心理。

包括傳統戲劇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歷代先輩奮斗和創造的歷史實錄,是民族歷史這棵參天大樹的“年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任總干事馬約爾在《文化遺產與合作》的前言中說:“保存與傳揚這些歷史性的見證,無論是有形文化遺產還是無形文化遺產,我們的目的是喚醒人們的記憶……事實上,我們要繼續喚醒人們的記憶,因為沒有記憶就沒有創造,這也是我們對未來一代所肩負的責任。”[1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展綱領》說:“記憶對創造力來說是極端重要的,對個人和各民族都極為重要。各民族在他們的遺產中發現了自然和文化的遺產,有形和無形的遺產,這是找到他們自身和靈感源泉的鑰匙。”[12]

傳統戲劇肩負著傳達民族精神和傳統道德理念的使命。魯迅曾經說過:“我們從古以來,就有埋頭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為民請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雖是等于為帝王將相作家譜的所謂‘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們的光耀,這就是中國的脊梁。”[13]千百年來,這些“中國的脊梁”就借助無數戲劇演員的表演得以傳揚于世,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著中國人的文化品格。因此傳統戲劇表演藝術的傳承人也就獲得了民族精神和傳統道德忠誠捍衛者的身份,這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資源。

傳承文化傳統,加強文化認同,這是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面向現實的文化功能。

文化的流傳憑借兩種基本的媒介:一種是以典籍為代表的書面信息,這是一種固化的歷史資料;另一種是口耳相傳的非書面信息,這是一種活化的歷史資料。非物質文化遺產便是這種活化的歷史資料,與作為歷史殘留物的靜止形態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它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繼續存在著,并被不斷地傳承下去。換句話說,歷史、文化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生生不息地延續著。

每一項真正符合標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都不可能以一個物質的符號獨立存在,之所以稱為“非物質”,即意味著其價值存在于那些無形的文化空間、抽象的宇宙觀和生命觀。愛德蒙·木卡拉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遺產非常重要的資源,就語言、民間音樂、舞蹈和民族服裝來說,它們都能讓我們從更深刻的角度了解它們背后的人和這些人的日常生活。通過語言途徑傳播的口頭傳統和哲學、價值觀、道德尺度及思考方式構成一個社會生活的基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廣泛,每一個人與它都脫不開關系,因為在每個人身上都包含著他所在社會的傳統。”[14]的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總是與孕育它的民族、地域生長在一起的,共同構成一種不可拆解的文化綜合體。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戲劇的價值不僅僅在于角色、臉譜、服飾這些戲劇藝術的構成要素,也不限于唱、做、念、打等表演藝術,最為重要的在于以戲劇為聚合點而構建的傳統美學特質及哲學意味,溯源于中國文化傳統之脈,又貫穿于中國文化傳統之流。例如,傳統戲劇所表現出的曲詞的優美華贍、意境深遠,獨白的駢儷典重、出口成章,對白的活潑機趣、各肖口吻,情節的曲折離奇、跌宕多姿,場面的冷熱相劑、悲喜交集,結構的穿插變化、開合自如,角色的豐富多彩、風神各異,動作的行云流水、飄逸多姿……所有這些,美不勝收,而又共同構成綜合性的形式美,并經由傳統戲劇演員的表演展示出永不衰竭的生命力。這種綜合性的形式美,根基于中國傳統的整體性、混合性的思維方式[15]。這種思維方式中蘊含著深刻的人類智慧和精神命脈,其影響力與滲透力既深邃又久遠,輻射至極其寬廣的范疇,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成為中國文化傳統的一個鮮明的“身份標識”。

溫家寶總理在參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展時說,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幾百年、幾千年傳下來的,為什么能傳下來,千古不絕?就在于有靈魂,有精神。一脈文心傳萬代,千古不絕是真魂。文脈就是一個民族的魂脈。今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傳承民族文化的文脈[16]。的確,在傳統戲劇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某個區域、某個族群的獨特的思維方式,積淀著人類文明的智慧和經驗,擔負著保持民族文化獨特性和維護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雙重職責,尤其對加強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這一意義上,傳統戲劇表演藝術傳承人無疑肩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和文化使命。

主站蜘蛛池模板: 长宁县| 阜康市| 南平市| 仲巴县| 卢氏县| 正宁县| 台北市| 平顶山市| 瑞金市| 朔州市| 五常市| 大丰市| 安泽县| 安庆市| 大同县| 伊吾县| 梅州市| 邵武市| 昌图县| 资中县| 西昌市| 奎屯市| 酉阳| 互助| 天水市| 湘西| 额济纳旗| 沂南县| 历史| 永定县| 潼南县| 长子县| 达孜县| 金乡县| 高平市| 察隅县| 沾益县| 涞源县| 罗定市| 鄂托克前旗| 开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