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四 創新之處

第一,本書在研究對象方面,打破單一作家或單一作品研究模式,試圖將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非裔女性作家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觀照。盡管當前從事非裔美國女性文學研究的隊伍越來越壯大,但是研究主要集中于莫里森、沃克等熱門作家的經典作品,非裔女性作家群體研究成果較少,尚未對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女性小說開展整體性系統分析。本書嘗試將研究對象聚焦于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的非裔女性小說,把運動早期的福塞特、巔峰期的拉森和后期骨干赫斯頓作為代表組成一個非裔女性作家群體,從整體上把握這一時期女性作家的創作面貌,剖析這群作家在特殊歷史語境下小說中存在的共同內容、關注對象、小說主題、創作傾向、文化取向等,以及她們作為一個整體對構建非裔女性文學譜系、現代非裔女性小說寫作傳統的重大貢獻。

第二,本書在研究內容方面,致力于重新解讀長期受冷遇的哈萊姆文藝復興時期非裔女性小說,關注其中被忽視的“美國性”與文化之間和合共存的“文明共性”書寫。借助“后殖民批評”“女性主義批評”和“社會—歷史批評”等文學批評方法,重新審視這一時期幾乎處于被遺忘、被淹沒狀態的非裔女性小說,如福塞特的小說《葡萄干面包》《存在混亂》《楝樹》和《喜劇:美國風格》,拉森的小說《越界》和《流沙》,赫斯頓的小說《摩西,山之人》《約拿的葫蘆蔓》和《蘇旺尼的六翼天使》等,深入分析書寫“黑人性”“美國性”“文明共性”的具體表現,突破現有研究僅剖析非裔美國文學書寫“黑人性”的單一維度,豐富非裔女性小說的研究維度與研究內容。這一時期女性作家不僅展示了20世紀20年代黑白文化融合的現象,而且強調了融合的復雜性。融合過程中的諸多矛盾、沖突對非裔女性造成了身心創傷和身份認同困惑,表明解決融合過程中的文化沖突關鍵在于構建“共同性原則”[30],即非裔美國人應該尋求和擴大與美國主流文化之間共有的價值觀、制度和實踐。

第三,本書在研究視角方面,從女性視角出發,以“雙重認同與融合”為切入點,分析這一時期新黑人女性在城市化、現代化美國的生活體驗,以及她們在黑白種族文化的互動、融合過程中豐富的、流動的內心感受和認同困惑。一方面,本書凸顯了20世紀初期非裔女性作家與同時代男性作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女性作家不僅揭露了種族歧視,還控訴了性別、階級壓迫。她們試圖重塑被男性文學所歪曲的女性“他者”形象,恢復非裔女性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復雜性。另一方面,本書強調了雙重認同與融合之間的內在邏輯。對于非裔美國人而言,雙重認同是融合的基礎,融合是雙重認同的必然結果。雙重認同基礎上的文化交流、互動過程中,黑白種族文化沖突與文化融合是常態現象。一批非裔女性甚至跨越國界尋“家”,走向世界主義成為應對融合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的可能性出路。


[1]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劉緋等譯,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370頁。

[2] Braydon Jackson,“A Mullato Girl”,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Vol.8,No.4,1928,p.17.

[3] Herschell Brickell,“Review of Jonah's Gourd Vine”,North American Review,Vol.35,No.1,1934,p.8.

[4] Sterling Brown,“Luck Is a Fortune”,Nation,Vol.145,No.16,1937,p.409.

[5] Robert Bone,The Negro Novels in Americ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58,p.97.

[6] Abby A.Johnson,“Literary Midwife:Jessie Fauset and the Harlem Renaissance”,Phylon,Vol.39,No.1,1978,p.143.

[7] Alice Walker,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s,San Diego:Harcourt Brace & Company,1984,p.93.

[8] Deborah G.Plant,Zora Neale Hurston's Dust Tracks on a RoadBlack Autobiography in a Different Voice,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1988,p.8.

[9] Hazel Carby,Reconstructing WomanhoodThe Emergence of Afro-American Novelist,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p.167-170.

[10] Beatrice Horn Royster,The Ironic Vision of Four Black Women NovelistsA Study of the Novels of Jessie FausetNella LarsonZora Neale Hurstonand Ann Petry,Michigan:UMI,1976,p.23.

[11] Kaite G.Cannon,Black Womanist Ethics,Atlant Georgia:Scholar Press,1988,p.5.

[12] Ann Ducille,“Blues Notes on Black Sexuality:Sex and the Texts of Jessie Fauset and Nella Larsen”,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Sexuality,Vol.37,No.3,1993,p.82.

[13] Michael Awkward ed.,New Essays on Their Eyes Were Watching Go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pp.21-107.

[14] Cheryl A.Wall,Women of the Harlem Renaissance,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5,pp.1-10.

[15] Jacquelyn Y.Mclendon,The Politics of Color in the Fiction of Jessie Fauset and Nella Larson,Charlottesville:University Press of Virginia,1995,pp.8-96.

[16] Kaye D.Campbell,“The Chinaberry Tree & Selected Writings by Jessie Fauset”,MELUS,Vol.57,No.1,1998,p.30.

[17] John Little,“Nella Larson's Passing:Irony and the Critics”,African American Literature Review,Vol.26,No.5,1992,p.71.

[18] Gloria Graves Holmes,Zora Neale Hurston's Divided VisionThe Influence of Afro-Christianity and the Blues,Stony Brook: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1994,p.152.

[19] Lena Ahlin,The New Negro in the Old WorldCulture and Performance in James Weldon JohnsonJessie Fausetand Nella Larson,Stockholm:Press of Lund University,2006,pp.85-124.

[20] Elizabeth J.West,African Spirituality in Black Women's FictionThreaded Visions of MemoryCommunityNature and Being,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11,pp.1-139.

[21] 董鼎山:《美國黑人女作家的雙重桎梏》,《讀書》1986年第3期。

[22] 金莉:《20世紀美國女性小說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94頁。

[23] 王淑芹:《美國黑人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研究》,山東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168頁。

[24] 程錫麟:《赫斯頓的黑人美學思想——赫斯頓散文述評》,載郭繼德編《美國文學研究》(第三輯),山東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230頁。

[25] 王元陸:《赫斯頓在種族及性屬問題上的矛盾性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第2頁。

[26] 江春蘭:《赫斯頓、安吉洛和凱莉自傳的新突破》,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前言”第Ⅳ頁。

[27] 張德文:《哈萊姆文藝復興的越界小說研究》,吉林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頁。

[28] 焦小婷:《越界的困惑——內拉·拉森〈越界〉中的反諷意蘊闡釋》,《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12年第4期。

[29] Hazel V.Carby,Reconstructing WomanhoodThe Emergence of the Afro-American Woman Novelis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9,p.22.

[30] [美]塞繆爾·亨廷頓:《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劉緋等譯,新華出版社1998年版,第370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静安区| 瑞金市| 竹北市| 无棣县| 砀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阿尔山市| 玛纳斯县| 砚山县| 凤凰县| 乾安县| 吐鲁番市| 龙里县| 闽清县| 清镇市| 二连浩特市| 隆子县| 泉州市| 来凤县| 江达县| 阿勒泰市| 扎兰屯市| 铜鼓县| 芦山县| 兴海县| 江山市| 南通市| 镇江市| 郎溪县| 将乐县| 大同市| 平原县| 商水县| 武城县| 泰和县| 阿拉善右旗| 屏边| 屏东市| 呼图壁县| 开远市| 遂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