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論與實踐
- 何燕 唐小曉
- 5228字
- 2021-10-15 20:14:02
以研促教思想政治理論課理論初探
高校“兩課”教學改革的經濟學解析
一 高校“兩課”教學中存在的困難
“兩課”是指我國現階段在普通高校開設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指出,普通高等學校開設的“兩課”,是對大學生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993年以來,為適應形勢發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高等學校的“兩課”教學在內容和方法上進行了改革,積累了新的經驗,取得了較好效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盡如人意的方面。目前有些大學生乃至大學教師對“兩課”教育不理解、不重視,存在抵觸情緒;“兩課”教育教學的實效性不夠,問卷調查顯示[1], 27.52%的“兩課”教師和38.92%的非“兩課”教師認為,“兩課”教育教學較少達到或沒有達到教育目的。問卷調查還顯示,相當部分的學生學習“兩課”的態度不夠端正、目的不明確、學習積極性不夠,有些大學生把“兩課”視為可有可無、可上可不上的副課,并想方設法逃課。在一個多項選擇題中,56.96%的學生認為學習“兩課”是為了獲得必要的學分,37.07%的學生認為學習“兩課”是為考研打基礎。學生學習“兩課”出于很大的功利性和無奈,甚至提出“學習 ‘兩課’沒有實際意義”“全部作為選修課”“‘兩課’的‘政治性’太強”“最好取消 ‘兩課’”“討厭政治宣傳”以及“教學已沒有意義,不要給我生活增加負擔”,這些言論雖然是過激和片面的,但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出我們“兩課”教育教學的現狀,反映出“兩課”的教育教學還存在很大的問題。
二 “兩課”教學面臨困難的原因分析
(一)邊際效用遞減規律分析
從小學開始,政治課就是對學生系統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在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每個學習階段的內容有重復,中學政治課中的內容與本科的內容相差不大,各門馬列課之間也有重復,數據顯示[2], 73.73%的“兩課”教師、52.76%的非“兩課”教師和57.93%的學生選擇了此項。具體來看,55.74%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有重復;44.45% 的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有重復;45.68%的學生認為毛澤東思想概論有重復;38.96%的學生認為鄧小平理論概論有重復;59.61%的學生認為思想道德修養有重復,15.4%的學生認為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有重復,14.87%的學生認為法律基礎有重復,10.14%的學生認為形勢與政策有重復。這樣的灌輸違背了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所揭示的原則,容易使學生在心理上產生厭倦情緒。
邊際效用遞減規律是指在其他商品消費數量不變的條件下,隨著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消費量的增加,消費者從該商品連續增加的每一消費單位中所得到的效用增量是逐漸減少的。其產生的原因主要是生理或心理的因素,人們對于重復刺激的反應程度是遞減的。
盡管這一規律是解釋學生厭倦心理原因的依據,但它同時也給我們找到解決辦法提供了思路:規律成立的條件之一是連續對同一物品的消費,只要教授的內容與以前有明顯的差別,就會避免遞減結果的出現,這就對高校“兩課”教學在內容上和方法上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二)需求分析
根據需求定理,商品的需求形成一定是以受眾的意愿為前提條件的。商品能夠售出,能讓消費者滿意,需要提供者(生產者)了解消費者的需要,并針對性地做出產品設計,從而實現提供方的目標。
“兩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要引導和幫助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確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為他們堅持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不動搖,打下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這一目標的達成都是以讓學生(受眾)真正地接受其理論為前提的,因此就需要了解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需要是什么,他們希望能夠從中得到的收獲是什么。
例如,作為公共理論課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曾就“為什么要學習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做過一些問卷調查,學生學習這門課程的原因很多時候是很無奈的,一部分學生明確寫道:“因為學校開設這門必修課,所以要學”,“期末要考試所以要學”;也有部分學生是“因為我要考研,政治是必考科目,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分值占得較大,題型較靈活,難度較大,所以要學習”。當然還有部分同學“希望通過學習能更加了解馬克思的理論,增加經濟學知識,并能指導實踐,為以后的學習工作打好基礎”,等等。因此就不能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當作一門單純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來看待,它的目標應該是多元的。一方面要滿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課程的教學目的:主要是進行關于資本主義部分基本原理的教育,幫助學生理解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的實質和基本矛盾,懂得資本主義產生、發展和必然為社會主義所替代的歷史規律,了解資本主義在當代的新變化、新特點及其國際經濟關系,認清當代世界發展的歷史趨勢,堅定社會主義理想信念[3]。另一方面,它又是一門理論經濟學,需要闡明理論內容的科學性和系統性,補充相關的內容和實例,并能夠以理論為指導,正確認識社會經濟現象。更進一步的,要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真正實現該課程的教學目的,還需要深入了解學生的想法,在保證其“兩課”性質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進行滿足學生需求的特色教學,讓學生能夠學有所獲。
(三)供給因素分析
商品能夠成交除受眾的意愿這個前提條件以外,產品本身的質量也是一個關鍵的因素。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本身質量存在疑惑,反過來也會影響他購買的意愿。
在與馬列理論相關的領域中,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前,都存在一些錯誤觀點,這些錯誤觀點不僅為資本主義制度辯護,而且否定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同時馬列部分理論與實際聯系不甚緊密,現實針對性和時代感不強。數據統計顯示[4], 62.46%的“兩課”教師、56.36%的非“兩課”教師以及75.57%的學生贊成此項選擇。這在思想上、理論上容易對學生產生錯誤的導向和影響,不利于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觀點,必須給予旗幟鮮明的講解和批判,要讓學生明確任何真理都是相對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們行動的指南,而不是教條,同樣需要發展和完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馬克思是在當時什么樣的歷史條件下,依據什么樣的理由得出結論的,而今天歷史條件發生變化了,結論本身應有怎樣的發展,如何與實踐結合,以此來掃清學生思想上的疑惑,從而真正接受和信服馬克思主義理論。
三 改革思路
“兩課”教學改革的重點在于教學內容和方法的改革,根據以上所述,提出改革思路如下:
(一)內容方面
在明確了“兩課”各科的教學目標與任務之后,需要注意以下問題:
1.理論聯系實際。例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是一門現實性很強的課程,只有將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與現代經濟現象相結合,才有生命力,對學生才有吸引力和說服力。
首先,要用現實的實際經濟事例來論證和說明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正確性。例如,在講述社會大生產的兩大部類生產必須按照一定比例進行這一結論時,可以用蘇聯和我國計劃經濟時期生產資料的生產與生活資料的生產比例失調導致嚴重后果的實例,來論證這一結論的正確性。
其次,要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當前的實際經濟問題,例如,可以使用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本質和列寧關于壟斷資本主義的理論,分析當前美國對內對外經濟行為和政策,說明美國霸權主義的本質和經濟根源。
最后,要用馬克思主義原理分析當前國內外經濟理論中的錯誤論點,從而在學生頭腦中確立正確的理論觀點。例如,“三位一體”的理論及其現代版“邊際生產力理論”否定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是現代在國內外流行的錯誤論點。對此,我們應該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理論為基礎,給予深刻的分析,說明其錯誤所在,說明其對勞動價值理論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否定是不能成立的。
2.揭示馬克思主義的方法論。“兩課”教育在本科階段教學的重點除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外,更重要的是要幫助學生掌握寓于其中的科學的思想方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5]。這也是區別于中學教學的重要部分,可以滿足學生更高層次學習的需求,實現學有所獲。
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方法有很多,其中抽象法和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對學生的學習、科研、工作都有較大的幫助。比如,商品二因素的分析,首先從現象出發分析能夠觀察到的使用價值,但使用價值本身不同質,不可能作為交換的基礎,因此需要發掘現象背后的本質,交換的基礎應該是同質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價值。這也是馬克思的理論貢獻。通過這一示范,可以引導學生在科研寫作中,從生活中觀察現象,分析現象背后的本質,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又如,馬克思的理論以邏輯性強著稱,物質資料生產的四個環節: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盡管只是一個很小的細節,但他是嚴格按照生活中的時間先后順序來排列的,不能調換。類似的地方還有很多,比如貨幣的五項職能,剩余價值的兩種生產方式,等等。通過這樣的講述,學生容易記憶,同時在學習、寫作中也會注意邏輯性,進而增強了馬克思理論的魅力。
(二)方法方面
1.“2+1”模式。在教學方法的改革方面,應突出教學方法的優化和創新,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實行“2+1”模式,即實行“兩個板塊”即“課堂理論講授板塊”和“實踐或實際應用板塊”(兩者的時間安排比例為2∶1)的教學。教學方法的改革主要是放在“第二板塊”,包括課堂討論、辯論、寫作小論文、進行社會考察或調查等方法。其中較多使用的是小論文的研討式教學法。
研討式教學法實質上是通過科學探究和平等討論的方式進行講授和學習。從一般意義上說,研討式教學法有利于學生接受已有的知識,增強探索未知的能力。實行研討式教學法,就要求教師不僅要掌握足夠的資料和信息,而且要具有相當的研究能力。教學方式轉變的效果如何,關鍵在于教師自己是否能夠把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精髓。首先是要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有整體的理解,因為評論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否則就是癡人說夢。因此忽視科學研究,甚至認為“兩課”教學不需要科學研究,是絕對不可取的,必須堅持教學與科研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盡管學生寫的小論文中有“抄”出來的,而且幾乎只是抄襲和濃縮某一篇較有影響的文章;也有“拼”出來的,即將若干篇論文的相關內容按照自己的思路重新進行排列和組合;但也不乏“寫”出來的,即在參閱了若干篇論文和一些書籍的基礎上加進自己的見解并獨立成文。即使是第一種做法,學生也需要去收集材料,大致了解所“抄”內容的觀點,知道科研論文寫作的大致結構和要求,這也有一定的收獲;那么第二種情況的收獲就更大了,甚至有的學生寫出了新意與特色,鍛煉了學生的科研能力。
另外,關于“兩課”社會實踐,我們認為有必要建立社會實踐運行的保障機制。第一,將“兩課”社會實踐明確納入學校教學計劃,規定課時,確定學分。課時數量不少于課堂教學時數的1/2,學分可根據各學科特點分別給0.5或1個學分。第二,建立“兩課”社會實踐組織系統,完善對社會實踐的組織和指導。組織系統包括領導機構、執行機構、教學研究機構,需要由教務處、學生工作部、“兩課”教學單位和各學院年級輔導員等共同參與。第三,建立一套規范的管理體制和激勵機制。包括:確定“兩課”社會實踐教學目標;明確組織管理系統內各單位的職責;制定一套“兩課”社會實踐管理的規章制度,如對社會實踐的組織、實施、檢查、評價等環節的操作規定,對優秀組織者的獎勵及不負責任者的懲罰辦法。第四,建立穩定的社會實踐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可在校內與校外分別建立,校內基地可考慮建立“兩課”教育網站、心理咨詢中心、愛心服務中心、時事研討中心等;校外基地建立的困難較大,可以以學校的名義與有關地區和有關單位簽約確定。第五,建立“兩課”社會實踐活動專項基金。該基金一方面用于學生的外出社會實踐活動經費,另一方面用于實踐基地建設的投入。
2.廣泛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教學方式方法。要完成“兩課”課程的任務和目標,單靠簡單刻板的說教是不行的,必須訴諸一切可資運用的形象化手段,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開展教學,使抽象的理性內容通過直觀的、可視的形象表達出來,化枯燥為情趣,化不解為理解,真正做到讓科學的理論“入耳、入腦、入心”,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因此,教師應積極改進教學手段,發揮大眾傳播媒介、電子網絡的輔助功能,積極制作交互性較強的電子教案,對包括文本、視圖、音像等教學媒體資源進行合理組合設計,將集電影、電視、錄音、錄像的多媒體教學運用于課堂。如,在講授通貨膨脹時,筆者收集了國民黨統治時期通貨膨脹的記錄短篇在課堂上播放,另外也有反映相關情況的漫畫;在講授毛澤東思想時,可以以影片和相關圖片展示的方式進行教學,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最終達到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教學效果較好的目標。另外,給學生提供容量較大的電子郵箱,方便學生用電子郵箱與教師聯系,對咨詢的疑難問題進行個別性的解答。
(與四川師范大學教授李小平合作,原載《探索》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