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那曲縣卷
- 車明懷 班覺主編
- 2713字
- 2021-10-15 20:13:37
總序
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最基本的觀點,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基本經驗。改革開放以來,在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思想路線的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中國道路、中國經驗在世界上贏得了廣泛贊譽。豐富多彩的成功實踐推進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也為哲學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繁榮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沃土。時代呼喚理論創新,實踐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創新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在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特色的民族理論、民族政策、民族工作,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劇烈轉型,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迫切需要中國特色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的創新,而扎扎實實地開展調查研究則是推進民族研究事業適應時代要求、實現理論創新、服務發展需要的基本途徑。
早在20世紀50年代,應民族地區的民主改革和民族識別之需,我國進行了全國規模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與語言調查,今稱“民族大調查”。這次大調查收集獲取了大量有關民族地區社會歷史的豐富資料,形成300多個調查報告。在那次調查的基礎上,整理出版了400余種、6000多萬字的民族社會歷史建設的巨大系統工程——“民族問題五種叢書”,為黨和政府制定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方針,在民族地區開展民主改革和推動少數民族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提供了重要的依據,也為新中國民族研究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如今我國邊疆民族地區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化,各民族逐漸擺脫了貧困落后的生產生活狀態,正在向文明富裕的現代化社會邁進。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各民族之間以及不同民族地區之間經濟社會的發展依然存在較大的差距,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以及各種社會問題、民族問題、宗教問題、生態問題,日益成為推動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必須著力解決的緊迫問題。深入民族地區開展長期、廣泛而深入的調查研究,全面了解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科學把握各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是時代賦予民族學工作者的使命。
半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一直把調查研究作為立所之本。1956年成立的少數民族語言研究所和1958年成立的民族研究所(1962年兩所合并,以下簡稱“民族所”),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第一次民族大調查催生的結果。作為我國多學科、綜合性、國家級的民族問題專業研究機構,民族所非常重視田野調查,幾代學者已在中國各民族地區近1000個地點進行過田野調研。20世紀90年代,民族所進行了第二次民族地區典型調查,積數年之功完成了20余部調研專著。進入新的歷史時期,為了更好地貫徹黨中央對我院“三個定位”的要求,進一步明確今后一個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主攻方向,民族所集思廣益,經過反復醞釀、周密論證,組織實施了“21世紀初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調查”。這是我國民族學研究事業發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做好新時期民族工作的前提和基礎。
在充分利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開展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與語言調查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次民族大調查將選擇60—70個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包括城市、縣/旗或民族鄉)作為調查點,圍繞民族地區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生態五大文明建設而展開,計劃用4—5年的時間,形成60—70個田野調查報告,出版50部左右的田野民族志專著。民族調查是一種專業性、學科性的調查,但在學科分化與整合均非常明顯的當代學術背景下,要通過調查研究獲得開拓性的成果,除了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的田野調查方法外,還需結合社會學問卷調查方式和國情調研、社會調查方式,把靜態與動態、微觀與宏觀、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典型與一般有機結合起來,突出調查研究的時代性、民族性和區域性。這是新時期開展民族大調查的新要求。
立足當代、立足中國的“民族國情”,妥善處理民族問題,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促進各民族地區繁榮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任務。“21世紀初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調查”作為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和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希望立足改革開放以來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變化,圍繞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針對性地開展如下調查研究:①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調查研究;②民族地區社會轉型、進步與發展調查研究;③西部大開發戰略與民族問題調查研究;④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調查研究;⑤民族地區宗教問題調查研究;⑥民族地區教育與科技調查研究;⑦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化調查研究。
調查研究是加強學科建設、隊伍建設和切實發揮智庫作用的重要保障。基礎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是現代社會科學不可分割的有機統一整體。通過全面、深入、系統的調查研究,我們希望努力達成以下幾個目標。一是全面考察中國特色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探索和實踐過程,凝練和總結中國解決民族地區發展問題、確立和諧民族關系、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的經驗,把握民族工作的一般規律,為未來的民族工作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為豐富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做出貢獻。二是全面展示改革開放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輝煌成就,展示以“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為核心內容的新型民族關系在當代的發展狀況,反映各族人民社會生活的深刻變化,增強各民族的自豪感、自信心,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三是深入調查探尋邊疆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準確把握未來發展面臨的困難與挑戰,為黨和國家全面了解各民族發展現狀、把握發展趨勢、制定未來發展規劃提供可靠依據。四是通過深入民族地區進行扎實、系統的調研,收集豐富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構筑我國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基礎信息平臺,夯實民族研究的基礎,訓練培養一支新時期民族問題研究骨干隊伍,為民族學研究和民族地區未來發展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我們深信,參與調查研究的每一位專家和項目組成員,秉承民族學、人類學學界前輩學人腳踏實地、不怕吃苦、勤于田野、精于思考的學風,真正深入民族地區、深入田野,廣泛匯集干部群眾的意見,傾聽干部群眾的呼聲,運用多種方式方法取得豐富的數據資料,通過科學嚴謹的數據分析和系統深入的理論研究,一定會取得豐碩的成果。這不僅會成為21世紀我國民族學與人類學學科建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一定會為黨和政府提供重要決策參考,為促進我國民族理論和民族工作的新發展,為在民族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