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調查報告:那曲縣卷
- 車明懷 班覺主編
- 8字
- 2021-10-15 20:13:38
第一章 那曲縣概況
第一節 基本情況
有關那曲縣的基本情況從地理區位、生態條件、歷史沿革三方面展開。[1]
一 地理區位
那曲縣位于西藏自治區北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間,全縣均屬藏北高原,即藏語里的“羌塘”,平均海拔4500多米,最高海拔6500米。地域總面積1.6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527米。那曲縣作為西藏通向內地的北大門,是地、縣、鎮三級政府所在地,是藏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同時也是藏北的交通樞紐,青藏鐵路由南至北貫穿那曲縣全境。青藏公路、黑昌公路和黑阿公路交叉貫穿縣境。地理坐標為東經91°12′—93°02′,北緯30°31′—31°55′。南與當雄縣接壤,北與聶榮、安多縣相連,東與比如、嘉黎縣相靠,西與班戈縣毗鄰。東西最大距離233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85公里,縣政府駐地那曲鎮,是地委、行署的所在地,與拉薩相距320公里。
二 生態條件
隨著全球溫度的普遍升高,區域性氣候的變化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那曲縣地處西藏北部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總面積大于40×104平方公里,天然牧草資源豐富,草場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86.4%;地形較為復雜,受季風和地形影響,降水分布不均,干濕季分明,自然降水是最重要的水資源,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配,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該地的干濕程度,從而也決定了牧草和作物水分供應條件的優劣,影響藏北生態環境和農牧業生產。
近40多年來那曲降水變化呈現以下趨勢:年均降水由東向西、由南向北遞減分布;年降水量總體呈增加趨勢;各季節降水大部呈增加趨勢,暖季降水顯著增加,而冷季降水增幅不明顯。
那曲縣是居于中、低緯度大面積的高寒環境。該縣所在地草場面積占總土地面積的86.4%。草地畜牧業作為那曲縣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牧民群眾賴以生存、發展的傳統產業和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資料。研究表明,高原腹地牧業經濟所面臨的矛盾可歸納為兩個方面: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受全球變暖的影響,高原氣候出現暖干化趨勢,表征干旱氣候系統的高寒草原植被帶向南擴張,導致地表植被生物總量的下降以及草場載畜能力降低。近年來冬季降水加重了雪災的威脅;春季氣溫回升減慢,秋季降幅加快,縮短了高原植被的生長期;氣候暖干化導致高原夏季降水量減少,成為植被發育不充分乃至退化的原因。此外,暖干化還加速了土壤的侵蝕及沙漠化,土壤養分和表層水土流失。流失的氮、磷、鉀等營養成分促使土壤有機質下降,直接造成土壤地力減退,牧草質量下降,牲畜抵抗力減弱,致使牧業生產受到嚴重損失。
人為因素加速了草場的自然退化過程,如片面追求牲畜存欄頭數、超載過牧、毀草開墾、亂挖藥草等,導致草地退化問題嚴重以及資源和環境的沖突。目前,大部分研究都側重于草地資源合理利用以及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對氣候變化與牧業生產的關系研究較少。但是,那曲縣作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牧業生產狀況受高原特殊自然地理及氣候條件的影響程度遠大于人為因素的影響。[2]
三 歷史沿革
首先看那曲的名稱演變。那曲,因境內那曲河(怒江上游)而得名,舊譯“黑河”,因藏語意為“黑河”。明末清初和碩特蒙古稱喀喇烏蘇,清代作哈拉烏蘇、喀拉烏蘇,為“那曲”這一藏語地名的滿語義譯。那曲今既為地區名,又為縣名、鎮名、區名、河名。
那曲歷史悠久,其歷史沿革大致可分為五個時期[3]。
(一)石器時期
由考古發現可證實,那曲縣在數萬年以前就已經有人類活動。1956年夏秋之間,中國科學院地質研究所趙宗溥先生等進行地質普查時,曾在黑河(今那曲)發現打制石器。此后地質和考古工作者在那曲縣所在地區的廣闊高原上又陸續發現石器時代的大量遺存。發現的石器包括細小的刮削器、鑲嵌刀具的薄石片、石葉、進行器具生產的石核等。根據這些石器的形狀、制造工藝以及同其他地區發現的石器文化相比較的結果,考古學家認為它們普遍帶有游牧文化的特征,基本上屬于舊石器時代中期或晚期的文化遺物,距今5萬—1萬年。
(二)象雄—蘇毗—孫波如時期
那曲縣所在地區明確見于史料最早的,便是古老的象雄政權,在漢文史籍中稱之為羊同。在藏文史籍中,將這一地區稱作“卓岱”,意為“牧業部落”,稱這里的居民為“卓巴”,意為牧民,或“羌巴”,即北方人,或“羌日”,意為北方部落。據史書記載,象雄是藏族地區最初的“十二小邦”之一。在象雄鼎盛時期,象雄人將其地域劃分為內、外、中三部,那曲地區大致屬于中象雄和外象雄。中象雄的中心“當惹瓊宗”,就在那曲縣西北的當惹雍措湖畔一帶。象雄勢力衰微后,地域西縮。在7世紀前后,這一地區的東部地域歸屬于蘇毗部落統治。后來,吐蕃部落逐漸強盛,統一了全藏,建立了強大的吐蕃王朝,那曲縣所在的藏北也被納入其統治之下。
松贊干布時期,將吐蕃分為四臺和61個東岱(相當于千戶),原蘇毗部落故地設“孫波如”,共轄11個東岱,作為吐蕃向西域和河湟江岷地區擴張的基地,這一帶顯得特別重要,史稱“軍糧馬匹,半出其中”。
公元634年,也即唐貞觀八年,松贊干布派使者遠赴長安與唐朝通聘結好。唐太宗對吐蕃的首次通使也很重視,給予了隆重接待,并遣使到吐蕃回訪。據《冊府元龜》載,當松贊干布聽說突厥與吐谷渾國王向唐王求親該尚公主時,也不甘落后,乃遣使赴長安請婚,但幾次都未得太宗允許。血氣方剛的松贊干布便以武力逼婚,于是,貞觀十二年(638)爆發了蕃唐首次戰爭。“搶親”不成,松贊干布又派大相噶爾·東贊宇松(又作祿東贊)于公元640年攜帶厚禮,到長安再次向唐太宗請婚,幾經周折終于得到了太宗應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許嫁。唐太宗李世民招25歲的松贊干布為駙馬爺,于貞觀十五年(641)派江夏王禮部尚書李道宗護送16歲的文成公主經唐蕃古道入吐蕃。唐蕃古道是橫貫我國西部,跨越舉世聞名的“世界屋脊”,連通我國西南的友好鄰邦的“黃金路”,故亦有“絲綢南路”之稱。唐蕃古道也被稱為中國古代三大通道之一,是藏漢友好的見證,是唐朝與吐蕃之間的貿易往來要道,是中國七大奇跡,更是一條承載漢藏交好、科技文化傳播的“文化運河”。后來的金城公主也是經由唐蕃古道入藏,金城公主的功勞不亞于她的前輩文成公主,又為西藏生了一代英王。在赤松德贊執政時期,吐蕃與唐朝的甥舅關系,為以后的“長慶會盟”奠定了堅實基礎。會盟之后的唐蕃古道,在相當長的一段歲月里暢通無阻,見證著漢藏經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唐蕃古道的西段,從西寧到玉樹、從那曲到拉薩這兩段線路大體上是沿著今天的青康公路和青藏公路行進的。
宋朝(960—1279)以后,那曲和羊八井、幫倉(今當惹湖和昂則湖一帶)、朗如(今班戈縣一帶)被稱作北方四部落。9世紀中葉,那曲地方出現了“羌日六部落”(巴爾達、安多、雄索、買瑪、格爾曲、桑雄)等各自為政的部落,陷入分裂割據時期。
(三)元—明—清時期
13世紀以后的好幾個世紀,對那曲縣影響最為重要、最為久遠的,便是蒙古勢力的進踞、征戰、駐留,最終融合于當地藏族。
1240年,蒙古將領多達奉闊端之命,率軍經那曲一帶進入烏斯藏,騎兵前鋒抵達距拉薩不遠的熱振。這是蒙古軍隊首次進入烏斯藏,亦即首次進入藏北地區。
1269年,忽必烈(元朝開國皇帝)派出官員在自青海到薩斯加的主要驛道設置驛站,其中在前藏設置驛站7所,驛道穿越今藏北的巴青、索縣、比如、那曲及當雄一帶,管理過往郵差事務和地方事務,有蒙古軍士屯駐藏北,以后形成霍爾三十九族的藏北蒙古人勢力,該地區稱為“巴爾達金格爾宗”。
17—18世紀初屬和碩特蒙古政權,并在騰格里湖(納木錯)駐扎蒙古騎兵震懾全藏。17世紀中葉也是西藏甘丹頗章地方政權時期,那曲縣先由蒙古和碩特部首領固始汗統治。
1716年,也即康熙五十五年,蒙古準噶爾部首領策妄阿喇布坦派大將策凌敦多布率準噶爾軍突襲拉薩,殺死和碩特汗王拉藏汗,占領西藏,并對青海、云南、四川等地造成威脅。準噶爾軍燒殺劫掠,給西藏社會、人民生活和生產秩序造成了極大的災難和混亂。西藏人民迫切希望清政府迅速出兵驅逐準噶爾軍,重建家園。1718年,策妄阿喇布坦假意上奏悔過,表示從西藏撤軍。康熙帝命總督額倫特和侍衛色愣各率領一支兩千人的清軍由青海入藏,接到策妄阿喇布坦上奏后令暫停休兵,眾臣勸康熙派色愣驅逐準噶爾軍。清軍行至今那曲縣喀喇烏蘇河,與準噶爾軍交戰。色愣出兵拜圖嶺,額倫特出兵庫賽嶺,準噶爾軍佯裝退卻,將精兵埋伏于喀喇烏蘇河一帶。派人欺騙清軍入藏,額倫特率兵,欲先渡河扼守狼拉嶺,在那曲與色愣軍會合,準噶爾軍數萬人一部分阻止清軍前進,另一部分主力繞于額倫特軍后,斷其糧道,將額倫特、色愣、司九經、康海等四千多人包圍。兩軍相持激戰月余,清軍全部陣亡。經四川打箭爐入藏的四川提督康泰部兩千人也被黑帽喇嘛誘殺。清軍終因進軍前準備不充分,加之被欺騙深入,在喀喇烏蘇河一帶遭到準噶爾軍的阻擊和圍困,糧草補給被截斷失敗,在入藏軍被圍堅守的一個多月中,各地清兵都沒有救援,戰后康熙得知敗訊大為震驚,而早先力勸康熙讓色愣進兵的眾臣此時卻竭力反對再次出兵。
1719年,康熙抵住壓力再次派十四子允為撫遠大將軍坐鎮青海,分兵新疆、青海、四川三路,第二次用兵西藏驅逐準噶爾部。1720年,也即清康熙五十九年,平逆將軍延信率軍經那曲縣反擊準噶爾部,戰爭地點之一為綽馬喇,在今那曲縣那曲鎮錯莫絨湖一帶。此后,今那曲縣所在那曲地區改由西藏地方直轄。
1725年,清政府設青海辦事大臣,委任第十二代“霍爾王”赤加吉欽總管三十九族,直屬理藩院夷情衙門。1728年,清廷在拉薩設駐藏大臣辦事衙門。1731年,三十九族劃歸駐藏大臣直管,同年清查各部戶口,并向駐藏大臣衙門支差。
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政府派兵平息珠爾默特那木扎勒事件后,制定善后章程十三條,對西藏地方行政體制進行了重大的改革,根據那曲所處的地理位置及其在歷次平息藏亂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決定在那曲縣建立藏北高原的第一個宗——坎囊宗(宗相當于縣),屬新建的西藏地方政府所治,由堪布(宗教頭領)和部落頭人行使管理權,是一種政教合一的統治方式。1774年,坎囊宗更名為黑河宗。
(四)民國時期
至辛亥革命前,那曲縣所在的藏北地區從總體上講分屬駐藏大臣、噶廈政府和班禪額爾尼三方面管轄。“驅漢事件”發生后,噶廈政府把歷史上由駐藏大臣管轄的達木及三十九族地區收入掌管;第九世班禪被迫前往內地后,噶廈政府又強行接管了班禪屬區。
1911年,也就是武昌起義那一年,清朝駐藏官員陳渠珍被迫棄職東歸,偕湖南同鄉士兵及親信115人,取道青海回中原,途經今那曲縣時,遭到尾隨藏兵的追殺。
1914年,噶廈政府決定把駐藏大臣的故轄區達木學結(清屬當雄八部落)和喜德索格(清屬三十九族)交給驅漢事件中最賣力的色拉寺作為報答。但是,以色拉寺一名堪布為首的十多個人在接管時,被不愿受制于噶廈政府的群眾奮起追殺,因此,1916年,噶廈政府在那曲縣所在地區強行設置了“霍爾地區總管”,廢止了之前傳襲十九代的“霍爾王制度”。當地的頭人和群眾表面上應酬“霍爾基”,但后來始終沒有停止過多種形式的斗爭。
民國三十年(1941年,藏歷第十六饒迥水馬年),為了加強對那曲縣所在藏北地區的統治,西藏地方政府在那曲卡設絳曲基巧(黑河總管),黑河宗歸絳曲基巧管轄,黑河宗名義上下轄7個大部落、51個小部落,而實際上只管轄30個小部落,稱為“雄巴”,其余21個小部落屬西藏上層貴族和寺廟所轄,稱為“格爾巴”。
導致噶廈政府下決心設絳曲基巧的直接原因,便是發生在1940年夏季的“打穿黃袍子的人”的著名事件。當時黑河宗本堪布熱振、德強杰布等二人,給安多八部的差稅層層加碼,已激起民憤。加之他們又在群眾集聚的賽馬會上將安多買瑪(八部之一)的牧民卡加等人抓到宗政府拷打,更是火上澆油。在色多部落“本”旺培的帶領下,人們沖進宗政府,救出卡加等人,并高喊“打穿黃袍子的人”的口號。除了這件事,還有一大原因,即“三十九族”地區接連不斷地造反,使噶廈政府深感頭痛,認為該地區“從根本上就不安定”[4],有必要加強在那里的統治。
(五)20世紀50年代以來
1950年10月,昌都地區以及那曲地區東部首先獲得解放,此時,包括那曲縣在內的那曲中部和西部仍由“絳基”管理。
1951年11月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八軍獨立支隊進駐那曲,當騎兵以五星紅旗、“八一”軍旗、毛主席像為前導進入黑河市區時,黑河牧民穿戴著節日的盛裝熱烈歡迎。黑河總督及藏軍代本也率領僧俗官員和藏兵到東郊列隊歡迎,并向支隊長范明和政委慕生忠獻了哈達。
1952年3月,西藏和平解放的十七條協議簽訂后,十八軍獨立支隊主力2000余人,護送班禪大師經黑河返回后藏,那曲原屬班禪的領地,也返還班禪。
1953年1月,中國共產黨西藏工作委員會黑河分工委成立。
1956年9月28日,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在黑河設立基巧辦事處,黑河宗隸屬黑河基巧辦事處。
1959年,經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批準,撤銷黑河、朗如2個宗和恩果、新格爾2個豁,設立黑河、安多、班戈縣,黑河縣劃歸新設立的那曲專區管轄。中共黑河縣委員會7月6日成立,同年10月7日成立那曲縣人民政府,隸屬黑河(那曲)地區管轄至今。
1964年7月27日,原屬黑河縣的麥地卡區劃歸嘉黎縣管轄。
1965年11月3日,經國務院批準,正式將黑河縣改名為那曲縣,下轄8個區、48個鄉鎮。
1969年11月,那曲縣所轄鄉改稱為人民公社。
1985年8月,青藏公路改建工程全部竣工,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柏油公路,也是目前通往西藏路程最短、路況最好且最安全的公路。那曲鎮是青藏公路重要的中轉站,也是拉薩、格爾木之間最重要的補給站,較理想的住宿地。青藏公路修建時,曾在那曲縣成立青藏公路分局,負責那曲縣到拉薩的道路施工。
1989年,那曲地區所轄人民公社復稱為鄉。
1989年,在全區撤區并鄉中,那曲縣將其原轄的8個區、1個鎮、48個鄉,撤并為1個區、1個鎮、19個鄉、2個居民委員會、267個村民委員會。
2000年,那曲縣下轄1個鎮、19個鄉、2個居民委員會、278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79240人。
2010年,那曲縣下轄3鎮、9鄉、141個村(居)民委員會(其中7個居民委員會)、1154個自然村。
2011年,國家投資14.54億元在那曲縣興建了那曲物流中心。該中心位于那曲鎮以南約5公里,以青藏鐵路那曲車站為中心,占地面積8000畝,總投資為14.6億元,相當于747個標準足球場大,是西藏占地面積最大、功能最齊全的物流園區,集倉儲、運輸、配送、包裝、裝卸、流通、加工于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