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研究
試論毛澤東的人民民主思想
爭取人民民主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內容,也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盡管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當前走入了低谷,但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卻依然充滿生機。之所以能夠如此,除了我們在經濟上進行大膽改革、對外開放、發展生產力,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之外,在政治上不斷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堅持包括人民民主專政在內的四項基本原則也是主要原因。因此,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條件下重溫毛澤東在人民民主方面的論述,領會其精神實質,對推進現階段的改革開放,奪取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勝利仍具有理論指導意義。毛澤東的人民民主思想至少包括如下幾方面。
第一,賦予民主以更科學的新含義。
“民主”作為一個概念,是兩千多年前由古希臘史學家希羅多德提出的。其音譯是“德莫特”和“克拉西”,本意是“人民的權力”或“多數人的統治”。就是說,“民主”最初的提出,就是作為一定的國家統治形式出現的。但民主真正成為國家形態,則是在資產階級政權建立之后。新興的資產階級為發動群眾、組織力量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提出了“主權在民”“天賦人權”口號,并創立了一整套民主理論。為適應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他們又創立了議會制、普選制等民主形式,并在實踐中使之制度化、法律化。從社會發展的歷史長河來考察,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進步”。[1]然而,這種民主制度又“不能不是狹隘的、殘缺不全的、虛偽的、騙人的民主,對富人是天堂,對被剝削者、對窮人是陷阱和騙局”。[2]因此,無產階級革命導師在創立科學社會主義時,力主實現民主的本來含義,即以多數人的意志來治理國家,讓人民當家作主。馬克思和恩格斯曾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無產階級上升為統治階級,爭得民主。”[3]列寧力主實現的民主“就是承認少數服從多數的國家”。[4]作為中國人民革命領袖的毛澤東,他的一生既是為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事業奮斗的一生,也是實踐馬克思主義民主學說,為中國人民爭得民主的一生。他在實踐過程中結合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賦予民主以更加科學的新含義。
首先,毛澤東提出了“人民民主”這個概念。1939年5月4日,他在《青年運動的方向》這篇講話中指出:我們革命的目的,“就是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建立一個人民民主的共和國”。[5]次年1月,他又以“新民主主義論”為題,闡明中國革命分兩步走的歷史進程。第一步就是在中國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在“民主”前面加一個“新”字,以區別于一切舊的民主。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簡言之,就是“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6]從而勾畫出中國民主政治的藍圖。抗戰勝利前夕,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反復闡述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都不應該是“少數人所得而私”的,并再次強調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是“徹底消滅日本侵略者,并建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7]解放戰爭時期,隨著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統治中國22年之久的國民黨反動政權迅速崩潰。于是,籌建新中國便擺到了議事日程。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明確指出未來中國的國家政權,“就是工人階級(經過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8]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提出的人民民主專政這種政治制度,不僅是當年的立國之本,也是當今的治國之本。
其次,毛澤東對“人民”的含義作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準確界定。指出人民“在中國,在現階段,是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9]新中國成立之后,在國內階級關系發生重大變化的形勢下,毛澤東又于1957年2月,適時地對人民的概念作了新的界定:“在現階段,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于人民的范圍;一切反抗社會主義革命和敵視、破壞社會主義建設的社會勢力和社會集團,都是人民的敵人。”[10]總之,毛澤東對人民范圍的界定和對人民民主的闡述,比起馬克思、恩格斯倡言的為無產階級爭得民主要寬泛得多,比起列寧的“為大多數人”爭得民主也要具體得多。這不能不說是毛澤東對馬列主義民主思想的一個重大發展。
第二,規定了人民應享有的民主權利的具體內容。
毛澤東在對人民的范圍作了明確界定之后,又指出人民有言論、集會、結社等項自由和選舉權、被選舉權。進入全面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之后,他又作了補充,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游行、示威、宗教信仰等自由。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機關實行民主集中制,國家機關的工作必須依靠人民群眾,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為人民服務。總之“我們的這個社會主義的民主是任何資產階級國家所不可能有的最廣大的民主”。[11]從而明確了人民應該享有的民主權利。
第三,強調了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一關系。
人民民主專政是一種新型的國家形態,它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之后,剝削階級作為一個階級已不復存在,但反抗、敵視社會主義的人依然在進行破壞和搗亂。因此,為使人民已經獲得的民主權利不至于得而復失,為了保證全體人民的和平生活,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就必須對國內外的敵人實行專政。這樣,就決定了專政有兩個職能,其一,是對國家內部的反動階級、反動派和反抗社會主義革命的剝削者、社會主義建設的破壞者實行專政;其二,是防御國家外部敵人的顛覆活動和可能的侵略。那么,由誰來行使專政呢?毛澤東指出,當然是工人階級和在它領導下的人民。而運用的武器只能是人民的軍隊、人民的警察和人民的法庭這些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機器。總之,“對人民內部的民主方面和對反動派的專政方面,互相結合起來,就是人民民主專政”。[12]這樣,毛澤東就正確闡明了民主與專政的辯證統一關系:只有給人民以最廣泛的民主,才能給敵人以有效的專政;只有給敵人以有效的專政,才能保證人民享有最廣泛的民主。
第四,描繪了民主的崇高理想和目標。
1957年,毛澤東曾作了非常鼓舞人心的描繪:“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13]。1962年,他又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再次重申了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并強調“黨內黨外都應當有這樣的政治局面,沒有這樣的政治局面,群眾的積極性是不可能調動起來的”。[14]鄧小平在撥亂反正的新時期,也重申、肯定了毛澤東描繪的這幅民主藍圖,并特別強調指出:“毛澤東同志這里講的政治局面不只是講黨,而且是講整個國家,整個軍隊,整個人民,就是說,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都要有那樣一種政治局面。”[15]鄧小平的這段話對我們理解毛澤東民主思想的實質,具有很大的啟迪意義,也進一步說明毛澤東是把民主作為社會主義的崇高目標來看待的。
第五,把民主集中制作為根本組織原則和領導方法,把目的和手段統一起來。
民主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人們在分析和研究毛澤東的民主思想時,往往認為毛澤東是把“民主”作為手段看待的。根據在于他說過:“民主這個東西,有時看來似乎是目的,實際上,只是一種手段。”[16]其實,以我的理解,這是對毛澤東民主思想的誤解。理由在于:首先,這段話是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這篇講話中說的,語言環境是集中闡述如何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是側重從民主集中制這個領導方法的角度來闡述的,而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方法,應該是而且只能是民主的方法,具體化就是“團體—批評—團結”這樣一個精練的公式。既然是從領導方法角度講的,它就不能不是一個手段。其次,就毛澤東講民主只是手段這段話本身而言,他說的是“有時看來是目的”,既然“有時”是,那么也不排除它絕對不是目的。最后,縱觀毛澤東民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歷程,都說明作為社會發展崇高目標,即作為目的意義上的民主思想,也是前后相通、一以貫之的。遠的不說,單就本文已經提到的《青年運動的方向》《新民主主義論》《論聯合政府》和《論人民民主專政》這些文章中,他都是這樣論述的。至于新中國成立后作為目的意義上的表述相對少些,是因為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毛澤東認為人民已經翻身作主贏得了民主,所以他闡述、強調作為領導方法上的民主集中制較多,則是正常的。因此,我認為學習和研究毛澤東的民主思想,分析其究竟是目的還是手段,應首先弄清毛澤東是在哪個層次、哪個范疇的意義上論及的。只有這樣,才不至于對毛澤東的民主思想產生誤解,甚或認為毛澤東是輕視民主的。也只有這樣分析,才能更加清晰地看出,毛澤東始終強調的民主是作為黨和國家的根本組織原則,也作為領導方法的民主集中制又是目的和手段的統一,這兩方面同時又互為因果。因為只有實行最充分的民主,才能形成正確的集中;也只有在集中正確意見的基礎上,才能做到統一認識、統一政策、統一計劃、統一指揮、統一行動,才能更好地建設社會主義,發展人民民主。毛澤東說,這就叫作“集中統一”。值得指出的是,毛澤東晚年,在民主生活和民主實踐上,的確背離了他可貴的思想,屢屢破壞民主集中制的原則,也相對忽視了社會主義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建設,進而釀成了“十年浩劫”那樣的歷史悲劇,這不能不是毛澤東晚年在民主實踐上的一個重大遺憾。然而,即便如此,毛澤東對終極目標意義上的民主追求始終是沒有松懈的。他運用了“大鳴、大放、大字報、大辯論”這種被歪曲了民主真實含義的所謂“大民主”,最終導致了破壞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法制的南轅北轍的結果,恰恰說明這是他的出發點與歸宿點相去十萬八千里的原因,從民主出發卻誤入非民主的沼澤地,這是歷史的深刻教訓。
毛澤東不僅把民主視為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目標,而且還視民主為實現崇高目標的有效方法。那么,如何實現雙重意義上的民主呢?毛澤東又指出了具體的途徑:第一步是要“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還必須是用暴力革命這種形式去爭。第二步是當人民民主爭得以后,在人民政權中,使人民享有充分的民主,給敵人以有效的專政;在黨內,貫徹民主集中制,實行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在黨外,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與各民主黨派真誠合作,不斷發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
綜上不難看出,毛澤東的民主思想內容豐富全面,思想含義深刻雋永。他不僅繼承捍衛了馬克思主義民主學說,而且結合中國的社會實際,賦予民主以新的含義,創造性地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并給我們指出實現人民民主的實際操作辦法與途徑。當然其中有些內容還有待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中央一直把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我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正是堅持并在新形勢下發展了毛澤東思想中民主政治的論述。重溫和學習毛澤東這方面的論述,對我們認真貫徹十四大精神和學習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尤其是對學習這個理論體系中關于政治體制改革的論述,關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論述,都有理論上的承上啟下和銜接意義。
(刊于《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年第1期)
[1] 《列寧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42頁。
[2] 《列寧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30頁。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3頁。
[4] 《列寧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1頁。
[5] 《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97頁。
[6] 《毛澤東著作選讀》上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5頁。
[7]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5頁
[8]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7頁。
[9]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5頁。
[10]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57—758頁。
[11]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0頁。
[12]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82頁。
[13] 《毛澤東選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456—457頁。
[14]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19頁。
[15] 《鄧小平文選(1975—1982)》,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1頁。
[16]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6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