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結
本章從社會學、人類學的“空間轉向”思潮出發,揭示了引入空間視角對于村落研究與保護的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構建村落多維空間與文化時空環境的結構系統,意在說明傳統村落保護不是一項平面化和共時性的事業,而是立體性、共時性與歷時性并存的。保護眾多的傳統村落社區,必須有整體性、動態性和多元性的眼光,保護與活化、利用并行,必須有歷史觀和發展觀,保護文化遺產及其文化生態、文化時空環境并行,方能保持歷史文脈在村落空間上的原生性和連續性。由于空間是人的社會活動的結果,村落保護還需要重視生活在村落中的人與空間的互動,運用多元方式改善生計和環境,發揮村民的主體作用和創造力。
[1]Lefebvre,Henri,The Production of Space,Oxford: Blackwell,LTD,1991,pp.33-46.
[3]葉涯劍:《空間重構的社會學解釋:黔靈山的歷程與言說》,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6頁。
[4][法]布爾迪厄:《實踐理性:關于行為理論》,譚立德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12頁。
[5][美]段義孚:《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7頁。
[6]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版,第32頁。
[7]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5年版,第26—31頁。
[8][英]埃文思-普里查德:《努爾人——對尼羅河畔一個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褚建芳等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
[9][日]福田亞細男:《村落領域論》,周星譯,《民間文化論壇》2005年第1期。
[10][法]克洛德·列維-斯特勞斯:《面具之道》,張祖建譯,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12]尤小菊:《略論人類學研究的空間轉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10年第8期。
[13]陳永林:《風水文化中的地理印記——從村落空間結構看風水文化的地理學思想》,《農村經濟與科技》2009年第8期。
[14]劉沛林:《論中國古代的村落規劃思想》,《自然科學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5]張振江:《流水·坊巷·人家:村落漳澎的人類學景觀》,中山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6]劉森林:《徽州朝奉:村落士商互動》,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17]張江華:《隴人的家屋及其意義》,《中國人類學評論》第3輯,2007年。
[18]郭立新:《打造生命:龍脊壯族豎房活動分析》,《廣西民族研究》(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19]農輝鋒:《家屋的建構與人觀的疊合》,《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6期。
[20]尤小菊:《民族文化村落的空間研究——以貴州省黎平縣地捫村為例》,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版。
[21]趙巧艷:《空間實踐與文化表達:侗族傳統民居的象征人類學研究》,民族出版社2014年版。
[23]湯蕓:《以山川為盟:黔中文化接觸中的地景傳聞與歷史感》,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290—293頁。
[24]張海超:《空間視角下的白族本主廟與村莊的宗教生活》,《云南社會科學》2011年第4期。
[25]黃劍波、劉琪:《私人生活、公共空間與信仰實踐——以云南福貢基督教會為中心的考察》,《開放時代》2009年第1期。
[26]孫九霞、李毓:《潔凈和身體:西雙版納傣族園“送寨子”儀式空間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16年第8期。
[27]林志森、張玉坤:《基于社區再造的儀式空間研究》,《建筑學報》2011年第2期。
[28]薛佳薇、陳永明、張銘:《廈港片區住居與儀式空間功能依存關系研究及啟示》,《建筑學報》2015年第6期。
[29]方李莉:《文化生態失衡問題的提出》,《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30]劉守華:《論文化生態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
[31]馬志政:《論文化環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32][英]愛德華·泰勒:《原始文化》,連樹聲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33][英]馬凌諾夫斯基:《文化論》,費孝通譯,華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15頁。
[34]馬志政:《論文化環境》,《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2期。
[36]《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http://www.law-lib.com/law/law view.asp? id=95300)。
[38]周年興等:《關注遺產保護的新動向:文化景觀》,《人文地理》2006年第5期。
[40]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載文化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法律法規資料匯編》,文化藝術出版社2013年版,第576頁。
[42]《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普查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頁。
[43][美]段義孚:《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22—123頁。
[44][美]段義孚:《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30頁。
[45]納日碧力戈:《現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構》,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63頁。
[46][英]瑪麗·道格拉斯:《潔凈與危險》,黃劍波等譯,民族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151頁。
[47]王曉磊:《“社會空間”的概念界說與本質特征》,《理論與現代化》2010年第1期。
[48][法]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載包亞明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7—48頁。
[49][美]愛德華·索雅:《社會生活的空間性:邁向轉型性的理論重構》,載德雷克·格利高里、約翰·厄里編《社會關系與空間結構》,謝禮圣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00頁。
[50][法]米歇爾·福柯:《空間、知識與權力》,載包亞明主編《后現代性與地理學的政治》,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頁。
[51][法]米歇爾·福柯:《規訓與懲罰》,劉北成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242頁。
[52][美]段義孚:《空間與地方:經驗的視角》,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92頁。
[53]黃應貴編:《空間、力與社會》,“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1996年版,第5頁。
[54]劉沛林:《論中國歷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間”》,《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第1期。
[55]馮淑華:《傳統村落文化生態空間演化論》,科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50頁。
[57][英]安東尼·吉登斯:《社會的構成:結構化理論大綱》,李康、李猛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8年版,第196頁。
[58]景天魁:《時空社會學:理論和方法》,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106頁。
[59][美]愛德華·索雅:《社會生活的空間性:邁向轉型性的理論重構》,載德雷克·格利高里、約翰·厄里編《社會關系與空間結構》,謝禮圣等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95頁。
[60]包亞明:《前言:現代性與時間、空間問題》,載包亞明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10—11頁。
[61][美]大衛·哈維:《時空之間——關于地理學想象的反思》,載包亞明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74、377頁。
[62][法]亨利·列斐伏爾:《空間:社會產物與使用價值》,載包亞明編《現代性與空間的生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6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