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戰后派作家的戰爭體驗與書寫
- 何建軍等
- 2843字
- 2021-10-30 02:38:46
前言
日本戰敗投降后,以野間宏、梅崎春生、大岡升平、武田泰淳、堀田善衛、島尾敏雄等為代表的戰后派作家創作了大量二戰題材的文學作品,著重表現戰爭給日本民眾帶來的肉體摧殘和精神傷害。本書以戰后派戰爭小說為研究對象,在對其代表作進行重點解讀的基礎上,對其主題思想、人物形象、戰爭認識等進行綜合性的探討。全書由六章構成,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章,野間宏戰爭小說論。野間宏在戰后初期的小說創作中,首先嘗試將心理問題與生理問題即“肉體”問題結合,這在《陰暗的圖畫》《第三十六號》《悲哀的歡樂》以及以“肉體”命名的系列小說中有所呈現。他采用這種創作手法不僅是為了突破傳統以及西方心理主義文學手法,也與其反抗自幼受到的宗教思想和戰后日本政府壓制“肉體”的意識有關。其次,野間宏認為要更好地描寫人的心理活動,必須將其與社會現實聯系起來。在《臉上的紅月亮》、《殘像》和《崩潰感覺》中,他分別描繪了主人公們的戰后日常生活,平淡的筆觸下流露出戰爭給當事人留下的精神苦痛。之后創作的《真空地帶》堪稱野間宏戰爭小說創作的高峰。該作品揭露了日本法西斯軍隊的本質,表現出作家試圖恢復人的尊嚴、自由、價值及民主權利。
第二章,梅崎春生戰爭小說論。梅崎春生戰爭小說的內容跨越戰前和戰后,涉及日本本土、菲律賓戰場和中國戰場。《櫻島》以九州的一個海軍基地為舞臺,刻畫了主人公“我”(村上兵曹)面對生死抉擇的心路歷程,描寫了因戰爭而變得黯淡的青春歲月,書寫了一首青春的挽歌。《日暮時分》以菲律賓戰場為背景,通過宇治中尉對“命運”的反叛,描寫了日軍個體官兵在生死存亡之際的選擇和復雜心理,探究了極限狀況下的利己主義。《劇烈搖擺的風箏》和《幻化》則把戰爭小說和市井小說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劇烈搖擺的風箏》講述了矢木家族在戰爭中走向解體的故事,通過描寫主人公矢木城介因偶發事件偏離人生正常軌道、最終毀于戰爭的悲劇,表達了對戰爭以及天皇制的否定態度。《幻化》和《櫻島》在題材上相呼應,通過一個精神病患者的視角,側面描寫了戰爭給普通民眾帶來的心理創傷,揭示了戰后社會繁榮假象背后庶民的呻吟。
第三章,大岡升平戰爭小說論。大岡升平創作了《俘虜記》《野火》《萊特戰記》等作品,其戰爭敘事主要是站在日本人受害立場上講述的“故事”,從史料的選擇到對史實的評價都帶有較強的主觀色彩。他一方面從戰爭受害者的立場出發批判了日本軍部、軍隊機構的冷酷和人性中的利己主義,一方面從狹隘的民族主義立場出發贊頌了“履職盡責”的日軍官兵。在創作過程中,他與作品人物的心理距離由遠到近,對戰死者的態度由冷漠轉為憐憫、同情乃至崇敬。這些作品中或多或少流露出一些反戰思想,主要表現在描寫了戰爭的殘酷及其對人性的扭曲,揭示了日軍內部冷酷無情的人際關系,抨擊了日本戰后的戰爭動向等。值得注意的是,大岡的戰爭史觀有不少錯誤的認識。比如,在《萊特戰記》中,他把太平洋戰爭看作日美兩國爭奪經濟利益和殖民地的戰爭,從中可以看到錯誤的“美英同罪史觀”的端倪。
第四章,武田泰淳戰爭小說論。武田泰淳在作品中表達了對個體與世界、滅亡與存在、善與惡、罪與罰等問題的思考。在其作家身份形成過程中,他的中國經歷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他作為士兵第一次踏上中國的土地,在中國戰場的所作所為使他形成了“沒有殺人就沒有歷史”的獨特認知,承載這一認知的《司馬遷——史記的世界》成為理解武田泰淳文學最為重要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經歷戰敗讓他體驗到了幻滅,自此“滅亡”思想成為他作品的永恒低音,《審判》《蝮蛇的后裔》《“愛”的形式》等作品均承載了他關于罪惡、滅亡等問題的思考。延續與滅亡如影隨形,而探究滅亡與延續的最終落腳點還是在個體的存在之上。在《光蘚》《富士》等與社會問題密切相關的作品中,武田泰淳將滅亡以及個體存在等問題放到了宗教層面進行思考。正因為體驗過幻滅,所以他總是懷著感動之情面對無法重復的生命存在。正因為被個體生存的光輝所打動,所以他力圖將個體從所有既成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武田文學站在宗教的高度,拷問著在將善惡、美丑、罪惡全部涵蓋在內的滅亡的盡頭,如何肯定世界抑或如何否定世界。
第五章,堀田善衛戰爭小說論。堀田善衛的文學基于他在中國上海的所見所聞和所感。因親眼看到了日軍在中國的所作所為,所以他能夠站在日本外部審視戰爭的意義,深刻認識到戰爭的邪惡本質,將對戰爭的反思與對中日關系的思考融合為文學作品的主旨。《時間》是海外作家所創作的第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堀田善衛善于將西方哲學思想引入作品中,關注戰爭、國際政治以及國內政治對個人命運的影響,并探討日本知識分子的戰爭責任,呼喚在高度集中體制下對個人與人性的觀照。其作品《廣場的孤獨》的意義即在于此。同時,堀田善衛在作品中積極思考戰后日本所處的地位,探索真正獨立的形式與意義。長期致力于日本與第三世界國家文學交流的經歷使他具有國際化視野,即不局限于日本,站在整個東方甚至所有被殖民國家的角度,思考如何擺脫西方的殖民統治與文化霸權。因此,其作品在戰后派中獨樹一幟,擁有更加深刻的現實意義與哲學內涵。
第六章,戰后派戰爭小說概論。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了戰后派戰爭小說的共性特征。(1)戰爭體驗與創作。戰后派作家以自身的戰爭體驗為素材,創作了大量的文學作品。把戰爭體驗文學化時,他們大多站在民族立場上,把焦點集中在太平洋戰爭末期,把個人的戰爭體驗尤其是所謂的受害體驗文學化,大書特書戰地、軍營的悲慘生活和戰后的精神創傷,揭示戰爭對人性的摧殘與扭曲。(2)反戰主題。就對戰爭的態度而言,戰后派戰爭小說的主題既不是反對侵略戰爭,也不是反對戰敗,而是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對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反思,描寫戰爭的殘酷和帶給普通民眾的身心創傷。作品中或多或少地流露出反戰、厭戰的思想意識,其中既有深層次的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也與作家的個人體驗密切相關。(3)日軍形象。戰后派戰爭小說在人物塑造上表現出一定的模式化傾向,一是通過對官兵對立、職業軍人與預備役軍人對立的描寫,塑造出思想頑固的下層軍官、下士官形象和“女性化”的知識分子士兵形象;二是塑造了一批背負著戰爭創傷無法融入戰后社會的復員兵形象。(4)戰爭認識。戰后派作家從多個角度對戰爭進行了反思,表達了反戰、厭戰的思想,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他們較少從宏觀的視野去追問這場戰爭的根源、性質以及日本軍國主義的本質等。(5)戰后派戰爭小說與中國當代戰爭小說之比較。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至50年代,中日兩國都出現了大量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雖然兩國的作家都親身經歷了戰爭,但由于兩國社會狀況、歷史文化傳統、審美情趣和作家生活體驗等方面的差異,兩國的戰爭文學在題材內容、創作方法、表現手法等方面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
本書的緒論、第二章、第三章、第六章和參考文獻由何建軍執筆,第四章、第五章由史軍執筆,第一章由劉青梅執筆。此外,何建軍負責全書的統稿、章節的編排、內容的增刪、體例格式的統一,以及后期出書的全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