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蒙古草原絲綢之路與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研究
- 馬永真 楊臣華 劉興波 范麗君等
- 7262字
- 2021-10-30 02:27:39
第三節 內蒙古在草原絲路上的地位及其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的定位和作用
在“一帶一路”倡議下,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當前國際關系、經濟發展、科技進步下的正確抉擇。當前,我們提出“新型國際關系”“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倡議,都是基于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和他國文化的尊重,因此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要重視文化的作用,通過文化交流,實現國與國、民與民的相互理解和認同,最終實現民心相通,保障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目標的實現。
一 草原絲綢之路對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的啟示和現實意義
不僅是草原絲綢之路,幾乎所有的絲綢之路均是在商業驅動下發展起來的。草原絲綢之路沿線各國、各地區,均因這條長盛不衰的線路而得到巨大的利益。當時草原上的經濟貿易往來主要有兩種形式:一是政府間的官方貿易(朝貢貿易);二是商人自發的貿易活動。不同時期,具體的貿易形式有所不同。如3—6世紀,商人主要是粟特人和波斯人,蒙古時代主要是回回人等。盡管草原絲綢之路上各個國家和地區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不斷發生變遷,但無論是政治分割、戰爭擄掠,還是宗教矛盾、民族壓迫,乃至環境破壞、生態退化等,都不會阻隔這條線路上的貿易往來。也就是說,通過共同發展、共贏合作而謀求各方經濟利益的需求,是草原絲綢之路保持暢通最主要、最根本的原因,也是今天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根本原因。
暢通的絲綢之路經濟帶,促進沿線人民物質和文化需求的提高。中華文化自古以來就有著積極開放、勇于進取的文化精神。作為中西交流史上最重要的絲綢之路,正是中華民族文化面貌傳播于歐亞各地的重要途徑之一,是全人類的文化遺產。中國北方草原地區是東西方文化交往的匯集地,很多出土文物體現出文化的多元性,是歷代草原絲綢之路興旺發達的有力見證。如魏晉十六國以后,印度、羅馬、波斯、粟特等文化因素大量滲透到北方草原金銀器中。中原地區流行的文字符號、牡丹紋、蓮花紋、龍鳳紋、規整的裝飾手法、制作工藝等,在北方草原金銀器中都有非常明顯的反映。
歷史視角下草原絲路民心相通的文化遺產是承載歷史信息和傳統文化的活的載體,是最客觀、最可靠的關于歷史文化的真實遺留,因此,歷史文化傳統是其核心價值所在。追思過去、探索未來是人類的本能。文化遺產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社會生生不息向前發展的動力源泉。絲綢之路最大的歷史意義就是從陸路上溝通了中國和世界。它作為沿線國家乃至世界的文化遺產,自然就成為相互交往中的最佳話題,無論在商貿往來、文化交流、觀光旅游乃至國家外交等方面都扮演著重要的“共同話題”的角色。萬里茶路橫跨中國大江南北,從南方的武夷山等地將茶葉輾轉輸送至內蒙古,又通過內蒙古翻過大漠戈壁,遠銷蒙古、俄羅斯乃至中亞、歐洲各地,極大地聯通了中俄蒙三國的貿易往來和交往交流交融。萬里茶路的輝煌歷史留存了豐富的遺跡遺存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二連浩特伊林驛站、旅蒙商文化、大盛魁、歸化城商業街、西口文化等。這些文化遺產是沿線各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文化財富,最終將成為各國、各族人民相互溝通和交流的重要主題,成為各國、各族人民友好交流的最佳媒介。
草原絲路的歷史告訴我們,“民相交”最重要的是“心相通”,“心相通”就要靠文化的力量。中國社會科學院郝時遠研究員在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蒙古思考》的學術報告中講道,“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方面,最重要的行動就是構建 ‘一帶一路’的愿景和行動,而在這一愿景和行動中,我們所確定的基礎條件就是互聯互通,也就是平常所說的 ‘五通’:包括交通、金融、政策等,其中最重要、最根本的是 ‘民心相通’。如果民心不通,投多少錢建多少路,都是不可能達成共同體意識的。所以,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這就要靠文化的力量”[48]。在這條通道上,無處不體現文化的相互碰撞、文明的相互借鑒。絲綢之路文化相互交流、借鑒、影響的歷史也為今天大家互相認同、相互理解、相互學習提供了可借鑒的歷史經驗。這些絲路文化遺產是沿線國家與人民的共同文化遺產,為相互間的文化認同提供了良好的媒介。只有文化得到相互認同,習俗得到相互尊重,在“一帶一路”倡議中實現共識,才能最終實現全面“五通”與“一帶一路”的最終目標,造福沿線國家和地區的人民。
文化遺產是文化的根基、命脈,不能重生,也不能再造。保護才能留住根基,留下才是永恒。可喜的是,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元上都遺址等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為進一步保護和研究提供了保障。2012年6月29日,在俄羅斯圣彼得堡舉行的第36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討論并通過將中國元上都遺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國聯合申報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成為首例跨國合作、成功申遺的項目。絲綢之路橫跨歐亞大陸,申遺部分的22個遺產點在中國,包括各帝國都城、宮殿群、佛教石窟寺等。
廣袤的草原為文化的交融、交流提供了平臺。各種文化在草原上互相滋潤,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也為文化向更深、更廣闊的空間傳播提供條件。經過草原的滋養,一種文化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從而更易于被其他文化接受、吸納。找回這些文化的根基,厘清文化傳播的脈絡,發現文化生存、發展與強大的規律,也是草原文化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
在這一大背景下,“一帶一路”倡議必將促進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在經濟、社會、文化上實現一次新的變革。因此,必須重視歷史遺產,重視草原民族創造的優秀文化,重視保護僅存的歷史文化遺存,重視草原文化在促進中西交流過程中的橋梁、紐帶作用,進而繼承與發揚優秀的文化遺產,更好地為今天的經濟社會健康和可持續發展服務。
二 內蒙古在草原絲路上的地位
近代以來,草原絲綢之路的交通往來以中蒙俄間最為頻繁。這不僅對三國人民生活產生重要影響,對國際關系和國際事務也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草原絲綢之路不論在中國史,還是在世界史上均具有持續而廣泛的影響,這種影響一直延續到今天。中蒙俄經濟走廊正是歷史上草原絲綢之路的延續,及其在新時代的突破與拓展。作為我國“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蒙俄經濟走廊的作用和影響必然如草原絲路一樣燦爛輝煌。
中國北方草原文化的集成區——內蒙古地區,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農牧文化交錯帶等歷史因素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自然地理上看,內蒙古地處蒙古高原的南端,是北方游牧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交錯交融的地帶;從政治地理上看,特別是在契丹、女真和蒙古時代,內蒙古地區是當時中國北方和蒙古高原南端的核心區域。因此,內蒙古地區是歷代草原絲綢之路的黃金通道。
(一)內蒙古部分城市是草原絲綢之路的起點或重要中轉站
分布于內蒙古東、中、西部的一些城市,自古以來就是草原絲綢之路的起點,只是在不同時代,起點的中心城市有所變化。在與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與交流方面,晉蒙交界地帶從古至今發揮的中轉作用基本沒有間斷。
(二)內蒙古絕大部分地區是草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今天的內蒙古區域是一條橫貫中國北疆的狹長地帶,在漫長的歷史中,其絕大部分地區是草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尤其在遼金元時期,內蒙古大部分地區被納入草原民族的統轄之內。在這個廣闊的地域內,實現道路交通的順暢與繁榮。遼代的上京、中京(金代稱北京)和元代的上都,以及在遼金元時期均發揮重要作用的豐州、東勝州地區,均是草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此外,草原絲綢之路的要塞——居延地區的產生完全是由于它所處的地理位置重要,作為絲綢之路的屏障、要塞才逐漸繁榮起來。絲綢之路上的貿易又會刺激沿途經濟昌盛,從而為商鎮的誕生準備了條件。沿途商鎮的經濟也不能脫離絲綢之路的大環境。這在居延由屯墾中心走向商鎮化,又與商鎮經濟和絲綢之路的中心城市張掖、酒泉連接起來得到證明。因此,居延地區既是草原絲綢之路上的重要站點,又是溝通草原之路與綠洲之路的關鍵節點。
(三)內蒙古中西部地區為綠洲絲綢之路的輻射區
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以南緊鄰陜甘地區,中部的河套地區與陜西相鄰,西部的阿拉善額濟納地區與河西走廊和新疆東部相鄰。自古以來,河套地區與絲綢之路的起點陜西西安有通道相連,額濟納居延地區與河西走廊也有通道相連。每當西安經河西走廊至新疆的通道因政治原因受到阻滯時,草原絲綢之路便成為中西交流的主要通道。中原漢地的使者、商人和其他人員往往要轉道北上,通過草原絲綢之路與中亞、歐洲諸國交流往來。即使在綠洲絲綢之路暢通時,南北兩條路線也長期保持暢通。因此,內蒙古中西部地區作為草原絲綢之路通道的部分,也可看作綠洲絲綢之路的輻射區。
(四)內蒙古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的定位和作用
2013年9月7日,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做重要演講,提出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系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以點帶面,從線到片,逐步形成區域大合作,同時提出加強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五點倡議,并將這一構想納入深化改革的決定:“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49]
“絲綢之路經濟帶”是在古代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當代經貿合作的升級版。國家主席習近平將“絲綢之路經濟帶”描繪成一個歐亞大陸內部合作發展的區域空間,即西至歐洲諸國,東到太平洋沿岸國家,中間囊括中亞、印度、波斯灣諸國,形成一個暢通的交通運輸走廊,被稱為“世界上最長、最具有發展潛力的經濟大走廊”。由此可知,“絲綢之路經濟帶”在今天已然具有更加寬廣和深遠的內涵。“絲綢之路經濟帶”以中國為出發點,以俄羅斯和中亞地區為橋梁和紐帶,以歐洲為落腳點。
內蒙古作為北方草原文化集成區,在草原絲綢之路中一直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這決定了內蒙古區域在當今“絲綢之路經濟帶”中具有樞紐區域的重要戰略地位。
1.內蒙古地區是國內經濟戰略樞紐區
內蒙古地處祖國北疆,東、中、西三面與國內8個省區相鄰,北面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從國內外地理格局來說,具有獨特且其他省區無法比擬的地緣優勢。這決定了它在現代草原絲綢之路上政治、經濟、文化、生態的樞紐區地位。從現代經濟格局來看,內蒙古東鄰東北經濟體、華北京津冀經濟體,西部與新疆戰略節點銜接,南部與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北等省區相鄰。這與黨的十九大以來內蒙古確定的發展定位是一致的。
2.內蒙古是沿邊開放戰略樞紐區
歷史經驗證明,一個國家、地區或民族的發展進步與其是否開放、開放的程度多大有著直接的關系。歷代草原絲綢之路沿線的國家、地區或民族,無不恪守“踐行開放”的草原文化理念,與周邊地區保持著不同程度的交流往來,表現了古代歐亞草原上的一種發展常態。研究歷史上草原絲綢之路的路線可知,內蒙古和蒙古國、俄羅斯南西伯利亞所在區域為廣大的蒙古高原,是草原絲綢之路的核心區域。因此,內蒙古北部與俄羅斯、蒙古國接壤,是極為重要的向北開放的橋頭堡。這與內蒙古發展思路中所提“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充滿活力的沿邊經濟帶”是吻合的。
3.內蒙古是北疆穩定戰略樞紐區
內蒙古地處我國北疆,與蒙古國、俄羅斯有著長達3000多千米的邊境線。內蒙古與俄羅斯、蒙古國的關系對我國北疆地區的安全穩定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極為重要,內蒙古地區自然成為北疆穩定戰略樞紐區。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年底考察內蒙古時提出“守望相助,打造北疆亮麗的風景線”,內蒙古發展思路中也提出將其“建成祖國北疆安全穩定屏障”。這都說明內蒙古地區在我國北疆穩定戰略中占有重要地位,這與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也是符合的。
4.內蒙古要實現自身發展新跨越
我們在當代進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除了要根據不斷變化的經濟社會形勢調整發展戰略,更需要結合區域歷史文化傳統和特色進行準確的自我定位。“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構想的提出,對于內蒙古經濟社會的發展是一個非常好的戰略機遇,激發實現內蒙古區域自身發展新跨越創新空間的形成。結合內蒙古地區歷史傳統和發展現狀的分析,它在草原絲綢之路經濟帶中擁有較多的優勢,包括作為全國“模范自治區”貫徹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豐富經驗,作為北疆屏障且接近華北和京津冀地區的地理位置,保持了高度原生態的優良草原生態環境,擁有較大潛力的人力資源,豐富且大量尚未被開發的經濟資源,獨具北疆特色的草原文化,以蒙古、滿、回、達斡爾、鄂倫春、鄂溫克等民族為特色的民族文化等。
歷史上,以內蒙古為核心區的我國北方以及相鄰的北方草原地區和草原民族,為絲綢之路的經營和存在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草原廣闊,同西伯利亞草原、西亞草原相連互通。歷史上,生活于此的各族人民“民心相通”,命運緊密相連。西亞、中亞的文明經過我國北方草原這一絲綢之路中間地帶傳進中原,華夏文明也通過這一中間地帶的演化,變成西亞、中亞人民容易接受的形式,傳播得更遠。廣袤的草原為文化的交融、交流提供了平臺。各種文化在草原上互相滋養,豐富文化內涵的同時,也為文化向更深、更廣闊的空間傳播提供條件。
內蒙古自治區在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014年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內蒙古時指出,“要通過擴大開放促進改革發展,發展口岸經濟,加強基礎設施,完善同俄羅斯、蒙古國合作機制,深化各領域合作,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國家“一帶一路”倡議中明確提出,內蒙古要“發揮聯通俄蒙的區位優勢,建設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
三 草原絲綢之路與中蒙俄經濟走廊人文交流基礎的構建
(一)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原則
2014年9月,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紀念孔子誕辰2565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講話中指出:“豐富多彩的人類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要理性處理本國文明與其他文明的差異,認識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獨特的,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不攻擊、不貶損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別人的文明與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順眼,就要千方百計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圖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這為今天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指明一條正確的路徑。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溝通中國與世界的通道,在這條路上,有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國家,它們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我們在尊重彼此的背景下,共同研究絲綢之路歷史,挖掘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重要價值與意義的同時,還能讓絲路沿線的人民找回本民族、國家的歷史。當前我們提出“新型國際關系”“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等倡議,都是基于對中華文明的自信和其他文化的尊重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因此我們在中蒙俄經濟走廊建設過程中,要重視文化的作用,要把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貫徹始終,在堅持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時要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給予足夠的尊重和理解。
(二)深入研究絲路文化,加強國家間的交流合作
現階段,我們亟待深入研究跨國草原絲綢之路的歷史與文化,深入挖掘沿線各國草原文化遺產,加強國際合作和交流,包括推進草原絲綢之路的跨國申遺。毋庸置疑,“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相關國家歷史、文化、民族、經濟、社會等的研究,要走在經濟建設與國際社會深度合作之前。只有深入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才能實現相互間的溝通和經濟往來,避免誤解、誤判甚至矛盾沖突。另外,“一帶一路”倡議,也促進了這些研究領域的進步,有助于我們突破國家界限,宗教、語言、文化的隔閡,產生重大的研究成果。當前大量中亞、西亞的考古成果、研究成果被重視和介紹給國內學者,大量的翻譯成果出現,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資料。交流的活躍,也使得國內學者有更多的機會去西亞和中亞實地考察歷史遺跡,甚至直接參與考古調查挖掘等工作,這大大提高了研究的準確性與科學性。活躍的史學研究,也能促進沿線各國文化的深入交往,互融互通,進一步促進各國之間的經濟和人文交流,最終造福沿線人民。
(三)古為今用,讓絲路遺產活起來
知古鑒今,研究和掌握草原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遺產及其文化價值,是為了服務于當代。因此,應在掌握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開展跨國草原絲綢之路旅游路線的建設,加強文化領域的交流合作,打造草原絲綢之路文化品牌和多條跨國草原絲綢之路旅游交通線,如從草原元上都—元代集寧路—亦集乃路黑城,經哈密過新疆,連通中亞、西亞。這條路線上有草原的皇宮“元上都”、元代商貿中心“集寧路”、著名的居延漢簡出土地、金元軍事重鎮“亦集乃路”,連通已經申遺成功的“天山廊道”,沿古絲綢之路一路向西,通往中亞、西亞乃至歐洲。從北京—集寧—二連浩特—烏蘭巴托—俄羅斯,這既是一條重要的商貿之路,又是一條文化之路,更是中蒙俄萬里茶道的核心路段,沿途在中、蒙、俄境內有多處有關萬里茶道的歷史文化遺存。從俄羅斯—蒙古國—滿洲里—呼倫貝爾—阿爾山—克什克騰旗—正藍旗—北京,這一路線上的皇宮、城市、長城、寺廟、石窟遺址成為絕佳的文化之路,沿途還有沙漠、草原、戈壁、森林、山峰、湖泊等絕美的自然地理風光,也是中蒙俄三國跨境民族——蒙古族的重要尋根之路。
(四)創新文化傳播模式,促進文化認同
積極采用高科技,探索文物的保護與展陳手段,讓更多文物走出保險柜,走進絲綢之路沿線各國人民的文化生活,讓絲綢之路文物成為沿線國家文化交流的媒介,各國人民相互了解、相互認同的途徑。這在豐富沿線國家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時,增強各國各民族人民對歷史絲綢之路的認識,有助于各國各民族文化間的相互認同與理解。同時,加強以草原絲綢之路為題材的戲劇、文學、影視等藝術產品的開發與推廣。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時代的到來,為文化的往來提供了極其便利的條件。文化產品的傳播途徑與速度幾乎可以實現實時呈現。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符合人民需要的優秀文化產品無疑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一部電影甚至可以改變世界對一個國家和民族的認知。重視文化在交流中的作用,積極創新創造更多、更好有關草原絲綢之路的戲劇、文學、影視作品,豐富沿線國家人民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相互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度,拉近彼此的感情,自然也就期望包括中蒙俄經濟走廊在內的“一帶一路”倡議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