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緒論

一 研究課題的提出及選題意義

(一)選題的緣起

歷史是每一個文明民族的自我認知與自我確證。每一個文明民族都有自己的史學。近代以來,隨著中國近代化的發展,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也都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中國史學的近代化過程中,仍然有史學家們力圖堅持中國的文化傳統,尤其是在史學研究上,仍然宣揚中華傳統文化,成為近代中國史學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柳詒徵就是其中之一。

柳詒徵是近代中國極具傳統色彩的史學家。當新史學的學者們對傳統史學進行批評,并運用新史料、新史學方法研究新問題之時,繼承傳統的史家柳詒徵是如何應對的?他是如何研究中國史的,又是如何在近代用傳統方法來研究史學界的新問題,如何應對新史學挑戰的?柳詒徵研究中國史的過程中,其史學理論、史學觀念和研究方法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對史學的近代化又有著怎樣影響?

近代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閉關鎖國的社會逐漸被打破;中國的文化學術也相應地開始發生變化,西方的文化傳入后,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學術形成沖擊。在學術思想領域,以經學為主的學術體系逐漸瓦解,新的學術體系在孕育形成中。在近代學術的發展史上,堅守中國傳統史學的學者是如何在學術舞臺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如何進行學術研究的呢?對這些文化觀念上較為保守的學者進行考察,正在成為重要研究課題,而且當前也已經有眾多的研究成果問世[1]

20世紀初,自梁啟超提出“史界革命”的口號以來,新的史學學科在舊史學的窠臼中逐漸脫穎而出,特別是新式的學校教育和新史學學術刊物的出現,使史學發生了重大的變化。正如近代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所說的,“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取用此新材料,以研究問題,則為此時代學術之新潮流”[2]。在史學史研究方面,近代史學學術新潮流成為我們現今史學界研究的熱門課題。對史學家梁啟超、王國維、陳寅恪、胡適、顧頡剛、傅斯年、錢穆等人的研究已經成為史學史和文化史方面研究的熱點。但在中國近代史學發展史上,具有傳統色彩或者極力頌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史學家也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雖然沒有運用或者不相信新材料,但他們面對中國的社會形勢和學術的發展,在史學研究領域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史壇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著名的學者如活躍在上海的張爾田、四川的蒙文通、北京的鄧之誠等都是近代極具影響的學者,而活躍于東南大學后來又任職江蘇國學圖書館館長、以傳統保守的史學學者面孔出現的柳詒徵也是其中之一。筆者不揣鄙陋,欲對柳詒徵及其史學予以研究,希望對中國史學史的研究有所補益。

(二)本課題選題的意義

柳詒徵是中國近代知名的史學家,一直活躍于中國的史學界和教育界,從20世紀初在江楚編譯局譯書、編譯教材開始,先后在南京江南高等學堂、商業學堂、兩江師范學堂任教習,1916年開始在南京高等師范學校任教,南高與東南大學合并以后在東南大學歷史系任教授,1927年開始擔任江蘇國學圖書館館長直到1949年退休,期間還曾給中央大學研究生講授課程,并被民國政府教育部聘為部聘教授兼學術評議會委員,1947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柳詒徵作為著名的史學家,許多著名的學者名家出自他的門下,許多近代的史學、文化大師和他有密切交往。

柳詒徵作為近代知名的史學家,史學領域的第一批中央研究院院士,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史學遺產。研究柳詒徵及其史學,挖掘柳詒徵史學成就中的精華,是我們研究近代史學史的重要任務。同時研究柳詒徵及其史學,也能挖掘中國近代史學中老一輩學者,特別是傳統史學學者的學術成就,對挖掘史學遺產、弘揚中國傳統史學學術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和現實意義。

柳詒徵是一個傳統學術素養深厚的學者。他對中國傳統史學學術,在近代新的社會形勢下如何發揮作用、如何使舊的史學變為新的史學,如何對社會有所貢獻、傳統的史學理論在新的學術形態下如何堅持自己的文化立場、如何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如何保存中國古籍文獻等一系列重要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見解。雖然其中有些陳腐俗套、有些落后保守,但其中不乏真知灼見。把他們挖掘出來予以研究,對史學的發展、對史學遺產的繼承都有重要的意義。

柳詒徵雖是傳統學識濃厚的學者,但他又是著名的教育家和學術活動的組織者。在東南大學期間,他擔任史地研究會的指導員和《史地學報》顧問,后來他又和自己的學生繆鳳林等人創辦《史學與地學》《史學雜志》《國風》等刊物,他還是學衡派的主要人物之一。在近代的史學和文化思潮中,柳詒徵是非常活躍的人物。他的學術活動常常能夠帶動史學界特別是東南地區學術的開展,在他的周圍聚集著許多學者,成為當時很具影響的學術群體。所以研究柳詒徵,我們才能夠比較全面地考察和了解當時史學的發展動向和學術思潮,探尋近代史學、現代化的發展規律。

二 柳詒徵研究狀況的回顧

柳詒徵在晚年,“曾手訂《劬堂類稿》目,包括《劬堂文錄》《劬堂讀書錄》《劬堂詩錄》《劬堂隨筆》《劬堂雜俎》等五種。”[3]但真正對柳詒徵及其史學進行學術性研究開始于1970年,在中國臺灣,喬衍琯于這一年編纂了《柳翼謀先生文錄》(臺灣廣文書局出版)。也有臺灣學人回顧柳詒徵先生學術生活的文章,可算柳詒徵及其史學研究的先聲[4]

在中國大陸,較早對柳詒徵進行研究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據筆者所掌握的材料,1982年紀維周的《卓越的圖書館事業家——柳詒徵》[5],是所能見到的最早研究柳詒徵及其學術的論文,其次是張文建的《柳詒徵與目錄版本學》[6]。這兩篇文章都不長,所涉及的都是柳詒徵關于中國的圖書文獻事業方面的學術研究。1986年,鎮江市政協舉辦了“柳詒徵逝世三十周年紀念學術討論會”并刊印《柳翼謀先生紀念文集》。學術界開始對柳詒徵及其史學進行關注。比較全面研究柳詒徵及其史學學術的文章要算張文建所撰《柳詒徵史學研究》[7]。這篇文章比較系統地論述了柳詒徵的史學成就。該文把柳詒徵的史學分為“‘五四’前后兩大時期。前期史學著作主要有《歷代史略》《中國商業史》《中國教育史》,后期史學著作主要有《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8]。文章認為,柳詒徵前期的史學是在洋務派“中體西用”論思潮的影響下開始的,“從屬于洋務派思想體系,雖有向資產階級史學轉化的趨勢,但基本上是具有變革傾向的封建史學系統”[9]。后期史學“受到‘五四’前后社會大變動和現實政治斗爭的深刻影響,形成了具有資產階級色彩的半封建史學形態”[10]。并且認為柳詒徵史學的特征是:中西雜糅,新舊交錯,具有愛國主義和強烈的民族意識,而柳詒徵史學的這些特征是由其特定的時代和階級地位所決定的。

此外,對柳詒徵有所論述的還有張舜徽和蔡尚思。張舜徽在《中國歷代史學家傳》中,撰寫了《柳詒徵傳》。此文結合柳詒徵主要的史學著作《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等對柳詒徵的史學成就作了評價。他認為,柳詒徵的《歷代史略》:“采用了新的編書體式,是對舊綱鑒體例一次大的革命。而這種體例,從清末傳到現在,除寫作上由文言變為語體,觀點上由舊變新外,大體上還是保存這種編寫形式。柳詒徵開創之功,是不可磨滅的。”柳詒徵的《中國文化史》“條理舊聞,分題纂述”,“在一些問題上有自己的創見”。他的《國史要義》則“條例源流,厘析義例,無證不信,語多通核,是繼劉知幾《史通》、章學誠《文史通義》之后,在史評書籍方面,對舊史義例的綜合概括,另辟了一條新的途徑”[11]。而蔡尚思主要是通過撰寫對柳詒徵的學術回顧與紀念文章,對柳詒徵的史學學術成就和活動予以評價。比較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是《柳詒徵先生學述》,此文是柳詒徵的后人編寫的紀念回顧柳詒徵學術與生平的《劬堂學記》的序文。此文以柳氏后輩的身份對柳詒徵的學術和學行進行了概括,并回顧了柳詒徵對自己的教益。認為柳詒徵值得學術界紀念的主要在柳先生“擔任大圖書館館長時間最久”“編出大圖書館藏書總目最先”“編著多種歷史專書最早”,他的《中國文化史》“是解放前各種《中國文化史》的‘老母雞’”。在學行方面說柳詒徵“一生讀書講學,注重身體力行”,是“提倡新學的教育家”,“廣事吸收西方學術文化不斷隨著時代前進,至老不變”,“發揚祖國傳統文化不遺余力”[12]

20世紀90年代,隨著史學學術的發展,對柳詒徵的研究開始不斷深入。首先是鄭師渠論文《學衡派史學思想初探》,把柳詒徵放入“學衡派”,對柳詒徵的學術主張和思想進行了開掘。文章認為,“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是現代意義上的中國史學由20世紀發凡起例,過渡到40年代初步發展重要的轉折時期”,這一時期,“學衡派中的柳詒徵、張蔭麟、繆鳳林諸人,還是一批著名的史學家,其史學見解同樣獨具特色”,“學衡派得風氣之先”,“對中國史學發展趨勢的總體把握,富有前瞻性”[13]。其次,喬治忠在《近九十年史學理論要籍提要》一書中,對柳詒徵的史學理論著作《國史要義》作了簡要評價,認為柳詒徵的《國史要義》一書“各篇分別圍繞一個專題,以極為贊賞的態度介紹和闡發中國的史學傳統”,“作者對中國古代史學所作的某些理論概括,亦有啟迪之效,而其欲將古之史學觀念、史學方法貫徹于現代的主張并不足取”[14]

《柳詒徵評傳》的出版,可以說是學術界對柳詒徵研究進入新階段的標志。1993年,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了孫永如撰著的《柳詒徵評傳》。此書是百花洲文藝出版社出版的國學大師叢書的一部。此書對柳詒徵的學術成就,特別是對柳詒徵的主要史學著作——《歷代史略》《中國文化史》《國史要義》作了較為全面的論述。到目前為止這是關于柳詒徵學術研究的唯一專著。在和梁啟超的對照之下,對柳詒徵的學術作了簡單的評價,說柳詒徵一生“學術思想是穩定、逐步發展的”,“對儒家學說基本要義的肯定始終沒有改變”,并“以儒學精神作為治學的基本支點”,他的治學特色是“講求平和,堅持立場,力求謹嚴”[15]

但此書對柳詒徵的分析和研究還不夠,還有進一步發掘研究的必要,特別是關于柳詒徵與《學衡》及其學術團體、與《史地學報》及其史地研究會的學術關系、與《史學雜志》《國風》等雜志的學術關系,以及柳詒徵在抗戰勝利后建立的國史館中的學術活動都沒有提及,并且回避了柳詒徵與學衡派的關系,對柳詒徵的史學思想和治學方法研究還不夠。而這些都是研究近代史學學術,特別是柳詒徵在近代史學界活動的重要內容。所以進一步研究柳詒徵的史學學術,是有必要的。

1991年《柳詒徵先生年譜》在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同年《柳詒徵史學論文集》正編、續編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15年,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中國近代思想家文庫,其中出版了《張爾田、柳詒徵》卷,收入柳詒徵《國史要義》以及幾篇重要論文。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柳詒徵文集》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這套文集由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點校整理,共分12卷,550萬字,包括柳詒徵先生在文、史、地、哲各門著述,其中許多文稿為首次整理出版。這對于柳詒徵思想學術研究的開展無疑也是個好消息。

以柳詒徵史學作為研究課題,進入21世紀以后,研究逐步深入。對柳詒徵進行專題研究的專著和研究性論文出現不少。范紅霞著《柳詒徵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可謂該方面第一部研究專著,重點對柳詒徵之文化思想進行了專題性研究。其他學術著作方面,鄭先興撰著《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一書,把柳詒徵及其撰寫的《中國文化史》作為一個專門的章節進行了研究敘述,此書認為柳詒徵是新人文主義者,在文化史研究的基本理論和觀點上,體現了新人文主義的特征,在文化史研究的方法上恪守著新人文主義的批評與實證的方法,在“在文化史觀、文化史研究的性質和方法上,柳著《中國文化史》都有著獨特的貢獻”[16]。在雜志上登載的學術論文也不少,如鄭先興撰寫的論文《論柳詒徵的漢代史研究》[17],紀振奇撰寫的論文《柳詒徵中國文化史學的理論與方法》[18],張旗撰寫的論文:《柳詒徵對“以禮為核心之史”的論證》[19]。這些論文把柳詒徵的史學學術放在了具體的史學學術中作具體的個案研究,對柳詒徵在近代的史學學術中的具體貢獻做了詳細的分析和評價。而瞿林東《探索建設史學理論的道路——談談〈史學要論〉和〈國史要義〉的啟示》[20]則從李大釗和柳詒徵兩個近代各有代表性的兩個史學家的兩部史學理論著作出發,對近代史學理論的成果如何成為我們今天史學理論建設的借鑒做了探討。當然其他學者的相關學術論文還有不少,在此不再一一列舉敘述。

三 本書的基本思路與框架

以往對史家及其史學的研究,主要著重于史家的學術成就和史學領域內的建樹。本書也不例外。但是,中國史學的近代化,不僅僅是史學學術研究內容的變化,還有知識體系、研究途徑、學術制度的發展變化,這也是研究近代史學史、探究史學發展規律應當重視的。柳詒徵作為史學家,不僅在史學學術研究上做出了重要貢獻,而且在中國史學的學術體系建設方面有自己的理論和實踐,并做出了重要建樹。所以筆者對劉詒徵的史學研究也劃分為兩個方面:一是他在史學學術成就上的建樹,一是在史學學術制度上的貢獻。本書的基本框架和內容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章:柳詒徵的學術生涯。本章主要敘述柳詒徵是怎樣成為一個史學家的、他成為史學家以后的學術活動。他作為一個保持傳統文化色彩很濃厚的學者,他的成長和晚清民初的繆荃孫、陳慶年等人的影響分不開。柳詒徵早年的學術活動也基本上是屬于清末“洋務派”的學術,這一時期撰寫的代表著作有《歷代史略》《中國教育史》等。1916年柳詒徵進入南京高師是他進入史學研究活動的新階段,在這里他撰寫了《中國文化史》等著作,并在《學衡》《史地學報》《國風》等雜志上發表了多篇論文,是柳詒徵史學學術活動的活躍時期。

第二章:柳詒徵的文化觀。柳詒徵的文化史研究無疑是柳氏史學學術成就的閃光點,他抱著對中國文化的虔誠和尊敬,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歷程進行了描繪,展示了他的中國文化發展的理想。他認為應該保持中國傳統文化中“忠孝”“仁義”等傳統的倫理,在新的社會形勢下加以發揚;同時接受西方先進的物質文明。他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態度是保守的,這一點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第三章:柳詒徵的史學思想主旨。柳詒徵的史學思想是受其文化思想影響的,因為其文化保守主義的傾向,所以對中國傳統史學理論津津樂道。這里討論了柳詒徵史學中宣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經世致用思想、信古思想以及在歷史編纂學方面的思想主張;并闡述了他作為傳統史家的治史特點。

第四章:柳詒徵的史學研究成就——中國歷史教科書的編纂。柳詒徵在歷史教科書編纂方面的成就是早年史學教材的編撰,開史學知識系統轉變之先河;在中國商業史、中國教育史等方面做出了貢獻。

第五章:柳詒徵的史學研究成就——《中國文化史》。柳詒徵在文化史方面的研究成就主要代表作品是《中國文化史》。柳詒徵在此書中對中國文化的分期、中國文化的中衰、中國傳統文化的前景作了論述,表達了柳詒徵的文化主張。

第六章:柳詒徵的史學研究成就——《國史要義》。《國史要義》是他在史學理論方面,堅持以中國文化精神和中國原有的史學理論為核心解釋中國的傳統史學,提出了以中國的傳統史學“禮”為核心的史學理論。

第七章:柳詒徵的史學成就——地方史研究與文獻整理。這一章主要論述了他在社會史、地方史研究和古籍文獻整理方面的成就。柳詒徵任江蘇省立圖書館館長期間,利用圖書館中地方典籍寶藏,對江蘇的地方歷史典籍進行了整理、輯補和研究工作,刻印了大量歷史典籍文獻。同時他在研究、編輯地方文獻的過程中,收集到了一些家譜、族譜,一段時間內家譜、族譜的研究也成為柳詒徵在史學中的一項課題。同時他還主持編纂了《國學圖書館圖書總目》《碭山書影》,為圖書目錄和版本方面做出了貢獻。

第八章:柳詒徵與近代史學學術刊物、學術團體——以史地研究會、《史地學報》為中心。在其學術生涯中柳詒徵參加建設的史學學術團體與學術刊物,主要有20世紀20年代的史地研究會及《史地學報》;中國史地學會及其會刊《史學與地學》;南京中國史學會及其會刊《史學雜志》。本章以史地研究會和《史地學報》為中心,討論他與近代史學學術團體及專業史學刊物的學術關系。

第九章:柳詒徵與近代學人。作為史學家的柳詒徵和近代的眾多史學家有學術上的交往,有師承,如繆荃孫、陳慶年;有論爭,如章太炎、胡適、顧頡剛;有學術上的吸引,如梁漱溟;有獎掖后進,如張其昀、胡煥庸、繆鳳林、陳訓慈、范希增、王煥鑣、劉剡黎等。本章主要選擇了柳詒徵與中國近代學者繆荃孫、胡適、繆鳳林、張其昀的學術關系進行討論,進而分析柳詒徵在中國史學中的地位。

結語:中國近代史學中的柳詒徵。總結柳詒徵的史學成就及治學的特點,并討論我們當前應該如何繼承他留給我們的史學遺產。

四 課題的創新和突破

本書從柳詒徵的文化觀和史學思想入手,對柳詒徵在近代歷史教科書的編纂、中國文化史的研究、史學理論的探索、地方史研究進行了總體的分析,并探討了他在史學學科建設和史學學術研究團體中的作用,對近代史學家柳詒徵的史學作了全面的研究。尤其在柳詒徵與近代史學團體的關系、對近代史學學科建設方面的貢獻進行了大量研究,并力圖在柳詒徵的史學理論研究方面,對他的《國史要義》進行了深入探討。認為它是近代以中國文化精神和中國原有的史學理論為核心,去解釋中國的傳統史學,提出了自己的理論。

本書力圖在如下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柳詒徵是學衡派的主要人物之一,他的文化觀和史學思想有保守的一面,但又和學衡派的其他人物有不同的一面。本書從史學的角度分析了柳詒徵的文化觀與史學思想,認為它作為史學家有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經世意識,但又有保守的信古思想;其“以史教民”的思想突出了中國傳統史學注重教育的一面;他的歷史編纂思想有新舊雜糅的特點。

第二,柳詒徵是在中國近代史壇上活躍了半個世紀的史學家,他的史學研究成果卓著,影響巨大。本書認為他早期的著作《歷代史略》《中國商業史》《中國教育史》是中國較早的歷史教科書,雖然史觀保守,但它體裁新穎,是近代中國史書的新形式,也預示著中國史學知識體系的新變化。也就是說柳詒徵的史觀是保守的,但在史學教育方面是當時領先的。

第三,中國近代史學是不斷走向近代化、不斷發展的史學。在這一過程中,史學制度的建設是其中重要的環節。本書認為柳詒徵對中國史學制度的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具體表現在:他與一些史學團體及史學刊物關系密切。在他的指導和參與下,“史地研究會”“中國史地學會”和“中國史學會”先后建立起來,《史地學報》《史學與地學》《史學雜志》等學術刊物也先后問世,并圍繞這些雜志形成了影響很大的史學學術群體。


[1] 近年來,已經有許多學者在這方面開始關注這一問題,并有眾多著作問世。以“國學”作為問題作為研究課題的,我們可以參考的著作也有很多:著名的如羅志田《國家與學術:清末民初關于國學的思想論爭》(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3年版)、《經典淡出之后:20世紀中國史學的轉變與延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版);桑兵《國學與漢學:近代中外學界交往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晚晴民國的學術與學人》(中華書局2008年版);陳平原《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新文化的崛起與流播》(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這僅是筆者所關注到的幾部著作,其他著作還有不少,不再一一列舉。在史學史研究方面,以傳統史學和舊史家為課題進行研究的也不少,尤其是陳寅恪、陳垣、王國維、錢穆等史學大家是史學界研究的熱點人物,但對于柳詒徵的研究還不多,香港學者許冠三的《新史學九十年》也沒有提到柳詒徵。而在大陸,吳澤主編的《中國近代史學史》(江蘇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中,也僅僅在近代通史教材編纂方面提及柳詒徵與其《歷代史略》的成就,而胡逢祥《近代史學的思潮和流派》,則把柳詒徵歸入落后保守的史學家。關于柳詒徵研究的專著,主要有范紅霞《柳詒徵文化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還有幾篇博士、碩士論文問世,主要有:李紹坤《學衡派背景下的柳詒徵思想研究》,博士學位論文,黑龍江大學,2016年;李中平《前學衡時期的柳詒徵:1921—1925》,碩士學位論文,南京大學,2015年;郭奕彤《柳詒徵的文化觀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北大學,2015年等。還有研究性論文百余篇,當然與對其他學者研究的熱度相比,對柳詒徵的研究還不夠,研究的深度不足,尚有進一步研究的必要。

[2] 陳寅恪:《陳垣敦煌劫余錄序》,見《金明館叢稿二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236頁。

[3] 柳曾符、柳佳主編:《劬堂學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頁。

[4] 在臺灣,柳詒徵的弟子張其昀在《傳記文學》(第十二卷)第二期(1968年)上曾發表紀念文章:《吾師柳翼謀先生》,是最早對柳詒徵及其學術作全面介紹的文章。而早在1963年張其昀在《中華五千年史》自序中對柳詒徵的治學和方法多有敘述,只是欠全面。

[5] 刊載于《江蘇圖書館工作》1982年第2期。

[6] 刊載于《圖書館雜志》1984年第3期。

[7] 刊載于吳澤主編《中國史學集刊》(第一輯),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191頁。

[8] 吳澤:《中國史學集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3頁。

[9] 吳澤:《中國史學集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78頁。

[10] 吳澤:《中國史學集刊》,江蘇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188頁。

[11] 均見張舜徽主編《中國史學家傳》,遼寧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2] 均見柳曾符、柳佳《劬堂學記》,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7頁。

[13] 《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第31、38頁。

[14] 劉澤華:《近九十年史學理論提要》,書目文獻出版社1991年版,第128頁。

[15] 孫永如:《柳詒徵評傳》,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3年版,第204—208頁。

[16] 鄭先興:《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1900—2000)》,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137頁。

[17] 刊載于《南都學刊》2003年第1期。

[18] 刊載于《晉陽學刊》2004年第3期。

[19] 刊載于《史學史研究》2004年第4期。

[20] 刊載于王俊義主編《炎黃文化研究》,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洮南市| 凤台县| 开原市| 原平市| 十堰市| 浑源县| 沁源县| 阿城市| 仁怀市| 乾安县| 武宁县| 泽普县| 宝坻区| 敖汉旗| 辉南县| 东阳市| 枞阳县| 巴彦淖尔市| 汤阴县| 武陟县| 河津市| 宾川县| 曲阜市| 晋江市| 高阳县| 金门县| 阿拉尔市| 江门市| 佳木斯市| 河间市| 砚山县| 营口市| 西华县| 吴堡县| 建昌县| 贵溪市| 信宜市| 哈巴河县| 德清县| 宜州市|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