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清代鄉、會試命題概況

一 清代鄉、會試命題機制

清代鄉、會試,按統一時間進行,考試內容嚴格遵照朝廷的規定,順治三年即規定考試內容為“第一場,四子書三題,《五經》各四題,士子各占一經;第二場,論一篇,詔、誥、表各一通,判五條;第三場,經史時務策五道”[38]。乾隆四十七年將試律詩提到第一場后,考試內容固定為:“第一場,《四書》制義題三,五言八韻詩題一;第二場,《五經》制義題各一;第三場,策問五。”[39]在具體命題中,會試及順天鄉試詩題為欽命,其余各省由考官出題,題目雖各有不同,但執行統一的命題標準。

鄉、會試考官分為內簾官與外簾官兩類,內簾官即正副主考官、同考官及內提調、內監視、內收掌等,主要負責命題及衡文;外簾官主要管理考場事務,具體包括監試官、受卷官、彌封官、謄錄官、對讀官、巡綽官、搜檢官、供給官等。主考官主要負責命題及閱卷錄取工作,并審閱同考官所閱試卷及核定考生名次。清代鄉、會試考官皆由欽命,選拔京官出任,其中對考官的資歷要求也在不斷變化,會試考官的名額、任職者的身份、品級等都異于鄉試。清初,進士、舉人皆可出任考官,雍正三年,將考官出身限定為進士出身之人“用進士出身之人,不用由舉人出身之人”[40],此后成為定制。會試總裁,由禮部開列合格的人員中選任。鄉試考官,據乾隆四十四年奏準:“國子監監丞、助教等,凡系進士出身者,一體考試試差,至別項人員,不得援以為例。”[41]宗人府主事、翰林院講讀、學士以下,詹事府左右庶子以下,內閣侍讀學士以下,及各部院郎中、員外郎、主事,各衙門中書、評事、博士、監丞、助教等官,是為照常開列官員;以及六部侍郎、內閣學士、京堂、科道,及上述官員中出任過鄉試主考及會試同考官者,都屬于簡任考官之列。其中順天鄉試考官的職銜高于各省主考。清前期主考官的差遣方式不固定,乾隆十二年諭令“考試與保舉并行,內有保舉而考列優等者,固可簡任文衡,即未經保舉而文藝入選者,亦一并簡用,則人材不致屈抑,而眾心亦當允服矣”[42]。此后,考試逐漸成為簡任考官的程式,保舉與否,都得參加考試,以考試為準。

鄉、會試命題,在清代不同時期有所不同,最初都由主考官擬定,順治十五年,命題方式有所改變,如《會試及順天鄉試欽命題目之始》條所載:“國初凡鄉、會試三場,俱由主考出題。自順治十五年后,會試及順天鄉試頭場《四書》三題,由欽命密封,送內簾官刊印頒發。”[43]《清實錄》也有相關記載,據順治十五年二月甲申諭旨:“第一場《四書》題目,候朕頒發,余著考試官照例出題。”[44]此例并未形成定制,時有變化,至康熙二十四年會試及順天鄉試《四書》題目欽定,《五經》題目及二、三場題目,由考官擬出。但是欽命方式并未形成定制,仍在逐漸改變。雍正元年定:“第一場《四書》題,考官密擬,鄉試交順天府,會試交禮部,均于初七日赍捧進呈,恭候欽定。”[45]考題實則還是由考官擬定。后考題用內造折匣鎖封,乾隆四年奏準:“四書題目,由考官恭擬密奏,用內造折匣鎖封,鄉試交順天府,會試交禮部代奏,恭候欽定,仍鎖封發出,轉交內簾。”[46]會試欽命方式大致相同,考題管理制度在逐步完善。嘉慶四年又恢復康熙時舊制,“順天鄉試、會試頭場題目,俱由欽命,毋庸進呈”[47]。乾隆二十二年科場加試詩歌之后,試帖詩起初列在二場,乾隆四十七年詩題列入頭場,會試及順天鄉試詩題也由欽命。據記載:“順天鄉試及會試,第一場《四書》題、詩題,均由欽命。”[48]咸豐十一年,因新皇登基,太后垂簾聽政,因而議準:“順天鄉試、會試以及凡在貢院考試,向系欽命詩文各題,均擬援照外省鄉試之例,請由考官出題。”[49]同治元年諭:“本年會試首場詩文題,著禮部堂官于三月初八日黎明至乾清門領取書籍,赍交該考官拆封,于折角篇頁內出題考試。”[50]將欽命詩題的方式做了改動,由王大臣代替皇帝將書籍出題篇頁折角,主考官在折角頁中選定考題。光緒初,因皇帝年幼,欽命考試題目多由孫家鼐代擬,等到皇帝年長后,才由皇帝欽命。而二三場題目,由考官擬定,據記載:“因思順天鄉試及會試文場每屆命題,惟頭場《四書》、詩題,系由欽命,其二、三場題目由正副考官公同擬出。”[51]

順天之外的各省鄉試考題,由同考官協助擬定,主考官掣簽決定。乾隆二十三年,這一命題方式發生改變,以《五經》題“向例令同考官擬定,主考書簽掣用,嗣后應將此例停止,令主考官自擬經題,以重關防。”[52]其后又定:“策題考官親出,不得假手房考。”[53]至此,考題由主考官來出,由正副考官共同擬定,同考官不再參與命題。

二 清代鄉、會試詩命題及唐人作品的重視

清代鄉試原在十六省舉行,包括順天、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四川、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光緒元年陜甘分闈,陜西、甘肅分別命題,鄉試省份變為十七省,據記載:“甘肅、陜西兩省現在分闈考試,甘肅路途較遠,所有請派考官,著禮部于陜西之前,具題辦理。”[54]

清代鄉試詩題主要保存在《清秘述聞三種》及《清代朱卷集成》中,其中《清秘述聞》中收入304例考題,《清秘述聞續》中收常科鄉試考題應為620例,宗室鄉試考題為40例,《清秘述聞再續》中所收考題應為107例,有清一代,鄉試詩題總計應為1071例。但由于考題保存不完整,部分鄉試缺題,如嘉慶年間缺4例考題,分別為嘉慶九年甲子科云南考題、嘉慶十二年湖北考題、嘉慶十三年湖南考題、嘉慶二十四年湖北考題;光緒年間缺題31例。因而,《清秘述聞三種》中實際收入的詩題數量為1036例。此外,《清代朱卷集成》中補入23例考題,現存清代鄉試詩題共計1059例。就所行科數而言,乾隆二十四年到嘉慶三年,共舉行19科鄉試;嘉慶五年到道光二十九年,外加補行鄉試,共舉行45科;光緒十四年到光緒二十七年共舉行7科。常科鄉試共計71科,宗室鄉試40科,清代鄉試共計111科考試中試詩。

清代試律命題不同于唐代,考題多有出處,據清人商衍鎏所述:

出題必有出處,或用經、史、子、集語,或用前人詩句,如“馌彼南畝”之用《詩經》,“同聲相應”之用《易經》,“射使人端”之用《淮南子》,“十日一雨”之用《京房易候》,“捫虱而言”之用《晉書·苻堅載記》,荷蓋、苔錢、松針之用《格物總論》,“春城無處不飛花”之用韓翃《寒食》詩句,舉例一端,可概其余。[55]

清代鄉、會試詩命題大抵如此,大部分考題依經據典。現存考題依經、史、子、集分為四類,經部考題共計122例,史部49例,子部33例,淵源于集部的考題最多,共計832例,另有23例考題出處不明(包括隨意命題以及即景之題)。四部分類中明顯以出自集部的考題為主,可見,清人在鄉試詩的命題中,以文學類作品為重,尤其偏重于詩歌。具體到集部,出自唐之前作品的考題有173例,其中包括出自《文選》的135例考題,及零散的38例;出自唐人作品的考題有441例,包括唐詩所出的422例,及唐文的19例考題;此外,宋代作品出題186例,金、元、明、清四朝作品出題32例,現存出處明確的1036例考題,唐人作品出題約占43%,很明顯,清代鄉試詩命題以唐人作品為重,或者更為確切地說是以唐詩為重。

會試詩題包括常科會試詩題67例,宗室會試40例,共計107例考題。常科會試有一題為隨意命題,如乾隆四十年乙未科考題《賦得燈右觀書(得風字)》,其余考題皆有出處,出自經部的16例,史部的5例,子部的10例,集部的35例;集部中又包括出自《文選》的考題8例,唐代文人作品的16例,宋人作品的9例,元人作品的2例,綜合常科會試出題情況,四部分類中明顯重視集部,集部又以唐人作品為重。尤以唐詩出題為重。宗室會試考題出題分布,經部12例,史部1例,集部25例,以集部為重;集部中《文選》出題7例,唐人作品出題13例,宋人作品出題5例。綜合會試出題情況,唐人作品,尤其是唐詩出題占明顯的優勢,占所有考題比例約為27%,同時出自經部的考題也較多,占所有考題的約26%,顯然,清人會試命題中以出自唐人作品的考題數量居首。

綜合清代鄉、會試出題的總體情況,無論是鄉試詩命題,還是會試詩命題,都明顯以唐人作品為重,而會試考題多為欽命,統治者在命題中有明顯的崇唐傾向;鄉試考題多出自考官之手,考題也以唐人作品為主要出處,唐人作品,尤其是唐詩所出考題在所有考題中所占的比重高于會試。可見,鄉試考官在命題中也貫徹官方崇唐的傾向,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因而,從命題的角度入手,研究唐詩與清代鄉、會試命題的關系,有助于更好地解讀清代官方的文化政策。

主站蜘蛛池模板: 磴口县| 德惠市| 本溪| 敦煌市| 通河县| 璧山县| 贡嘎县| 托里县| 阿鲁科尔沁旗| 周至县| 板桥市| 奇台县| 乌什县| 贵南县| 昌黎县| 隆德县| 巫山县| 金门县| 中超| 普安县| 麻城市| 兴化市| 乌海市| 淳化县| 四子王旗| 宜君县| 怀远县| 义马市| 饶河县| 柳州市| 宽甸| 新化县| 五大连池市| 涿鹿县| 黄山市| 新兴县| 柘城县| 泰州市| 得荣县| 类乌齐县| 通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