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代鄉(xiāng)、會試詩命題與唐詩的接受
- 劉美艷
- 7241字
- 2021-10-30 02:14:57
第一節(jié) 清代“試律”概況
一 “試律詩”稱名的由來
“試律詩”是科考詩歌的代名詞,“試”表明科舉考試選拔人才的功能?!奥伞睆奈捏w上對科考詩歌予以限定,詩體或為四韻、六韻,或為八韻、排律不等??瓶荚囋娛加谔拼?,現(xiàn)存唐人試律,主要依據(jù)考試級別命名,省試的詩歌,稱為省試詩、省題詩,同時還有州、府試詩、監(jiān)試詩等,《宋史·藝文志》載有《唐省試詩集》三卷,沿用省試詩之名,《文苑英華》所收唐人試律,也主要依考試級別而定。
清人最初稱科考詩歌為“試帖”,并被一些選本沿用,如毛奇齡的《唐人試帖》,張熙宇輯評、王植桂輯注的《七家試帖輯注匯鈔》、王祖光所撰的《守硯齋試帖》等。趙執(zhí)信《聲調(diào)譜》中有云“唐詩、賦試帖”之語,清高宗改以詩取士的諭文中稱試詩為“五言試帖”。“試帖”大概就這樣以訛傳訛,被清人沿用。事實上,“試帖”并不能準(zhǔn)確地概括科考詩歌的功能,商衍鎏推測“試帖”的由來時說:“按唐明經(jīng)科,裁紙為帖,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以試其通否,名曰試帖,進士亦有贖帖詩,帖經(jīng)被落,許以詩贖,謂之贖帖,試帖詩之得名,殆由于此。并以其詩須緊帖題意,類于帖括之帖經(jīng)也。”[2]贖帖,即帖經(jīng)通不過的考生,允許以詩歌替代,贖帖為唐代科考中的詩歌的一項重要功能。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科考詩歌已喪失贖帖的功能,且其本身也與帖經(jīng)無關(guān)。因而,并未見唐人將科考詩歌稱為“試帖”的相關(guān)記載,且“試帖”也不能涵蓋唐代科考詩歌的所有類別。
現(xiàn)存以“試帖”命名科考詩歌的最早記錄為毛奇齡的《唐人試帖》,此書序中對編選緣由介紹為:“康熙庚辰,士子下第后相矜為詩,曰:吾獨不得于試事已矣,安見外此之無足以見吾志者,必欲就聲律諮詢,可否?不得已,出向所攜《唐試帖》一本,汰去其半,且授同儕之有學(xué)者,稍與之相訂,而間以示人。”[3]以上論述說明兩點,第一,毛氏編《唐人試帖》是為士子提供參照之本;第二,此書并非完全出自毛氏之手,而是毛奇齡就顧有孝家所得的《唐試帖》刪汰而成,且原書名為《唐人試帖》,而并非毛奇齡為此書重新定的名稱。換言之,在毛奇齡之前就有人將唐人所考詩歌稱為“試帖”,作者身份顯然不可考,至于這樣命名是否妥切,毛氏并未深究。翻閱毛奇齡的《唐人試帖》中所收詩歌,既有省試詩歌,也包括州府之作,是唐人各級考試中試律的合本,顯然,毛奇齡只是沿用了一種誤稱,而唐代科舉考試所考的是詩歌,非帖經(jīng),除去贖帖詩之外,大約與“試帖”之名是不相關(guān)的,因而以這一名稱命名科考詩歌顯然是不合理的。
最早將科考詩歌界定為“試律”的是康熙年間的李因培,他在《唐詩觀瀾集·凡例》中說“唐以詩賦取士,自州試監(jiān)試省試,皆官為限韻,常以五言六韻為率,謂之試律。其間亦有多至八韻、少至四韻者”。其將唐代州試、監(jiān)試、省試,都定義為“試律”,并在卷十五中做了更為明確的闡述,他說:“唐承隋制取士,永徽而后兼用詩賦。其詩自進士大科,及府州小試,命題限字,率以六韻,號曰試律?!?a id="w4">[4]“試律”的內(nèi)涵擴展為唐代各級考試的詩歌。朱琰在《唐試律箋發(fā)凡》中說“溯源于唐,正名曰律,煌煌天語,載在令甲。謹(jǐn)題曰‘唐試律’,正俗傳之訛謬,將以觀同風(fēng)之盛也”[5]??梢姡扃舱J(rèn)為應(yīng)該以“試律”來稱科考詩歌。
梁章鉅在《試律叢話》卷一中明確地指出“試帖”為誤稱,他說“又或稱為試帖,然古人明經(jīng)一科,裁紙為帖,掩其兩端,中間惟開一行,以試其通否,故曰試帖。進士亦有贖帖詩,帖經(jīng)被落,許以詩贖,謂之贖帖,非以詩為帖也。毛西河檢討奇齡有《唐人試帖》之選,蓋亦沿此誤稱。惟吾師紀(jì)文達公撰《唐人試律說》,其名始定”[6]。顯然,梁章鉅的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紀(jì)昀的《唐人試律說》的流傳,使得“試律”之稱被清人廣泛接受,梁章鉅在《試律叢話》卷八中記載:
先大父天池公以老儒宿學(xué)教授鄉(xiāng)里,困于場屋者五十年。當(dāng)乾隆丁丑功令初頒,大小試皆增用五言試律,時紀(jì)文達師《唐人試律說》及《庚辰集》兩書俱未出,公即有《試律指南集》之選,精擇唐人及國朝諸名作各得二卷,約百余首,導(dǎo)其脈絡(luò),闡其精華,以初稿授先父資政公俾擴充而卒業(yè)焉,后因紀(jì)書盛行而止,先資政公猶以稿自隨,嗣因司鐸寧化,為大水所漂,片楮無存。惟平時緒論,散見于《四勿齋隨筆》者,尚歷歷可記也。[7]
可見,在紀(jì)昀之前,清代就有很多人認(rèn)可“試律”之名,而紀(jì)昀《唐人試律說》的廣泛流傳,使得這一觀點被更多人接受。清人以“試律”命題的應(yīng)試詩著作主要有朱琰的《唐試律箋》、紀(jì)昀的《唐人試律說》、惲鶴生與錢人龍的《全唐試律類箋》、梁章鉅的《試律叢話》、梁運昌的《秋竹齋試律》、祁寯藻的《尺華齋試律存草》、孫馮的《小方壺試律詩》等。因而以“試律”命名科考詩歌顯然更為適合,“試”本為考試之意,科考詩歌都為律詩,因而“試律”涵蓋科考中所有的詩歌,更為準(zhǔn)確。本書在論述中對鄉(xiāng)、會試詩歌的稱謂,也多統(tǒng)稱為“試律詩”。
二 清代科考加試詩歌的過程
清代科場加試詩歌經(jīng)歷了漫長的過程,現(xiàn)存最早的試詩記錄為順治十四年江南丁酉科場舞弊案發(fā)生后,于次年舉行的鄉(xiāng)試覆試,據(jù)記載“戊戌春,世祖親覆試江南丁酉貢士,以古文詩賦拔武進吳珂鳴第一”[8]。官方以《春雨詩五十韻》為題進行覆試。之后康熙十八年的博學(xué)鴻詞科考試,以《璇璣玉衡賦》和《省耕詩》為題,對詩歌的要求為五言排律二十韻。康熙五十四年廷議加試詩歌,并希望以此改革科舉中的弊端,“特下取士之詔,頒定前場經(jīng)義性理,次場易用五言六韻排律一首,刊去判語五道。以五十六年為始,永著為例”[9]。由于各種原因,這個舉措并未實施,但隨之而來的是大量試律詩選本的編撰,如葉忱、葉棟的《唐詩應(yīng)試備體》、魯之裕的《唐人試帖細(xì)論》、臧岳的《唐詩類釋》、吳學(xué)濂的《唐人應(yīng)試六韻詩》、牟欽元的《唐詩五言排律箋注》等,都刊刻于康熙五十四年,為后來加試詩歌奠定了基礎(chǔ)。雍正十二年浙江總督程元章為應(yīng)博學(xué)鴻詞之詔,以《河清海晏頌》《萬寶告成賦》《杜氏〈通典〉、鄭氏〈通志〉、馬氏〈通考〉總論》《賦得沖融和氣洽》試兩浙士人,李富孫在《鶴征后錄》卷十二中稱“榜后試帖盛行”[10]。乾隆元年丙辰博學(xué)鴻詞考題為一賦、一詩、一論,詩題為《賦得山雞舞鏡(得山字)》,七言排律十二韻,試律程式逐漸規(guī)范。
乾隆二十二年始,會試開始試詩,鄉(xiāng)試中試詩始于乾隆二十四年。試詩之初,考慮到執(zhí)行的困難,試詩工作循序漸進地開展,據(jù)記載:“但念邊方北省,聲律未諧,驟押官韻,恐不能合有司程式??芍I主考及分校各官,今科各就省分,酌量節(jié)取,不必繩以一律。至下科會試時,則三年之功,自宜研熟,不妨嚴(yán)其去取矣?!?a id="w11">[11]隨著試詩的深入,試律評價體系逐漸完善。上至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下及生員的歲試、科試乃至于童試,都開始試詩。乾隆二十三年歲試、科試中也開始試詩,“嗣后歲試,減去書藝一篇,用一書一經(jīng);科試減去經(jīng)義一篇,用一書一策。不論春夏秋冬俱增試律詩一首,酌定五言六韻”[12]。并規(guī)定“如詩不佳者,歲試不準(zhǔn)拔取優(yōu)等,科試不準(zhǔn)錄送科舉”[13]。乾隆二十五年又在童試中試詩,“童生兼作五言六韻排律一首,教官于月課時亦一體限韻課詩”[14]。并予以童試一個緩沖期,“自壬午科以前,考試童生,能作一書一經(jīng)者,不拘詩之有無,皆聽就文酌取;至乾隆二十八年以后,則以一書一經(jīng)一詩,永為成例。如三者不能兼作,照寧缺勿濫之例辦理”[15]。乾隆二十八年開始,童試中詩歌成為不可或缺的考試科目,且為錄取與否的重要評判標(biāo)準(zhǔn)。至此,清代科考試詩形成自上而下的體系,清人徐珂在《清稗類鈔》中提及這一情形時在“試帖詩之遺聞”條中說:“五言八韻唐律一首,初惟行于進士朝考、翰林散館等試。洎乾隆朝,御史張霽奏請鄉(xiāng)會科場及歲科兩試,一律通行(歲試六韻,科試八韻)。丁丑,遂頒為定例。”[16]徐珂此論是清代試詩的真實反映,清代的試律詩不僅包括科場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還包括童生的考試,選拔官員的朝考、散館、考差、大考,及隨機舉行的博學(xué)鴻詞科及召試等,這種上至朝考、大考翰詹、庶常散館,下及歲試、科試、童試的試詩制度,可謂完整的試詩體系,而這一體系發(fā)揮什么樣的作用,要看其在科考中的地位??茍鲋詫⒈砦母臑槲逖园隧嵦坡?,初衷為“夫詩雖易學(xué)而難工,然宋之司馬光尚自謂不能四六,所有能賦詩而不能作表之人,斷無表文華瞻可觀而轉(zhuǎn)不能成五字詩者。況篇什既簡,司試事者得從容校閱,其工拙尤為易見”[17]。事實上,大部分清人久不作詩,不諳熟韻部、格律,加試詩歌的過程也是步履維艱的。
乾隆四十七年,將原定于二場的試律詩移至首場,據(jù)《欽定科場條例》記載“嗣后鄉(xiāng)、會試,將二場排律詩一首,移置頭場制藝后。即以頭場之性理論一道,移置二場經(jīng)文后”[18]。乾隆皇帝之所以將試律移至首場,是因為清代科舉考試以首場為重,有關(guān)此點,《清史稿》記載說:“名為三場并試,實則首場為重。首場又四書藝為重。”[19]很顯然,科考中加試詩歌之后,將試律詩移至首場,其實就是為了強調(diào)詩歌在科考中的重要性,而乾隆四十七年諭旨中就明確地說:“若頭場詩文既不中選,則二、三場雖經(jīng)文、策問間有可取,亦不準(zhǔn)復(fù)為呈薦。”[20]可見,試律詩在清代科考中的指揮棒作用越來越重,至此,試律詩成為清代科場文人仕進尤為重要的階梯,并在之后的仕宦生涯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因而清人頗為注重試律詩的創(chuàng)作,正如所言“試律于詩為末務(wù),然功令以之取士,第一場次時文,后至于庶常館課、大考翰詹,皆以是覘其所學(xué),固未可薄而不為也”。并稱“國朝名公巨卿多工是體”[21]。
三 清代試律的類型
清代試律為自下而上的考試,依據(jù)考試級別的不同,大致分為十類:童試之詩、鄉(xiāng)試詩、會試詩、殿試詩、朝考之詩、散館之詩、考差之詩、大考之詩、博學(xué)鴻詞科之詩及召試之詩等。下面對這十類試律詩做簡要介紹。
第一類:童試之詩,即童生所試詩歌。童試是應(yīng)考生員的考試,為進入府州縣學(xué)的考試,清代的童試并非以年齡大小為區(qū)分,所試之人,無論是兒童,壯年之人,還是老翁,凡參加考試的都統(tǒng)稱為童生。童試有初試之意,依照層次的高低分為縣試、府試、院試三級??h試以本縣縣官為考官,多在二月舉行;縣試之后考府試,考官為知府,或直隸州知州等,府試多于四月舉行;院試以學(xué)政為考官,分為歲、科兩試,學(xué)政到任的第一年為歲考,第二年為科考,歲考由學(xué)政主持,科考是送鄉(xiāng)試的考試。童試詩試五言六韻試帖一首,生員的歲試、科試為五言八韻試帖詩一首。
第二類:鄉(xiāng)試詩,即鄉(xiāng)試所試之詩。鄉(xiāng)試是各省舉行的考試,也稱鄉(xiāng)貢或鄉(xiāng)闈,各省鄉(xiāng)試在省城舉行,順天鄉(xiāng)試在京師舉行。一般每三年舉行一次,逢子、午、卯、酉年的八月初九、十二和十五三天舉行,恩科除外。恩科逢新皇登基、大壽等年份舉行,登基恩科始于雍正元年(1723年),萬壽恩科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開始實行,恩科或在正科之前舉行,或舉行于正科之后,有時恩科與正科同時舉行,稱為“恩正并科”。有清一代,從順治到光緒時期,科考共舉行了112次。鄉(xiāng)試為各級考試中規(guī)模最大,競爭最為激烈的考試,具有較強的選拔性。鄉(xiāng)試通過者,稱為“舉人”?,F(xiàn)存鄉(xiāng)試詩題1059例,后文詳述。
第三類:會試詩,指會試所考之詩。會試為科考的第二級考試,用于選拔進士,由禮部主持,清代在北京舉行,于鄉(xiāng)試的次年舉行,每三年舉行一次,逢丑、未、辰、戌年為正科,恩科鄉(xiāng)試的次年為恩科會試?,F(xiàn)存常科會試詩題67例,宗室會試詩題40例,后文會試命題中詳述。
第四類:殿試詩,即殿試所試之詩。殿試為科考的最后階段,由皇帝主持,試期變化大,大致為三到五月間,初試于天安門外,順治十四年改試于太和殿東西閣階下,乾隆五十四年試于保和殿,并沿為例。
第五類:朝考之詩,即選拔庶吉士考試之詩。殿試后三天,在保和殿舉行,考試題目,順治年間考試題目間有詩歌,雍正元年確定朝考之制,考試內(nèi)容雖有調(diào)整,大致以論、疏、詩命題,光緒二十七年后不再試詩,《試律叢話》收入乾隆到道光時期朝考詩題54例,如乾隆元年丙辰科詩題《賦得野含時雨潤(得時字)》,乾隆二年丁巳科《賦得披沙揀金(得金字)》,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賦得日午(得中字)》,嘉慶二十四年己卯科《賦得陳詩觀民風(fēng)(得民字)》,道光三十年庚戌科《賦得山虛水深(得蕭字)》等。
第六類:散館之詩,是翰林院庶吉士決定去留所試的詩歌,清代派大小教習(xí)教導(dǎo)庶吉士,三年期滿后舉行考試決定去留,考試地點初在體仁閣,后來改為保和殿。散館考試題目,雍正時期詩為可選擇的科目,從乾隆年間開始大致為一詩一賦,詩最初為五言排律八韻或五言排律十韻,光緒二十八年廢止?!对嚶蓞苍挕肥杖肭〉降拦鈺r期散館詩題53例,如乾隆四十九年考題為《賦得滄海遺珠(得淵字)》,道光六年考題《賦得山雞舞鏡(得山字)》,道光十六年考題《賦得忠信為寶(得儒字)》等。乾隆元年詩題《賦得為有源頭活水來(得頭字)》,梁章鉅在此年題下標(biāo)明“是次系七言八韻”,說明此年的散館之題不依慣例。
第七類:考差之詩,即選派各省鄉(xiāng)試正副主考官、學(xué)政及會試房官等的考試之詩。鄉(xiāng)試正副主考初由吏部、禮部共同選派,雍正三年因簡派之人間有不能衡文的,因而于太和殿召試進士出身的各部院官員,試其文藝,命大臣評定甲乙,備鄉(xiāng)試考官的差遣??疾畈⑽葱纬啥ㄖ疲赫吣辍⒕拍辍⑹甓疾扇】荚嚨男问剑耘c保舉并用。乾隆元年保舉與考試并用,選錄考官。乾隆三十六年以后,考差定于每科鄉(xiāng)、會試前舉行,不再保舉,此后稍有變化,但大多采用考差。后來,考差不僅用于鄉(xiāng)試正副考官的簡派,各省的學(xué)政、會試的房官,都從考差合格的人員中選派??疾铑}目,雍正年間為四書文兩篇,乾隆年間加試詩歌一首,嘉慶以后四書文、五經(jīng)文、詩各一,嘉慶五年開始,考題定為欽命論、詩各一。
第八類:大考之詩,即翰林官員考試的詩歌。翰林官員身擔(dān)撰擬詞章、編撰之任,是南書房及上書房行走的主要出處,同時也是考官的主要來源,因而清廷多對翰林官員進行考試,以確保他們能稱職??荚嚂r間時春時夏,地點或為太和門,或在圓明園,或在保和殿等,考題不外乎論、疏、議、詩、賦,乾隆時期多為一詩、一賦,時有加減?!对嚶蓞苍挕肥杖肟滴鯐r期至道光時期的大考詩題21例,其中,康熙二十四年考應(yīng)制詩,詩題為《懋勤殿早春應(yīng)制》,其余為試律詩題,詩歌體式有兩次考題標(biāo)明為“七言八韻”,如乾隆十三年詩題《賦得洞庭張樂(得和字)》與道光五年詩題《賦得昨夜庭前葉有聲(得心字)》。
第九類:博學(xué)鴻詞科之詩,即士子參加博學(xué)鴻詞科考試所試的詩歌。制科中的博學(xué)鴻詞科也以試律為考試內(nèi)容,清初康熙十八年就開博學(xué)鴻詞科,選拔學(xué)行兼優(yōu)、文詞卓越之士,此次試題為《璇璣玉衡賦》一篇,五言排律二十韻《省耕詩》一首。時網(wǎng)羅名儒碩彥,得時人所重。之后雍正十一年欲再試,考題以經(jīng)史為根柢,兼重詩賦,并試論策。乾隆元年九月召試于保和殿,欽命第一場考題為賦一、詩一、文一,詩題為七言排律十二韻《賦得山雞舞鏡(得山字)》,二場試經(jīng)、史、制、策。二年秋在體仁閣補試后到者,首場考策問兩篇,二場以賦、詩、論各一,詩題為七言排律十二韻《賦得良玉比君子(得來字)》。清代博學(xué)鴻詞科并不常舉,所試詩歌體制不一,沒有固定形式,但卻為清代科場總體加試試律創(chuàng)造了前提條件。《歷代制舉史料匯編》[22]中收錄部分考卷。
第十類:召試之詩,即召試所考之詩。清代召試詩專指皇帝巡幸之時所試之詩,無定制。康熙、乾隆、嘉慶皇帝多于巡幸之地舉行召試考試,召試題目包括賦、論、詩,皇帝欽命考題,閱卷后,依照等第,或直接授予官職,或賜舉人出身不等。梁章鉅《試律叢話》收入召試詩題19例,都為乾隆時期所試,如乾隆十六年浙江召試詩題《賦得披沙揀金(得真字)》,乾隆二十二年江南召試題《賦得鴻漸于陸(得時字)》,乾隆二十七年浙江召試題《賦得春雨如膏(得逢字)》,乾隆三十年江南召試題《賦得稼穡惟寶(得夫字)》,乾隆五十五年山東召試題《賦得泗濱浮磬(得和字)》等。
四 清代試律的體式
清代科場普遍加試詩歌之前,科考試詩還未形成定例,詩歌命題中對于試律的體式也頗有探索意味,順治十五年鄉(xiāng)試覆試所試詩歌,為《春雨詩五十韻》;康熙十八年博學(xué)鴻詞科所試《省耕詩》,為五言排律二十韻;乾隆元年博學(xué)鴻詞科詩題《賦得山雞舞鏡(得山字)》,及乾隆二年補試詩題《賦得良玉比君子(得來字)》,都為七言排律十二韻;乾隆元年散館試詩《賦得為有源頭活水來(得頭字)》,詩題為七言八韻;乾隆十三年大考詩題《賦得洞庭張樂(得和字)》與道光五年大考詩題《賦得昨夜庭前葉有聲(得心字)》,題下標(biāo)為“七言八韻”;詩歌體制從順治年間的五十韻,到乾隆十三年的七言八韻,由長篇逐漸變?yōu)槎陶?,由難逐漸變得容易,到乾隆二十二年會試加試詩歌以五言八韻為定制,其過程可謂循序漸進,此后從鄉(xiāng)試、會試,上及朝考、大考、召試等基本以五言八韻為制,童生考試為五言六韻(科試也作五言八韻)。
題目定制為《賦得“……”(得某字)》,“賦得”,前人解釋為“‘賦’,就是詩,‘得’,就是‘合乎’的意思”[23],較為有道理?!暗媚匙帧敝小澳场睘轫嵞_字,韻腳字為雅馴的平聲字,韻腳字或用題中之字,如嘉慶六年辛酉恩科會試考題《賦得天臨海鏡(得天字)》,嘉慶十年乙丑科會試考題《賦得我澤如春(得春字)》;或用與題意相關(guān)的字,如乾隆三十年乙酉科順天考題《賦得八月剝棗(得成字)》與浙江考題《賦得八月其獲(得登字)》,韻腳字“成”或“登”,都有成熟、豐收之意。
嘉慶二十一年丙子科浙江鄉(xiāng)試考題《賦得攀桂仰天高(得秋字)》,詩題典出杜甫的《八月十五夜月二首》(之一)“轉(zhuǎn)蓬行地遠(yuǎn),攀桂仰天高”之句,韻腳字為“秋”,《清代朱卷集成》中現(xiàn)存盧梁朱卷,現(xiàn)錄于此:
《賦得攀桂仰天高(得秋字)》,五言八韻
蟾宮森七寶,桂子茂三秋。仰止天何遠(yuǎn),扳來手正柔。
虹橋隨指起,云路駕空游。摘艷頻翹足,薰香共舉頭。
直將修月斧,更上望仙樓。余影橫河漢,殘葩拂斗牛。
采應(yīng)歸日下,生不自巖幽。圣世栽培近,還從尺五求。
此詩中式第四十三名,本房加批為“不脫仰天高三字,探得驪珠”,詩歌圍繞“仰天高”寫作。首四句點出題目中“桂”“仰”“天”三字。韻腳字“秋”與題目相關(guān),農(nóng)歷八月十五為秋季,“秋”屬《平水韻》下平聲“十一尤”部,“游”“樓”“幽”“柔”“頭”“?!薄扒蟆睂偻豁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