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矜式百世:紹興史學史
- 羅衍軍
- 2284字
- 2021-10-30 02:08:50
三 本書大致框架結構
本書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闡述。
其一,介紹與分析紹興地區最早的兩部史學著作《越絕書》《吳越春秋》的內容、特點、歷史觀等。
其二,考察三國兩晉以來的紹興地方志書,對其編纂者、內容版本等進行闡述,以考察紹興地方志書演變之軌跡。
其三,全面考察以王陽明、張岱、黃宗羲、章學誠、李慈銘等為代表的明清浙東學派的史學思想及其影響,尤其探究以黃宗羲為領軍、章學誠為殿軍的浙東經世史學產生發展的深層原因及其歷史評價、社會影響,探求明清史學演變的復雜脈絡及深層緣由。
其四,考察魯迅的古史輯錄和編纂工作與歷史變遷觀念,探求魯迅歷史觀發展變遷的多重影響因素;以范文瀾為中心,闡述紹興籍現代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學術撰述活動,分析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中國通史簡編》等的主要內容、觀點及其史學觀念發展的影響因素;以著名教育家、思想家蔡元培為研究對象,闡述其史學編纂與史料整理工作,分析其歷史學與其他學科融合的理念,重視其將歷史變遷置于具體時空場域的史學觀念。本書認為,此三位紹興籍名家的史學思想盡管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均在民國史學界占有重要地位,并均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
在結語部分,本書從紹興史學演進呈現多元并存局面、多方合作與史學交流在紹興史學發展中的重要性、鄉土意識與全國性觀照的凸顯、紹興史學的靈魂在于經世致用四個方面進行了闡述。
[1] (明)趙錦:《紹興府志敘》,見(明)蕭良干等修,張元忭等撰《中國方志叢書·(浙江省)(萬歷)紹興府志(一)》,成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2頁。
[2] (清)李亨特:《重修紹興府志序》,見(清)李亨特總裁,平恕等修《(乾隆)紹興府志》,成文出版社1975年版,第1頁。
[3] 陳橋驛:《關于〈越絕書〉及其作者》,《杭州大學學報》1979年第4期。
[4] 黃葦:《關于〈越絕書〉》,《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5] 王志邦:《〈越絕書〉再認識》,《中國地方志》2005年第12期。
[6] 李步嘉:《〈越絕書〉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7] 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見(東漢)趙曄原著,張覺譯注《吳越春秋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50—351頁。
[8] 梁宗華:《論〈吳越春秋〉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第3期。
[9] 豐坤武、張元嶺:《〈吳越春秋〉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 林小云:《〈吳越春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福建師范大學,2006年。
[11] 夏菽:《〈越絕書〉〈吳越春秋〉恩仇敘事比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西南大學,2016年。
[12] 李好:《吳越爭霸敘事文本研究》,碩士學位論文,華中師范大學,2010年。
[13] 王敬坡:《〈越絕書〉〈吳越春秋〉比較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4] 魯迅編:《魯迅輯錄古籍叢編》(第1—4卷),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 解遠文:《謝承〈后漢書〉的輯補與研究》,碩士學位論文,河南大學,2015年。
[16] 石祥:《〈會稽郡故書襍集〉諸稿本的文獻學研究》,《魯迅研究月刊》2015年第1期。
[17] 朱仲玉:《漢晉時代紹興的十位史學家》,《紹興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2期。
[18] 渠曉云:《中古會稽士族的學術著述及貢獻》,《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7年第4期。
[19] 陳橋驛:《紹興地方文獻考錄》,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0] 王勇:《試論王陽明的社會歷史觀》,《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第4期。
[21] 李孔勝:《陽明心學與中晚明史學的新變化》,《學習與探索》2014年第2期。
[22] 胡益民:《張岱研究》,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3] [美]史景遷:《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溫洽溢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24] 李新達:《張岱與〈石匱書〉》,《河北大學學報》1984年第2期。
[25] 陳仰光:《張岱及其史學》,《浙江學刊》1992年第6期。
[26] 張憲光:《易代之際的張岱》,《書城》2017年第10期。
[27] 顧家寧:《士魂以經世:黃宗羲與傳統士人精神的再造》,人民日報出版社2018年版。
[28] 李潔非:《天崩地解:黃宗羲傳》,作家出版社2014年版。
[29] 吳光:《論黃宗羲與清代浙東經史學派的學術成就與學派特色》,《北大中國文化研究》2013年,總第3輯。
[30] 張豈之:《論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人文雜志》1980年第2期。
[31] Elton Chan,“Huang Zongxi as a Republican:A Theory of Governance for Confucian Democracy”,Dao,(17),2018.
[32] Lynn A.Struve,“Huang Zongxi in Context:A Reappraisal of His Major Writings”,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47),1988.
[33] 劉巍:《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本源與意蘊》,《歷史研究》2007年第4期。
[34] 楊念群:《章學誠的“經世”觀與清初“大一統”意識形態的建構》,《社會學研究》2008年第5期。
[35] 余英時:《論戴震與章學誠: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研究》,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年版。
[36] 董叢林:《論晚清名士李慈銘》,《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5期。
[37] 盧敦基:《李慈銘研究》,博士學位論文,浙江大學,2010年。
[38] 孫善根:《論清代浙東學派的歷史地位》,《浙江學刊》1996年第2期。
[39] 葛兆光:《明清之間中國史學思潮的變遷》,《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2期。
[40] 顧農:《魯迅與會稽文獻》,《山東社會科學》2013年第6期。
[41] 郭春林:《方生方死的“大時代”——試論魯迅歷史意識的發展》,《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42] 李文儒:《魯迅:歷史——文化整體觀》,《魯迅研究月刊》1995年第8期。
[43] Lawrence W. Chisolm,“Lu Hsun and Revolution in Modern China”,Yale French Studies,(39),1967.
[44] [美]李懷印:《在傳統與革命之間——范文瀾與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起源》,羅嗣亮、臨川譯,《現代哲學》2012年第6期。
[45] 林國華:《范文瀾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博士學位論文,山東大學,2007年。
[46] 潘光哲:《開創學術的自主空間:蔡元培與史語所》,《關東學刊》2019年第5期。
[47] 劉俐娜:《蔡元培的史學思想》,《史學史研究》199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