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語類》身體動作類詞群研究
- 黃冬麗
- 6595字
- 2021-10-30 02:02:46
第二節 “提×”組詞群
《語類》中以“提”為中心詞素的詞共十個,分別為:提拔、提挈、提撕、提攜、提警、提省、提醒、提策、提耳、提誨。
“提”基本義為“懸持;拎起”。《說文·手部》:“提,挈也。”段玉裁注:“挈者,懸持也。”《莊子·列御寇》:“列子提屨,跣而走。”《禮記·曲禮下》:“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孔穎達疏:“謂屈臂當帶,而提挈其物。”東晉陶潛《游斜川》詩:“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唐杜甫《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握發呼兒延入戶,手提新畫青松障。”
“提”的本義是用手拎起物品,是典型的手作動詞,在拎起物品的過程中,物品有個相對的空間位移變化,由低往高。后來,因為思維的相似性原理,這個位移可以從具體的空間域進入到人的認知域上,從實實在在看得見的空間上的由低到高,進入到心理認知域上的提高、提升義。這就是“提”的比喻義,且這個比喻義后來成為了常用義,使用頻率遠遠高于“提”的手作基本義。
下面將詳細探討這組詞群語義范疇的層級變化。
一 手作動作的比喻義
在《語類》中語義為“提拔、舉薦”義。這組里就四個詞,即“提拔、提挈、提掇、提撕”,其中“提挈、提掇、提撕”多義,有手作動作義,還有引申義,詳見下文分析:
(一)【提拔】
1.《語類》中的語義:舉拔、提升。
然其人品凡下,又不敢望新進用事之人,提拔不起,當時不甚擢用。(8,130,3108)
按:“提”基本義為“懸持、拎起”,后引申出“舉拔、提升”義。如:張天來《人生的大樹》:“她現在已經被提為工程師。”
《說文·手部》:“拔,擢也。”《增韻·末韻》:“拔,抽也。”后引申出“選取、提拔”義。如:東漢王充《論衡·累害》:“夫采玉者破石拔玉,選士者棄惡取善。”三國魏劉劭《〈人物志〉序》:“湯以拔有莘之賢為名,文王以舉渭濱之叟為貴。”金段成己《送孫仲文行臺之召》詩:“拔英外臺選,列布皆珪璋。”明方孝孺《與鄭叔度書》之一:“恒人恒多,智者恒少,世而過一人,愛賞拔于群笑之中,喜其可既耶?”
“提”“拔”同義連文,構成并列式合成詞。《語類》中僅有一例,“提拔”一詞后帶有補語“不起”,指某人不能被提升。
2.其他文獻例證。
“提拔”一詞最早見于六朝文獻中,元明清文獻中也習見,例證如下:
東晉袁宏《后漢紀·靈帝紀上》卷二十三:“其所提拔在無聞之中,若陳元龍、何伯求終成秀異者六十余人。”
《全后周文》卷九:“不悟天澤沛然,謬垂提拔。”
元釋覚岸《釋氏稽古略》卷三:“論慈則提拔苦海。論悲則度脫幽冥。論圣則眾圣中王。論神則六通自在。所以存亡普救。”
明《永樂大典》卷之13991:“〔末吊場。見凈許物科〕[末白]今日得君提拔起,免教身在淤泥中。〔并下〕。”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六回:“現今考試在即,叫他報名來應考,如果文章會做,我提拔他。”
現代漢語里,“提拔”為常用詞語之一,義仍為“舉拔、提升”。
趙樹理《李有才板話》八:“指揮的人自然也很要緊,可是要從隊伍里提拔出來的才能靠得住。”
(二)【提挈】
1.《語類》中的語義:
(1)用手提著。
這正見“和悅而諍”底意思。當道化盛時,斑白者不提挈,不負戴于道路,少壯者代其事。(3,38,999)
到周衰,少壯者尚欲執其任,而老者自不肯安,爭欲自提挈,自負戴,此正是“和悅而諍”。(3,38,999)
“挈”義為“懸持;提起”。《說文·手部》:“挈,懸持也。”如:《墨子·兼愛中》:“夫挈太山而越河濟,可謂畢劫有力矣。”唐李咸用《和吳處士題村叟壁》:“糲曲芟汀蓼,甘茶挈石泉。”朱自清《阿河》:“二十六的晚上,阿河忽然不到廚房里挈水了。”
這里“提”“挈”同文連義,構成并列式合成詞。《語類》中有兩例。
(2)提升使進步。
此個道理,大則包括乾坤,提挈造化;細則入毫厘絲忽里去,無遠不周,無微不到,但須是見得個周到底是何物。(2,23,560)
按:“提”有“控持;執持”義。如:《周禮·夏官·田仆》:“凡田,王提馬而走,諸侯晉,大夫馳。”孫詒讓正義:“提,猶控也,勒馬曰提。”《史記·黥布列傳》:“大王提空名以鄉楚,而欲厚自托,臣竊為大王不取也。”
這里,“提挈”一詞中,“挈”意義有所虛化,“提”義為該詞的核心義。《語類》中僅有一例。
2.其他文獻例證。
該詞最早見于先秦文獻中,例證如下:
《淮南子·俶真訓》卷二:“提挈天地而委萬物,以鴻蒙為景柱,而浮揚乎無畛崖之際。”
《淮南子·俶真訓》卷二:“提挈陰陽,嫥捖剛柔,枝解葉貫,萬物百族,使各有經紀條貫。”
《全隋書》卷二十一:“投輔提者,言投授政事于輔佐,使之提挈也。”
(三)【提掇】
1.《語類》中的語義:
(1)用手提拉之義。典型的手作動作義。
如這手是體;指之運動提掇處便是用。(1,16,101)
又如騎馬,自家常常提掇,及至遇險處,便加些提控。(4,62,1514)
按:“提”義為“懸持;拎起”。《說文·手部》:“提,挈也。”段玉裁注:“挈者,懸持也。”《莊子·列御寇》:“列子提屨,跣而走。”《禮記·曲禮下》:“凡奉者當心,提者當帶。”孔穎達疏:“謂屈臂當帶,而提挈其物。”東晉陶潛《游斜川》詩:“提壺接賓侶,引滿更獻酬。”唐杜甫《題李尊師松樹障子歌》:“握發呼兒延入戶,手提新畫青松障。”
《說文段注》釋“掇,拾也”,又釋“拾,掇也”。如:《詩經·國風·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掇之。”毛傳:“掇,拾也。”漢王充《論衡·亂龍》:“頓牟掇芥,磁石引針,皆以其真是,不假他類。”唐李白《泛沔州城南郎官湖》詩序:“方夜水月如練,清光可掇。”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促織》:“成益驚喜,掇置籠中。”
這里“提”“掇”近義連文,構成并列式合成詞。《語類》中有兩例,義指用手提拉之動作。
(2)比喻義的拿起來。
公若知得放下不好,便提掇起來,便是敬。(1,12,215)
但長長照管得那心便了。人若能提掇得此心在時,煞爭事。(7,120,2905)
(3)警醒;振作。
文振近看得文字較細,須用常提掇起得惺惺,不要昏晦。(7,118,2853)
但須覺見有些子放去,便須收斂提掇起,教在這里,常常相接,久后自熟。(7,120,2892)
平日須提掇精神,莫令頹塌放倒,方可看得義理分明。(3,44,1147)
2.其他文獻例證。
《王陽明集》卷二語錄二:“若誠意之說,自是圣門教人用功第一義,但近世學者,乃做第二義看,故稍與提掇緊要出來,非鄙人所能持倡也。”
《醒世姻緣傳》第十七回:倚快手曹銘為線索,百方提掇,大通暮夜之金,平其衡之贓八百,吳兆圣之賄三千,羅經洪之金珠,納于酒壇,而過送者屈指不能悉數。
(四)【提撕】
1.《語類》中的語義:
(1)比喻義上的:拿起、提起。
硬思也不得。只要常常提撕,莫放下,將久自解有得。(7,120,2905)
只是常常提撕,認得這物事,常常存得不失。(7,117,2823)
遂欲如行步時,要步步覺得他移動。要之無此道理,只是常常提撕。(7,118,2858)
且如出十里外,既無家事炒,又無應接人客,正好提撕思量道理。所以學貴“時習”,到“時習”,自然“說”也。(8,121,2922)
無事時,且存養在這里,提撕警覺,不要放肆。(6,95,2456)
未發之前,當戒慎恐懼,提撕警覺,則亦是知覺。(6,96,2469)
無事時,且存養在這里,提撕警覺,不要放肆。到那講習應接,便當思量義理,用義理做將去。無事時,便著存養收拾此心。(7,115,2779)
這里,“提撕”一詞已經由具體的動作義轉向了心理動作義,這也是動作動詞向心理認知類詞發展的例證之一。
(2)教導、提醒,使振作。
德明起稟:“數日侍行,極蒙教誨。若得師友常提撕警省,自見有益。”(7,113,2741)
涵泳于其間,然后可以自得。今且要收斂此心,常提撕省察。且如坐間說時事,逐人說幾件,若只管說,有甚是處!(7,113,2740)
先生問:“近日所見如何?”某對:“間斷處頗知提撕。”曰:“更宜加意。”(7,118,2842)
程子教人,每于己分上提撕,然后有以見流行之妙。(7,118,2857)
當靜坐涵養時,正要體察思繹道理,只此便是涵養,不是說喚醒提撕,將道理去卻那邪思妄念。(1,12,217)
今人卻塊坐了,相似昏倦,要須提撕著。提撕便敬;昏倦便是肆,肆便不敬。(1,14,269)
只一個持敬,也易得做病。若只持敬,不時時提撕著,亦易以昏困。(2,18,402)
才覺得,又便在面前,不是難收拾。自去提撕,便見得是如此。(7,104,2617)
2.其他文獻例證。
南北朝《顏氏家訓》卷一:吾今所以復為此者,非敢軌物范世也,業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
唐《大唐西域記》卷六:阿難聞已感慕增懷。徐詣其所提撕指授。
清張宗法《三農紀》卷二十四:做事毋頃俄放寬,若放寬則涵養之功間斷,才覺間斷,即便相續,只要常自提撕,久久接續,打成一片。
清李光地《榕村語錄》卷二十三:精神大于身,極是要緊。每見人之神周于體者,必加精警。然志立則神日生,要在提撕之力。
二 心理認知義語義范疇
由“用手提”的手作動作義引申為“提醒、點撥、教導”義。
(一)【提省】
1.《語類》中的語義:使覺悟、醒悟。
學者常用提省此心,使如日之升,則群邪自息。(1,12,201)
若看未透,且看后面去,卻時時將此章來提省,不要忘卻,久當自明矣。(2,26,669)
常常恁地提省在這里,若有頃刻放倒,便不得。(3,42,1088)
只如“明明德”一句,若理會得,自提省人多少。明德不是外面將來,安在身上,自是本來固有底物事。(7,106,2655)
切須勤勤提省,察之于纖微毫忽之間,不得放過。(7,113,2750)
這物事本自在,但自家略加提省,則便得。(7,115,2775)
凡人之心,不存則亡,而無不存不亡之時;故一息之頃不加提省之力,則淪于亡而不自覺。(7,117,2810)
按:《說文》釋:“省(xǐng),視也。從眉省,從屮(cǎo)。臣鉉等曰:‘屮,通識也。’所景切。省,古文從少,從囧。”
2.其他文獻例證。
《元朝秘史》卷七:“我如今提省你,若不提防,恐來奪你弓箭。”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則這句話可將我提省了也。”
《王明陽集》卷二語錄二:“孟氏‘堯舜之道孝弟而已’者,是就人之良知發見得最真切篤厚、不容蔽昧處提省人。”
(二)【提醒】
1.《語類》中的語義:使人清醒、覺悟。與“提省”一詞同義。
且如看《大學》“在明明德”一句,須常常提醒在這里。他日長進,亦只在這里。(1,11,178)
不若眼下于求放心處有功,則尤省力也。但此事甚易,只如此提醒,莫令昏昧,一二日便可見效,且易而省力。(1,12,209)
若難理會底便理會不得,是此心尚昏未明,便用提醒他。(1,15,293)
問:“曾子何必待孔子提醒?”曰:“他只見得一事一理,不知只是一理。”(2,27,673)
卻恐未知一底道理在,遂來這里提醒他。然曾子卻是已有這本領,便能承當。(2,27,684)
此用力甚不多,但只要常知提醒爾。醒則自然光明,不假把捉。(4,59,1407)
蓋人心之靈,天理所在,用之則愈明。只提醒精神,終日著意,看得多少文字!(7,104,2612)
又讀“回也三月不違仁”一段,曰:“工夫既能向里,只要常提醒此心。心才在這里,外面許多病痛,自然不見。”(7,114,2761)
“一貫”之說,夫子只是謾提醒他。縱未便曉得,且放緩亦未緊要,待別日更一提之。(7,117,2829)
2.詞義分析。
從以上可以看出,《語類》中的“提醒”用例很多,雖然“提省”也同時并存使用,可后來“提醒”就取代了“提省”。到現代漢語里,“提省”消失,只保留了“提醒”,且成為習見詞語。
三 言說義語義范疇
(一)【提警】
1.《語類》中的語義:提醒、警戒。
只為人心有散緩時,故立許多規矩來維持之。但常常提警,教身入規矩內,則此心不放逸,而炯然在矣。(1,12,200)
此來如“尊德性、致廣大、極高明”上一截,數數蒙提警,此意是如何?(7,114,2760)
按:《說文段注》:“警,廾(gǒng)部曰,戒警也,小雅徒御不警毛曰不警,警也。大雅以敬為之。常武既敬既戒,箋云,敬之言警也。亦作儆。從言敬,敬亦聲。”
2.其他文獻例證:
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百二十二:尤通釋氏學,將死,與浮屠楚圓以偈頌相提警,遺戒無置金玉槨中。
清《雜綴兼詩話》卷六:雖為讀書綴文之士,反多故犯,則尤前訓之所切切提警者也。
(二)【提策】
1.《語類》中的語義:啟發、勉勵、督促。
廖復對曰:“學者之病,多在悠悠,極荷提策。”(7,116,2793)
2.其他文獻中例證也甚少,僅此一例。
《五燈會元》卷二十,天童曇花禪師:“(曇花)遍歷江湖,與諸老激揚,無不契者。至云居禮圓悟禪師,悟一見,痛與提策。”
(三)【提耳】
1.《語類》中的語義:懇切教導。
他見當時庸君暗主戰斗不息,憤悶惻怛,深欲提耳而誨之,故作此篇。(8,137,3255)
2.其他文獻中例證也甚少,僅三例。
《后漢書》循吏列傳第六十六:“民有爭訟,矩常引之于前,提耳訓告,以為忿恚可忍,縣官不可入,使歸更尋思。”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卷二:“伏蒙圣恩,曲賜手詔,過加獎待,諭以至意,溫密纖悉,提耳諄諄。”
清錢謙益《牧齋初學集》第8部分:“生而有氣誼可見,歿而有風骨可詒,式谷之似,有深于提耳者與!”
(四)【提誨】
1.《語類》中的語義:啟發、教誨。
古人自小皆以樂教之,乃是人執手提誨。到得大來涵養已成,稍能自立便可。(1,7,127)
半年得侍灑掃,曲蒙提誨,自此得免小人之歸。(7,116,2789)
侍教半年,仰蒙提誨。自正月間看《論語》,覺得略得入頭處。(7,116,2789)
淳問曰:“己分上事已理會,但應變處更望提誨。”(7,117,2830)
按:《說文》釋“誨,曉教也。從言,每聲。”《說文段注》“誨,曉教也。曉教者明曉而教之也。訓以柔克。誨以剛克。周書無逸胥訓告,胥教誨是也。曉之以破其晦是曰誨。”
2.其他文獻例證。
《五燈會元》卷二十:參政李邴居士:“重念始得入門,而大法未明,應機接物,觸事未能無礙。更望有以提誨,使卒有所至,庶無玷于法席矣。”
明人雜劇·六十種曲(汲古閣本)
不過鼓屠刀于小試。定當奏鴻業于方來。許久倚參戎。昔時承提誨。今日分袂。忽忽若有所失。足下反加浮譽。使鳳益增愧赧。
四 “提×”組詞群小結
《語類》中的“提”及“提”組在語義上大致經歷了如下過程:
提拉(手作動作義)→提升、提拔(手作義的比喻義)→提攜、扶持(心理認知義)→提醒、教誨(言說義)
在這個過程中,隱喻起了主要作用,先從空間域上的具體的提拉、上升義到抽象義上的“提拔”義,再到一般的“提攜、扶持”義,再進一步抽象出“提醒、教誨”義,最后,由心理認知域語義范疇引申到言說義語義范疇。抽象程度步步漸深。
“提”組的第一個詞“提拔”,“提”本義為“懸持、拎起”,“提”的本義包含以下幾個義素,[空間域]+[使物體位移]+[方向上:由低向高]。同是手部的“拔”字本義是“抽出”,同樣也含有和“提”一樣的義素成分。故“提、拔”同義連文構成并列式合成詞后,就會有共同的義素成分,[空間域]+[使物體位移]+[方向為:向上],后來,這里的“空間域”就抽象成為“社會的某一群體范圍”,這是典型的詞義抽象引申,由具體到一般,“使物體位移”就抽象為指“人的職位、身份或低位”的變化,方向還是向上,這樣就有了“提拔”一詞的“推舉、提升”義了。
“提×”組詞群的第一組里還有“提挈、提掇、提撕”這三個詞,這三個詞除了仍然具有本義手作動作義外,還有引申義,即“提攜、扶持”義。“挈”本義為“懸持、提起”,“撕”本義為“拉扯、提醒”,“掇”本義為“拾也”。這個三次詞分別和“提”構成合成詞后,都有“提攜、扶持”義。其中“提挈”表達最典型的“提攜、扶持”義,“提掇”語義經歷了從比喻義的“提攜、扶持”義到心理認知域上的“使人警醒提升”義,“提撕”還含有“教導、提醒”的義項,這些說明,“提”和不同的詞語組合就會產生不同的詞義。但這三個詞的核心詞義為“提攜、扶持”義,和“提拔”一詞的“推舉、提升”義相比,“提攜”義更具有了一般性,抽象性程度更深了。
“提×”組詞群的第二組有三個詞,分別為“提警、提省、提醒”等,這是因為“提”和表達“警策、醒悟”義的“警、省、醒”三個詞相組合的結果,這三個詞已經沒有了“手作”義,在“思想認知”的意識域里對他人進行“教導、指點”,使其“警醒、進步”,這屬于典型的心理認知行為,因此,把這組歸入心理認識義語義范疇內。
“提×”組詞群的第三組有三個詞,分別為“提策、提耳、提誨”等這三個詞語。這組是言說行為詞語,這使“提”的向前發展邁出了一大步。尤其是“策、誨”都是典型的“心智”類詞語,“誨”屬于“言部”詞語,“提”和“言部”詞語的組合,讓“提×”具有了“言說”行為。所以,把這組詞歸入言說義語義范疇階層。
后來,“提”可以直接具有言說義,比如“提說、提出、提起”等詞,這時的“提×”完全進入的“言說”義語義范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