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語類》身體動作類詞群研究
- 黃冬麗
- 1680字
- 2021-10-30 02:02:45
第一節 相關概念說明
一 “義類”的概念
義類,就是詞語的語義分類,即把詞語按照語義相同的標準進行聚合方式分類。我國很早就有語義系統的概念,古代第一部訓釋先秦古語詞的字書《爾雅》就是按照字義為類別進行編排的。后來的《方言》《釋名》和《廣雅》等字書,在編纂中還是把同一個字放在不同的類別中進行解釋,這仍然是義類編排的方法。這正好可以說明,從先秦始,漢語詞匯中同一個字就可以表達不同的意義,而這些不同的意義,因為同義或近義關系,就可以聚合到一個義類里。
二 “語義范疇”概念
近年來,還有些學者從認知語言學角度出發提出了“語義范疇”及“詞群”理論。所謂的語義范疇,其實就是詞的語義分類,是人類認知對客觀世界進行范疇化和概念化的結果,也是認知語言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一種事物及其類似成員可以構成一個范疇,一類事物及其所包含的事物也可以構成一個范疇。因此,通俗地說,“范疇”就是“類”,人們認識事物一般是進行類的思考,認知的結果常常是以類為存放單位的,“范疇化”就是對所有的認知對象進行徹底的類思考、類儲存和類表達。馮英(2009)在《漢語義類詞群的語義范疇及隱喻認知研究》中指出,在語義范疇的分類中,應遵循以下三個原則:1.語義范疇是一個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意義輻射結構;2.語義范疇的各個義項都有不同程度的原型特征;3.語義范疇的建立是以基本范疇為基點的語義連接系統。[1]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語義范疇往往是一種多義性的復雜范疇,同一范疇內的各個成員詞義各不相同,但這些有個體差異的成員之間在語義上一定是有聯系的,這些聯系是有理據性的,也是可分析的,都是在本義或原型基礎上,通過一定的語義引申機制而發展變化的,這些變化都發生在一定的認知域上,受一定的認知模式的影響,如:隱喻、轉喻、聯想、義域的轉移等。
三 “詞群”概念
“詞群”和語源學中的“詞族”概念有著緊密聯系,語源學認為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積累很多聲音和意義相通或相近的同源詞,不同的同源詞可以一組一組地分開,每組自成系統,通常稱為詞族。語源學中的“詞族”研究,是把音通義近的詞聯系在一起,觸類引申,不限形體。而“詞群”是指由某一個相同的詞素構成的一群合成詞。例如:球星、歌星、影星、舞星、笑星等。“詞群”研究主要著眼于對這組有著相同詞素的合成詞的語義聯系和隱喻認知的研究。歐陽駿鵬(1998)在《新詞語中的詞群現象》中指出:“詞群”具有三個特點:1.同一詞群中的詞均有一個詞素表示共同意義,形成這個詞群的外部特征。這一點說明詞群具有一個核心詞素特征。2.共同詞素之外的詞素表示詞的區別性特征,即顯示某個詞與同一詞群中其他詞的區別。這點說明詞群具有其他構詞詞素。3.一個詞群中典型的詞是按同一構詞方式構成的。[2]
四 本書的義類詞群分類說明
第一章里有四組詞群,即“提×”“指×”“推×”“探×”,這四組有著共同的語義發展變化歷程,都是由最初的本義手作動作義一步步引申發展,首先從手作動作義語義范疇引申到心理認知義語義范疇階段,最后又進入言說義語義范疇階段,因此,把這四組詞群放在第一章里進行討論分析。
第二章里有三組詞群,即“抬×”“批×”“挑×”,這三組的發展演變軌跡大致相同,較第一章的四組詞群情況稍微簡單點,從手作動作義語義范疇直接進入到了言說義語義范疇中,中間的過渡過程很迅速,可詳見第二章分析討論內容。
第三章里有三組詞群,分別為“摸×”“尋×”“索×”組。這三組詞群本也是手作動作義語義范疇內的詞群,后來都從具體的手作動作義引申抽象為心理認知義的。這個過程里,隱喻是促進發展的主要因素,跟詞語出現的語境也有密切的關系,大量的理學語境,給詞群的語義發展演變創造了良好的語言土壤,諸多因素影響下,才有了這三組詞群從手作動作義語義范疇到認知域范疇的演變。
第四章有三組詞群,分別為“詭×”“詐×”“討×”等。這三組詞群本義為言說義行為的詞語,后來都發展引申為心理認知義語義范疇階段了。
第五章有三組詞群,分別為“透×”“途×”“通×”等。本是指行走的相關因素,即道路義,后都引申為觀念上的道路義,進而引申為心理認知域上的性狀義。
因此,以上內容便是本書的章節分類標準。